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周氏医女 >

第820部分

周氏医女-第820部分

小说: 周氏医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仗打的都是人命啊,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一男家书至……
  吃苦受累的终归是老百姓。
  皇上近来早朝,听到最多的声音就是讨论永安公主到底该不该和亲的事。
  因为人数比之前多了,鞑靼人和公主的矛盾好像也上升了,这回不光是和亲的问题,还有永安公主侮辱人的问题。
  说实在的,皇上当然不把鞑靼人放在眼里,但是打仗讲究师出有名,如果是为了一个嚣张的公主去打仗,想来老百姓不会乐意。
  这次皇上没有大人,黑着脸把人解散了。
  回到御书房他匪夷所思的对大刘公公说:“朕以为只要朕拒绝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怎么事情越闹越大,越传越广?这样下去朕会变得很被动,难不成还真送公主去和亲?那朕的脸面往哪搁?说出去的话还算不算数?”
  大刘公公道:“言语之事确实有些失控。”
  何止是失控,简直就是失控,第一天皇上也只是觉得早朝有些人很吵,第二天城里就开始流传这样的话了,皇上不顾百姓生死,拿百姓性命去给嚣张跋扈的永安公主当炮灰。
  这是什么话?
  战事还没起呢,可是很显然的,战争的罪人已经确定了,和亲则罢,不和亲永安公主就是罪人。
  林孝珏又来看兰君垣。
  天下着茫茫大雪,周围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兰君垣不知道是早知道她来,还是总是站在门口等,林孝珏的视线本已经被大雪模糊了,可是一看见那长身玉立的身影,就认出是他。
  他门口立雪,弯着眼睛在看他。
  林孝珏欢喜的走过去。
  兰君垣抓着她的手呵气在嘴边:“冷不冷?”
  下雪天不冷,雪融化的时候才冷。
  林孝珏摇摇头。
  兰君垣又是温润一笑,把林孝珏拉进屋里。
  进了屋,二人搬了椅子坐在窗口说话,这样就能看着窗外的风景。
  兰君垣问了林孝珏被推到风口浪尖这件事,也就是侮辱鞑靼使臣。
  “你真的又骂人了?”
  林孝珏嘟着嘴道:“自己家里骂的,传的到处都是,显然是有人故意在散播消息,我想都没想,就把这笔账算在了方景隆那一家子头上。”
  兰君垣让他逗笑了:“那万一是别人呢?”
  林孝珏摇着头,摸样很任性:“不管是谁,都算在他头上。”
  得,摊上她这样个仇人也是糟心。
  兰君垣道:“你具体跟我说说,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听说年都不过了,都讨论你,藩王进京贺岁的事没人提,还是讨论你,到底要把你架多高?这么烤下去我不是要没媳妇了?咱们好好想想对策。”
  林孝珏道:“既然是有人故意传的,就能找到源头,我到时候有办法堵住他们的嘴,可是总觉着这样很挫败,难道我就不能因祸得福吗?要是这些谣言能被我利用上就好了。”
  周家名声不好。
  她的名声毁誉参半。
  兰君垣想了想道:“别人能造势,咱们也能,要因祸得福,也不一定不成。”
  林孝珏小心翼翼的摸着他的手:“我就知道你有办法,你对我可真好,真好……”
  好就好吧,她每说一个好字,小手就从新从手腕摸到指尖,轻轻的,很珍视的……
  一下又一下。
  兰君垣被他撩的整个人又麻又痒,这孤男寡欲的,怎能让她继续下去,一下子攥紧了她的手:“不许动,你真是越来越坏了。”
  奸计被识破,林孝珏抿紧了嘴。
  兰君垣宠溺的掐了掐她的小脸蛋:“再不老实就吃了你。”
  林孝珏见他桃花眼敛着一汪春水,像是要把她看化了,再能克制的男人也是男人,万一起情来真不好收拾,因为她是女人嘛。
  老老实实坐直了,再不动手动脚:“好嘛,我听你说话就是。”
  她老实了,兰君垣内心的躁动慢慢也就消去了,二人商量起如何利用这次危机。
  转机来源于一份户部的纳粮报告。
  秋收之后农民要交公粮,尽管丰收吧,尽管是京郊吧,可是纳粮也没这么痛快过,今年却十户有七,都交完了。
  终于不用听永安公主永安公主了,皇上看了户部侍郎韩大人的奏折十分高兴,把人叫来问:“今年怎么这么顺利呢?”
