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华夏立国传 >

第149部分

华夏立国传-第149部分

小说: 华夏立国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时候他们认识到舆论的力量。在各大邸报的引证下,在观风采访署人员的活动下,旧派名士地思想并没有击倒北府地威信,至少关陇各地百姓在各级官府的指挥和组织下各项抗灾治蝗工作都正常地进行着。
    但是旧派名士并没有就此退缩,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并通过各种途径宣扬自己地“天惩论”。由于以前思维的惯性,使得这些占了“天理”的旧派名士处宣传的劣势而效果居然还不占下风,竟然还能与占尽优势的“新派”拉锯一番,这让曾华不由地感到一阵后怕,要不是自己是深受教育的好同志,认识到舆论的力量,自己的一番事业可能就在这次自然灾难中毁于一旦或者倒退好几年。
    到了五月,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损失,但是旱灾和蝗灾在北府终于被抑制住了,尤其是邸报“别有用心”地将关东在比关陇小多了的旱灾中造成的惨重损失如实报道过来之后,北府众多百姓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这场大旱灾中是幸运地躲过一劫,而且是在官府上下的率领下躲过一劫。不管换上是江左朝廷直接管理还是周国、魏国,都不会有这些抗旱治蝗的手段,也不会有这种结果。只有对比才会让百姓意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到了这个时候,曾华也知道民心可用了,而且他还想最大程度地对旧派势力进行打击,让他们对北府的影响力降到最低点。于是曾华通知圣教大主教团,可以开始行动了。
    五月,圣教开始宣称这次灾难不是什么天灾,也不是什么老天爷对北府的惩罚,而是上帝对那些不信他为主的百姓的警示。但是上帝并没有因此赶尽杀绝,还给百姓留了一条活路,北府那有效的扛灾措施就是例子。
    为了证实圣教的宣传,北府的首脑曾华宣称自己是在去年得到了上帝的指示,这个指示预示了明年的旱灾和蝗灾,也提供了如何避免这些灾难的措施。曾华还转达了上帝撂下的一句狠话:“不信他者还将受到警示!”
    如此一来,北府震惊。经过数年的努力,北府上下信圣教的占了三分之一。在这次大灾中,凭借他们对上帝的信念,相信上帝不会抛弃他的子民,加上教会的协助,这些教民是北府抗旱治蝗行动中最坚定的一拨人,执行各项指示也是最彻底的一群人,所以相对那些不是心甘情愿或者半信半疑的民众来说,这些教民的损失可以说是最小。如此一对比,圣教的宣传得到了极大的认同。
    而一场原本属于“新旧思想”斗争的舆论争战结果变成了一场宗教大行动。在宗教那可怕的能量面前,“旧派”名士发现他们的“天惩论”在已经被上帝神迹“征服”的民众面前开始失去市场。经过一场生死攸关的大灾难,百姓们宁愿去相信比较实在一点的神,也不愿意去相信听上去非常深奥的天意。
    世俗的思想终于战胜了以前不可一世的主流思想,曾华利用宗教改变民众思想和习俗的目的终于开始颇有成效的第一步。
    到了六月,姗姗来迟的夏雨终于缓解了关陇地区的旱情,而北府百姓们从各邸报上和宣传人员口中得知,他们终于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至少今年北府不会颗粒无收,到了秋天还能收成一些麦子,加上历年的积蓄,今年不会有灾荒。一场没有真刀真枪的战役终于打完了,但是曾华和北府上下官员却感觉到比一场魏昌战役或者漠北战役还要累。
    在这场战役中,获利最大的应该是圣教。它从初期就和北府官府通力合作,然后到了后期才开始跳将出来,它不但将旧派名士的威胁弹指消除,更是让上百万原本半信半疑的民众投入到了他的怀抱,使得它的势力在永和十年顿时扩大了一倍。不过这直接造成了曾华以适应扩展的借口开始对教会实行第一次大改制。
    获利第二的是北府官府,它在北府百姓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通过邸报和各处宣传人员对这次抗旱治蝗行动的“解释分析”,不但北府民众,就是天下百姓,尤其是江北百姓认识到北府立府之时就提出的“以民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当然输得最惨的是旧派名士势力,一场原本可以让他们摆脱劣势,重返主流的自然灾难莫名其妙地成了他们的丧钟。他们嚷嚷的“天惩论”被北府宣传部门大肆渲染一番后成了幸灾乐祸的表现,这让许多“劫后余生”的百姓们“回过神”来以后感到万分的愤怒。这直接的后果就是旧派名士势力全线败退。
