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765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765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已经是北京时间十一点五十二分了。
    签字仪式非常简单,双方代表签字之后,交换了同盟条约,并且各自保留了四种文字的副本(欧洲联邦把法文、德文与拉丁文定为官方文字,因而任何官方文件,都有三种语言的版本)。
    从时间上看,如果再晚三分钟,欧洲战争就打响了。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事情。
    杜小蕾是在一月一日凌晨零点过后跟牧浩洋打的电话,让牧浩洋终止针对欧洲的军事行动,而牧浩洋当时根本没有下达命令。因为受作战计划限制,就算要向欧洲开战,也要等到一日上午。
    欧洲联邦涉险过关,却留下了无穷后患。
    第二百四十章涉险过关
    第二百四十章涉险过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四十一章 统一大业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四十一章统一大业
    欧洲联邦向美国宣战,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好事。大文学
    能够说,就算欧洲联邦提供不了多大的协助,成为中国的盟国,也让中国避免了在欧洲大打一场。
    现实上,欧洲能否参战,对大战的结局都没有影响。
    说得更间接一些,就算欧洲联邦没有与中国结盟,而是继续保持中立,中国也不见得会在二零五六年攻打欧洲。
    原因很简单,到了二零五六年,队已经能够攻打美国本土了。
    也就是说,欧洲联邦有机会置身事外,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可是中国施加的军事压力让欧洲联邦觉得已经走投无路了。
    明显,欧洲联邦参战,具有极为长远的影响。
    当时,最突出的就是欧洲联邦出兵斯洛伐克,对欧洲统一大业形成的负面影响。
    虽然一月份,列支敦士登正式并入欧洲联邦,随后匈牙利与捷克也正式并入,但是直到大战结束,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等原本有加入欧洲联邦企图的国家都没有采取行动,而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与英国等亲美欧洲国家,更没有并入欧洲联邦,北欧四国也保持**。
    摆在欧洲联邦面前的问题是:仅仅有十个邦国的欧洲联邦还能代表整个欧洲吗?
    答案明显能否定的,因为这十个邦国的人口、国土面积、经济规模等等,在欧洲所占比例都没有达到绝大多数。
    另外,斯洛伐克的反抗斗争,也给欧洲联邦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直到大战结束,欧洲联邦国防军都没能平定斯洛伐克境内的反叛活动,斯洛伐克游击队还不断发展壮大。大文学
    也正是如此,欧洲联邦才没有在大战期间入侵其他欧洲国家。
    当然,这也与中国有关。
    原因很简单,在与中国签署的同盟条约中就有一条,在欧洲联邦与第三国交战时,中国有出兵援助的责任与义务。
    也就是说,如果欧洲联邦出兵其他欧洲国家,中国也会出兵。
    明显,这样一来,欧洲联邦就不可能通过军事行动来完成欧洲的统一大业了。
    问题是,欧洲联邦与中国结盟的根本目的,除了避免与中国交战,就是希望利用这场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可惜的是,直到大战结束,欧洲联邦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欧洲联邦与中国的续盟谈判破裂,两国正式解除同盟关系。
    当时,导致谈判破裂的主要因素,就是中国不肯放弃那条出兵援助欧洲联邦的条款。
    说白了,这项条款,就是为了限制欧洲联邦坐大,让欧洲继续维持分裂状态,而一个不完备的欧洲联邦,明显算不上世界级大国,也就不可能在战后跟中国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的头号对手。
    再往前推,欧洲联邦提出在获得十个邦国之后再参战,也与此有关。
    不可否认,有十个邦国的欧洲联邦已经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可是其影响力也就仅限于欧洲大陆。
    问题是,不与中国交战,并不意味着就能避免欧洲战争。
    与中国解除同盟关系之后,欧洲联邦立即发动了“欧洲统一战争”,先后以武力征服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巴尔干地区,最后把战火烧到希腊,还出兵伊比里亚半岛,征服了西班牙与葡萄牙,迫使丹麦并入欧洲联邦,占领挪威之后又与瑞典签署城下之盟。大文学最后,只有芬兰与瑞士以永久中立国身份保持**,而隔海相望的英国则通过投靠中国,成为欧洲联邦的死敌。
    明显,欧洲战争只是晚来了几年。
