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游大唐之贞元记事 >

第7部分

龙游大唐之贞元记事-第7部分

小说: 龙游大唐之贞元记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会这日,崔破早早起身,收拾停当,取了当日大校的奖品,那一件细绫儒衫穿上,因为不喜欢用发簪,也就拿一条粗布带子束了头发,只觉全身松爽,缓步来到先生家门前等候。
  不一时,又陆续有一些穿儒衫的之人来到,都是本宗兄长,另有几位年龄大的,崔破当日族会是也见过,都是叔辈,最年长者已是鬓间微染霜花了。〈〈唐律〉〉科举每年每年一次,看他的老态已不知参加过多少次了。
  崔破与众人不熟,略行一礼后,就站立一旁,听众人闲话。
  只见内中有一人向那最是年长者问到:“知仕,你今年还是取进士科吗?”
  “为兄年已四旬,有言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不考进士又待如何?况且为兄自十九岁走上这制举之路,转眼已是二十个年头了,要待不考,又那里甘心?”说完自嘲的一笑。
  “这倒也是,自国朝神龙年间科举取士已成定制,每年进京参试的举子凡数千人,虽有明经、俊士、明法,明算诸科,然则多数人还是冲着那进士科去的,只是此科每年录取最多也不过二十余人,百中取一的机缘不知磋磨了多少少年俊彦。‘士林华选’名号虽然好听,却是字字血泪呀!即使中了,更有吏部的关试,‘身,言、书、判短短四字也不知每年又将谁从龙门里给打了出来。只是如今,后退已然无路了!”此人话音刚落,引来一片同病相怜的唏嘘之声。
  崔破心下疑惑,遂轻声问身旁的一位族兄,那人见他是当日族会中大放异彩的少年,又见他衣衫簇新,当真是一付好风姿,兼且知礼,也就为他细细解说
  原来唐代科举虽然每年举行,且名目众多,但是进士科独自矜贵,只是名额太少,多者不过三十,最少仅十几人。实是火中取粟。中的进士后若当年有制举,则可再试,若是没有,则需参加关试。‘身、言、书、判’正是关试的内容。身,是指要求体貌丰美;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则是讲求文理优长。过了这四关,方才由尚书省申报至门下省,除官授职。进士考试完毕
  崔破听得明白,心下暗暗咂舌,这录取的也太少了!同时心中又有疑问,续问道:“那为何大家都要考这进士科,换一科不好吗?”
  “你当大家都是傻子吗?只是这别科与进士科中举后的待遇差的太远。自国朝开科以来至今,几十年间鲜有中杂科者得迁三品以上高官,而进士科仅宰相就有数十人,这如何能比?更何况得中进士后,旬日之间,名传天下,即授美官,升迁又速。谁人不想?”说完那少年也是一阵慨叹
  这边厢刚说完,崔知节已自门内走出,崔破随着众人上前见礼,知节与众人寒暄几句后,唤来家丁备好车马,众人或乘车或骑马结伴向城外刘使君别业燕园行去。
  各位书友!我是新人,大家都知道,这年头作个新人有多难。所以我真的很需要您!的支持。再则,大家也都可以看出,无论内容你是否喜欢,但是我的努力,您应该可以感觉的到,我需要您的鼓励。有票的兄弟姐妹们!请给我来点儿!
    潜龙藏息 第九章 文会〈二〉
     更新时间:2008…12…8 19:53:54 本章字数:2784
  崔知节坐在车上见众后辈皆鲜衣美服,一副天下舍我取谁的气概。而年长者如崔知仕等人则是塌腰低眉,不堪磋磨之状。不禁微微叹息,想当初,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可惜进士科八场不中,总算自己见机的早,改投明经,虽则一举中的,却是与新进士们天壤之别,最终只能沉沦下僚,无奈回乡,一时思绪纷飞,不久定州城已然在望。
  崔破自后世来此,还是第一次见此方城。只见此城成长方形壮,目测看来周长当在十里左右,墙高二十尺左右,城墙上建有房屋,以为置鼓报时之用,又设有四个角楼,一个敌楼,整个城池布置谨严有序。城墙上有一对对身穿‘明光甲’的士兵正腆胸凹肚的来回巡逻。
