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夫夫孩子热炕头 >

第41部分

夫夫孩子热炕头-第41部分

小说: 夫夫孩子热炕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他,咱们自己有学堂,等咱们这里出几个秀才举人的时候,让他们后悔去吧!”于良吉听出来了,对方暗箱操作,老村长很气愤,老头儿一辈子倔,临老了还要受委屈,当然不甘心。
  但是这也没办法,人家关系硬,他不甘心也不能把人怎么样。
  不过于良吉有办法啊!
  不就是教书育人么?
  他们暗箱操作就操作去,只要十八里铺的学堂教出来人,不多说,只要出几个秀才,对方就得做不住!
  公立学堂被死立学堂碾压,这名声可真是不好听,到时候别说府城有认识的人了,就是府尊大人是他亲爹也不好使了,管理学政的可都是名儒大家和武林宿老,到时候一份弹劾的折子递上去,哼哼哼!
  原主可能想不到这些,但是于良吉是从未来到这里的,还有穿越前辈珠玉在前,自有一套反腐的规矩,还有各种监控系统,他就不信了,一个小小的张家村,还能一手遮天!
  “对!”老村长也是个聪明的老头,一想到关键处,直拍大腿:“到时候就直接打脸!”
  老村长高兴了,于良吉也笑了。
  一老一少商量好了,三天之后就开学!
  “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于良吉于是说。
  老村长送走小于举人之后,立刻乐呵呵的出了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因为人少,老村长也不嫌麻烦,还让他们准备好拜师礼。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献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那个时候给的是腊肉,十挂腊肉。
  到唐代的时候,仍然采用“束”之礼,并由朝廷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先生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以及拜入门下的愿望。
  这个时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束”六礼分别是: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升),红豆(宏图大展)组合成的六礼束。
  这个六礼束,可比张家村那个公立学堂要的东西好弄多了,而且没有要现金的说法。
  家里除却莲子和龙眼干,红枣喝肉干,需要去县城买,剩下的自己家都有!
  哪怕一样一点,也是那么个意思。
  全村人都动了起来,家里开着杂货铺子的祁家,直接去了县城进货,回来都包装好,一份六礼六个大钱
  他家倒是知情识趣,没多赚大家伙儿的钱。
  因为只是个表示,腊肉什么的,都是切成了条,穿着线拎着的,并不是真的要人家十挂腊肉,别说村民们拿不出来,就是拿出来了,于良吉他们也不会要啊!
  东边这边本身的腊肉都是用松针儿熏出来的,一股子松香味,于良吉表示,意思意思就行了。


