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狂 >

第113部分

心狂-第113部分

小说: 心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风貌。因为查案的关系,明恕去过数不清的乡村,寒暑村是其中建设得最好的之一,家家户户都是小洋房,村里不见烟囱,也没有许多村庄处处弥漫的煤炭味,每家都通了天然气,家电一应俱全。
  往前推个七八年,寒暑村还不是这个样子。后来遭了一次洪水泥石流之灾,整个村的土屋全废了,政府下令重新规划,将寒暑村打造成了一个小型旅游村落。
  现在村里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经营着农家乐,还俗僧人胡成医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他独自一人住在村里分配的房子里,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些菜,过着近似与世隔绝的生活。
  明恕说明来意,胡成医缓缓叹了一口气。
  “你当年为什么还俗?”明恕说:“我听海镜寺的僧人说,你离开之前,说自己要去‘云游’?”
  “我是这么说。”胡成医道:“因为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明恕问:“那你离开海镜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良久,胡成医看着天边的云彩,说:“我觉得住持像变了一个人。”


第102章 为善(22)
  胡成医今年65岁,是土生土长的寒暑村人,家中世代务农,原本人丁兴旺,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叔伯却挨个早亡,没有留下子嗣,他父亲也只有他一个孩子。
  年轻时,乡村里的日子不好过,胡成医不想当农民,执意要出去闯荡。可那年头,城里与农村也没多少分别,都苦,都难熬。胡成医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当过船工,做过纤夫,与家中音讯断绝,十几载混下来,钱没赚着几个,却把身体给耗垮了,一次受伤没得到及时治疗,成了个跛子。
  胡成医眼见自己年纪不小,这才打算回家乡讨个婆娘生孩子,结果一回家,才得知父母已经去世,留给他贫瘠的地和破旧的房子。他大感不孝,给父母守了三年的孝,结婚的心思没了,打拼的心思更是没了,索性再次离开家乡,去首泉镇的海镜寺里出家当和尚。
  海镜寺里僧人不多,常驻的只有一个叫做窥尘的住持,还有几个油尽灯枯的老和尚。
  胡成医当时才33岁,是所有僧人里最年轻的一个,得了个僧名叫悟清,每天除了和住持以及老和尚们打坐念经,就是在前院后院做洒扫。餐食也是胡成医负责,不过这项工作并不复杂,老和尚们吃得很少,一碗清粥,一碟青菜就作数。窥尘只比胡成医大几岁,虽是壮年,但兴许是为僧多年,进食也比较少。
  山里不知岁月,那时祈月山还不叫祈月山,没有游客,香客也寥寥,偶尔有别寺的僧人前来化缘借宿,其他时候每天都与前一天相同。
  一晃就是五年。
  五年里,寺里的老和尚过世了两位,另外四位看上去也没多久日子活了。胡成医名字里虽然有个“医”字,却对医术一窍不通。那些老和尚与他没有血缘关系,可朝夕共处了那么久,他不想看到他们因为得不到医治死去,遂跟窥尘建议,说要不我们送老和尚们下山,找个医院看看。
  窥尘却摇头,说这世上的事皆有因果,他们能活到什么岁数,就活到什么岁数。
  胡成医打了五年的坐,很多东西还是参不透。听了窥尘这话,难免对窥尘有些想法,偷偷去问已经无法进食的老和尚,想着只要对方说愿意下山,他就不顾窥尘的阻拦,半夜将老和尚背下山去。
  可老和尚却说了与窥尘类似的话。
  胡成医便放弃了。
  又一名老和尚死去之后,寺里竟然来了一个年轻人,想要出家。
  这人就是刘岁。
  胡成医听说对方是镇里的老师,教语文,家里父母皆在,家境也很不错。所以很是不解。
  窥尘并没有立即接受刘岁。
  胡成医听到窥尘与一位老和尚说,刘岁心中有歹念。
  胡成医立即想到自己。
  五年前,他来到海镜寺时,窥尘很快就接纳了他。
  难道窥尘一眼就明白,他是个正直无歹念的人?
