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文学家 >

第74部分

重生之大文学家-第74部分

小说: 重生之大文学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好比是SD成武的民间小调包楞调,一开始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一个乡间小调。
  但是这个小调却是改变了一个人命运,改革开放之后,一个考试了好几次的女孩,去了好几家剧团都没有考上的姓彭的小女孩,最后为了出人头地,给自己找一条通往前方的路,她学习了包楞调。后来她唱出了水平,唱出了名气,一路唱着唱着,走出了自身所在的小县城,成了著名的歌唱演员,成了歌唱艺术家,最神奇的是,她后来竟然成了新时代的国母,她是建国以来,第二个搞舞台艺术出身的国母。第一个就是演员出身的开国之君的最后一任妻子。
  可以说,没有包楞调,就没有后来的著名的彭姓歌唱演员,也就没有后来的国母。
  包楞调成就了国母,后来国母自然也会成就包楞调。这就典型的物以人兴,人以物成。
  当然了,海连池没有国母的影响力,但是他的专业水准却是毋庸置疑的,HN曲剧就在他这个著名的戏曲《卷席筒》的播映之下被海内外的华人所知。
  到现在,李飞阳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卷席筒》里面的一段经典唱腔: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
  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
  他和我一说话就把那脸翻。
  在路上我只把嫂嫂埋怨,
  为弟我起解时你在那边!
  小金哥和玉妮儿难得相见,
  叔侄们在不能一块去玩。
  再不能中岳庙里把戏看,
  再不能少林寺里看打拳。
  再不能摘酸枣把那嵩山上,
  再不能摸螃蟹到黑龙潭。
  。。。。。。。。。。。。
  自古以来,戏曲里面,很少有以丑角为主角的剧目,但是这部名叫《卷席筒》的折子戏,偏偏就是一部以丑角为主角的剧目。
  在李飞阳的记忆当中,以丑角为主的戏曲,一个是《七品芝麻官》,另一个就是《卷席筒》,至于豫剧《十八扯》什么的,论起名声来,和这两部戏可就差的太远啦。
  现在想起这么一出戏,李飞阳觉得非常适合唐城汉剧团,关键是这个戏的曲调根本就不用大改,跟如今的汉剧的配乐相差不大,大不了自己哼几句,让他们记一下调子。对整个剧团来说,没什么难度可言。
  而且李飞阳的舅舅本身就是汉剧团的丑角演员,这部戏就是为他定身打造的。
  前面一出《七品芝麻官》的闹剧戏,足够自己的老舅上升为国家的一级演员,而且还得是名角才行。
  如今要是再让他演出一场《卷席筒》,那么他汉剧名丑的身份应该是实至名归了。
  戏曲与歌曲不同,与电影也不同,经典的戏曲可以让几代人代代相传,竞相模仿。它是雅俗共赏的一个艺术种类,老百姓喜欢,高官名流也未必会不喜欢。
  若是歌曲,除非是交响乐的大合唱还有几首经典的红歌,能让几代人记住并极力模仿并津津乐道之外,其余的也就没有几个了。
  电影也是,经典电影就那么几个,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你就会发现,以前看着经典的电影也就是那样,演员的演技,电影的特效,情节的设计,还不如许多现代的影片。你就是有时候心血来潮看一看老电影,也只是为了怀旧而已,与影片的质量无关。
  但是戏曲不同,戏曲的生命力是所有表演艺术中最强的。
  爱好戏曲的人,不分男女老幼,戏曲本身也没有什么流行不流行这么个说法,它就这么一成不变的唱腔,多少年不变的架子,就是服装,都几百年了,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估计再过几百年,也不会改变。
