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篡明 >

第102部分

篡明-第102部分

小说: 篡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辉作为当地的首脑,自然坐在前排,正位上坐着黄宗羲、方以智两位大儒,旁边还有几把椅子,是给未曾到场的王夫之、顾炎武等人预备的,以示尊敬。
    宴会开始,自然要先扯上一段,发言主题无外乎皇帝陛下死于国难,大家戮力同心,共同中兴大明,开创盛世之类的废话。前面的几个儒生罗里罗嗦说个不停,终于轮到李辉,他清清嗓子,只说了一句话:“今日欢聚,不谈国事,大家吃好喝好。”
    这一句话,惹起大大的风波,立刻有人跳出来职责他不以国事为重,只顾着贪图享乐。紧接着又一派人跳出来反驳,说定边侯操劳国事,赤胆忠心,尔等屑小在此放屁等等。
    李辉看着两派打架,心满意足的坐下来,扯起一只鸡腿,自顾自的吃起来。
    “去把张孝起叫过来,我再给他们添把火。”李辉猛然间想玩恶作剧,于是唤过陆谦,如此吩咐道。
    陆谦自然是李辉忠心的小跟班,很快将正在对着满桌子佳肴不知如何下口的张孝起叫过来,张孝起脱掉外罩的衣服,露出里面大红色的猛虎官服来。
    “李辉听封!”张孝起本想和那些宣旨钦差一样先喊上一段,之后再贼牛贼拉风的扯开黄绸圣旨,高声朗读一段,看着下面集体跪拜诚惶诚恐的一大群人,感觉好极了!
    但真正到现场的时候,张孝起发现这个技术活难度很大,首先这帮争争吵吵的儒生根本不听他的话,只顾着相互争论,吵得面红耳赤。
    “都静一下!”李辉咳嗽一声,喝令这些正在争吵的家伙们闭嘴。
    众人都静下来,吵吵闹闹的大厅终于恢复了平静。
    “李辉接旨!”张孝起终于可以让全部人听到他的话了,清清嗓子,高声喊起来。李辉走到大厅正中,撩衣跪倒,“李辉在此。”
    张孝起一愣,应该说“草民”啊,怎么没有这两个字?他也不管这许多,展开圣旨诵读起来,“查扬州百姓李仲卿,忠君报国,力挽狂澜,为我大明朝肱股之臣……圣恩降下,封李辉江北都指挥使。御封定边侯,下辖各官,依次受职,钦此!”
    “谢主隆恩!”李辉学着电视的样子从地上爬起来,接过圣旨,高高的举过头顶,心里盘算着这永历朝廷还真看封官不花钱了,直接给自己一个二品封疆大吏的头衔,这算不算一种拉拢?
    “钦差辛苦,还请里面就坐。”李辉将张孝起请走,顿时整个大厅炸了锅。
    “李仲卿原来是永历朝的人!”一个儒生喊道,“我们跟随鲁王监国,不能拥护这些叛逆。咱们走!”
    “不对,永历朝才是正统,你们的鲁王监国才是冒牌的!”一伙儒生站在椅子上大声反驳,按照他们的观点,站在椅子上才更有发言权。
    “不是要找到太子扶正太子登基的么,怎么会这样?”这句话代表了三分之一人的心声。
    儒生们在宴会上吵成一团,声音大得几乎要把房顶掀起来,很多人面红耳赤的相互咒骂,但好在大家都是斯文人,没有直接动武。
    “好!太好了!”雷通等武将便装装束,他们几个凑在一起看这些儒生争吵不休,唯恐天下不乱的大声吆喝起来。
    ……
    “这帮家伙!”李辉站在外面,挺着沸反盈天的屋子里传来不停地敲打桌子声,向张孝起抱歉的一笑,“不知道天使是否把我们的军饷带来?”
    “军饷?”张孝起一愣,“侯爷,军饷不是你们自行解决么,这和朝廷不相干的啊!”
    “此言差矣。”李辉笑道,“我等既然已受朝廷册封,这军饷自然要由朝廷供给,要是没有军饷这士兵就不会安心,士兵不安心,这仗也没法打,不打仗,又何来驱除鞑虏一说?莫不是被天使贪墨了吧?”
    “侯爷说话注意些分寸!”张孝起怒了,瞪圆了眼睛,干瘦的胳膊挥舞起来向李辉示威。他虽然不是个好官吏,但也算得上一个正直清廉的人,这般侮辱他还不如打他一顿。
    “小子鲁莽了,但是这军饷自然要由朝廷拨付,如果朝廷一毛不拔,我也很难对手下交代啊!”李辉见把这家伙惹火了,急忙道歉。
    “这军饷自然有兵部调拨,我可以帮你问问……”张孝起也很无奈,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前来宣旨的钦差,不是掌握实权的人,再说自己的川资路费都不够,哪有钱给李辉开军饷?
