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高衙内新传 >

第241部分

高衙内新传-第241部分

小说: 高衙内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俩人一商量,时间紧,任务重,吕颐浩也顾不得路途劳累了,拉着高强就出城到河堤上去看。待到了岸边,站在高处了望,高强就有些纳闷。眼前这黄河水,比他前些日子回京的时候要浑浊许多。简直快要赶上后代那种一碗河水半碗沙的状态了。
    “吕通判,本朝仁宗皇帝之后,黄河水患连年频仍,本官翻了一下史籍,居然两三年就要决口一次,比前代更要肆虐,此是何故?莫非本朝治水不力么?”
    “留守相公,本朝连年治水,历代官家和朝廷都是全力以赴,何尝松懈半分?只是这黄河水,确是连年肆虐,水中沙土也是逐年递增,究其本原,上游不治土,则下游受其害也!”吕颐浩长叹。
    “咦,这时代黄土高原的水土就流失严重了?”高强诧异,他一直以为,黄河流域地水土流失应该是工业化以后地产物,全球气候都变暖了么,黄土高原自然也就难以避免了。可听吕颐浩的话,再看看眼前的这滚滚“黄河”,不由得他不信。
    “留守相公,本朝立国以来,西北连年征战,各地伐木取土建造堡寨,又开荒屯田不已,加之土质越干,各地河水冲刷夹带而下,便都入了黄河。下游河床连年加高,河堤亦只得随之而增,年增不已,吾恐长此以往,这滔滔大河将成地上之河矣!”吕颐浩说着,忽然转头看了看高强,眼中露出一丝讥诮之意:“留守相公,去年建议造作明堂,汴梁左近并无大木,乃以浮桥大船自西山运来,如此说来,这河水流沙里,也有相公地一份功劳哩!”
    高强立时无语,身为一个从小接受环保教育的现代人,来到古代之后却主动参与破坏环境,虽然是无意之举,仍旧显得很没有觉悟。“这个这个……吕通判,西北夏贼非朝夕可定,水土也不是一朝可复的,眼前要务,咱们还是来商议一下,今年地河工要如何修吧。”
    吕颐浩看着他,心中也有些赞赏,作为一个纨绔子,这高强对于臣下的讥嘲却并不动气,器量非常人所及。“留守相公明鉴,下官得知相公急于河工,轻车前来,带了相公当日所拔擢的炮手凌振,并有新造火药一千斤,余外数十军士,都经凌教头操练,善能点炮,用以开山取石,工效必备。”
    高强大喜,这是他现在可以倚仗的王牌之一,正要叫好,吕颐浩又道:“下官故旧之中,亦有老成河工,今有人献新式河工之法,相公不妨见上一见。”
    “新式河工?要是会烧水泥,本衙内就让你们见识见识啥叫新式河工!”情知这只是自己的YY,在中学化学课上就学过水泥的生产,高强非常明白,以这时代的工业水平,要烧水泥也不是不行,大概一年花上几百万贯,人品爆发能烧出那么十几二十包水泥来,完全不切实际。诚然,在古代就有原始的水泥,但用在河工上的水泥,最大的要求就是水硬以后的凝固力,原始的水泥完全满足不了需要,还是脚踏实地一点的好。
    “甚好,招来一见。”
    功夫不大,来了一个老农打扮,姓名也是高强从未听过的:李义。中国历史上,这类默默无闻的工匠车载斗量,儒生的历史是不会记载他们的,因此高强得不到历史提示,权且以礼相待:“老丈,吕通判说你进言有新式河工,不妨说来,若是有用,本府重重有赏!”很没有创意的对白。
    那老丈显然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官,很是畏缩,好半天才把话说得明白,加上吕颐浩从一旁解说,高强算是知道了什么叫新式河工。原来这老农久在河工,深觉卷埽法虽然有效,但必须要清出一块埽场,若要卷一块百步的埽,就得有七百步以上的埽场,而且这埽场还不是清一块就完事了,那卷埽是卷完了就望河里放的,埽场卷了一块埽以后就没用了。如此一来,光是沿河清理埽场就花了将近一半的工。
    这老农的建议,就是不用埽场,而在河上用大船,在河与船之间填充埽料,一层一层的土石压上去,中间打上木桩,像钉子一样钉牢,然后撤去船只,河堤就筑好了。简单说来,是把原先成卷状的埽工,转化为了一层层,因此叫做厢埽。
    第十部 大名府  第三十一章 河工(下)
     更新时间:2008…10…13 22:51:15 本章字数:2123
    高强听的一脸疑惑:“吕通判,此法是否有用?你可曾亲眼见他试过?”
