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欧斯曼记事 >

第171部分

欧斯曼记事-第171部分

小说: 欧斯曼记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指挥艺术,探讨的文章实在太多,但最真实的也许还是阿利安的结论。
  因为阿利安的主要资料来源于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梅。这是当他做了埃及王之后写的。内容如下:“他非常聪明,非常勇敢,对荣誉和危险都非常热心,对宗教则非常谨慎……他最善于选择正确的行动路线,不管情况如何模糊,他的猜想常常是正确的。他对于如何集中一支军队和如何装备它都十分内行,尤其善于提高部队的士气,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希望,同他一样充满大无畏精神,铲除了他们脑海中一切惧怕危险的想法…………在他的所有特性中,这一点最为难能可贵。对于一切在不确定环境中所应做的事情,他都以最大的果敢精神去做,他最善于迅速地预测和把握敌情,不让任何人有时间考虑失败的可能。”
  亚历山大做任何事都极为彻底,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的勇气也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但是反过来说他也非常谨慎小心。他同时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先知和实行者的双重人格,所以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行动方面,与同时代人相比,他都有鹤立鸡群之感。他一方面非常神秘,另一方面不断实践,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觉得他具有无限的吸引力。
  虽然他具有高度的幻想力,但是他的幻想力却很少超越理智的限度之外,而他对于细节的精明程度,又可以与他对概括观念的渊博相比拟。因此阿利安在他的亚历山大传中评论说:象这样一个与任何其他人都完全不相似的英雄,照他看来,似乎不能不说是出于天意,而非人力所能及。
  (截选自《西方战争史》)
NO。4 克拉苏与“什一法”
         在古代,如果一支军队在战场上懦弱退却,主将领往往将责任归咎到领队的军官身上。这种处理方法其实是对士兵的一种妥协。因此,为了鼓舞士气,下级军官往往采取演讲的方法或者做一些激情的动作。
  罗马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并不赞同这种由军官来代替军人受罚的处理方式。他对他的军人实行了“什一法”。
  事情是发生在与斯巴达克斯的战斗中。他的军人在遭遇斯巴达克斯方面的强烈抵抗以后产生了消极情绪,有两千人临阵退缩了。战役结束后,他将那两千人集中起来,排成整齐的队伍,然后每十列中抽取一列执行处决。他的做法实际就是克服一种从众心理和侥幸心理,这两种心理的确是古代军队最大的敌人。一般以少胜多的战争利用的也正是这两种心理。
  我在文章里面使用了这种方法,在那之前的演讲是仿照克拉苏当时的语气加的,可能和人物的性格不太一样。维里奥更像凯撒,他是一个由平民和军队支持起来的皇帝,他争取人民的方法是给予人民利益。他倾全部家产来做这件事情。等他当上皇帝以后,每年的赋税收入,绝大部分都是作为赏赐给了他的将军和士兵。
  但是克拉苏采取的处理方式却的确打造了一支坚韧的军队。那之后,他的军队和斯巴达克斯进行了三次大的会战并最终杀死了对手。在每场会战后,当他的士兵清理战场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描写:“有的士兵身上有七、八处致命伤,而且几乎全部的士兵都是在正面受伤。”这就意味着,他成功的克服了战士们的侥幸心理,让他们不折不扣的完成他的每一条命令。
NO。5 斜线战队
         
  (1)埃帕米农达斯
  在埃帕米农达斯崛起以前的那些年代里,底比斯人已经从斯巴达的统治之下解脱出来了,他们采取了一种回避战斗的方法,后人也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费边战略”。所谓“费边战略”,虽然是属于间接路线的大战略中的一个范畴,但实质上它是一种迂回战术的战略。底比斯的军队一直坚持这种方法,避免进行公开的搏斗。所以,斯巴达军队当时虽然多次开到贝奥提亚,而且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但是却没有达到任何目的。底比斯人利用这种方法赢得了时间,建立了经过精选的职业军队,即名噪一时的所谓“神圣战斗队”。这就是后来底比斯军队中的突击力量。底比斯人采取这种方法创造了鼓舞人们反对斯巴达人的必要条件。而对于雅典人来说,他们却因此解除了陆上的威胁,得以集中自己全部的人力物力来重建海军。
  这样一来,到公元前374年,包括底比斯人在内的雅典同盟,就迫使斯巴达同它们签订了一个于同盟方面较为有利的和约。尽管这个和约由于雅典人在海上的冒险行为而很快遭到破坏,但是,他们之间在三年之后又重新开始了和平谈判,因为雅典方面也对战争感到厌倦了。斯巴达在这次的谈判桌上争回了它在战争中丧失的许多东西,并且设法使底比斯同它的同盟国断绝了关系。此后,斯巴达即开始进攻底比斯,企图把它彻底摧毁。可是,当斯巴达的军队在公元前371年攻入贝奥提亚时,尽管它经常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而这一次同时在数量上也占优势(一万对六千),但却在列夫克特累战役中,被埃帕米农达斯所统率的,有着新的精良装备的底比斯陆军彻底打败了。