    除了一些坚持自己意见的名士,许多旧派名士非常惆怅地退回江左或者在北府隐居下来。不过北府在曾华的严令下没有为难他们,而且他们在各大学堂担任教谕的职位也没有被剥夺。曾华对此在《武昌公府邸报》发表了一篇让天下士人震惊的文章:“我反对你的意见,也会同此做斗争,但是我不会因此就要把你从肉体上消灭。因为如果我这样做的话就是承认你是正确的,而我是错误的。”
    经过“此役”,无论新旧两派都意识到舆论的力量。这次“战役”不是北府始终掌握着舆论工具,估计就是和教会联手也难以轻易战胜旧派名士们。于是无论是北府官员还是百姓,或者是商会军队,都对邸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纷纷开始重视起自己手里的邸报或者是能看到的邸报。
    也许算是因祸得福吧,在六月底,争战结束后,曾华正式宣布旧派邸报《玄学邸报》在申报三年后终于得到了批准,这些宣扬“有生有灭变幻无常”和“崇有”“独化”的江左旧派(玄学派)在北府终于有了自己的邸报了。
    正文 第一百四十三章 永和十年(二)
     更新时间:2009…1…7 0:14:50 本章字数:6986
    忙完抗旱治蝗之后,曾华终于有时间和自己的军政幕耽误三个月的军政大事,尤其是去年刚征战完的漠北地区,正流水般接连不断地传来捷报,等着曾华的处理。
    在经过一个冬天,五河地区的柔然部部众从六十余万骤然减少到了三十万。在永和九年入冬之前,也就是曾华动身回长安的时候就已经下达了“极限战”命令。
    近十万北府骑军连同斛律氏、窦氏、乌洛兰氏三部为主的漠北归降部众,对五河的柔然部发起长达两个月的四面围攻,不求决战,只是掠夺牛羊,破坏营帐。
    在经过十几万骑军不分昼夜,不分方向地疯狂侵袭,柔然部众在严冬大雪前损失惨重。虽然人员死伤数目不大,但是牛羊、帐篷等生活物资却损失殆尽。
    失去这些赖以生存的物资基础,柔然部众在漠北冬季的风雪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三十余万部众连同他们的部落就这样悄然无声地消失在茫茫风雪中,而无数的尸首被掩盖在皑皑白雪中。就如同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到这五河之地,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离开了这里。
    兵败逃回到天山(杭爱山)可汗王庭的柔然跋提可汗面对这个困境却无计可施。七万精锐尽数折在漠南,这让柔然元气大伤。接着拓跋鲜卑投降北府,大部分部众撤回漠南和阴山,将原驻地-兔圆水流域留给了汹涌而至的北府骑军。
    虽然代国灭亡时有一部分贵族带着十余万部众北降柔然。让柔然部实力一下子增长到了六十余万,听上去扩张了不少,但是依然改变不了柔然部注定地灭亡命运。
    在永和九年冬天窦邻就宣布归附北府,拉了附近三支小部落向北府骑军靠拢,让出了穹隆岭这个天险,让可汗王庭和五河流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上的六万北府骑军的铁蹄之下。
    曾华宣布姜楠接替自己在漠北的指挥,直接统领野利循、钟存连、傅难当、当煎涂、巩唐休、当须者、封养离和卢震、杨宿等一干将领以及近十万北府铁骑,外加以斛律协、窦邻、乌洛兰托为首的归降部众。
    出身西羌草原的姜楠和他的一干属下是非常清楚草原上的牧民最怕什么。再和熟悉漠北草原地律协等人商量一下。于是各种狠毒地手段纷纷使出。最终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柔然部在寒冬中饿垮、冻垮!
    跋提可汗虽然临时集中了一支五万骑的“新军队”,但是它无法跟加在一起有二十余万的北府联军抗衡,而且跋提也没有勇气与北府骑军决一死战,所以它的作用从一开始就是拱卫王庭的安全。
    当酷寒随着大雪悄然降临的时候,柔然部上下发现大自然以一种前所未有地残酷出现在众人面前。北府骑军虽然凶狠无比,但是例如穷苦牧民和奴隶、工匠、年轻女子等都还会手下留情。可是在酷寒面前。无论你是贵族还是奴隶,无论是牧民还是工匠,无论是美貌的女子还是丑陋的女子,只要你失去了牛羊和帐篷,大自然一视同仁,格杀勿论。
    柔然各部开始骚动起来,谁都想在这个冬天活下去,但是在物资极度缺乏的时候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抢夺别人的食物和物资。说不好听的就是要踩在别人的尸首上才能活下去。于是各部纷纷扬起了手里的刀和箭。尤其是北附地十几万代国叛部。他们跟着拓跋部混地时候没少欺压柔然各部,在这个严峻和微妙的时刻,两者很容易碰出火花来。