第134章 招生授课
  于良吉是举人,有权利开设学堂,更别提他还有两个秀才先生教文授武。
  反正他现在有钱,举人的福利很不错,他盖的那个学堂,可是个很大的三合院。
  一进的正堂上自然是开会的地方,好比礼堂;正屋东边的房间,是书房,里头全都是书籍,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正屋西面的两个房间是给大家休息的地方,里头都是大铺炕,上头摆满了寝具。
  东边的三间厢房,给小学的孩子学习三百千用;西边的三间厢房,给想要科举的学子作为学习的地方。
  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两棵黄杏树,两棵黑李树。
  因为是学堂,全村的人都热情高涨,极度关注!
  当时盖的时候着急,因为马上要铲地了,除却雇佣的工程队,工程队的队长还雇佣了不少人来帮忙,就用了十天的时间,盖好了学堂,雇佣的人都是附近村子的,都很羡慕十八里铺有个私人学堂。
  随着这些被雇佣的人的离去,消息也跟着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十里八村儿。
  没办法,这附近的学堂就一个,张家村的公立学堂。
  免费的教人三百千。
  想要学的,就得交钱了。
  公立学堂因为是朝廷立的,里头的人虽然没有品级,却也是在朝廷里挂了号的,所以在十里八村儿都是受人尊敬的。
  但是因为垄断行业,教学水平就不太让人恭维了。
  自打村子里有孩子去上学后被人欺负回来了,他就这么想过了,什么都是假的,孩子不在自己跟前,发生什么事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为了宝宝,于良吉决定自己上!
  不就是教几个小孩子么?
  还不是他亲自教,他只要教导大孩子们就行了,别的没把握,秀才还是可以让大家都考虑考虑的,不管文武,秀才的考试都是固定的那些,当年应试教育培养长大的于良吉,能挤过千军万马,考上重点的农业大学,足可以证明他的智商。
  十八里铺的孩子并不多,虽然这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但是有穿越前辈在,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知道,连续生孩子是极伤身体的一件事,所以大多数都是隔个两三年,孩子年龄拉开一定距离,当然,一家也就生个三四个,绝对负担得起。
  十八里铺二十四户人家,抛却自己家的就一个于宝宝,别人家的就算一家两三个的名额,也才七十左右而已。
  他那房子建的大,一百个孩子也够装,而且也不是都来上学,有些十二三岁的大孩子,不打算科举的,都是要下地务农,不会送来学堂,这样一算的话,也就四五十个。
  他算计好了人数,又过去跟两个先生打了招呼,告诉他们三天后就正式开始招生授课。
  临走的时候,洪泽涛还跟他大嗓门的喊:“别忘了把学堂的椅子换回来!”
  于良吉一个踉跄。
  他们家雇用的坐着的可是学堂的椅子!
  这下回来他犯愁了,孩子们上学是重要,可他们雇用吃饭的时候,总不能站着吧?
  中午吃饭的时候,于良吉特意出去看了一眼,今天中午吃烧大鹅,还有个韭菜炒蛋。
  汤是粉丝胡辣汤,味道很冲,但是很好喝。
  因为今天是双日子,是男的可以洗澡的日子,喝了胡辣汤出了汗,去洗个澡,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就去下田,晚上回来吃了饭再歇歇,睡一觉,别提多得劲儿了。
  他们是得劲儿了,于良吉还犯愁呢!
  下午孙大爷给送了一板水豆腐过来,如今青黄不接的时候,菜少,冬天的储存也都吃没了,新菜下得少,豆腐正是旺季,于家定了每日一板水豆腐,没办法,人太多,不做豆腐黄大厨是真的想不出来做别的了。
  幸好豆腐可以做很多种菜肴,例如昨天的酱炖豆腐,今天的油煎豆腐。
  接了豆腐,黄大厨又跟孙大爷说了:“明天麻烦送五香豆干,就十斤好了。”
  都是下力气的汉子,吃十斤应该没问题,家里还有不少大粒花生,也用五香料给煮了,到时候跟五香豆干一起调拌,也是个凉菜。
  “好,还有几天能铲完地?”这么每天供人吃喝,可是一大笔开销,孙大爷有点担心小于举人能不能有钱了?
  “还有几天就铲好了。”黄大厨递给孙大爷一包香料:“用这个来熏豆干,味道会更好。”
  “哎!”孙大爷也不客气,这个是黄大厨的私人赠送,是他自己带来的香料,不是拿主家的东西。
  “一次放一勺就够,别多放。”黄大厨叮嘱。
  “一勺,不多放!”孙大爷乐呵呵的收下了,自从黄大厨给他出主意,试验了一把他给的香料,五香豆干的味道更好了,买的人也更多了。
  下午石宏大他们回来了,买了半扇猪,和好几只大公鸡,以及两头肥羊。
  甚至还有一些调味料,油盐酱醋茶都填补了不少,还有六匹薄棉布,给家里人做衣服用。
  宋氏母女不愧是专业的绣娘,做衣服快,纳鞋底子有刘宋氏和阿雅帮忙,已经做好了全家人一人两套的衣服鞋子,不过布料也没剩多少了,石宏大买了布料回来,还让她们做夏衫。
  夏衫做好,这个年代已经流行短袖和七分裤了,关键是大夏天的穿着凉快啊!
  不过让于良吉高兴的是,石宏大回来了,他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三十个马扎,我早就让人做了,现在做好了正好拿了回来,这几日学堂就要开学了,椅子还得回去。”石宏大这次去,也是为了拿这批马扎回来。