  埃帕米衣达斯不仅摒弃了根据以往许多世纪的经验所制定的旧战术方法,而且奠定了战术、战略、以至大战略的基础。后来一代一代的名将和统帅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受到培养的。他所使用的部署军队的方法,直到我们时代仍然没有丧失现实意义,例如,后来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所采用的“斜形战斗队形”,只不过是埃帕米农达斯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在列夫克特累战役中,埃帕米农达斯抛弃了传统的惯例,不仅把自己的优秀士兵,而且把自己的主力,都集中在左翼一边,从而减弱了中央的兵力,并且使右翼往后收缩。这样一来,他就在敌方右翼造成了对敌兵力的绝对优势,而这里又是他们的总司令官――即军队“大脑”的所在地点。
  (2) 罗斯巴赫会战
  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
  面对四方大军云集,腓特烈留下贝文公爵的4万1千人,命令他在西里西亚境内进行防御,牵制住奥地利道恩元帅的10万大军。自己带少量普军,以塞德利茨为骑兵总指挥,星夜赶去迎击西南方向的苏贝斯。同时,腓特烈给西方向的法军黎塞留元帅送去一笔贿赂,买得他按兵不动,将费迪南德亲王的部队也抽调回来集中。
  正当苏贝斯和腓特烈之间的大战将要?始的时候,突然传来一个消息:道恩元帅分出哈迪克(Haddik) 中将的一支3千4百人的小部队,偷袭柏林得手,腓特烈连忙去救,所幸哈迪克只占领柏林一天就撤退了,腓特烈反正赶不上救援,又回到苏贝斯指挥的联军正面。联军4万1千人对2万1千普军,几乎占有2比1的优势,苏贝斯决定发动进攻,以求一战定乾坤。11月5日,罗斯巴赫会战?始。
  罗斯巴赫是为数极少的腓特烈取守势的战役之一。战场在萨尔河(Saar)北面,普军防线成南北走向,面向西方。联军上午上午11点走出营帐,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意图是插入普军阵地和萨尔河之间。因为普军人数占绝对劣势,联军统帅部判断腓特烈有可能后撤避免会战,下午腓特烈判明法军进攻方向之后,才命令军队收拾营帐准备迎战,而法军正好以为普军?始撤退,加紧以纵队前进接敌。
  实际上,腓特烈计划以阵线右翼(北端)前面的一列小山丘为掩蔽,悄悄集中兵力于右翼,把左翼回缩,将法军引诱到普鲁士阵地南端和萨尔河之间的陷阱,加以歼灭。法军还蒙在鼓里,三路行军纵队还没有等到展?,就遭到普鲁士前锋塞德利茨4千骑兵的迎头痛击,先锋被击溃。但是塞德利茨初战告捷并不穷追,收拢部队,因为法军毕竟势大,一旦把敌人挤压得太紧,反而容易形成僵持。真正的打击来自普鲁士步兵主力,他们已经完成了旋转运动,把向西的正面改为向南,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掩护下,腓特烈的弟弟,普鲁士亨利亲王率领7个步兵营杀进乱
  成一团的法军,而经过休整的塞德利茨骑兵同时迂回到法军背后,把战斗变成一场屠杀。
  激战中,德国北方骑兵用方言喊出的呼号“Gah To” ,竟然被法军错听成法语“蛋糕”的谐音,官兵更加摸不着头脑。罗斯巴赫战役下午3点半才?火,但是一个半小时之内,法军已经溃不成军,死伤3千人,被俘5千人。而普鲁士的损失,仅仅是165人阵亡,376人受伤。但是塞德利茨中将也在受伤之列,回国修养,没有能参加下一场洛伊滕会战。
  罗斯巴赫战役是一场一边倒的胜利,经此一战,路易十四朝和路易十五朝早期法军勇敢善战的形像被毁坏殆尽,路易十五竟然还在战后授予苏贝斯元帅军衔,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当年杜伦尼和孔代屡次入侵德意志,予取予求的时代,给德意志诸邦留下痛苦的记忆,而这次胜利大大振奋了德国人的民族精神。而且罗斯巴赫战役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以大模型重现在它的军事博物馆陈列中。
NO。6 热气球
         1783年11月21日蒙特尔菲埃兄弟请两个法国青年(Pilatre de Rozier 和Marquisd‘ Arlandes)乘坐他们制作的热气球,在巴黎市区起飞,飞行25分钟11公里,并安全降落在巴黎市郊。从此开创了人类升空的历史。法国国王,王后,宫廷大臣及数十万人现场观看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壮观场面。
  在这之后十天法国人又驾驶氢气球飞上了天而飞机的飞行成功则在这之后120年。
  在飞机诞生前的一百多年中,气球飞行为人类的探险,科研,了解大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人们用气球探测了温度的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而降低,气压减小。很多人用生命证实了人的耐氧高度,知道了空中的风速,风向,湿度的变化规律等等。在飞机诞生前的一百多年中,气球飞行为人类的探险,科研,了解大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人们用气球探测了温度的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随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而降低,气压减小。很多人用生命证实了人的耐氧高度,知道了空中的风速,风向,湿度的变化规律等等