  所以,李飞阳喜欢戏曲,前世喜欢,这一世也照样喜欢,正好自己的舅舅是汉剧团的副团长,还是当家丑角,这倒是为自己推出前世有而今世没有的戏曲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邵紫龙听李飞阳说出来戏曲的名字后,对这个名字感到不理解。
  “卷席筒?”
  “这是什么个意思?飞阳,你这部戏的名字好怪啊!”
  李飞阳道:“这事情,私下再说,先把这部电影播完再说!”
  邵紫龙笑道:“行行行,你先忙,别忘了给我们写新戏就行!”
  李飞阳懒的理会他,固定好胶带,将放映灯角度打好,音箱测试了一下,一切都没有问题之后,电影开始播映。
  果然,《电影追捕》的魅力和李飞阳前世所知的情况相差不大,看完这部电影,整个操场都沸腾了!
  在这个相对保守的年代,就是恋爱的小青年,拉个手都是极为少见,接吻更是要找到一个无人的小角落才能放心的蜻蜓点水一下。就这已经是能做到的极限了。
  也就只有和李飞阳走的非常近的几个学生,经常受到李飞阳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行为方式的冲击之下,方才能不局限于这个时代的条条框框,否则,刘小璐和杨晓月两个大姑娘,怎么可能跑到李飞阳的小院子里面,和几个男生住在一起?
  但是在电影里面,骑着马的真由美直接对杜丘说“我喜欢你”的那种野性自然的表情,在山洞里的一段缠绵,惊呆了无数观看电影的观众。
  这种吃**一般的冲击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直到电影散场后,三三两两的人群,在路上还在激动的讨论电影中的情节。
  更有人跑到李飞阳面前,要李飞阳再播放一遍,他们还想再“温习”一场。
  这种要求当然被李飞阳拒绝,眼看月上中天,雾气深重,时间已经不早了,附近居住的“消费者”们李飞阳倒是无所谓,但是学校里的学生总得让他们休息一下,不然学校的试验田还怎么还能要他们干农活?
  在李飞阳收掉播放带之后,周围的眼巴巴的看着李飞阳的同学这才失望的离去。
  次日,李飞阳还没有起床,繁星在天,还未隐去之际,邵紫龙已经开始敲门了。院子里的几个人都不想起床,不想见外人,特别是刘小璐和杨晓月,除了李飞阳带进院子里的人之外,一般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和几个男生在校外住在一个院子里面的。开大门的任务一般是老虎和李飞阳。今天老虎没在院子里面住,谢夫之几人都是懒蛋,绝不肯早起一分钟,开大门的人只能是李飞阳。
  开门之后,邵紫龙挤进院子,背后还拉着一个人,却原来是李飞阳的大舅张昭夫。
  看到李飞阳撇着嘴将两人让进屋里,邵紫龙嘿嘿笑道:“飞阳,这么早就把你吵醒,实在有点对不住。可是没办法啊,你老舅听说你又有了新段子,激动的一夜都没睡好。这不,天不亮就吵着我找你要戏来了!”
  张昭夫喝道:“团长,给他道个屁谦!小子,你撇着嘴干什么?你这是什么表情?中风了啊?得了口歪嘴邪的毛病了?还反了你了!”
  李飞阳赶紧更换一副喜庆的表情,点头哈腰的说道:“刚起来,刚起来!眼屎糊住眼了,没有看到原来是大舅和邵伯伯!”
  张昭夫喝道:“少来这一套!剧本在哪里?拿来我看看!”
  好在剧本早已经写好,李飞阳屁颠屁颠的翻开木箱,拿出一叠稿子,递给张昭夫:“诺,这就是剧本!大舅,你们是在这里看,还是拿回去再看?”
  张昭夫接过剧本,对邵紫龙道:“团长,咱们先回去研究研究?”
  邵紫龙道:“对,对,对,咱们回去研究研究再说。让飞阳再睡一会儿吧,年轻人都缺觉!”
  张昭夫哼哼几声,“继续睡你的吧!”
  “是是是。”
  看到邵紫龙和张昭夫出了大门,李飞阳关门有重新回屋睡觉。
  李飞阳耳力惊人,听到两人出门后,就已经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剧本。隐隐约约的声音传来:“没想到,这部戏的主角还是丑角啊!”
  “老张,这又是你外甥专门为你量身定做的啊!”
  

