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106部分

华夏立国传-第106部分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羡和桓豁看到这架势,不由地犹豫了一下,然后前后弯腰踩着小板凳钻进幔车厢里。
    放下布帘子的车把式把板凳一收,轻轻地往布帘子前面的一小截车板上一坐,然后吆喝一声,马车顿时缓缓地起动,向长安不缓不急地驶去。
    两人的随从也慌忙钻进十几辆马车,还有早就准备好了的数辆装行李的幔车,都一起跟在后面向长安驶去。
    这幔车就没有驿车坐着舒服了,要颠簸一些
    这车速不是很快,所以还没有受太大的苦头。荀羡转头对旁边的桓豁问道:“朗子兄,你是什么时候从襄阳动身的?”
    “十天前。”桓豁立即答道。
    “那时我刚从南阳和你兄长桓大人告别。”荀羡点头道。
    “这仗真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去了。从南阳到鲁阳、昆阳,再到现在的梁县,我荆襄已经损失了近四万余众了。”桓豁感叹道。荀羡不比殷浩,在桓氏兄弟心目中印象不错,加上桓豁是个厚道人,忍不住就在荀羡面前感叹起来了。
    “损失这么大?”荀羡不由大吃一惊,他在鲁阳略微问过桓温有关战事和损失,桓温很是黯然,不过没有告诉他详细的数字,今日一听,居然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大。
    “这主要是中路的地势险要,伏牛山、熊耳山、汝水,能打到梁县城下已经非常不错了。要是别人打,说不定还在南阳、鲁阳转***呢!”荀羡含蓄地答道。
    桓豁明白荀羡所说的意思。听到这里,也觉得这位年轻地方伯说了一句公道话,但是他满腹的牢骚才刚刚开了头:“我就是想不通曾镇北为什么不出兵河洛,和我中路军南北呼应,一举收复洛阳故都。”
    荀羡摇了摇头,正准备开口劝解,却见桓豁自己又答道:“其实我知道这里面的原因。权术?就是因为权术!结果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我们在南边打得尸山血海却还看不到河洛的影子。可离河洛最近的镇北军却莫名其妙地跑到河洛北边的并州去大打出手。”
    桓豁突然顿了下来,低声对荀羡说道:“令则大人。你一路上有没有发现。这北府会有多少兵马?”
    荀羡一愣。想了一会说道:“不好说,我不清楚曾镇北是如何招兵的,但我估计可能会有二十万左右吧。”
    “二十万?令则大人,告诉你吧,前月,秦州刺史武子先生给我兄长写信,无意中提到。北府现有有骑兵十二万!而且都是几经挑选的精锐骑兵。”桓豁忿忿地说道。
    “什么?”荀羡着实吓了一大跳。十二万骑兵,现在江左朝廷能凑齐一万二千骑兵就不错了,估计还得连骡子带驴子一块算上。“真是想不到北府地实力居然强大到了这个地步。”荀羡知道桓温和北府许多人有千丝万缕地关系,自然能拿到第一手资料和情报。
    想到这里,荀羡不由苦笑起来:“看来朝廷和源深恐怕真是一厢情愿了。”
    听到这里桓豁一下子听出荀羡话中地意思来,但是他却不敢接言,因为尽管曾华让人又畏又恨,但是他却和荆襄桓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有点后悔自己的冒失。
    桓豁低头想了一下答道:“其实曾镇北有三十万兵马也不足为奇。想我江左不包括北府就有四十多万兵马却还是觉得不够用。而曾镇北三面环敌,用兵的地方更多。”
    听到桓豁在为曾华开解,荀羡点点头表示赞同。不过也不知是表示对桓豁的解释认同还是对桓豁为曾华如此开脱表示理解。
    “中原如此纷乱,曾镇北想速速平定就是拥兵三十万恐怕也不容易呀,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看到天下安宁,四海升平的景象。”荀羡突然叹道。
    桓豁听到这里,心里已经是波澜滔天,看来荀羡似乎在心里已经把平定乱世的希望放在了曾华地身上,而不是自己的兄长也不是名盛天下的殷浩。难道在江左名士中真正有见识的高人中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是刘惔的影响还是荀羡来关陇后所见所闻后自己发出的感叹?
    桓豁不由心里有些忿忿,但是静下心一想,光是从这次北伐来看,桓豁就不得不承认一点,如果没有曾华的出手,不管是桓温还是殷浩,想收复河洛都是痴心妄想。
    “多修路,广积粮,不称王。”桓豁却没有听明白。荀羡看到桓豁糊涂地样子,从自己怀里拿出一份邸报,正是北府流传量最大地《民事邸报》。
    荀羡展开邸报,指着其中一篇文字说道:“朗子兄,你看这里。这是一篇据说是杜撰的中原英雄驱逐胡虏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地方豪杰地谋士给他提出了多修路,广积粮,不称王的策略。朗子兄,你看出意思来了吗?”