  正想着,胡成医又听见老和尚用那把干枯的声音说,佛渡众生,正是因为刘岁有歹念,你才更应该接受他,感化他。
  半月后,刘岁入寺。
  胡成医对刘岁没什么看法。窥尘说的歹念,他并未在刘岁身上看出来,相反,他觉得刘岁为人平和,做事周到,比他更有慧根。
  又过了几个月,寺里又来了一位老师,是刘岁的同事唐远。
  这一次,胡成医没有听到窥尘与老和尚的对话。
  但唐远和刘岁一样,也没有立即被窥尘所接纳。
  胡成医绞尽脑汁,也不明白这两人到底是哪里不如自己——想当初,自己可是一下子就剃度成僧。
  这年年尾,老和尚死得只剩下一位。但因为有了新鲜血液,寺里并不显得冷清。
  年复一年,海镜寺里有僧人来,也有僧人去,老和尚们全都辞世,大约是七年前,窥尘的身体也开始变差,不断咳嗽不说,还一天天老去。
  胡成医很担心,想送窥尘去医院,可又想起窥尘以前说的话,犹豫之后,还是打算问一问窥尘自己的意思。
  窥尘说,想下山“云游”。
  “我在这座山里已经待了很多年了,是时候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胡成医有个很糟糕的预感——窥尘不会回来了。他也许是料到自己命不久矣,所以想寻一处无人的地方,静悄悄地死去。
  若是多年前,胡成医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可修了那么些年佛,胡成医已经明白,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它自己的道理,自己不应去干涉窥尘的决定。
  窥尘下山那天,山上的银杏叶全黄了,像是为这位久居山中的僧人送别。
  胡成医与刘岁、唐远目送窥尘离开,窥尘的背影在闪烁的银杏叶中越来越小,那个画面胡成医至今仍记得。
  明恕说:“窥尘在七年前就已经离开海镜寺?”
  胡成医喝了一口浓棕色的茶,“对,七年前,是我最后一次见到我熟悉的窥尘。”
  明恕问:“是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后来的窥尘已经不是真正的窥尘?”
  胡成医继续讲述。
  窥尘离开海镜寺时是秋天,回来时已是次年。分明是一模一样的长相,胡成医却感到格外陌生。
  过去,窥尘的眼中多的是平静、悲悯,而现在站在自己面前的窥尘,眼中却只有冷漠与算计。
  胡成医忽然明白当年窥尘为什么会说刘岁有歹念,原来人心真的能够通过眼睛展露一二,过去他看不出,心平气和修佛日久,终于摸出些许门道。
  可要说回来的不是真正的窥尘,其实也不大可能。
  哪有人长得一模一样呢?
  况且窥尘叫得出自己的俗名与僧名。
  但这事,胡成医终究还是没能放下。
  窥尘秋天离开时,已经患了很严重的病,回来时却疾病全消,身体硬朗了许多。
  窥尘说是去“云游”,难道是下山治病去了?
  以窥尘的品行,不应撒这种谎。
  而且窥尘不仅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一个非常阴沉古怪的年轻人。
  这人名叫殷小丰,听口音不像冬邺市及周边的人。窥尘收他为徒,取名悟念。
  “等等。”明恕打断,“殷小丰不是自己来到海镜寺,而是被窥尘带来?”
  胡成医点头。
  明恕站起身来,一边踱步一边思考。
  前阵子调查殷小丰的背景时,他就有个结没有解开。殷小丰的家乡在遥远的粱奚,就算离开精神病院之后四处流浪,也不该好巧不巧就流浪到了海镜寺。
  如果说殷小丰是被窥尘带回海镜寺,那这就说得通了。
  不过窥尘带回一个有严重暴力倾向的人是为什么?
  如那些老和尚所说,是为了感化殷小丰?
  假设窥尘还是原来的窥尘,这个缘由倒是不错。可胡成医的意思却是,窥尘的皮相和过去没有区别,内里却大不相同。
  前后不到一年,窥尘性格大变的原因是什么?
  还是说,窥尘真的已经不是窥尘?
  “殷小丰从来不与别人说话。”胡成医说:“只偶尔和窥尘说几句。我领悟能力差,窥尘以前经常给我讲佛法,回来之后,就再也没有讲过。”
  明恕眸光一深,“因为这个窥尘,已经不懂佛法!”
  最令胡成医不解的事发生在后头。
  海镜寺过去几十年,很少接纳新的僧人,一来窥尘顾虑重重,二来到海镜寺来出家的人本来就少,但窥尘回来之后,陆续收了褚江、王路、常庆英、楚信。
  加上带回来的殷小丰,足有五人。
  胡成医已经渐渐与窥尘疏远,但时常观察这些新来的人,发现他们虽然都已出家,身上却没有真正僧人的气度。尤其是最后来的楚信,吊儿郎当,总是将污言秽语挂在嘴边,哪里有出家人的样子。
  若说窥尘接纳他们是为了感化他们,这也不对。胡成医发现,窥尘不仅不怎么与自己接触,与这些新来的僧人也接触很少。
  难道放任也是一种感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胡成医越发觉得海镜寺已经不是原来的海镜寺,周围的僧人似乎个个心怀鬼胎,住持心中,有一个最大的鬼胎。在这里,他已经寻不到渴望的安宁,甚至越发感到害怕。
  一座寺院,竟是让一位在此修了几十年佛的僧人感到害怕。
  三年前,胡成医以下山“云游”为游,提出离开海镜寺。窥尘非但没有劝阻,还对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许山下的生活,更适合你。
  “这是什么意思?”明恕说:“让你不要再返回海镜寺?”