第一百零七章 评书联播
更新时间2014…12…21 22:56:12  字数:2850

 “却说那紫面天王熊阔海,手拿大弓沿街叫卖。能拉开十个满弓的人,此弓也不收钱,直接免费奉送。拉不开的人,千两黄金不卖。”
  “。。。。。。”
  “秦琼使了吃奶的力气,将将拉满了三个满弓,累的双臂发麻,虎口生疼,想要再拉满第四个,却是再也不能。”
  熊阔海道:“纵然能拉满三个,你也算是一条好汉!”
  。。。。。。
  只见那宇文成都,跳下马身高有九尺挂零,肩宽背厚,头戴一顶黄金打造荷叶盔,高扎簪缨,七层珠缨倒洒。。。。”
  吉祥茶馆里面,李飞阳的记名弟子王智方,正口灿莲花,妙语如珠,抑扬顿挫的说着评书《隋唐演义》。
  此刻说的正是元宵夜,熊阔海沿街卖弓,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几下就将熊阔海的弓拉折的事情。
  自从得了李飞阳的剧本之后,邵紫龙和张昭夫两人就再也没有出现在李飞阳面前,看来两人是一门心思的钻到剧情里面了,没有时间分心他顾。
  李飞阳乐得清闲,今天周末,闲来无事,就来到了吉祥茶馆消遣作乐。陪同他一起来茶馆的还有谢夫之、李东生几个人。
  因为是周末,李小龙所在的学校也放假,李飞阳也把他带了进来。
  王智方在台上拿着一把折扇,嘴上说着,两手比划,精神与前几个月刚上台表演的局促可谓是天上地下,大不相同。
  每过十来天,王智方就会来李飞阳小院子里前来拜见看望李飞阳,不时的拿一些点心果子来孝敬师傅。
  这个时代的艺人是非常重视传统规矩的,王智方既然拜师李飞阳,那么李飞阳就是他的前辈恩师,更何况李飞阳还将几个前所未有的精彩的段子传给了他,不由得他不感恩。
  在旧社会,说书的艺人,只要一本书说好了,就是一辈子的饭碗。
  那时候资讯传播不方便,一部书,这地方说完了,那地方说,这批人听完了,还有新人没有听过,一个段子能够循环讲上好几年。在那时候,能有一部精彩的段子,就是饭碗的保证。
  那时候说书的艺人的段子,都是口口相传的,基本上不立文字,将整个情节牢牢记住了,到时候轮到自己开讲之际,就看临时发挥的水平了。
  因此上,同一个段子,每个人说的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色。
  不单单是说书匠,就是说相声的也是一样。
  在旧社会,说相声的能有几个逗笑的段子,那就是以后饭碗的保障,不愁以后的生活了。
  有些老的段子,直到建国前,还是师傅传徒弟,徒弟再传给徒弟的徒弟。
  直到后来的资讯传播越来越先进,一个段子说完,在广播上,就有全国人民来听,评书还好,段子长,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对于相声来说,基本上就是灭顶之灾。
  一个好的相声演员,浪费了极大的精力心血,创作出来了一个经典的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讲出来之后,第二天,全国人民就知道了。你要是再说第二遍,就有点让人看不起了,因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资讯手段的越来越发达,对相声演员的压力就越大。而且相声是一个语言的艺术,和小品的以动作和语言相互结合的表现手法,还有极大的不同,相声的条条框框太多,这也是在后世,相声为什么干不过小品的一个原因。
  但在此时,李飞阳能够传给王智方这么多的长段子,对王智方来讲,那是提携之恩,传衣钵之意,由不得他不感激。
  看到王智方在台上毫无拘束,流畅之极的表演,刘小璐笑嘻嘻的说道:“大哥,你这个徒弟,我这个师侄评书说的是越来越好了!”
  讲到秦琼七人被宇文成都追的慌不择路,最后被自己的亲戚藏进了水缸里之后,王智方一拍醒木,这一段七煞反长安算是讲完了。
  台下听讲之人鼓掌叫好之声不绝于耳,王智方的大伯王金泉眉花眼笑的拿着托盘在台下听众中间走来走去,来听的都是附近的熟人,有钱的虽然不多,但是老在这里占着位置,总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一圈下来,托盘上倒是比以往的毛票多了不少。
  到了李飞阳面前,王金泉笑道:“飞阳,一会儿我去上台,我这个侄子有点事情想要一下你的意见!你是他的师父,有些事情他拿不定主意,想要听你怎么说。”
  李飞阳点头道:“此处说话不便,我去包间里等他。”
  王金泉点头,走过李飞阳这一桌,将托盘收了,在后台净手净面之后,手拿折扇上台开讲。
  他说的段子,还是他们家传的老段子。至于李飞阳传给王智方的《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白眉大侠》等段子,按照规矩,那是李飞阳这一脉独有的东西,他是不能说的。能说的人只有王智方,或者以后王智方的徒弟才能说。别的流派是绝对不能染指的,否则就是坏了规矩之人,是整个行业所不能接受的。
  李飞阳在包间里等了一会儿,王智方进了包间,走到李飞阳面前,弯腰低头道:“师父!”
  转身对李飞阳身边的谢夫之几人道:“几位师叔师姑好!”
  摸了摸站在身边的李小龙的脑袋,“小龙,你也来啦?”
  王智方经常去李飞阳的小院,李小龙基本上每天都在小院子里面习武,两人早就认识了。
  李小龙点头道:“师兄,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么?宇文成都真的有那么大的力气么?双臂一晃,真有几千斤的力量?”
  “这个。。。”
  王智方有点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知道李小龙是小孩心性,对于说书的故事有点较真,有心想要对他解释说,书里面的故事都是假的,故事只是故事,和现实不能划等号。
  但是他之前见过李飞阳与酒道人的比武,两人的所流露出来的功夫,基本上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极限,特别在比武最后,李飞阳投戟穿树,两棵合抱粗的大树,都被他一戟洞穿,于势未消之下,方天画戟直接就扎进了地面,只留戟柄。
  在王智方心目中,李飞阳和酒道人所表露出的功夫,比评书里面描述的功夫只高不低,现在李小龙问他是不是真有这么厉害的人,他一时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说没有,眼前自己的师父李飞阳就是那种绝世高手,要说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