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

第23部分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23部分

小说: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志礼点了点头,带着张沁儿继续走着,张沁儿回头一望,看到张志仁正弯腰捡着一大块牛粪,然后将装满牛粪的篮子提了起来,期间徐大爷似乎说了几句感谢的话,而张志仁却摇手说着什么。
  张沁儿唇角泛起笑,心里有了一个隐约的打算。
  现如今大家都忙着开垦荒地,去寻找食物果腹,还没有想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和格局!
  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一村之中,谁的威望最高?谁最能够获得优惠?谁又能够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那就是里正!
  一旦成为里正,他们张家才算是真正的立足了!只是现在时机尚未成熟,而张家的威望也不够,所以还需要努力和打算。

☆、36。第36章 :挖葛根和乌桕籽

  很快就到了猪头岭这边坡地了,张志礼白天就记住葛藤的位置,此时可以准确的找出来,他上前几步,伸出手摸着一片藤蔓植物的枝叶,可以从手感辨别哪颗是葛藤,哪颗又可以挖了。
  不多时,就选定了五颗葛藤,因为葛藤全身是宝,张沁儿不打算浪费,所以张志礼挖土掘根,张沁儿就将葛藤的藤蔓尽量收拢,到时候一起拿回去,另外也要仔细辨认一下这葛藤的模样。
  一边干活,一边听着张志礼给她讲述葛藤的生长习性,基本上南方山区丘陵坡地之类的,都会有葛藤生长,只要留心,总能够发现很多。
  张沁儿将这些话都一一记了下来,心里是打算,明天白天也来这边转转,之前他们总是选择家中靠近的山区,那是桃花岭一带,这边猪头岭倒是很少过来。
  忙活了不多时,张志礼就将那选好的五颗葛藤都挖了出来,这些都是有年份的野生葛藤,葛根长的壮实,看上去很是喜人。
  这葛根是味药,张志仁自是知道如何炮制,只是现在他是不得闲的,又将这炮制法子说给张沁儿听,让她们明天在家处理好,炮制之后卖给药铺会贵上许多的。
  并且新鲜的葛根不炮制也容易坏,需要赶着时间送到县城才行。
  张沁儿听的分外认真,前世的时候,她只看到奶奶做过葛粉,炮制中药却是没有见过的。
  不过说到葛粉,张沁儿觉得自己又馋了,打算以后要是采收到很多的葛根,就选出一些长相不俊俏的拿来做葛粉吃。
  月光下,两个人一个抱着粗壮的葛根,一个抱着大把的藤蔓,一路低声传授着各种中药知识。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吃过稀粥之后,张老头就带着儿子孙子们出去上工了,张沁儿也起来忙活着她昨天和三叔一起弄回来的葛藤。
  将葛藤铺在空地上晒干,也许今后会有大用处也说不定,再将葛根用清水洗干净,最后还要浸泡一段时间,再捞出,润透的时候及时切片晒干,这就算炮制成功了。
  浸泡需要一段时间,再者切片需要力气,这些事情让杨氏完成就好了,张沁儿拉着家里几个用的上的劳动力朝猪头岭那边走去,几个孩子昨天没有一起去,但是心里对于药材,也是很心动,毕竟大家都知道药材是可以卖钱的,而钱则可以买很多东西。
  “姐姐,药材应该比上次那些泥鳅贵上一些吧?”永安好奇的问着,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
  “肯定的,泥鳅到处都有,还脏兮兮的,这药材可不一定,并且啊,就算满山长着,你不认识它,那也没用。”张乐儿抢白了一顿,说:“当初我们在镇上住的时候,我可是常常去我爹的药铺玩的,那些药材我都认识。”