    “如此说来,”李辉顿了一句,“合着朝廷给我封了官却不给关饷,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第二十九章 争国本(三)
    李辉已经看出张孝起是个老实人,所以他认定老实人好欺负,于是步步紧逼,准备从老实人身上榨些油水来。
    “这……”张孝起语塞,“还请侯爷暂且忍耐。将来进宫面圣,当面向陛下讨要。”
    “天奈何绝我东山矣!”李辉挤挤眼睛,弄出两滴眼泪来,举起袖子擦个不停,“既如此,不如让我军马上出战,战死,以报陛下隆恩!”
    “侯爷切不可!”张孝起急忙劝道,老实人本身的善良心发作,“侯爷不必过于悲伤,将子(张孝起表字)一定向圣上禀明江北困境,争取军饷军械。请侯爷放心。”
    “如此,便麻烦先生了。”李辉的哭声戛然而止,满脸都是笑,张孝起惊讶于李辉脸色转变之快,诺诺点头,惶然间被李辉牵着鼻子走。
    “先生此来辛苦了。”李辉殷勤的将张孝起请进大厅,此时的大厅里乱成一团,很多人都在激烈争吵。雷通领着几个小子则挨个桌子乱窜,将桌上的鸡腿撕下来揣在怀里。
    看到李辉进来,儒生们吵得更加起劲了,有几个善于表现的分子甚至跑到李辉面前大声疾呼,李辉则满脸含笑的将他推到一边,示意他滚蛋,拦路的不要。
    “大家静一静,静一静!”李辉伸手阻止了儒生们的辩论大会,“你们再争吵下去,饭菜就要被吃没了!”
    大家都笑起来,有几个儒生则是放声大笑,按照李辉的观点,这种笑声属于非主流。
    “既然大家这样关心国事,我这里倒有几个里正,保长,甲长之类的小官需要大家去做,不知你们是否感兴趣?”李辉站在高处,(当然是桌子上,这样更有发言权。)向着满屋子的儒生问道。
    “我们做大事,怎能去当那不入流的小官,空空埋没才华?”一个儒生跳起来,反驳道。
    “是啊,是啊!”很多儒生跟着瞎起哄。
    “是啊,你说得不错,官职小了点,古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读书人我相信修身做得都不错,刚才的辩论没有发生肉搏,这样很好。值得表扬。”
    黄宗羲和方以智坐在一旁,不禁莞尔,心道这个李仲卿,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情开玩笑。
    “但是!”李辉话锋一转,“在座之人,有谁能达到曾子那样的修身境界?”
    刚才还乱糟糟的儒生们顿时闭嘴,低下头来默默不语。
    “我再问,在座的有几个人是举人出身?举起手来!”李辉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双鹰眼环视四周,所触及之人纷纷低头,不敢言语。
    寥寥几只手掌举起来,在这上百名儒生中,总数不到十五个。
    黄宗羲也举起手,一脸复杂的看着李辉,不知这小子买的什么药。
    “考取过进士的举起手。”李辉的口气又重了一分。
    只有两只手举起来,是两个形容枯槁的中年,胡子拉碴的自以为很有艺术范儿,一脸疲惫的表情,还在不停的打哈欠。
    “请二位站出来,说说你们治理一方的经验。”李辉高声喊道,众人纷纷给两人让出通路,看着他们走到前面,心里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等复杂情感。
    “要不是崇祯帝死难,科举罢废,我他妈早就考上了!”一个儒生愤愤不平的说道。
    “别吹牛了,一篇八股都写不出来,还想考进士?”旁边一个大胖子挖苦道。
    两位中过进士的人在地方也算是祖坟冒青烟的人物,但是面对李辉的质问,竟然茫然四顾,不知所言。
    “这,这为官一途,重在安民,安民,安……”其中一个瘦高的儒生支吾着应付道。
    “圣人之言,当以圣人之言教化百姓,保境安民,自然国泰民安……”另一个说得多了点,却也说不下去了,看着站在自己身边的那个儒生的深青色衣服,喉结上下蠕动,似乎在他身上能找到答案一般。
    “如此见识,还想做高官?”李辉冷笑一声,“我这有三十个名额,马上报名,只有在地方从事一年以上基层工作的才能报考举人和进士,机不可失,都谁去?”
    “每月俸禄是多少?”一个面带菜色的穷书生颤巍巍的问道。立刻众人射来鄙夷的目光,君子言义不言利,圣人之学,岂敢忘乎?
    “每月关五两雪花绞丝银,另有米面肉食发放。”李辉说道,“干得好的话,每年年底会有加俸。”
    “算我一个。”穷书生听得不错,第一个报上名字,身无长物,又想在这乱世谋生,只能走此一途了。
    这帮人都是看着东山军的名头,想来混上一官半职,也好在这乱世谋生,现在看来只能被分配到各地充当小吏,没办法,糊口重要。于是都纷纷报名。
    三十个名额很快就满了,剩下的人还高声喊着要报名,李辉特意增加了“恩科”,下令再增加三十个名额。
    剩下三十四个人无处安置,李辉淡然一笑,“你们几个是清高呢还是手脚慢?”
