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 >

第44部分

民国之文豪-第44部分

小说: 民国之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期间,男主看到了非常漂亮的汽车,看到了能跟人通话的被这些人称之为“手机”的东西,还看到了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
  他愈发觉得,这里应该是仙界。
  但在精神病医院里,他说自己是民国人的时候,那些医生告诉他,民国早过去一百年了。
  男主一时间傻了,他竟然不是来到了仙界,而是来到了百年后?
  这里是这么漂亮,房子那么高,道路那么宽,汽车随处可见,还没有哪怕一个面黄肌瘦的人,老人们还能在漂亮的公园里唱歌跳舞……百年后,大家的日子竟然过得这么好?
  在医院里,男主角得到了一份病号餐。
  白米饭,两个炒菜,还有鸡腿和蛋花汤……在现代非常普通的一份餐,也让他震惊了。
  这些食物的味道非常好,更重要的是,他竟然可以免费吃!
  他们甚至说……在没有找到他的家人之前,可以让他住在这里!
  他的心情说不出的激动,一时间老泪纵横。


第54章 投稿和办报纸
  这个故事; 穆琼写得非常详细,现代的各种事物; 他都仔仔细细地写了。
  当然; 他写的时候,都是从男主这个民国人的角度来写的,因而写的跟真实的有些不同; 比如平板电脑……男主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面镜子,就跟神话传说里那里能看到十万八千里以外的景象的镜子一样,而其他人,也没跟他这个疯子解释。
  在他的眼里,这世上的一切都是神奇的; 而他自己脑补的东西,其实跟现代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
  就像他以为精神病院是类似收容所一样的地方; 他完全不知道那些跟自己住在一起的人; 其实是疯子。
  穆琼也没在文里写出这一点……当然了,眼尖的读者看到后来,应该能发现。
  在精神病院里,主角吃过一顿饭; 就被安排到了一个三人间里居住。
  而他在这个三人间里,用到了抽水马桶等等。
  他在民国时家境还算富裕,家里有佣人,但不是巨富; 冲水马桶这种其实在民国已经有了的东西也就不曾见过,头一次见到还问; 这是不是用来洗衣的。
  等后来弄懂,便又一阵惊叹——百年后的茅厕,竟然如此方便!
  这个晚上,他在洁白的床上睡去,再醒来,就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自己在民国的床上,身上还是好端端地穿着自己的衣服。
  他喊了自己的佣人一声,佣人立刻就来了:“老爷,你要起了?”
  他茫然不能回神……他在百年后经历的种种事情,莫非都是梦?
  《我在百年后》这书,穆琼打算写得很长,不过,这故事却是以一集一集的形式来写的。
  男主角在民国过着自己的生活的同时,每个月的正月十五,他都会穿到现代一天。
  而他穿到现代的时候,时间并没有过去一个月,而是接着上一天的。
  穆琼决定,男主每穿越一次写一集,然后每个月写一集。
  而现在,他已经把第一集 共一万五千字写完了。 
  这个故事他写的很流畅,需要修改的地方不多,但要去投稿,还是要誊抄一遍。
  穆琼在现代学过书法,其中就包括硬笔书法,还照着字帖,练了好几种字体。
  之前他写《留学》和《求医》的时候,为了方便熟悉繁体字,也让大众报的人可以将字看清楚,一直用的是楷书。
  但现在……穆琼拿出稿子,开始用行草抄写。
  同时,他也给自己起了个新笔名,名叫“天幸”。
  天赐之幸。
  没去平安中学当老师的时候,穆琼对如今上海都有什么杂志之类知道的不多,但近来他认识了盛朝辉,盛朝辉还是个极喜欢买书的,他便在在盛朝辉那边借了一些报刊杂志来看,还从上面找到了一些投稿地址。
  最后,他锁定了《希望月报》作为投稿对象。
  他在现代的时候,不曾听说过这个《希望月报》,可能它跟这个时期的很多杂志报纸一样,办了几期就办不下去了,再加上上面没有刊登过太过出名的东西,也就消失在了历史中。
  但在这时,这希望月报在上海卖得还挺不错,穆琼看了几期之后,还确定这希望月报,应该是思想比较先进的进步青年举办的。