  永安是见不到张乐儿这副‘我什么都懂’的模样,在他眼里,还是自己的姐姐厉害许多,也懂的许多,于是说:“那你怎么都没有挖过药材回来?难道这山里都没有吗?”
  张乐儿面上一红,她刚才说那话,自然是本着打压张沁儿的,这些时日,她也逐渐感觉到张沁儿越发在爷爷张老头那里得脸了,而他们三房因为她娘怀着孕,没有办法做事,而常常遭到连氏的白眼,以及谢氏的指桑骂槐,弄的她心头很是不爽,如今这药材之事,可是她爹的本事,自然要站出来露脸。
  她确实是常在药铺玩,见过许多药材的,只是她所看到的,都是炮制好的,那些没有炮制过,原生态的药材,她却是不认识的。
  比如葛根,她只知道药铺的葛根是切成一片一片的,至于葛根长什么样子,她哪里知道?
  “就是没有!我爹不也是在这猪头岭才找到的?之前我们可不来这边的。”张乐儿不肯承认,反而扬着头。
  永安还想说些什么,被张沁儿拦下来了,这张乐儿不过是小孩子心性,没必要计较,等到了山里,谁认识的多,谁根本不认识,就会一目了然的。
  葛藤在南方果然是满大山都长着的,到了坡地之后,就能够看见许多葛藤,张沁儿照着张志礼教给她的知识,来辨别着一些成熟的葛藤和还没有成熟的葛藤。
  那些没有成熟的,自然是采挖不了的,又费力气,又得到不多,不如等它们多长两年再挖。
  人多好做事,不多时大家就挖了满满的一个篮子的。
  几个人继续走着,打算多收获一些,猪头岭这边离大家选择安家的地方远了些,所以人迹很少,一些坡地的植被长的十分茂盛,密密麻麻的,让人无法钻过去。
  捡了条能走的路,才勉强进了山里,张沁儿四处看着,其实这边的植物种类和桃花岭的差不多,毕竟在一个地域,没有很大的区别。
  只是她的视线很快就被一样东西吸引住了,旁边不远处有一大片高高低低的乌桕树!
  乌桕树落籽发芽,萌生能力十分强,往往是大片大片生长在一起的,这也造成它并不显眼,很多人都当它是杂树,但是张沁儿却是知道乌桕树的树籽也是有大用处的,可是传统的经济作物,乌桕树叶可以养蚕,乌桕籽可以榨油,虽然那油不能够吃,却可以用来做灯油。
  要知道如今他们生活有多苦难,晚上除了烧火照明,根本没有别的法子,以后要是起了屋子居住,总不可能再这样烧一堆火来照明吧?
  至于灯油?人都吃不起油呢,哪里还会用来照明?
  所以当她看到这一大片乌桕树时,眼睛绽放出了神采。
  “我们来捡一些乌桕籽吧。”张沁儿发动大家一起捡,只是其他的人却不认识这乌桕树。
  乌桕树在南方是随处可见,但是在北方,却比较少,张贞娘她们之前一直居住在徐州,并未见过。
  此时诧异的问着:“乌桕籽?用来做什么的?”
  “这种树叫做乌桕,它的叶子可以养蚕,籽籽可以用来榨油,榨出来的油是不能够吃的,但是可以用来做灯油用。”张沁儿解释着,又胡乱找个理由,说是听人说的。
  其他的人虽然对此有些疑惑,但是之前张沁儿做出来的事情,都证明她是对的,所以也不再问,跟着蹲下来捡乌桕籽。
  张沁儿则在乌桕林中仔细的搜索着,她想找出那种专门食用乌桕树叶的蚕出来。
  普通的蚕是白色或者浅褐色,以桑叶为食,而乌桕树蚕,是一种喜食乌桕树叶,以乌桕树为家的蛾类的蚕,又称为樗蚕蛾。
  张沁儿打算找到这种野生的樗蚕蛾,然后加以人工干预,令蚕繁衍的更多,这样足以给她带来利润。
  此时已经是明朝中晚期,工业资本萌芽阶段,江南一带织造业发展迅速,松江布、江苏的锦缎、绫布、印花布、粗葛布、粗麻布、油布各种商品都呈现出繁华昌盛。
  只是不知道这种野生的蚕蛹是否有市场价值……
  张沁儿脑中不断的闪过杂七杂八的思绪,为今后的生活做着打算。
  张沁儿眼睛虽然尖,但是现在乌桕树还是嫩绿的,没有落叶,蚕蛹一般是躲在树叶的背后,凭借肉眼很难找到,找了一会,她才看到五六个左右的蚕蛹,于是就算了,还是等冬天乌桕树叶纷纷落了之后,这些隐藏的蚕蛹就会通通出现的。
  因为乌桕树多,又没有被人发现它的作用,地上满满的都是乌桕籽,不多时几个人就捡了几个背篓的,眼看着日头已经到了中午,开始背着背篓回家去了。