    在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征服了欧洲大陆之后,欧洲联邦成为全球第二大国,获得了与中国分庭抗礼的实力。
    问题是,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欧洲联邦并不是一个稳固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英国依然保持**,而中国通过英国、以及东边的俄国,能够轻而易举的左右欧洲联邦的未来。
    后来,欧洲联邦因为民族矛盾而四分五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当然,这些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在大战期间,欧洲联邦加入东方同盟集团,绝对拥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得到了最后一个能够拉拢的、而且有价值的盟友。
    虽然在此之后,英国迫于欧洲大陆的压力,以西方同盟集团成员国的身份参战,但是英国根本比不上欧洲联邦,最多只是为美国在大西洋对岸建立起了战略堡垒,使中国无法在大西洋上做文章。
    当然,中国进军大西洋是肯定的事情。
    二零五六年一月底,中国海军舰队就开进了地中海,以意大利撒丁岛上的卡利亚里为基地,在英国参战之后攻占了直布罗陀要塞,随后由十二支航母战斗群组成的舰队就杀入了北大西洋。
    在大战结束前,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已经进驻法国的大西洋港口。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洲联邦参战,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中国海军提供了间接面向北大西洋的潜艇基地。有了法国的军港,中国海军的潜艇能够间接进出北大西洋,破交作战效率大幅度提高。
    后来,英国在美国之前宣布投降,正与中国潜艇的全面封锁有关。
    因为英国是在欧洲联邦完成了参战准备之前投降的,所以占领英国的是队,欧洲联邦没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有趣的是,在导致英国投降的原因中,欧洲联邦进行战争动员是关键因素之一。
    说得简单一点,英国宁愿被中国打败、被中国出兵占领,也不愿意被法德意主导的欧洲联邦国防军占领。原因很简单,如果占领英国的是欧洲联邦国防军,那么英国将不可避免的被欧洲联邦吞并,而英国参战的间接原因就是不想被欧洲联邦吞并,因而在最后关头选择向中国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惜的是,英国没有在最初的时候就选择与中国结盟。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当时英国政权已被美国控制,而且英**队的绝大部分武器装备都来自美国。如果英国决定与中国结盟,那么在队到达之前,美军就将占领英国。
    现实上,英国参战,也正是美国逼迫的结果。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英国没有在二零五六年一月底参战,美国肯定会出兵英国,让一个新政权上台。原因很简单,当时美国掌握的情报是,中国将借道欧洲攻打英国,而且在二月初就能发动进攻。
    不可否认,中国有攻打英国的作战计划,只是肯定不会在二零五六年二月实施。
    更重要的是,在打得最艰难的时候,中国都没有破坏不进攻中立国的基本交战原则,在眼看就要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还会破坏这个已经坚持了三年多的基本原则吗?明显,只需英国保持中立,中国就不会攻打英国。在二零五六年初,中国正在为轰炸美国本土、登陆美国西海岸地区做准备,根本没有可能在北大西洋上发动大规模进攻,也就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攻打英国了。
    现实上,直到英国宣布投降,队都没有登上英伦三岛。
    当时,欧洲联邦参战,最大的影响就是,牧浩洋不用再顾虑地面战场,能够专心致志的策划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了。
    明显,这也正是欧洲联邦参战的最大影响。
    一月一日,牧浩洋批准了对美进行战略轰炸的作战方案。
    当天下午,中国空军就从毛伊岛与瓦胡岛出动三千架轰炸机,对美国本土西海岸的主要军港进行了稠密轰炸。
    这次轰炸没有战斗机护航,所以轰炸机使用的全是重型巡航导弹。
    当时,舰队只出动舰载战斗机,驱逐了深入东太平洋的美军预警机,并没有飞到美国本土上空作战。
    类似的轰炸行动,不断持续到一月四日。
    直到一月五日,太平洋舰队前进部署,把巡查海域推进到离美国本土不到一千五百公里的地方,加上大批护航航母的支持与协助,才开始出动舰载战斗机,掩护战略轰炸机打击美国本土西海岸地区。
    如此一来,轰炸机就不再需要使用高贵的重型巡航导弹了。
    除了最初几天,在打击美军防空系统的时候,轰炸机与战斗机使用了不少的战术巡航导弹之外,随后的轰炸行动都以使用制导炸弹为主,在攻击工业区等大面积目标时,还大量使用了非制导炸弹。