  崔家是这定州第一大家族,那守城门的小吏自然认识,也不为难,顺利进城,而后穿城经北门而过约两里路程,停在一处庄园之前。
  崔破下得车来,只见门前停了许多车马,正门处悬了一个匾额,上书“园田居”笔力遒美更兼飘逸之姿,委实是一笔好字。心下暗自寻思:“看来这位使君大人胸中有些丘壑”。
  这时,一名管家模样的人走上前来,见礼后,带了众人穿堂过室的向后园走去,崔破见此庄前部四进房屋,并不广大华美,但是那个后花园却是占地甚广,仅仅一个人造的湖泊已有五亩见方,呈现弦月之形,绕池遍栽各色树木,于那内弧一侧,设有一亭,亭中四柱地衣皆用原木,亭上覆有茅草,颇得自然之趣,与那“悠然亭”的名字相得益彰。远处更有修竹、卧石等物也未多加装饰,尽取自然之态。春风拂来,柳枝摇曳,缤纷桃花飞落池中。引得游鱼争夺嬉戏,蝴蝶翩飞,好一副暮春景色,亭旁草地之上设有不少小几,数个童子正就着红泥小炉烹茶待客。园中早有不少身穿儒衫的士子四处流连,酝酿诗思,只待文会开始之时一展头角。
  崔破也四处转着赏玩景物,,不觉来到一丛竹林之前,正欲绕过去看那一块酷肖卧虎的巨石,隐见林中有女子淡黄衣衫闪过,更有嬉笑之声,一阵尴尬,正转身欲去,却听背后一声淡淡的“表哥”的呼叫,扭过头去一见正是前几日所见的卢思兰。
  “思兰小姐为何也在此处?”崔破诧异的问道
  “我与刘姐姐交好,所以今日她邀了我来玩赏,表哥前日你念的曲子词我很喜欢,有两句我记不全了,你能再给我咏诵一遍吗?”说完满眼渴求的看着崔破
  崔破本不欲张扬其事,但见周围许多人远远的看着自己,再看思兰这模样,推辞怕是不易,只恐引得更多人围观,再者她也已听过,若要藏匿是万万不能了,崔破只得将此词又吟咏了一遍,不待思兰说话,便行了一礼自去了。
  思兰将词牢牢记住了,抬头见到崔破急急离去的背影,心中极是不忿,在京中多少少年公子欲与自己搭讪、结交,其中更不乏王孙之流,思兰也不稍假辞色。偏偏在这偏远小州,却有这样一个少年看到自己就跟遇见鬼一样的跑掉,微叹了一声,正欲转身离去,耳边传来一阵调笑:“这是谁家的,引得思兰妹妹抛下我们急急的来到此地,偏傻小子不知福,还跑了,真亏了我们思兰妹妹的一番心意”
  思兰一听即知能如此说话的必是她的闺中好友刘芷兰,二人父辈原为同年,志趣相投,所以两女从小就熟,加之名字都有一个兰字,且都心高气傲,愈发的亲密。今日刘芷兰知道父亲在此别业举行文会,也就将思兰一并请了来,一并找了一些相熟的各家小姐于此竹林之后欲另成一会,于前面的酸儒们较量一番。众人正嬉闹的高兴,见一白衣儒生踱步而来,众女来了兴致,正拟抓住机会戏弄他一番,却见这个矜持的小妹忽然跑上前去寒暄,这已让人吃惊,更惊人的是若是别家子弟必然乘此机会大献殷勤一番,偏此人却是急急的走了,看来‘傻小子’三字倒也没有叫错。
  思兰听那芷兰的调笑,并不搭言,只是走到早已准备好的几案前,拈起羊毫,俯身写下那一阙曲子词,笔走龙蛇,意兴飘飞,手中笔直如有了精神一般,笔迹愈发的浏亮、妩媚。直至“千里共婵娟”一气呵成,心中快意已极。
  刘芷兰听她讲过那晚之事,一见纸上内容,那里还不明白,遂轻声问道:“是他?”
  思兰只是点点头,犹自沉醉在词的意境之中“如此看来,今天的文会有点意思了”芷兰兴奋的说道,方才她已仔细的看了此词,虽然也觉得它体式怪异,然用韵工切,情理交融,吟诵之间,似乎每一字一句都击打在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一曲诵完竟然口有余香。不由得期待那少年有更精彩的表现。
  “那倒不见得”思兰淡淡接道
  “噢!”
  “听我表妹思容讲,她与此人族学同窗数年,也是只至那晚方知他会吹萧,及其优美,更难得还是自制新曲;还有这首曲词,若非我们撞见,恐怕还不知道他有如此才情。我见过他几次,他浑不象其他的少年,爱出风头,今日恐怕也是如此”思兰肯定的说。
  “还有这样的人,有风头也不出,这可如何是好”见到一场预料的热闹瞧不到了,刘芷兰很是不甘心,但她素来信服思兰的判断,于是急问道:“那有什么办法吗?”