  20世纪60年代热效高的丙烷燃烧器和高强度轻体织物(尼龙)的诞生,使热气球的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称它为: 现代热气球。现代热气球的出现,为热气球飞行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热气球很快成为美,欧的一项新颖的航空体育。美国还专门成立了热气球研究机构。因此不同规模的比赛才得以举行。第一届世界锦标赛也于1973年在美国举办。
NO。7 游击战
         游击战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
  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相传为黄帝风后撰写的《握奇经》认为:“游军之形,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赢挠盛,结陈趋地,断绕四经。”对游击部队的作战行动,作了生动的描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游击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依托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大规模、长时期地开展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95%以上的伪军。解放战争时期,游击战有力地配合了正规战。长期的革命战争,使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游击战战法,如破袭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地道战、围困战等。这些灵活机动的战法,显示了中国革命游击战争的丰富多彩。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的理论和原则,主要有:
  1。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游击战的基本原则;
  2。以袭击为主的进攻,是游击战的基本作战形式;
  3。革命根据地,是游击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4。在一定条件下,游击战可以作为某个战略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5。战略上的集中指挥与战役战斗上的分散指挥相结合,是游击战的指挥原则;
  6。游击战要向正规战发展。
  7。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突击力弱,很难独立地解决整个战争问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使游击队发展成正规军,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紧密配合,才能加快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击战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难独立地进行长时间作战,只有积极创造条件,以机动力、主动出击化整为零,消耗敌人战力、拖延敌人行动、误导敌人方向,形成敌人心理压力才可能致胜。
  ◆正面
  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战术,而且由于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应用于反侵略一方是一种战争艺术。
  ◆反面
  所谓的“融于群众”其实是利用平民当作挡箭牌。逼迫对手制造战争暴行。违反人道主义原则。采用游击战的方面通常会高压压迫所倚仗的群众。以达到完成战略目的意义。是“恐怖主义”的惯用手段。是一种持久战,大大增强了战争的残酷性。
  以上资料是百度百科中关于游击战的说明。
  下面,谈一谈个人对游击战的看法:
  如果让我选择,如果敌人很温和,那么宁可投降也不要游击战。如果敌人足够残暴,那么坚定的游击战是绝对正确的。
  实际上,滋生游击战的战争,大多具备如下三个特点:
  1、国内强权,人民财产没有保护。
  2、敌人残暴,多半是种族灭绝政策。
  3、城市化程度很低,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经济为主体。
  关于第一点:
  游击战是一种不人道的战争,这显而易见,因为拿老百姓当挡箭牌。所以,当“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这一条写入宪法,那么游击战就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