    吕颐浩摇头:“据这李义说道,小的厢埽,他与乡里曾经试过,大的却不曾。但下官以为,不妨先作一埽试上一试,余段先积好物料。若这一埽有用,则依法行之,若是无用,便依旧卷埽,好歹并无延宕工时。”
    “有理。”试验一下,又没有损失。高强正要答允,那老农忽然道:“两位相公,这厢埽虽说省工,却少了卷埽那竹索牵贯之力,小人与乡里试验此法时,那埽工只能仰仗打入的签桩固定。如今沿河各段,底土实滑不一,恐怕签桩未必万全,若能于埽工前多抛石料,便更稳妥。”
    高强大喜,心说我这正安排人火药炸石呢,正用得着,看来这法子有点天作之合啊!即刻吩咐吕颐浩率同大名府相关臣僚,督办河工,准备草绳柳梢粘土等物料,再调拨船只,预备厢埽。
    此时自有当地石匠将凌振一行领到附近石场,高强关心这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毕竟是自己弄来的少有发明之一。那凌振对人木讷,世务大多不通,干起技术活来却是条理分明,领了高强之命后,他晓得自己不懂采石之法,先问石匠如何动作。
    这时代的石工都是用铁锤铁钎,在石头上打出眼来,架上木柴烧,而后再用水泼,那石块便沿着打好的洞眼开裂,而后可采。这打眼可是个学问,若非经验老到的石匠,很难一眼看出那山体的大块岩石之间,究竟有什么纹理走向,要如何打眼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高强到时,石匠们已经在一块大石附近打出了许多洞眼,依着凌振的请求,这一块石头比之前都要来得巨大。若是依照传统采石法,须得多次打眼烧火才能采下。此时凌振领着几个徒弟,将那些洞眼中塞紧火药。再用泥土封住,中间有捻子牵出,再拧成一股。拖的老长,正拿着火把准备点火。
    见高强到来。凌振吓了一跳,扔下火把迎上来,说什么也要让高强离开这里,说道第一次炸石,不知用量多少,他是可着分量装药。若是一个不好。山体崩塌,高强有个好歹,他吃罪不起。
    高强不以为然,心说这才黑火药呢,就这么胆战心惊的,本衙内在现代时每逢城市拆迁搞精确爆破时,都要赶到现场去看的,那场面才叫壮观呢!至于真正看着爽的爆炸,非某大楼被飞机撞塌莫属啊……你这点场面,小case!
    “不妨不妨!此地离炸点甚远。又有掩体,怕什么?来。给我来点火!”不由分说,将凌振手里地火把一把抢过,将那条棉线点着了,撒手把火把扔了老远,抱头蹲在地上。
    好半天,却不见半点动静,高强大奇,抬起头来看时,却见凌振等人看着他发呆,不免有些尴尬:“怎么回事?没点着?”
    凌振摇头:“留守相公,小人不知石块崩裂的威力,是以这引线铺的极长,足有一里,照这么烧法,大概得半个时辰才能烧到药上。”
    “……凌教头,你这引线之中,难道没有加上火药?”高强就纳闷了,这宋朝鞭炮制造业很发达啊,难道凌振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不想凌振一脸惊喜,好似发现新大陆:“留守相公,小人竟没想到此节!引线中若有火药,不但传火迅捷,火力一发威烈,不惧阴湿,哑炮之事亦必大减!”说着兴奋无比,跳起来就望前面跑。
    高强吓了一跳,一把没拉住,跟着后面大叫:“你往哪里去?要炸地!”
    凌振头也不回撂下一句:“不会炸了,引线都熄了!”
    一波三折,等到终于响起炮声,已然过了两个时辰,天都快黑了。“轰隆”巨响,一阵硝烟散尽,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偌大的山体整个崩塌,堆起地石头足足有一座小山那么高!
    高强却丝毫不在意,这样的效果他早有心理准备。也幸好他没有太过惊讶,才成功拉住了凌振:“凌教头,少待,你适才可数了,是否所有炮眼都已经炸过了?”哑炮炸死人的事,现代都时常发生,那还是用电起爆的,这种棉线起爆,实在叫人说不准。
    凌振被他提醒了,只得按捺住性子,与众石匠一起眼睁睁地看着那堆石头,直到半个时辰过去,才开始检查这次炸山的成果。
    头一次试炸,没有哑炮发生,在高强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至于其余的小问题,什么炮眼数目位置、装药量,布线等等,留给凌振和石匠们慢慢总结就好了,炸的多了自然就会了。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炸石的效率提高了,运石的效率可还不怎么样,仍旧是独轮小车一车一车往外推,幸好这个采石场附近有条沟渠,直通运河,安排了船只运石,为了提高运输速度,还有专门的纤夫。
    天色已晚,高强索性就在石场对付了一夜,等到第二天与运石头的船只一起返回河堤施工段,只见一艘大船已经泊在岸边,下了碇石,船上和堤岸之间密密麻麻拉上了草绳,河工们正向上面抛洒柳梢。
    见到高强来到,吕颐浩迎上前来,双眼通红,嗓子也有些哑了,显然是在工地熬夜。见到高强身后一长溜小船都装满的大小不均的石块,吕颐浩一脸的惊喜:“留守相公,这石头就是昨日炸山所得?一日之功便已如此,火药果然功效巨大!”
