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 >

第31部分

民国之文豪-第31部分

小说: 民国之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把《留学》寄给了我的父亲,他从天津发电报回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不知道江振国能不能和他喜欢的人在一起。”
  “我把《留学》里面的很多句子都摘抄了下来,时时诵读,深有感触。”
  ……
  这些人夸《留学》夸得很厉害,穆琼都有点惊讶了。
  他知道《留学》应该很受欢迎,但因为他没什么朋友,平常除了待在家里,也就是去报社、西餐馆还有傅蕴安那里的缘故,对《留学》到底多么受欢迎其实并不清楚。
  直到这会儿,听到这些学生都在议论《留学》,他才发现自己的写的小说,比他想象的更受欢迎。
  他在现代时,曾经听一位长辈说起八十年代,说那是个对作者非常友好的年代,在当时一个作者若是写出一部好作品,甚至可能会引起全民热议,让全国的文学青年都读他的作品,然后迅速出名。
  因为在当时,好书好作品太少了。
  但即便如此,八十年代也只是半个黄金时代。
  作者最容易出名的年代,其实是民国。
  之前穆琼虽然听了,但感触并不深,可现在……他感受到了。
  正这么想着,穆琼突然听到一个男生道:“振国这个名字真的非常好,我已经决定了,要把我的名字改成振国。”
  穆琼:“……”
  众人等了一会儿,就有几辆马车来了,同时,参加义诊的医生也陆陆续续全都来了,其中就有傅蕴安。
  看得出来傅蕴安很受欢迎,身边不仅有几个医生陪着,还有一个三十来岁,金发碧眼的洋人一直在跟他说话。
  穆琼本想上去和他说话,瞧见这一幕,也就不急着上去了。
  结果,傅蕴安瞧见了他:“穆琼,这边。”
  穆琼见状,这才过去。
  傅蕴安看了看穆琼的大包小包,微微笑了笑,然后就道:“等下你跟我一组,坐一辆马车吧。”说完,又给穆琼介绍跟他说话的洋人:“这位是爱德华先生,他是一位传教士,英国人,会跟我们一起走。”
  “爱德华先生你好。”穆琼用英语跟对方打招呼。
  “你好。”这位爱德华先生笑着对穆琼打交道:“愿上帝保佑你。”
  这次的义诊,公济医院这边是分成三个组的,每个组十二个人,而这十二人中,分别有一个传教士,两个医生,两个助手,外加七个志愿者。
  当然了,队伍里的某些医生同时也是传教士,比如他们组,除了爱德华是一位传教士以外,另一个医生玛丽女士,她也是个传教士。
  穆琼进傅医生的组里,就是占了一个志愿者的名额,而除他以外的志愿者,全都是大学生,并且多是学医的大学生。
  他们分成两辆马车出发,其中一辆载着医疗设备、药物,还有传教士以及医生、医生的助手一起走,另一辆则载着七个志愿者一起走。
  穆琼和自己这一组的志愿者一起上了马车,将自己带来的包裹放在马车座位下,然后就听这些学生是兴奋地说起了这次义诊。
  这些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义诊都非常期待,想要在这次的义诊中大展身手。
  说起来,民国时期做慈善的人一直很多。
  有些纯粹就是自己有钱,看到穷人可怜就施舍一点,但也有很多是心怀天下,想要为百姓做点什么……在这个时期,甚至有人倾家荡产地办学校。
  不过,公济医院和另外的医院联合起来做义诊,是为了传教。
  这个时期,从欧美等国家来国内的传教士非常之多,光上海就有上千人,而这些人除了传教士的身份以外,一般还有其他身份,比如医生、教师、学者什么的,他们来到上海之后,除了传教,还开办了医院、学校、报社等等。
  这时上海最大的大学震旦大学,就是传教士创办的,另外上海此时所有的大医院,基本上都是传教士创办的,公济医院也不例外。
  这些医院会定期给贫苦百姓义诊,传播上帝的福音,不过以前是从未招收过志愿者的,这还是第一次。
  “我已经学医一年多了,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给人治病!”
  “不知道义诊是怎么样的。”
  “跟我们一个组的玛丽医生和傅医生都很厉害,尤其是傅医生,听说他给人做手术,做得又快又好,那些洋人要动手术都不找洋人医生,就找他。”
  ……
  这些学生都是相熟的,聊得热火朝天,聊了一会儿,总算有人注意到穆琼:“我看到傅医生跟你说话了,你是傅医生的佣人?”
  “不是。”穆琼道:“我是跟着来学习的。”
  “哦……”那人又问,来了点兴致:“你是哪所大学的?怎么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你?”