  他将自己写的稿纸用一个大信封装起,填上希望月报的地址,贴上邮票,就这么寄了出去。
  他没在里面留自己的地址,直接表示无需稿费,甚至没让任何人知道他写了这么一份东西寄出去。
  天幸这个笔名,他打算好好使用,以后写的所有“不太合适”的文章,都用这个笔名发表,然后牢牢捂住自己的马甲。
  穆琼寄了信之后,照旧去平安中学工作。
  他给自己定了规定,每天都必须写两千字的《求医》,而等写完这两千字,就可以做别的了,比如备课,又比如写英文短文。
  像今天上午,他将《求医》的两千字写完,又上了一节课,下午的时间除了上课,就全花在了撰写英文短文上面。
  他已经写了很多篇的小短文,那些生活场景差不多已经写完了,作家的本能又冒了出来……穆琼干脆就写了几个小故事。
  比如一个留学生来到国外,因为语言不通闹了笑话什么的。
  这种故事更加有意思,兴许读者更爱看。
  此外,牛顿被苹果砸之类的故事,也能写一写。
  甚至于,就连华盛顿砍树这类的鸡汤文,都能写写……当然了,不能真写这个,他不想用假的故事误导别人,他会基于自己看过的资料,写一些真实的故事,或者干脆就是纯粹的编出来的励志故事。
  写这种短文,对穆琼来说再轻松不过。
  他写一篇要不了半小时,这天下午,就一口气写了五篇。
  魏亭带着自己写的几篇国文短文来找穆琼的时候,看到穆琼这些天的成果,都被震惊了,等他看过穆琼写的文章之后,又放不下来了。
  “这些故事写的真好,完全可以反复阅读!”魏亭拿着穆琼新写的几个故事,爱不释手。
  这时的人,哪怕是洋人,能看的书和资料都是很少的,国内的学者能看的书就更少了,魏亭以前基本没看过这样的故事。
  “我建议所有学英文的人,都将它们背出来。”穆琼道,他在这些故事里大量用到对话,多背背对学英语有很大好处。
  “是要背,一定要背!背这些可比背那些拗口的古文有用多了。”魏亭道:“看了你写的,我觉得我写给国内孩子看的文章不够好。”
  魏亭说着,就将自己写的几篇文章拿来给穆琼看。
  他最初见穆琼,是将穆琼当做晚辈的,但最近和穆琼相处多了,倒是将穆琼当做平辈看了。
  穆琼接过文章就看起来。
  魏亭的学识和文笔都不差,这几个故事,他也已经尽量往白话写,通俗易懂,只是其中说教的意味太重,还缺了些趣味。
  当然,这些东西孩子也不是不能看,事实上,现代的课本上,类似这样的文章也是有的。
  “这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完全可以用。不过除了这些,我觉得还可以写一些有趣点的小故事,比如将掩耳盗铃、盲人摸象、狐假虎威、坐井观天这样的成语发散一下,写成有趣的成语故事。”穆琼提了些意见。
  在现代的时候,成语故事每个小朋友都看过,但这时候还真没有!
  穆琼觉得这些完全可以写写,另外,乌鸦喝水、神笔马良之类的故事,孩子们应该也会喜欢。
  魏亭写的故事,是要给刚学认字的,十岁以下的孩子们看的,越简单越有趣越好。
  “穆琼,你的脑子也不知道是怎么长的,竟然这么灵活!”魏亭佩服地看着穆琼:“我觉得你去写,应该比我写的要有趣很多,你帮我多写几个吧!到时候这书的署名,我将你放在前面!”
  “我怕是没空……其实这些故事,我大概说说,让盛老师他们写也是可以的。”穆琼道。
  这些故事,穆琼写起来不花时间,甚至都不需要思考就能写,但真要他写,估计脱离不了他以前看过的这类故事的框子。
  他总觉得这样不太好。
  他琢磨着,还是让别人写,写一些新故事更好。
  而且让盛朝辉他们写写,也能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让更多人的注重基础教育。
  想让这个时代的国人清醒过来,就要先让他们的识字!
  要不然,脑子里只有种地,打算自己种一辈子地,再让儿子种一辈子地,让孙子也种一辈子的地的人,他又哪能清醒?
  魏亭也觉得自己全都让穆琼去写,有些过于压榨穆琼了,当即道:“是可以跟小盛商量一下,他一直在办报纸,写东西也是在行的。”
  魏亭做了决定之后,穆琼立刻就把盛朝辉叫了来。
  “这些故事……”盛朝辉一听,眼睛就亮了:“这些故事写出来了,能不能先刊登在我的教育报上?我的教育报就要办不下去了,我觉得一定要换个路子才行!”
  穆琼听到盛朝辉的话,心里一动。
  如果有一份自己的报纸……
  这些故事全民都能看,而且现在的上海,读书的孩子那么多……想来是肯定卖得出去的。