    不但原代国部众和柔然部众发生残酷血腥的厮杀。就是柔然部内部也开始无休止地厮杀,每一个部落,每一个人在越来越严寒地风雪中也变得越来越疯狂。砍倒别人是他们唯一的意念,不管倒在血泊里的是自己的仇人还是自己的亲人,只要身边还有人,还会对牛羊和帐篷产生威胁,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挥动自己手里的刀。
    当身边最后一个人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已经精疲力竭的胜利者也跟着倒在茫茫的风雪中,一起消失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中。
    面对无比混乱的局面,可汗跋提已经无力去应付,而且他身边的五万铁骑现在也被这股刮遍漠北的动乱阴风煽动得人心惶惶,来自不同姓氏和部落的这些骑兵早就把保护跋提的任务忘得一干二净。很快,这些骑兵纷纷离开王庭,加入到各自部落的争斗中,最后跋提只能控制了不到万余本部骑兵。
    看着一天接着一天的惨报,跋提知道柔然部完了。当年强大无比的匈奴也是在大雪之年遭到柔然、鲜卑等部的袭击,人祸加上天灾,最后崩溃瓦解。柔然可没有匈奴部那么强横,那么下场也会更惨,何况外面还有二十余万虎视眈眈的敌人,只等到春来花开的时候来痛打落水狗,因此跋提开始为自己策划后路。
    当永和十年的春天到来时,跋提首先动作,率领五千骑兵,掩护着自己三百余亲属取道天山南的白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到了剑水流域的契骨部落,留下三十余万奄奄一息的柔然部众。
    一直在密切观察柔然动静的姜楠看到春来雪融,立即下令蓄待一冬的北府骑军立即出动,开始收拾五河流域的残局。靠抢掠过来的牛羊帐篷安然度过一冬的北府骑军纷纷接令,从各自的驻地出发,整队向五河流域缓缓开进。这个时候的柔然已经被折磨得没剩几口气了,所以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就是想反抗也没有力气了。
    五月,北府骑军进驻天山脚下的柔然可汗王庭,正式接管柔然遗部。六月。卢震率一万骑军北击北海区域地东部敕勒,接战两个月,斩首万余,收拢二百六十九部,十五万部众。至此,漠北的金山以东,鲜卑山(大兴安岭)以西大部平定。
    抰此大胜余威,曾华开始大力改造漠北各部。根据从永和九年就开始的人口统计。现在漠北有敕勒、柔然、鲜卑、匈奴、东胡等各族部众二十万六千三百一十九户。人一百零六万七千三百二十四口。
    曾华下令将漠北所有部众尽数打乱进行混编。不分是敕勒、柔然或者匈奴还是东胡,统统废除部落姓氏制,而是以户为基础单位,政制编为十户、百户和千户,设目长、百户、千户,军事编制设骑尉、都尉、校尉,军政完全分开。漠北除去被分给军功者为奴者还余八十二万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编成十五万三千六百五十三户。
    曾华再一声令下,九万五千余北府骑军就地落户,按照军功高低择优担任目长、百户、千户和骑尉、都尉、校尉,而其余没有担任职位的骑军有家者将家眷接过来,没家者就地成家,带领分给自己的奴婢在富庶的五河流域、黑水和完水流域定居下来。一边继续履行镇守漠北的职责,一边做为主体开始安定漠北。
    曾华表姜楠为龙城将军,统领西、中五河流域三万余户;野利循为狼山将军。统领东五河流域两万余户;卢震为北海将军。统领北海一万五千户;杨宿为黑水将军,统领黑水一万户;当煎涂为完水将军,统领完水一万户;费听傀为漠东将军。统领完水南和漠东八千户;巩唐休为岭南将军,统领穹隆岭南七千户;当须者为岭南将军,统领阴山北七千户;封养离为诺水将军,统领阴山北、诺水流域六千户。
    再表斛律协为金山将军,领金山东、石水西一万二千户;窦邻为丁零将军,统领额根水中一万户;乌洛兰托为燕北将军,统领鲜卑山西、完水以南一万户。
    而随战立有战功的副伏罗部、达簿干部、泣伏利部、尉迟部、谷浑部、巴叶部、贺古部等部大人,在十万北府骑军和柔然灭亡地“威迫”下,只好交出自己地部众进行整编,但是他们分赏地奴隶都没有少,而且都得到了千户、校尉等官职,只是属下换了一拨人。
    曾华紧接着宣布对漠北进行均田制,以户为单位,并着重强调对普通牧民的安抚和保护,任何目长、百户、千户或者骑尉等军职都不能肆意欺压牧民,为此,曾华在漠北设三十六道巡察提检司和提刑大理司,并从北府调集了提检官和裁判官就职。
    通过司法独立和直接任免百户及都尉以上的官职,曾华将漠北开始纳入到北府体系中,依照西羌的例子。
    另外,曾华在漠北再设龙城、狼山、白阜等二十九处集市,将漠北纳入到北府贸易经济体系中。
    曾华将阴山和鲜卑山南全部划成郡县,阴山南分属于朔州朔方、五原、云中三郡北延区域,而鲜卑山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