  “因为永安公主。”
  皇上一个跟头差点从龙椅上栽下来,说好不提她的。


第758章 回报
  皇上问韩大人具体是怎么回事。
  原来春天的时候林孝珏组织人给京郊的农民上过课,如何增产,什么是因地制宜,原来大家种地还看黄历顺不顺呢,现在只听永安公主的。
  林孝珏还送了一批工具过去。
  当然第二批就要当地农户照着样子自己打了。
  那些工具轻便又顺手,农户有口皆碑,因为工具省时又省力,所以农民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别的活,今年一年大家过的都不错。
  韩大人继续道:“百姓说公主是他们的公主,不舍得公主远嫁,所以今年纳粮就特别痛快,想让圣上知道永安公主对他们的重要性,公主是财神一样的人。”
  财神。
  皇上听了好笑,笑过之后又有些伤感,这个孩子在最开始时做的那些事,他都不怎么看好,所以一直任由她自己折腾去,他是一点忙都没帮。
  先来看来,她的付出有回报了。
  在没见到林孝珏之前,皇上一度认为这个女子不安分,甚至想打压她,他心想许是自己老了,现在竟不觉得她是不安分,反而很享受这种热火朝天的感觉。
  百姓活的热火朝天,王朝就欣欣向荣。
  皇上在宫里听得到了自己想听的话。
  大街上舆论也没闲着。
  腊月初八,各家各户都在城门口施粥。
  今日不知怎么的,钦天监也来凑热闹,米粥熬的浓稠热乎,香气溢满了街道。
  被施粥者不光能喝到粥,还能拿到一个小册子。
  排在第三个的是奇怪,当他接过一位斯文白净的大人手里的小册子的时候,几乎是懵的:“大人,我是乞丐,不识字,您我也没用。”
  那大人很耐心的帮他把册子翻开:“不识字没关系,有图。”
  乞丐一看,都是他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生活工具,认识看起来改进了很多,不认识的干脆就看个新奇。
  他拿着册子嘿嘿笑:“有图是会看,可是我是乞丐,用不着。”
  那大人还是十分有耐心:“除非你当一辈子乞丐,不然总有一天能用到,再说,你用不到,有人能用到。”
  是的,一日为乞丐,就闲着终身不劳作,乞丐懒惰。
  可是还有很多勤快的人呢。
  他们是需要这个工具的。
  这册子上分门别类,生活中能用到的小工具都有图形,不光如此,有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具也给改进了,比如雕玉石用水凳,做几何算术用的“规”“矩”……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册子上没有的。
  而且册子上还标注了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竟比那些老木匠说的还详细。
  这是一个能改变人生活习惯的册子。
  中国人在感情生活中很保守,但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却很快。
  所以这个册子很快就风靡街头,因为人们有需要的,要去赶着做工具啊。
  钦天监施粥三天,就了三天的册子。
  有喜欢专研的人会拿着册子来问:“都是谁画的?”
  还是那位斯文白净的中年大人来回答:“永安公主。”
  啊!
  这就难怪了。
  出了永安公主,没人这么热心给大家普及这些知识。
  还有人问:“那工具都是谁明改造的?总不能还是永安公主吧?”