  胡成医说:“我是这么理解。但据我所知,没有哪位住持会对临行的僧人说这种话。”
  明恕已能肯定,窥尘有问题。
  胡成医是32年前,真正窥尘接纳的僧人。27年前,刘岁与唐远也是被真正窥尘所接纳。
  但在面对刘、唐两人时,窥尘有挣扎,是在老和尚的劝说下,才接纳了刘岁和唐远,并且尽力去感化他们。
  而六年前,返回海镜寺的窥尘带回殷小丰,后又接纳了常庆英、褚江、王路、楚信,还有胡成医未曾见过的方平旭。
  目前已知刘岁、唐远、殷小丰、方平旭各有非同寻常的阴暗面,刘岁和唐远与胡成医一样,是多年前就在海镜寺修行的僧人,刘、唐没有离开,而胡成医离开时,窥尘希望他勿再返回。
  这是将唯一一个最应属于海镜寺的僧人赶走了。
  那么留在海镜寺里的……
  明恕深吸一口气,忽然想到了楚信在国外进行的心脏手术。
  那次手术是不是牵连了什么?
  如果海镜寺全是心中有鬼之人,那么失踪的常庆英、褚江、王路做过什么暂时不为人知的歹事?
  他们是被归来的窥尘聚集在海镜寺的吗?
  窥尘到底想干什么?
  冬邺市,风香镇。
  去年夏天离开海镜寺的褚江原先在镇里唯一一个奶牛场工作,六年前出家。时过境迁,现在连锁奶产品占领了市场,奶牛场早已倒闭。
  徐椿辗转找到奶牛场当年的管理人员之一,现年60岁的老文。
  奶牛场不是大企业,一个领导能说得出所有员工的名字。
  提起褚江,老文眼中出现些许难色。
  徐椿说:“如果褚江有什么问题,麻烦你照实告诉我。”
  一番沉默后,老文终是道:“褚江害死过人。”
  徐椿眉心一下子收紧。
  老文又解释:“不是杀人啊,其实这事也不全是他的错。”
  据老文说,奶牛场原本有一个很勤劳的工人,这位工人是个寡妇,丈夫早亡,一个人照顾双方父母。
  因为生活压力大,寡妇拼命干活,每月领到的奖金都是所有工人中最高的。这便难免引人眼红。
  寡妇从不打扮自己,穿的净是改了又改的衣服,乍一看十分土气。可事实上,寡妇五官生得很好。有一年劳动节,因为要上台表演节目,寡妇难得地化了个妆,换了身漂亮的衣服,一下子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
  从那以后,奶牛场的男人们开始跟她开荤玩笑,有的人甚至上手往她身上揩油。褚江老光棍一条,是做得最过分的几人之一。
  寡妇一个女人,担心反抗得太厉害丢了工作,毕竟家里还有四位老人靠她的工资过活。久而久之,镇子里就有人说,寡妇勾引奶牛场的男人。
  这事激起了群愤,先是男人们的妻子到奶牛场来撒泼,要求开除寡妇。寡妇哭着求场长,不要开除自己。
  妻子们得知寡妇仍在奶牛场工作,更加气愤,冲到寡妇的公婆家中讨要说法。
  人言可畏,寡妇的名声在镇里是彻底臭了。
  这年年底,奶牛场迫于压力,在明知错不在寡妇,也明知寡妇不能失去这份工作的情况下,还是开除了寡妇。
  春节之前,寡妇在流言蜚语与穷困中跳河自杀,尸体在一周之后才被发现。
  寡妇一死,舆论又有些倒戈的意思了,逼死寡妇的明明是那些将咸猪手伸向寡妇的男人,还有他们的妻子,人死为大,这些人又开始互相指责。渐渐地,人们发现,最早调戏寡妇的是老光棍褚江。
  褚江马上成为众矢之的。
  人就是这样,明明自己也做了错事,但只要不是第一个做错事的人,追究起来,自己就不仅没有错,还有资格惩罚第一个做错事的人。
  褚江被孤立,家中的亲戚对他避而不见,最终,他也丢了赖以生存的工作。
  整个风香镇,没有人愿意雇佣他。
  “原来褚江当和尚去了吗?”老文说:“这我就不知道了。开除褚江的决定是我向褚江传达的,我也是不得已,他说他能理解。我们其实没有亏待他,该给的补偿一分钱不少。这事也确实赖他自己,谁叫他带头去惹人家寡妇呢,警察同志,你说是这个道理吧?”
  从老文家离开,徐椿又去了风香镇派出所。民警的说法和老文大同小异,都说褚江从来没有犯过大事,但不是盏省油的人,镇里各种扯皮、翻闲话,哪里都有他。
  徐椿不由得想起另一名失踪的僧人王路。
  来到风香镇调查褚江之前,他先在首泉镇调查过王路。
  王路今年36岁,出家年份和褚江一样,也是六年前,不同的是,褚江曾有工作,而王路已经无业多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