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夫夫孩子热炕头 >

第31部分

夫夫孩子热炕头-第31部分

小说: 夫夫孩子热炕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头的事情有石宏大忙着,于良吉就忙着打包东西了,暂时用不上的布料等物品都是最先打包放好的,还有新做的厚棉被,这个时候也不用盖了,也打包放好。
  还有原主的那些书籍,太深奥的不适合小孩子看,也都让他提早放到了书箱里。
  狼皮褥子之类的皮毛类更是放了樟脑球,收在箱子里。
  送家具的人当天就到了,来了二十几个,还有不少木板子,都是已经打造好了的,就差组装起来了。
  于良吉也是头一次看到古代的能工巧匠们是怎么干活的,他们拼装家具,竟然一个钉子都没用!
  全部都是契合的那种!
  “没用钉子可以吗?”于良吉摸着大衣柜,生怕重一点就把它给摸散架子了。
  “举人老爷放心,俺们都是熟手,谁要是敢用一颗钉子,都是丢人现眼!”工匠头儿以为于良吉不信他们的手艺,还伸出大掌“砰砰砰”的拍了拍大衣柜子:“俺们可是终身保修的!”
  于良吉都担心他的大衣柜被拍散喽!
  “老哥儿的手艺当然是这个!”关键时刻,石宏大来了,朝工匠头儿竖起大拇指,夸了一句。
  “嘿嘿嘿,混口饭吃,混口饭吃。”工匠头儿被夸了,还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您看那边的那个鞋柜要怎么安?还有炕柜你看那个门好像不太活动?”石宏大指了两个活儿,让工匠头儿过来参考一下。
  “俺去看看!”工匠头儿老实人一个,一听就赶紧跑过去了,这可是举人老爷家,可不能随便出错。
  等打发走人,石宏大才看着于良吉笑。
  于良吉脸有点红的小声给自己解释:“我就是好奇,问问而已。”
  “嗯,问问也好,毕竟是自己家的东西。”石宏大很会说话,而且憋着笑一脸正经的样子。
  “就是!”于良吉一扬小下巴,傲娇的走开了。
  走的时候,有点顺拐,石宏大低头闷笑出声,看向离去的小于举人,觉得他是怎么看怎么可爱!
  家具都已经刷好了清漆,有点淡淡的松香味儿,这是为了防虫,窗框也有人去量尺寸上玻璃。
  还有烧炕烘屋子。
  打井的人最后还是再距离于良吉圈定的井的地点间隔三步远的距离,打了一口深水井,深水井到了夏天里头也是凉凉的,可以当冰箱的冷藏使用。
  三天打完之后,于良吉付了一笔钱给他们,顺便石宏大也找了他们的人算了个吉日,就是三天之后,他们要搬家了。
  送走人之后,石宏大托人去张家村跟张家二老打了声招呼,他本人不太愿意去张家村。
  乔大娘他们这两天都帮于家收拾东西,于良吉趁机没少往出丢没用的物件,快要糙烂了的木头匣子,掉了拉门的柜子等,直接让石宏大拖出去,留着准备当柴烧。
  炕席什么的都不要了,因为新家里头都是新的,要不是乔大娘和张家二婶子说什么都不同意,他都打算拎包入住了!
  “你别看是个读书人,可是破家值万贯,必须都带着!”乔大娘头一次板着脸训了于良吉一句。
  小于举人在家务上说不上话,只好败退了回去,看着他们大包小包的往里头装没啥用处的东西。
  “没事,等她们走了,咱们直接连包袱一起丢出去,谁知道?”石宏大只好偷偷安慰他。
  “算了,想留就留着吧,实在不行,那些旧衣服还能给她们打个薄,纳个鞋底子呢!”于良吉叹了口气,还是有代沟,型号他也没打算娶这里的女孩子当老婆,不然日子可怎么过?