    “还请令则大人指点。”桓豁拱手恭敬道。
    “这其实说的却是北府的谋略。”荀羡笑道。
    “什么?”桓豁想了想,摇头问道:“这曾镇北真的会如此做?”
    “很明显。你看这邸报中另一面言道,官府招募六万民夫修建长安到上郡
    直道的最后一段。你看看,连上郡到长安的直道都你我入北府以来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除了修水利沟渠就是在大修道路。”荀羡指着邸报的另一面说道,“曾镇北可是寓意深远呀。这大修水利我们暂且不说,这修道路有什么好处?朗子兄,你再看看这里。”
    荀羡又掏出一份邸报,正是《镇北大将军府邸报》,指着上面一段说道:“八月十六。有贼聚众千余人据冯梁山作乱,临晋厢军出动,会集夏阳、栗邑府兵,二十六日乱平,斩首三百,其余擒获。十日呀!短短十日,镇北军就能奔袭近三百里,并调集三个地方的兵马。一举平乱。这还要包括消息送到长安。然后长安立即调兵遣将地时间。朗子兄。你算算,要不是这北府道路畅通,北府能军政号令迅速,兵马调度灵活吗?想去年,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有山民作乱,结果半月消息才传到建康,建康传下军令。调集附近诸郡各路兵马,两个月后才出兵。结果不过也是千余人的作乱,竟然蔓延大半年,席卷数郡数万余人,今年才在三万重兵围攻下平息下来。”荀羡说到这里越发地感叹。
    桓豁听到这里也是颇有感触,接口道:“我兄长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曾经说过,曾镇北无论是领军还是治政。虽然匪夷所思。但却往往含有深意。”
    “民富则国强。”荀羡悠然说道,“其实曾镇北的深刻含意可能这一句话就已经说明白了。”荀羡变戏法般又掏出一张邸报,正是《雍州刺史府邸报》。他指着上面的一句话说道:“这是曾镇北上月在扶风郡巡视时对扶风郡乡老官吏们讲的一段话,藏富于民远甚于藏富于库。只有百姓富了,国家才可能真正的强盛,才能免除汉武帝国家强盛一时,百姓却一贫如洗,最后由盛转衰的历史悲剧。”
    “虽然我不是很明白曾镇北说的这句真正地含意,但是我却真正地明白,曾叙平远胜于我。”荀羡击节长叹道。
    马车很快进了长安,荀羡等人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四轮驿车不能直接驶入长安城,这里地人太多了。虽然道路宽敞,但是加上两边的人山人海,这幔车都只能缓缓而行,更加宽大的四轮马车那简直就是找罪受了。
    荀羡和桓豁干脆跳下车来,只留数个随从,其余的都打发跟着幔车去迎宾馆,先安顿下来。这里是新长安城区,道路笔直,路面都是用石渣混合“关陇水泥”铺设而成,不知用了什么设备和手段,路面被压得极平。
    大道两边正在修建房屋,这里的房屋应该是统一修建的,但是房屋的样式虽然大致一样,但还却各不相同,而进度也都不一样。所以看上去即整齐又不显得呆板。
    两人拐进新长安地南市里,这里是集市,修建非常容易,所以修了一年左右就基本竣工了,已经开始正式营业了。
    这里的人更多,而且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整个南城集市成田字型,而下面又分成上百个田字,道路构成了田字的架构,而路边的商铺却构成了田字的内容。
    商铺只是用高高的棚架搭建,顶上面搭了瓦可以遮阳避雨。商铺是隔成一档一档的,很像曾华在另世见到过地农贸市场一样。
    集市里除了人就是琳琅满目地货物,西域的玉器、毛织品、奇珍异果,北方和西羌的皮毛、牛角、玉石,南方地香木、丝绸、茶叶、瓷器,都摆在集市的商铺架子上,一眼就可以看个清楚。而且这集市分得极清楚,卖丝绸的那一区都是卖丝绸的,卖茶叶的那一区都是卖茶叶的。商人站在货架旁边,热情非凡地对来往的行人高声吆喝。
    来来往往的行人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荀羡和桓豁居然还看到了几个熟悉的人,都是江左、荆襄派来公干的使节。
    荀羡转过头来对桓豁说道:“朗子兄,你现在知道曾镇北为什么只收使节三分之二的税收了?这做生意最便利的就是各地的世家高门,他们可以以使节的身份通过长安进货,再利用自己在地方的权势出售,这生意能不好吗?既能让关陇的生意做到江左各地,又可以利用商贸的利益堵住众世家名士的嘴,这招高明吧?”