  穆琼笑笑:“我没有读过大学。”
  “你还在读中学?你在哪所中学念书?”那人又问。
  “我在苏州读过两年中学,现在没有在读书。”
  这人顿时就对穆琼没了兴趣,转过头去再不找穆琼说话了。
  他们之后聊的,穆琼也插不上话,就只管看着沿路的风景。
  离了上海之后,一眼望去全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江南的秋天,也是生机勃勃的。
  但穆琼的心情并不好,因为沿途遇到的人,大多面有菜色,脸上满是麻木,其中还不乏背部高高隆起,再也站不直的老农。
  马车一路离开上海,约莫两小时后,停了一次,让人上厕所。
  这个上厕所,当然是没有公厕可以上的,男生还好,女生……他们这组的志愿者里有两个女生,都没有下车。
  马车又往前走了两个小时,然后第二次停了下来,这次除了上厕所,还会给大家时间吃饭。
  两个女志愿者结伴去上厕所了,一个男志愿者却有点懵:“饭呢?”
  “你们没有带?”负责赶马车的人问道。
  这些志愿者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有带,他们并不知道还要自带食物。
  “我们去的地方比较远,第一天都在路上,这天的食物是要自带的,估计是通知你们的人忘记说了。”傅蕴安过来的时候,正好听到这话,当即道。
  这年头可不是现代,有啥活动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说清楚了,最后拉个微信群,大家还能问问诸如“吹风机要不要带”这种问题。
  此时有点事情,组织起来挺麻烦,而组织的人,也不会关心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有经验的人基本都会把要带的带齐。
  “我们多带了一些食物,你们可以跟我们一起吃。”傅蕴安提议,他那边,两个助理已经拿出面包等食物来了。
  “傅医生,不用了,我看你们带的不多。”穆琼道:“我这里有不少吃的。”
  穆琼打开他那个藤篮,里面垫了一张油纸,然后塞满了东西。
  咸鱼、咸肉、煮鸡蛋、酱鸭,还有很多面包。
  “你带了这么多吃的!”有个志愿者惊喜道。
  “嗯。”穆琼应了一声,拿出来分给大家。
  虽然穆琼跟傅蕴安说了不用分给他们食物,但傅蕴安还是拿了一些面包过来,再加上两个马车夫生火烧了水,最后大家都吃的很饱。
  就是……这些学生大概是以前的日子过得太好的缘故,都不怎么客气,吃东西也挑好吃的拿,穆琼原本准备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打牙祭的东西,全部被他们吃完了。
  倒是他带来的没什么味道的干面包剩下不少。
  “等到了地方,我就去买些来还给你。”之前问穆琼在哪所大学读书的男生不好意思地说道,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穆琼答应下来。
  上午,大家还能聊得热火朝天,下午就没事可做了,还开始浑身不舒坦。
  在现代的时候,有手机有平板可以玩,坐一天大巴也是很难受的事情,更别说这个时候这时根本就没有消遣的东西,马车坐着还远不如大巴舒服了——乡下的道路都是泥路,特别不平整,好好地在车里坐着,动不动地就会被震得蹦起来。
  穆琼都后悔没有多带个坐垫了。
  实在无聊,就有人提议讲故事。
  只是,这时市面上的书,来来去去就那么几本,他们知道的故事也就那几个,再讲也没什么意思。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是国外一个作家写的。”穆琼突然道。
  那些人好奇地看着穆琼:“你会讲故事?”