  忙活了三天之后,一切准备就绪了。
  天才刚刚放亮,空气尚还带些微凉,昨夜的一场小雨,水滴沾着树叶更显绿意,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清脆的叫声婉转悦耳,大公鸡飞上墙头,喔喔喔的也喊了起来,这是大自然的闹钟,在提醒人们,该起来了。
  今天村里的人都早早的起来吃了早饭,就去了于家帮忙,而于家在吃完早饭之后,迎来了张家的人,这回搬家依然是三兄弟送了老两口过来,他们到的时候,于家正开始搬包袱,也算是赶上了。
  房子盖的是三进的四合院,宅门边上便是一排倒座房,里头是垂花门,垂花门边上便是游廊,内院分了东厢房和西厢房,以及他们俩住的五间大正房,正房两边是东耳房和西耳房,后头最后一进是一排后罩房。
  门口有一影壁浮雕,一个大大的“福”字,两边小小的游廊蜿蜒而婉约,顶梁有彩绘,花鸟鱼虫,栩栩如生,非常漂亮。
  这也是如今以于良吉的身份最匹配的装饰。
  倒座房一角栽了一颗白杨树,意味“阳”的意思,因为倒座房是门朝北开,又没有开窗户,见不到阳光,怕有不好的东西存着。
  倒座房一共有七间,在宅门东边单独的两间用来当了车马房,一间里头放着板车,另一间还停着一辆专门给小于举人出行打造的带着车厢的小马车,正好那一间前面有块空地,套马车什么的也方便。
  除了用来当车马房,大门另一边的三间都放置了各色工具,还有两间空着,于良吉就打算用来放杂物了。
  过了垂花门,就是正式的居住地了。
  东西厢房靠近正房的地方,栽了两颗杏树,取“杏榜高挂”之意,从这里就能看出,于良吉对于兴怀科举的重视之意了,在于宝宝还这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算了。
  最后的后罩房那里,一般人家是给女儿住的,但是他们家一窝子都是雄性生物,所以用来存放粮食,也就是仓房。
  东耳房成了厨房,西耳房成了锅炉房。
  农家人,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所以后罩房两边种着两颗柳树,取“留”的意思。
  于良吉设计的图纸,连窗户都是双层的,实在是冬天太冷,他有点冻怕了,但是现在有一层窗户是糊的窗纱,很透明的那种,能挡住蚊虫但是不耽误小风大风吹,绷得很直,于良吉觉得夏天有过堂风的时候,肯定会凉快。
  等打扫完毕,上好了玻璃之后,乍一看,跟现代的那些复古建筑,高级别墅什么的,没啥两样了。
  内里包括抽水马桶都有,这个年代已经有了地暖,就是一般人家不会盖,因为那要多花一笔钱。
  别人舍不得,于良吉可舍得了,他们家花了五百两银子,铺的地暖,就是到时候得自己烧。
  外头围着围墙,两米高,这不是为了防人,而是为了防野兽,尽管村子里有了围墙,可于良吉还不放心。
  多一层围墙,他就多踏实一份,实在是冬天的那场狼群袭击村落,然他记忆深刻!
  他们家的大门都差点被挠出窟窿来!
  要不是有石宏大在,指不定谁家啥东西就被狼群叼走了呢!
  据说真的有人家的孩子被狼给叼走的,当然,那种事情很少,但是不代表没有!
  围墙围住的不仅是四合院,还有他们家的菜园子在内,可以说,是把整个家都围住了,按理来说,四合院是不需要围墙的。
  “围墙高点也好,咱们这里靠山,野物多!”老村长也赞成于良吉把围墙搞成这个样子。
  多一层围墙,就多一层保证,尽管村子里同样有了围墙。
  “前头,我打算再盖个房子,教孩子们读书用,以后就是咱们十八里铺的小学堂了。”于良吉指着前面早就买下来打地基的空地。
  “不是给于宝的?”老村长还真没多想。
  他以为这个房子是于良吉的,前头盖的那个应该是给于宝宝长大了住的,现在盖上只不过是占块好地方,离于良吉近一些。
  “孩子的地方当然在我身边,你妹发现,我这两边的空地大了很多么?”于良吉指了指房子两边。
  这是他买下来的土地,没盖房子,但是也不适合种菜,都是盐碱地,只能用来盖房子。
  “嗯?”老村长眯起眼睛扫了一扫。
  “等将来孩子大了,就在原来老房子那地方,搭个两进的宅子,将来生了孩子,也不怕,西边我打算等他生了闺女之后,就盖个花园子,养活小孙女儿。”于良吉计划的特别长远。
  “有道理,有眼光!”说的老村长都不得不佩服于良吉了,这是把下一代都算进去了。
  院子大了很多,靠西北边的地方,是一个化粪池,种了一圈的丁香树,这种树开花味道浓郁,足够盖住恶臭,而且这个化粪池紧挨着他们家的粪堆,熬粪也方便。
  最主要的是,离四合院最远!
  正北边靠墙的也是一块盐碱地,菜园子没扩到这边来,起了一圈的鸡架和鸭棚鹅圈,以及猪圈和牲口棚子。
  到时候清理出来的粪便都能直接送到旁边的粪堆上,一点不用走冤枉道。
  正东边也有一块地空着,于良吉让人起了一面厚实的土墙!
  他打算到了秋天盖个大棚,冬天就能吃点青菜什么的了,去年冬天各种不方便,他用室内培育出来的青菜太少了,不够吃。
  西边有一个空旷的地方,硬硬的地面铺着青砖,是给石宏大准备的小型练武场,旁边有好几个木头架子,别人问的时候,于良吉张嘴就来:“晒衣服的地方!”
  石宏大:“……!”
  好吧,在这个小乡村里,好像有个练武场是有点奇怪的事情,晒衣服就晒衣服吧!