☆、37。第37章 :变天了

  随着逐渐上升的太阳,秋老虎开始发挥着它的威力,山野间每个人都在劳动着、流汗着、却又开心满足的笑着。
  中午收工的时候,郑伯景终于将之前就答应发给大家的种子送了过来,按照上工的名单领取,此举令大多数人都十分的激动,一个个拿着领到的种子,眼中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张家做为表率,第一个占地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荒地后,其他的人家也纷纷效仿,那些懒汉们终于在看到好一些的地方都被人占了,也纷纷占地开始开垦,此时大多数人家至少已经开垦出一片土地了。
  这些发下来的种子,就好如及时雨,令人十分欣慰。
  张老头也笑呵呵的,拿着几包种子回到家中,张家人多,又是最早占据荒地的,所以这次领到很多种子,大部分都是豆子、花生、大米、麦子、白菜、萝卜等常见的种子,而麦子还是郑伯景特意吩咐人从北方那边带过来的,为的就是满足这些难民们对面食的喜爱。
  中午吃过饭,大家躲在棚子屋里休息,张老头开始安排着活计,说:“待会我们就去把占下来的杉树砍了,晾着以后做房子用,那片地也要开始垦出来,春耕前必须把它整治好。”
  张志仁点了点头,说:“爹,你不用去了,有我们三兄弟呢。”
  张志礼也说:“是啊,你年纪毕竟大了,下午还要上工,还是在屋里歇息吧。”
  两个兄弟都这么说了,张志廉也只好闷闷的说:“就是。”
  日子的无奈令张志廉心中十分的痛苦,他无时无刻不在回想着以前的日子,却又只能每天累的跟个牛一样,还不饱穿不暖的。
  张老头心里盘算着那些杉树,有三颗长的不错的,那是做房子的好材料,至于其他的低矮灌木之类的,能砍下来做柴就砍,不能直接一把火烧了,然后然在平整土地去了。
  “我去看着,你们三兄弟动手就是了。”张老头说着,不亲眼瞧着,让他闲在家里,他是做不到的。
  这一天的中午,一家人都没有闲着,张沁儿带着几个小的,背着背篓,朝昨天烧陶器的地方走去。
  因为昨天家里答应要给周家和黄家烧制陶器,所以上午的时候,杨氏就一个人去了昨天挖陶土的地方,打算先将陶器陶胚弄出来,下午的时候再让张沁儿他们捡柴火烧出来就行。
  到了那地方,所有的人都开始捡柴,这几日她们已经将附近的柴捡的差不多了,所以这一次必须要朝更远的地方走去,才能够捡到足够的柴火回来。
  当柴火捡到一定时,就开始堆放那些风干的陶胚,将火堆生了起来,让张乐儿和福儿还有永安捡柴和照看火,张沁儿就和张贞娘开始往山里走去找能用的东西了。
  要是运气好,就找一些果子什么的,要是运气不好,就捡茶树籽,总之茶树籽那是越多越好的。
  由于跟着张志礼学了几种中药材的特性和外形,再结合前世所学的一些知识,张沁儿再看这些山时,总觉得眼中了不一样的感觉,似乎很多以前被忽视的东西,一下子突然窜入眼帘了。
  一些不起眼的草,也一下子变了模样,换上金装,成了一味中草药了,张沁儿心头略喜,也并不知道这些药材的价值如何,若是遇到,就随手将它采了,带回家让三叔再整治去了。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着,而天气也逐渐变幻着,中午还是烈日当头,此时天色就阴沉了下去,起了风,带着些些凉意。
  张沁儿抬头望天,心里估摸着这是要变天的预兆了,看来今天晚上或者明天会下雨。
  低头看着茶树下洒落的茶树籽,赶紧加快速度,对张贞娘说:“小姑姑,先别管其他的,我们快点多捡一些茶树籽。”
  其他的草药,下了雨也是没事的,但是这些茶树籽什么的,却是不行的,一场雨和泥土的的搀和,这些茶树籽很快就会变坏了。
  心里又想起今天才在猪头岭发现的那些乌桕籽,难免有些可惜,但是要她选的话,还是能吃的茶油比较重要,两个人放快了速度,不多时就捡了一大背篓的,四周的茶树籽也捡的差不多了,于是朝烧制陶器的地方走去。
  一边走,一边观望着天色,祈祷可别现在就下雨,否则今天烧制的这批陶器可就泡汤了。
  到了烧制陶器的地方,张沁儿忙走到火堆旁边,观察着陶器烧的如何了,此时经过长时间的烧制,陶胚已经被烧的红红的,很是剔透,看样子,再等一会,就可以逐渐熄火了。
  “永安呢?”转眼一看不见永安,张沁儿问着张乐儿。
  张乐儿却笑着说:“永安去弄鸟了,这些天没有吃鸟,我想吃了。”
  张沁儿点了点头,永安捉鸟的手法还是不错的,山里鸟多,只要不是大家都天天捉,是不会影响它的生态系统的。
  守在火堆边一段时间,张沁儿看着逐渐阴沉的天色,心里暗暗着急,于是说:“乐儿你们守在这里,差不多就可以熄火了,我和小姑姑先将东西送回家去,然后叫我娘她们过来拿陶器。”
  张乐儿应了一声,张沁儿就和张贞娘背着背篓往山下走去。
  走到半路的时候,张沁儿就将自己心里的打算说出来:“小姑姑,待会我们再去猪头岭那边捡些乌桕籽来,今天上午捡的那些,怕是榨不出多少油来的。”
  张贞娘只闷头赶路,应了一声。
  到了家中,也不敢把茶树籽放在外面空地摊着,就把背篓放在屋子里去。
  之前晒着的葛根也已经被杨氏收拾回屋了,现在她和谢氏正在连氏的指挥下,再一次为这个简陋的棚子屋添加一些晒干的茅草,否则秋雨下来,很容易引起屋里漏水的。
  张沁儿高声对杨氏说:“娘,那些陶器烧的差不多了,待会你和大伯娘去山里拿回来,我和小姑姑再去猪头岭那边一下。”
  “去那边做什么?这天色都阴沉着,随时可能下雨呢。”
  杨氏小心的站在简陋的木梯上,神色有掩饰不住的惊慌,这些事情,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