  “嗯!”于良吉露出了大大的笑容:“后天就准备,大后天开学!”
  看他笑的这么开心,石宏大忍不住逗弄他:“学堂开业这么高兴?”
  “当然了!”于良吉顺便跟他嘀咕了一番从老村长那里得到的消息。
  “还有这种事?”石宏大眼神闪烁了一下,要是真的这样,那府城那边的学政大人,可就有责任了。
  “所以啊,等咱们这边有人考中秀才了,让他们后悔去吧!”于良吉十分有把握的说。
  “秀才很好考吗?”对于科举,不论是文举还是武举,石宏大都不是很了解。
  “秀才的考试都是有一定范围的,只要让他们把这个范围内的东西都啃透了,肯定能考上!”这一点,于良吉可以打包票。
  “那就好,到时候咱们就去打脸!”石宏大听了他的话,决定先按兵不动,不要求处理,要求后续发展,肯定很有意思。
  晚饭后于良吉还在书房写写画画,第二天石宏大又去了一趟县城,将牌匾带了回来。
  跟于良吉估算的差不多,家里孩子稍微大一些都不打算送来上学了,一个是半大孩子也算是劳力了,可以干一些活,另一个就是孩子大了,坐不住,还是从小孩子开始培养吧。
  牌匾回来当天就挂上去了,只不过蒙了个红绸子。
  开堂授课的时间就是在下午,上午的时候,老村长来了,带着二十二个家长,都是家里能说了算的人,还有他们的孩子,拎着小巧包装的六礼。
  在礼堂敬拜了孔子与太公,就是孔仲尼和姜子牙,这俩一个是文圣人,一个是武圣人。
  孔仲尼的儒学教育源远流长,几乎是统计了整个社会。
  姜子牙西出祁山帮助西周文、武二帝奠定八百年基业。
  拜完了文武两位圣人的画像之后,便是拜师,奉上拜师礼,两位老师分别赐下文武两套衣服,林先生给孩子们的都是小长袍和小方巾,穿戴上之后真的跟小书生似的;洪先生给的都是短打扮,护腕和护膝一戴胜就跟个小高手一样。
  然后带着孩子们熟悉一下学堂,女先生的教书地方是在后院的西厢房,东厢房是厨房和浴室,正屋的五间大房两家人各住两间,中间是堂屋,吃饭聊天聚会的地方。
  来的孩子,算上于良吉送来的于宝宝和家里三个小孩子,再加上先生的娃儿,勉强凑够了五十个,其中女孩子二十个,男娃娃三十个。
  可能是今天孩子们刚到,再加上拜师仪式之类的,气氛比较严肃,都很老实,也不敢随便调皮。
  学校前头是一片开阔地,洪先生弄了些单双杠、高低杠之类的健身器材,但凡是能就地取材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他都弄了,包括给小孩子们玩的跳跳板。
  后院也有千秋之类的给小姑娘玩儿。
  于良吉是在正房的东屋里授课的,他身为山长,是要指导秀才往上考取举人的,但是目前没有秀才,所以他很轻松。
  不过还是弄了一套教材出来,跟两位先生商量了一下。
  看到于良吉弄出来的教材,林杰眼前一亮!
  这样的教材,学通了科举的话,一个秀才是稳拿!
  不止是文科,武举他也想了办法,这个年代的武举也很好过,只要身手了得,会背孙子兵法,知道三十六计,就可以得个武秀才的名号。
  要是再会点排兵布阵,武举人完全没问题!
  洪泽涛没能考上武举人,输就输在,他不会排兵布阵!
  看到于良吉连武举人的教材都会编写,他立刻就心动了!
  一个一米八多的壮汉,在你前面扭扭捏捏,你是什么感觉?
  反正于良吉有点反胃!
  他躲在石宏大身后,露出半个头看着眼前的洪泽涛:“洪先生,你这是怎么了?”
  石宏大抱着胳膊,也是疑惑的看着洪泽涛,据她所知,这位跟妻子特别恩爱,并且没有啥不良嗜好,对小于举人这么虎视眈眈,没问题吧?
  “我,我想请小于举人,教我排兵布阵!”洪泽涛终于鼓起勇气,说了出来。
  “那个,在以后的教材里,就有,你可以随便看!”于良吉伸出头说完又缩了回去,典型的胆小怕事状。
  实在是洪泽涛个头高,一激动说话就直喷口水!
  石宏大不介意,于良吉可受不了,还是让石宏大顶在前头吧!
  “哎!”一听还有后续,教材可以随便看,洪泽涛高兴了:“我这就回去了!”
  他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舅哥!
  有文就有武,大舅哥不就是想继续考举人吗?有了教材他们俩可以一起研究研究啊!
  “他走了!”石宏大伸手把小于举人从身后拎出来:“我去洗把脸,你赶紧回去看看宝宝,第一天上学呢。”


第135章 铲完一遍
  十八里铺的学堂招生授课,并没有让张家村知道,不过十八里铺有了学堂的事情,他们还是听说了的,但是张家村没重视。
  哪个村子没个私立的学堂之类的?
  但是哪个学堂都没有张家村的有名!
  不过十八里铺的学堂开始授课之后,十八里铺的孩子,再也没去过张家村,更没去上学。
  学堂开学之后,两位先生教了几天,也发现了,十八里铺的孩子,身体素质都很好,对学武比学文感兴趣,所以只能上午学文,下午练武,然后放学回家。
  学文的衣服两天一洗,学武的衣服,就得一天一洗。
  不洗根本穿不了,因为一身臭汗,偶尔还有泥巴……。
  于宝宝上学上的也很来劲,因为是于家开的学堂,倒是不用担心宝宝受欺负,而且也不用忌讳,毕竟是属于“自家范围”内的地盘。
  哪怕于宝宝有重孝在身,也可以去。
  除了吃荤腥,他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