  “会。”穆琼笑笑,讲了起来:“故事的背景是普法战争时期……”
  穆琼讲起了《羊脂球》。


第38章 新的想法
  《羊脂球》开篇; 是一个叫羊脂球的妓女和一群贵族一起去逃难。当时那些贵族都没有带吃的,羊脂球就把自己带的三天分量的食物分给他们。
  而后来; 他们的马车被侵略者扣下; 那人还要羊脂球陪他过夜。
  羊脂球不同意,同行那些贵族就用了种种手段去逼她,羊脂球最后只能为了大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
  第二天; 马车被放行,那些贵族带足了食物,羊脂球却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
  没人把食物给她,她只能饿着肚子在马车上呜咽。
  这个故事,穆琼第一次看的时候年纪还小; 不过十一二岁,里面很多东西他不能理解; 但看到最后那些贵族们在马车上大吃大喝; 而羊脂球饿着肚子在哭的时候,他还是很不好受,心情低落了很久。
  后来长大了,他找了这部书的原版; 结合当时的历史来看,就有了更多的感触。
  这样被人推崇的作品,总有它被人推崇的道理,里面每个人说的每一句话; 都恰到好处,更把贵族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说起来; 他自己写小说,就做不到这样。
  穆琼在这些志愿者没有带食物的时候,就想起了《羊脂球》这部小说,不过一开始他并不打算讲这个,毕竟在这会儿讲这个,很容易被这些学生误解为在讽刺他们。
  但他仔细一想,又觉得没关系。
  他不是羊脂球,这些学生也不是那些贵族,真要有人对号入座,那这人本身恐怕就是有问题的。
  而且……这些学生一看就是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对义诊也不够了解的,以至于这次出来义诊,被他们弄得跟郊游一样,穆琼觉得,有必要给他们泼一盆冷水。
  按照他前些日子给傅蕴安打下手时的所见所闻来看,这次的义诊恐怕并不轻松。
  “这部小说是我无意中读过的,里面写的事跟今天我们遇到的事情有点像,我就想起来讲它了。”穆琼解释了一句:“当然,小说跟我们的真实情况还是不一样的。”
  穆琼对《羊脂球》的印象很深,但要照着叙述出来,肯定是做不到的,不过他本身就是个作者,自然能将之讲得生动有趣。
  这些学生都听得很认真。
  讲到开头的时候,他们确实有点不自在,还有人面露羞愧,但讲到后来,他们就没空想这些了,只顾着气愤那些贵族的行为。
  等讲到最后,那两个女生更是哭了起来。
  穆琼把故事讲完,之前问穆琼在哪所学校读书的人就对穆琼道:“你的故事讲得非常好,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我之前有点看不起你,我为我之前的行为道歉。”
  “我也向你道歉。”又有人道:“我同样犯了错误,我看《留学》的时候,总是愤怒于那些洋人看不起江振国,可实际上,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
  “谢谢你之前的食物。”那两个女生也道谢。
  穆琼觉得在这个时代,这些充满理想的年轻人都挺可爱的:“这么说起来,我也有错,我其实完全可以讲别的故事,但还是讲了这个。”
  大家说开之后,就又聊了起来,穆琼这才知道,这些学生都是一路教会学校读上来的。
  也是,要是没有从小打下的基础,他们又哪能考的进震旦大学?要知道,在震旦大学,很多老师讲课直接就是用法语的。
  “我觉得你们把义诊想的简单了一点,实际上做义诊并不轻松。”穆琼没说自己以前的事情,但把他前些日子在傅蕴安身边打下手的时候遇到的一些事情说了,还说了一些穷人的生活。
  那些,都是他跟傅蕴安的病人聊天的时候,从病人那里听来的。
  这些大学生听得很认真,表情也严肃起来。
  而马车,终于在傍晚的时候到达了他们的目的地。
  那是一个村子。
  这村子不处于沿海,村里的土地很肥沃,本地自然灾害又少,基本每年的收成都不会差。
  但村子里的百姓日子过得并不好,毕竟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地的,就算有地……各种名目的税收压下来,他们收起的粮食又能剩下多少?
  更何况,正因为这边的土地相对肥沃,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也多,人一多,地就显得更少了。
  如此一来,百姓的生活自然也就困苦起来。
  公济医院决定在这里义诊,是这里的一个地主的儿子联系的。这人名叫林寿富,在上海求学期间因生病进了公济医院看病,结识了玛丽医生,他说了自己家乡的情况之后,玛丽医生就将之作为了义诊的目的地之一。
  林寿富已经提前返家,为他们一行准备了房间。
  他家是地主,但因为没经营什么生意的缘故,也没富到那里去,家里的房子也就不大,房间也不多,因而就只能腾出三间空屋来。
  爱德华一间,玛丽医生和她的助手一间,傅蕴安和他的助手一间,其他人就难以安排了。
  而这,主要也是因为他之前并不知道还会来一些志愿者。
  马车夫可以住林家给长工们住的房子,但那些志愿者……
  “我和家人可以去亲戚家借住。”林寿富道。这些志愿者都是震旦大学的学生,他并不敢怠慢了。
  “不用,我们去借住就行了。”志愿者中的一个说道,其他人也纷纷响应,但林寿富没同意,还是坚持把自己家里的房子让了出来。
  林家已经把最好的房间让出来了,剩下的房间其实没有好到哪里去,并且也就只有三个。
  最后,两个女志愿者一间,穆琼和另外四个男志愿者分着住两间——他们在一个大点的卧室里用条凳和门板铺出一张小床来,可以多住一个人。
  这样的床挺熟悉的,穆琼直接选择了单独睡小床,然后拿出了自己带来的褥子被子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