    高强度的战略轰炸,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时,空军的三千架轰炸机,基本上每天出动一次,而且每五天轮换一次,以便让飞行员得到休息,并且让轰炸机返回后方的空军基地进行全面维护,减轻前线空军基地地勤人员的工作负担。
    现实上,中国空军不缺乏轰炸机,缺少的是部署轰炸机的基地。
    所幸的是,随时保持有三千架轰炸机处于作战状态,已经足够按照牧浩洋制订的计划摧毁美国西海岸地区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统一大业
    第二百四十一章统一大业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四十二章 第一宇宙条约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四十二章第一宇宙条约
    二零五六年一月份,最严峻的事情不是中国空军开始轰炸美国本土,而是一件关系到全人类的大事,即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掌握了一种全新的航天技术,将为了全人类的未来清除太空垃圾。大文学
    一月初,中国首先进行了几次航天发射,以此证明中国有能力清除太空垃圾。
    随后,黄瀚林在北京召开了第七次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而刚刚加入的欧洲联邦也由总理皮诺率队,参加了这次首脑会议。
    在会议上,黄瀚林拿出了谁都无法否认的证据,即中国所做的努力已经收到成效,有望在一年之内清除掉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恢复航天活动。随后,黄瀚林正式提出,中国拥有近地轨道的使用权,并且将无偿向盟国提供使用权,而其他国家想要使用近地轨道,必须从中国手里购买使用权。
    明显,大部分盟国首脑都表示支持。
    问题是,皮诺当即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国际法早就明确规定,外层空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财富,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因而中国无权把近地轨道占为己有,也无权阻止他国利用近地轨道。
    黄瀚林的答复很间接:欧洲联邦有本事就去清除掉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明显,皮诺根本无法回应。
    随后,印度总理提出,应该按照在清除太空垃圾时所做的贡献,来分配近地轨道的使用权限。
    毫无疑问,这等于把黄瀚林的主张变了个说法而已。
    要知道,当时有能力清除近地轨道太空垃圾的就只有中国,而黄瀚林已经许诺无偿为盟国提供使用权。大文学
    结果就是,印度总理的提议遭到了众多盟国的反对。
    说白了,真要按照印度总理的提议来做,其他国家就只能出钱,而且谁出的钱多,谁拥有的使用权就多。明显,与黄瀚林的提议相比,这就差远了,因为中国无偿提供使用权绝对不会按照盟国的经济实力来划分等级。
    到这个时候,皮诺已经被排除在了核心议题之外。
    不管他答应、还是不答应,结果都无法更改,即中国出力清除了太空垃圾,将独霸近地轨道的全部资源。这就意味着,如果欧洲联邦与中国解除同盟关系,那么今后所进行的航天活动,都要根据占用的近地轨道资源向中国支付费用,而确定费用的标准,则完全由中国制订。
    说白了,中国此举,等于掌握了人类未来发展的命脉。
    这就好像在网络时代,其他国家都得在使用国际英特网的时候,向美国支付一笔服务器使用费一样,因为国际英特网的九台核心主机中,有八台在美国本土,另外一台在日本,而且也由美国掌管。
    最后,东方同盟集团的三十八个成员国在北京签署了《外层空间开发与近地轨道使用权责条约》,也被称为《北京条约》、或者是《第一宇宙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势把外层空间与近地轨道的开发与使用权责确定了下来。
    后来,西方世界把此看成是针对西方文明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这是不平等条约吗?
    就像黄瀚林对皮诺说的,如果西方国家有能力,为什么不去清除太空垃圾?
    为了清除太空垃圾,中国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因而中国有权享受因而获得的利益,而那些没有出力的国家,要向利用由中国开辟出来的能够利用的外层空间,就得支付费用。大文学
    当然,这份条约的有效期为九十九年,并且规定在期满之后,除非中国放弃,不然将自动延续九十九年,但是中国不能第二次延长条约期限,即在第二个九十九年期满后,只有三分之二的缔约国同意,才能再次延续九十九年。
    做出这一规定,也与实际情况有关。
    一般情况下,一份国际条约的最长期限就是九十九年,超过九十九年,就不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了。问题是,根据科学家预测,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