第55章 教育月刊
  “你的报纸怎么样了?”穆琼问道。
  盛朝辉便说了起来。
  盛朝辉的教育报; 是他跟几个同学在大学的时候创办的。
  他们办这份报纸的初衷,是想将上海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刊登出来; 让更多的老师看到; 并照着学习。
  他们的想法是很好的,如果由教育界的大人物去办,兴许也能办成功; 可关键是,他们就是几个学生而已。
  那些有名的老师,他们要接触都难,就算接触到了,人家也不一定有空给他们写。
  就算人家写了; 你印刷了刊登了,这报纸要怎么卖也是个问题。
  这种报纸; 报童拿着卖肯定是卖不出去的; 报贩子当然也就不要,只能自己卖,但自己卖又要又门路才行……
  盛朝辉他们一开始办的是周报,每周出一份报纸; 稿子不够就自己写,结果硬是卖不出去,只能送给各个学校的老师。
  到后来,他们往往一个月; 也就只出一份报纸,这样还是卖不出去; 但好歹亏损少一点。
  等到现在……盛朝辉有些尴尬:“与我一同办报的,都已经退出了,我一个人再也支持不下去,本是想要将报纸停了的,但你们说的这些故事,说不定能救一救这份报纸,你们要不要入股?”
  他说完,就期待地看着穆琼和魏亭。
  魏亭身姿挺拔,面容俊朗,一看就是个极为可靠的人,可惜……
  他的脸上露出尴尬来:“我近来囊中羞涩。”
  穆琼倒是问道:“办报纸要多少钱?”
  “要的不多!”盛朝辉道:“我一般一次印一千张,排工钱、印刷费、买纸的钱加在一起,二三十个银元的样子,其中最贵的就是排工了。”
  盛朝辉办报纸,除了里面的文章是自己写的,别的都是找其他人弄的,比如他说的排工钱,就是请排字工人将字排好的价钱。
  请排工排字要不少钱,倒是印刷其实花的不多,均摊下来,报纸印的数量越多,每份报纸的成本就越低,而这也是报纸明明卖不出去,但盛朝辉还是印一千份的原因。
  穆琼想了想,道:“我觉得这个教育报还是可以办的,不过确实要改一改。比如客户群改成儿童。此外,上面如果真的要刊登我们写的故事,那么最好也不要办报纸,不如改成杂志,每月一期,也好收藏。”
  现在的上海,有申报新闻报这样的大报纸,也有其他的一些文学刊物,但几乎没有面向儿童的刊物。
  而国人,其实对孩子的教育一直都很重视。就像租住在姚家的赵婶一家,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也会想办法送孩子去读个初小。
  真要办了这么一个杂志,看的人应该很多,还能让孩子们多点读物。
  穆琼将自己的想法说了说,盛朝辉和魏亭都觉得没问题,就是这个钱……
  盛朝辉道:“我手松,没什么积蓄……”
  “我手里倒是有些钱。”穆琼道,《留学》在大众报连载拿的稿费,他已经花了不少,但《留学》出版的那五百元稿费,他还没动过。
  他现在在平安中学教书,每月都有工资,又有《求医》的稿费,并不缺钱,拿钱出来办个报纸也无妨。
  他并不是那种大公无私的人,但来到了这个时代,想想这个国家今后会遭遇的风雨,他总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
  说起来,很多在后世赫赫有名的人现在还是孩子,他办的这个教育月刊,兴许能成为他们的心头好。
  “那我们两个就合办这个教育……教育月刊吧!出资一人一半。”盛朝辉道,魏亭的情况他也是知道的,也就没有喊上魏亭。
  “可以,但魏先生也一起吧,还想请齐老先生为我们的月刊题字。”穆琼道。齐老先生的字,在后世可是拍出了高价的!
  “也可!”魏亭答应下来:“我再请老师写篇文章放进去。”
  这么一商量,很多事情也就定下来了。
  不过,月刊并不是那么快就能办出来的,筹备工作怎么着也要两三个月,这段时间里,他们还要多准备一些文章,至少将头两期的准备好。
  “你们今日就去我家吃饭吧!”魏亭又一次提出邀请:“等吃过饭,我让司机送你们回家。”
  三人这么一聊,平安中学早就已经放学了,天也暗了下来。
  盛朝辉立刻答应下来,穆琼也没有拒绝。
  依然有汽车来接囊中羞涩的魏亭回家。
  大街上行人很多,司机不停地按动车上的喇叭,慢慢往前开去……路上,十里洋场的繁华尽收眼底。
  车子停在了魏家的洋楼前,穆琼跟着魏亭进去,就看到齐老先生正在看大众报。
  看到穆琼,齐老先生就道:“你这篇《求医》,写得跟刀子似的,直戳人心。”
  “我之前跟着传教士去农村义诊,见到了各色景象。”穆琼道。
  齐老先生对农村的种种情况也是清楚的,叹了口气不再说什么。
  魏家的饭菜依旧精致美味,而魏亭,他连吃饭的动作都透着股优雅。
  吃过饭,又聊了一会儿,魏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