    高强看他一夜下来就累成这样,心中颇为感动,这样的官,才是百姓需要的官啊。后代人读宋朝的历史,常常认为这个朝代过于重视文官,而忽视了武备,“腐儒误国”之声不绝于口。殊不知,北宋科举取士,中举的寒门才俊比例是历史上所有朝代之最,正是象吕颐浩这样贫苦出身,通过科举获得官位的人多了,才能够最切实地关心百姓的生活——因为他们就是从百姓中来地!
    第十部 大名府  第三十二章 钉子户(上)
     更新时间:2008…10…13 22:51:22 本章字数:2041
    随着实践经验的累积,新技术逐渐被工匠们掌握,工作效率也大大加快。与此同时,高强也得以见识了传说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于火药这种新技术,石工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的经验也给凌振改进爆破方式提供了许多益处,装药量和炮眼的设置都在不断改进,最终则要按照高强的要求,形成书面的技术规范。——当然,这一环节是不能靠工匠了,他们中间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识字,高强从身边亲随中找了个读过书的来担任记录和整理工作。
    厢埽也被证明有效,原本高强还怕这些土啊草的被水一冲就会垮了,但事实证明,这种工程在含沙量高的黄河水中格外的有效,那些水中的泥沙能够在厢埽里面的缝隙中存留下来,然后被水的压力越压越紧,再加上外沿处抛洒大量石料,河防的坚固程度更超以往,而所用的工料却更加节省。
    这些节省下来的工料,高强也并没有白白浪费,原先曾经计划在河堤中间加一层三合土的,这部分材料就被高强用来沿河铺设道路,一直通向大名府城。所谓的三合土,就是用石灰、粘土和黄沙相互混合,铺在路面上,再用骡马拉着石磙碾平,就是一条大道,如果要更加坚固的话,可以掺入藤汁、糯米汁,比例适当的话,硬度不下金石,让看惯了现代柏油路的高强着实开了回眼界。
    热火朝天的工程景象让高强情绪一直保持高涨,眼看自己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河工的进度已经赶上了其余河段,这种感觉非常不错。乐得他三天两头自掏腰包给工地的工人加餐  直到京城传来一个令他异常震惊的消息:“博览会馆死人了!”
    “石秀啊石秀……气死我了!”高强看罢书信,怒气勃发,走时千叮咛万嘱咐,拆迁绝对不能出乱子,居然还是死了一个人!
    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送信的扈成吓得不敢作声,垂手站立。这时候就现出高强身边没有心腹的坏处来,碰到这样的事,他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
    好容易冷静了些。高强向扈成问道:“这件事,许先生可曾知晓?”
    扈成小心翼翼:“许先生当天就晓得了。他吩咐小人传话给衙内,若是脱的开身,还是回京城走一遭,此事另有玄机,不是许先生和石三爷他们能应付的。”
    高强暗吃一惊。许贯忠这般说法,难道这事背后有人捣鬼?什么人这么大胆子,敢在这件事上头和自己作对,要知道这可是郊祭,皇帝都会一只眼睛时刻盯着的!
    唤了吕颐浩和史进朱武等来商议之后。既然河工已经接近尾声,大名府各项政务也都上了轨道,高强倒不妨抽身一段时日,虽说外任官员擅离职守乃是大忌,不过现在是博览会出了事情,好歹这“博览会都大提举”的名头还是高强兼着,也算分内该管。
    当下安排吕颐浩总揽大名府政事。军务仍旧是关胜和李成二将处理  这两人都是有能地武将,史书上都有记述的,高强平时很下了些笼络功夫——内堂不必说,蔡颖原本就是大家出身,安排地井井有条,再加派书办朱武连通内外,曹正负责保卫,大名府仍旧铁桶一般。高强飞马回京,身边只有寥寥数骑。传信的扈成,少年李孝忠。以及右京。除此之外本来不想再有别人,不过那李逵也来了大名府,他对李孝忠很是服膺,得知高强要回东京,黑旋风不知是不是想起了汴梁城还有几个泼皮欠了他的赌债,闹着也要回来,高强懒得和他啰唣,便一同带了上路。
    五骑快马日夜兼程,第八天头里便赶到了汴梁。人还没进城门,已然被石秀亲自拦下了,路边找了一处茶铺,石秀的手下四下看住了,拉着高强道:“衙内,这件事透着蹊跷,许先生和我都认为,是有人暗中陷害。”
    高强已经有了这个心理准备,点了点头:“从头说起。”
    原来当初圈定了场地,这块地占地极广,大半都是工部和殿前司的划定地,这两处不用说,有分管尚书六省地左丞吴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