    桓豁默然许久,最后点点头。
    荀羡指着对着这人如海,货如山的集市对桓豁悠然道:“恐怕天下的财富尽在这里了。”
    桓豁不由脸色大变,神色变得凝重无比。
    正文 第一百章 远方的客人(下)
     更新时间:2009…1…7 0:14:45 本章字数:7784
    年十月,安西车师、焉耆、龟兹、疏勒、善和于阗安,请明王转臣表,随行商者近万。
    这时,荀平看到几个胡人模样的人从身边走了过去,不由惊异地叫了起来:“这不是胡人吗?”
    荀平的声音高锐,周围的人一下子都听到,纷纷转过头来,而那几个胡人也听到,不由脸色大变,连忙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册子,高高地举起,大叫道:“我们不是胡人!我们是车师人,安西车师人!”
    荀羡好奇地走上前,接过那人手里的册子。也许是荀羡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官宦贵气,那些胡人居然乖乖地把自己的册子都递了上来。
    “身份执贴,苏安,男,二十九岁,安西车师伏城人,”荀羡不由轻声念道,“永和七年六月入境。青海将军白兰校尉府印,河兆校尉府印,秦州关防四印。咦,这些纹印是什么?”
    一名车师人连忙接口道:“这是我等的手指模印,一入白兰校尉辖区就印了上去,总共有四个指模,官府可以由此印证我等真实身份。而且我等的入境资料和指模印留底早就由白兰校尉府驿递给了秦州和雍州刺史府,绝对不敢有假。”
    这名车师人的官话说得结结巴巴,荒腔野调,但是总算说清楚了。
    “你们怎么从青海将军辖区走,怎么不从凉州走呢?”桓豁接口问道。
    “凉州境内要交税,而且是很重的税。路上盗匪又多。我们数百上千人地护卫队都挡不住,他们有时候是官匪一家,我们怎么去挡呢?青海将军辖区里非常安全,安西大都护辖区只要交一次税就可以畅通无阻了。那里又没有什么匪盗,就是有,也是小股从凉州偷偷越境过来的,我们都能打发。而且只要我们向当地官府报了案,校尉府和将军府都会出兵剿灭。就是追到凉州也会将这些该死的匪盗吊死。”
    可能是官话太难说了。这次答话是另一个车师人接腔回答。
    “你们这次来了多少人?”荀羡也开口问道。
    “我们车师商人来了一百余人。加上使节官员有三百余人,另有护卫一千余人。焉、龟兹、疏勒、善和于阗也有商人和使节,恐怕有五千余人。”
    “这么多人?你们这是来干什么?”荀羡惊问道。
    “我们这是来拜见安西大都护大人,自从去年大都护大人累累派兵宣示朝廷天威之后,西域各国便纷纷遣使节来拜会安西大都护,并请他向朝廷上表称臣。而我等商人也跟着来,好进些货物回去贩卖。”
    荀羡明白了。自从曾华领了一个安西大都护后,就频频派青海将军下辖的羌骑兵到西域宣示自己这个安西大都护的存在,重复前一次万里大演练的事情,只是规模小很多。加上大败在西域很有话事权的凉州张家势力,这些西域各国自然就知道了安西大都护是个货真价实的大佬,于是都屁颠屁颠地派人来拜会进贡。不过这些事情江左朝廷是不会理地,只要曾华从长安送个上表,说又有多少西域国称臣。再送几个使节去一圈。那些朝廷大佬们就会乐得找不到北了。而真正地实惠却全被曾华拿走了。
    这时,十几个窄袖紧服打扮地人走了过来,他们腰上都配着腰刀。而身上有一块方形补布,上面写着“长安巡捕”。他们走了过来,接过车师人的身份执贴,仔细看了一番后确定了他们的身份。
    巡捕把证件还给车师人之后,挥挥手大声道:“好了好了,不是胡人,是车师人,没事了,大家都散了吧。”
    巡捕们了解情况后顺便又查看了一下荀羡和桓豁等人的驾贴,看是朝廷和荆襄使节,就拱手说道:“两位都是来北府的使节,不知道这其中关节,如果唐突了请不要见怪。只是请你们以后不要乱叫别人为胡人,会吓死人的。”
    说到这里,这位年轻的巡捕管带轻笑道:“我关陇有大小胡人头颅堆三十九处,共有胡人头颅六万一千七百六十九颗,所以这些西域人死都不愿意说自己是胡人,只说自己是安西各国人,还请两位上使清楚一二。”
    荀羡和桓豁终于知道原由了,连忙拱手向巡捕和车师人道歉,一场风波便化解了。
    从集市里出来后,众人都挤出了一身臭汗,但是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这里面太热闹了,东西太多了。见过之后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么多稀奇古怪地东西,还有这么远在天边的人,西域人原来是那样子的,厌哒人、波斯人、天竺人原来各不相同,原来是这个模样。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荀羡发现集市外的街道旁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个年轻和尚在一位老和尚的带领下,挨家挨户分发贴纸,中间碰到了几名也是发贴纸的道士,两伙人苦笑一下对施一礼后便各自继续忙各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