    “哼!”一个儒生很狂妄的冲李辉一扭头,不去理他。他认为读书人去做那些专管东家长西家短的杂事实在有违圣贤书。
    “我这有掘港石灰厂和码头的几个小官职,你们去也不去?待遇和他们是一样的。”
    大家沉默了,思考一会,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个结果。只有那个儒生一直扭着头,对李辉的两次示好不以为然。
    “算了,既然不去,就回家过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吧!”李辉哈哈大笑,率领众人走出大厅,只留下那个目瞪口呆的儒生。
    儒生终于发现奇货可居这句话并不靠谱,奇货未必可居,说不定哪天就烂掉。
    “回来!我愿意!我愿意!”这个儒生追着李辉一伙,跑出门口一看,众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懊恼的拍拍头,后悔不迭。
    就这样,李辉将这些前来准备成为“从龙之臣”的儒生们全部变成了车间助理、妇女主任之类的小官,统统送到基层进行锻炼,按照他的想法,在基层锻炼之后,这些饱读圣贤书的家伙们了解稼樯之苦,黎民生活之艰,应该会在未来的官途上走好每一步的。
    “老夫子,依你之见,今天的事,晚辈做得如何?”李辉和黄宗羲、方以智走在寂静的小路上,他颇有些自得的问道。
    “侯爷所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黄宗羲朗声笑道,“本朝党争之烈,罕所未有。有阉党,楚党,浙党,闽党等争论不休,朝堂混乱,国事废弛。终成大祸。仲卿既以寥寥数语,将这些无畏狂生送往乡下,饱尝稼轩之苦,想必会收敛许多,将来从官时也能时时以百姓为念。”
    “是啊!”方以智走过来,拍拍李辉的肩膀,“李小兄手段独到,开前人所不能,堪称一绝。老朽以为将来的官吏,都要下放到地方锻炼一番,如此才能成就大事。避免纨绔当朝,荒废国事。”
    “老夫子教训的是。”李辉点头,方以智又拍拍他的肩头,“你我和黄兄都是忘年交,当以兄弟相称。”
    “靠!”李辉暗骂,兄妹相称?那黄素玉小MM岂不是和我很没缘分?坚决不行!“老夫子客气了,但是这纲礼伦常不可废,礼节不可废。我们做晚辈的终究是晚辈。”
    “什么纲礼伦常!”黄宗羲笑道,“都是些唬人的玩意罢了!”
    方以智只是笑笑,“既如此,就按照伦常来吧!”
    “二位夫子以为,我东山军与关宁铁骑,谁优谁劣?”李辉故意和关宁铁骑相提并论,目的就是从这两个老头那里偷到更多的宝贝,再不济人家走的路比咱们吃的米都多,多少还会有点建议的。
    “关宁铁骑纵横辽东数十载,东山军怕是不及呀!”黄宗羲有一说一,“满酋的白甲兵,强悍绝伦,怕也在关宁军之上。”
    “是啊!”方以智接过话茬,“依老朽之见,如今天下,东山军当在诸军之下。”
    “细细说来!”李辉来了兴趣,急忙招呼两位老头坐下,细细听闻。
    “至交顾炎武周游天下,所见非凡。据他所言,当今天下,战力绝伦的当属满酋白甲兵,身披重甲,精于骑射,冲锋陷阵,挡者披靡;第二位的当是吴三桂等叛逆所率关宁军主力,常年征战,杀伐骁勇;至于这位列第三的当属在八桂之地的李定国等大西匪部残余,这些人杀人如麻,刀头舔血,主将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又精于谋略,能征惯战;之后便是东山军,东山军虽然人数稀少,但是满腔热忱,作战勇敢,主将身先士卒,加之独霸海路,作战便利,所以排得上第四名。至于张存仁、左梦庚、田雄等降将所率士卒,还有郑成功何腾蛟等利在人数众多,可以算得上第五名。其余军旅,参差不齐,不必赘述。”
    李辉听得入神,心里还在暗暗窃喜,看来东山军所占的名次还是正数第四呢!很不错了!(倒数第二)   
第二十九章 争国本(四)
    (求收藏求推荐,各种求)“这军旅之事,老夫也略有耳闻。”黄宗羲笑道,“在与约翰逊船长闲谈间,他曾说过泰西有西班牙大方阵,对付骑兵当是一绝,又有巨船遨游海上,船身百余丈,上置火炮,多者达百余门,船上可走马,与我大明的福船不相上下。又有导航仪器,可于阴晦夜晚观看星象,识别方位,也是一绝。”
    “这个咱们以后都要学到的,也要做到的。”李辉皱皱眉头,我就不信中国人就比西洋人差!
    虽然小小的民族自尊心作祟,但是李辉本着“洋为中用”的理念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人家有长处咱们就要学习,要不然就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三个人聊得火热,其间黄素玉走过来给三个人做了几盘精致小菜,又烫上一壶酒,大家坐在灯烛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