  只要有个地方就行,石宏大不挑剔。
  因为人多,包袱什么的都是打好了的,女人们一人两个,直接从老房子给拎到新房子里,往柜子里一放就行。
  家具什么的都不用搬,也就把锅碗瓢盆给搬到厨房去算是个力气活。
  于良吉弄的厨房也够大够干净,第一天暖锅,虽然用猪油蹭了蹭锅子,但是还刷干净了,于家可在守孝呢,不能吃荤腥。
  不过于良吉早就叮嘱过了,做饭的时候,不要吝啬油盐,且家里有不少个鹅蛋,可以炒个大葱和木耳,算是个硬菜了,剩下的让张老太太看着办。


第121章 暖锅烧灶
  因为这些人里头,也就张老太太算是实在亲戚,于良吉也是因此将暖锅做饭的事情托付给了老太太。
  尽管他跟老太太并不是很熟,但是这个时候,能在厨房说了算的也就剩下老太太了,于是就让老太太代表自己,主持大局。
  石宏大早就准备好了各种柴,足够这一天用的了。
  于良吉抱着同样穿着新衣服喜气洋洋的小侄子,叔侄俩一起招待来客,家里瓜子花生都摆上来,还有大碗,喝的是好茶,能得到这么高规格的接待,大家伙儿都很高兴。
  石宏大就忙里忙外的摆桌子,抬椅子的,身后也跟了好几个小伙子,都给他打下手。
  端茶倒水的都有人搭把手,女人们都在厨房那里忙活。
  没有青菜只能找一些涨势好的香菜、油菜之类的先摘下来吃还在孙家订了两板水豆腐,十斤干豆腐。
  农家这个时候也没啥好吃的,于家又不能上大鱼大肉,只能尽量做得好一些,放的油多一些。
  大葱木耳炒蛋,大酱炖水豆腐,土豆炖茄子干,炒三丝,油炸素丸子,油炸花生米,还有个小青菜鸡蛋汤。
  凑了六菜一汤,一共七个菜,人说邪物是逢“七”就要避讳的,所以也算是应景。
  老村长坐在宽敞明亮的的堂屋里,高居首位,跟大家伙儿聊天,说说自家的地,自家的娃儿。
  他没说于良吉要盖学堂的事情,先等等,等于良吉盖起来了再说不迟。
  于良吉也没说,他是想着,再过些天就要开始忙了,说了大家还以为他要让人来上白工呢。
  付家兄弟也来了,只是他们都没带女眷,家里那是什么样子,他们当丈夫的最清楚,付老大是早早的就把媳妇送去了岳家,美名其曰:归宁。
  其实就是为了省麻烦。
  付二柱子更利索,直接把媳妇锁家里,儿子跟他娘一起,在屋里蹲着,他自己揣了十个铜钱装的红包过来吃席面。
  喝着好茶好水,嗑着瓜子儿聊着天,其乐融融的样子也的确和气的很。
  还有不少人都在于家的院子里蹿来蹿去看稀奇,毕竟这边虽然有大宅门之类的人家,可人家岂会让他们这些不认识的人进去乱蹿?
  尽管有人吆喝他们,不许来回乱跑,但是有的人好奇心太重了,纵向好好看看。
  若说以前还有人想跟小于举人攀比一下什么的,现在是歇了那个心思,人家起了这么大个宅子,谁比的起?连老村长家都要退一射之地了!
  “不用呵斥他们,想看就看,都是相熟的,也不是外人。”于良吉笑着让大家随意,尽管看!
  反正也搬不走。
  于良吉就那么跟小侄子坐在一起,听这些农家人说庄稼的事情,很熟悉的一幕,记得以前他下乡的时候,就跟自己的导师和同学们,也是这么坐在炕上,听老农们将他们那些并不科学但是很有效果的经验之谈。
  其实智慧在民间,很多人一辈子可能都不认识字,可是说起种地的经验来,那是连专家教授都比不上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搬家是上午就搬完了,因为东西少,人多,不到十点就完事了,然后就是他们说话聊天,给房子增加些人气,厨房也开始暖锅,做饭。
  石宏大给厨房搬了一袋一百斤的大米,大米在这边很少有人家顿顿的吃,都是来人去戚的时候,拿出来招待一下众人。
  豆油更是一大桶放在那里,煎炒烹炸是随便使。
  等开席了之后,上来的饭菜都是油水足足的,哪怕是全素的席面,众人吃着也香的很。
  席间于良吉以茶代酒,敬了大家伙儿一杯。
  他是举人老爷,尽管年纪小,但是身份摆着呢,敬一杯茶已经是很给大家面子了没人敢去挑理儿。
  吃饱喝足了,女人们留下给打扫收拾,张家老爷子和老太太要赶着回去,于良吉就没多留他们,但是特意在送来的绸缎里头,挑了一匹褐色的绸子,给他们二老带回去:“绸子轻便,还透气,这个给二老做一身夏装足够了。”
  “这……?”绸子很贵,摸着轻薄透气,比细棉布强多了,但是张老太太不知道该不该接。
  “拿着吧,孩子孝敬的。”张老爷子乐呵呵的点头,张老太太才收下这匹绸子。
  又给老爷子包了一点茶叶,如今茶叶贵着呢,给这些已经是很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