  “或许还有一个办法”
  “是什么,你倒是快说呀!真急死人了”
  “此人事母至孝,为给其母补养身体,不惜放弃族学,但是他家极贫,除了族中的那一份钱粮,并无别的进项。如果今日伯父能为今日的文会设置一个较高的彩头以作奖励,他为了母亲必然会竭尽全力,这样就不怕他藏拙了”思兰沉思半晌后缓缓的说道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我找父亲说去”说完拔腿就要走,却被思兰拉住了
  “你这样就去,伯父如何肯信,喏!带着它”思兰指着桌上的曲词说道
  那芷兰一把抓过,口中犹自到:“爹爹一定会大吃一惊的”只转眼之间,已经不见踪影。
  崔破离开思兰,另循小径,将这后花园游了个遍,虽是匆匆而行,也花了近半个时辰。不免感叹不已:“看来《全唐文》中所载‘安史乱后,疆域相接,半为豪家;流疴无依,率是编户’是真有其事。
  走回悠然亭时,只见亭前散落的石凳上已是坐满了人,先生崔知节身旁也是如此,崔破也不上前搅扰,在离亭子较远的地方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与另外三人微笑见礼后,早有童子端了一盏茶上来,崔破端起细细品评,只觉入口也极平常,只是一转舌之间,清香满口,不由心下暗赞。
  盏茶未尽,已见湖旁小径上走来了一群俱是儒装打扮的人,本家族长也赫然在列,领头的是一个四旬左右、面白微须,身穿绯衣的官员,想来必是本州知州刘使君了。
  众人一时都起身,口中“使君大人,老大人”等称呼不绝,崔破也随众站起,并不多言,别人又那里顾的上他的失礼。
  刘使君等在亭前正中的三张石桌坐了,而后摆摆手,众人也都坐了。刘刺史走到亭上略讲了几句,无非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为国作养人才,于地方推行礼仪、教化万民”之类的官样文章,随后本州众名流们也一一引经据典一番后,刘刺史就宣布文会开始,略不同于以往的是,今次文会魁首的赏格大大的提高,足够崔破全家一年使费。惹的正闹钱荒的崔破心动不已。
    潜龙藏息 第十章 文会〈三〉
     更新时间:2008…12…8 19:53:54 本章字数:3513
  “近日,少府监卢大人莅临本州,仆与卢少府本为同年,又是多年至交,其人文采风流,本州欲邀之共赴此次文会,只是这邀约的柬文该如何写法,委实为难,今日在坐,均为本州俊彦,说不得要请大家为我作一书简邀客,或诗或赋,形式不拘,总要能请得动卢大人才好,结果自有卢大人评判,园中各处备有几案,以三柱香为限,先成者请送此处,仆与诸贤共赏后择优者送于卢大人,诸位请自便吧”原来此次文会的第一题竟是如此一篇命题作文。
  一众儒生顿时星散四处,只是如此考法实在匪夷所思,代人邀客之文也委实不好写。众人开始凝集的诗思都是为这燕园的春景所备,多多少少有了几句佳句,这一下转弯太急,也只好再次拈断数茎须了。一时间心中纷纷默查这骨肉之亲、兄弟之义的典故,脑海之中什么管鲍之交、桃园结义、高山流水等等纷至沓来。更有那一等才子,颇思情景交融,胸中片刻之间酝酿了洋洋千言的大赋,真个是文采华丽,千古名篇,只是这时间可怎么够用?
  崔破绕糊半周,只见湖畔无数桃树上的花瓣离枝而去,道不尽的委婉缠绵,只觉这夭夭桃花美则美矣,然太过短暂,如这春景一般,一日不赏,便一日凋零。心中有感,一首小词已然浮出,见时间过半,也自案上取笔一挥而就,自去使君大人处交了此文。
  那刘使君见是这样一位美少年,丰姿飘逸,心下一动:“莫非是他?”乃问道,你是何人,姓甚行几?
  几?不知该如何回答之时,幸有坐在旁侧的崔知礼将话接了过去,答到:“使君大人,这是本族小儿辈崔破,因年未满弱冠,故而并未取字,在众后辈中他排行十一,今年才准他出来参加文会,原只为让他长一些见识,使君大人出题,他不得不做,今日怕是要贻笑方家了”
  “噢!崔兄欺我无知耶!,博陵崔氏当世望族,最重家声,此子若无过人之处,你这族长岂会准他出来参加会文?今日他即来得,必是一位少年俊彦”说完此话,转身对崔破说道:“我等也不看了,你且将你所写,一一念来,在坐都是方家,自有公论”
  崔破心下正为“十一”的排行惊诧,他也是刚刚想起,唐人最爱行第之称,唐玄宗未登基时,惯被人称呼为‘三郎’;其它还有元稹被白居易称为元九而不名等等,看来自己今后少不得‘十一郎’三字称呼了,只是如此一来也太过于对不住后世那一位名满天下的侠盗了。忽然听到使君大人吩咐,忙收了心思。恭声应是后,也不展柬,开口吟来:
  “北埠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卢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上阙才罢,众人已觉不凡,不由得又端坐了几分,静听下文“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片刻功夫,这五十四字已经吟完,静的片刻后,众人方才迭声叫好。早有本州已七十高龄的宿儒方以哲率先开口道:“好一个晴也须来,雨也须来,只怕卢大人见了是万万推辞不得了”随后本州李长史接言道:“哲翁,这晴也须来,雨也须来,卢大人固然不能辞,待见了那‘人在天涯,春在天涯’二句,怕是也不忍再辞了吧!此二句真真文约意远,绝妙好辞呀!”他这一番话引得众人一阵大笑,这长史八面玲珑之人,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