  “这到不是,有三分之一是永安公主,还有三分之一是逸风。”那大人指指低着头给人打粥的青年男子。
  青年男子表情清冷,打粥的时候也不跟人说话。
  人有外冷内热这一说,虽然他打粥不说话,但是他能替百姓做工具,就一定是个好官。
  周围听见的人笑了,朝逸风竖起拇指。
  有人又问了:“永安公主三分之一,逸风三分之一,那还有三分之一是谁造的?”
  那大人有些不好意的拍拍自己的胸口,憨笑道:“正是在下,让大家见笑了。”
  这怎么能是见笑?
  这要感激啊。
  众人纷纷问着大人的名讳:“大人,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您不能做无名英雄啊?请说出您的名字。”
  “是啊,大人您叫什么?我们回去好记在心里。”
  呼声太高,那大人再推脱就是拿乔了,他还是那样带着羞涩有些憨厚的笑:“在下名若山,是姓周的。”
  永安公主也是姓周的。
  是永安公主的亲戚。
  所以这事还是永安公主组织的。
  因为永安公主心中有百姓,所以总是把自己会的东西拿出来跟百姓一起分享。
  一时间腊八人们议论的不是谁家的粥好,都是永安公主的博学多识。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
  也不知是谁第一个先问的:“我们用这样见多识广博学多闻的永安公主,如果嫁到蒙古去,那这些知识是不是都被带走了?”
  有人就说:“带走的何止是这点东西,永安公主还收了很多徒弟呢。”
  “对,永安公主还请大儒给学子们讲课,可是听道理的可不光是学子们,人家墙都拆了,明白事理的人,总会知道听人讲道理的重要性,那是受益匪浅。”
  原来不知不觉中,永安公主已经为大家做了这么多事。
  都是好事,都是实事。
  不说别的,人们又想起瘟疫之时永安公主的出人出力。
  如果真的远嫁了,再有瘟疫谁来治?
  再有瘟疫谁来挡?
  对,人们又想起来了,抛开别的光环不提,永安公主是个大夫啊,是个脚踏实地,不惧恶名,有真才实学的大夫。
  就看这一点,也不能同意永安公主远嫁。
  人们一开始是私下里舍不得。
  后来逐渐摆在茶楼酒坊中说。
  如果听见有人说要将公主远嫁,甚至会有几个热心人指着那人的鼻子骂:“要嫁你嫁,你不嫁你媳妇嫁,你媳妇不嫁你妹妹嫁,你妹妹不嫁你闺女嫁,你们家都知道蒙古不好,不远嫁,那为什么要逼公主远嫁?”
  “说什么?怕打仗?”
  “如果蒙古人要抢公主,那打就打了。”
  所以舆论渐渐从“不愿意为了一个公主引起战争”,变成了为“保卫公主而战。”
  这可真是不得了,因为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状况,明明是一个红颜祸水,怎么老百姓都不恨他了?
  方家人听到了舆论真是又惊又恼。
  方太守不可思议的摇头:“想不到这位公主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咱们之前做的事都白做了。“
  方景隆攥紧了拳头恨恨的说:“错失了杀她的最佳机会,让她成了气候。”
  如果只是为了蒙古人,方君候可能就放弃了,可是不甘心,不甘心啊,她是从什么时候起,这么得民心的?
  民心,那些微不足道的斗升小民。
  不过是几个小小工具。
  怎么就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方君候所有斗志都被激起来了,他将下人拿来的小册子撕得米分碎:“贱民,贱民,我就不信他们能比得过舌灿莲花的读书人?他们不过是玩偶,朝中大元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让他们家破人亡,玩偶终究是抵抗不了操纵玩偶的人的。”
  国子监有一半的学子顶着风雪静坐请愿:“永安公主收买人心操纵舆论不肯为国和亲,红颜祸水祸国殃民,要么和亲要么褫夺封号驱逐出京。”
  如果事情还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都是小事。
  闹到读书人这里,就是大事了,读书人是干什么?时代的先锋,思想潮流的引领者,国家未来的栋梁。
  他们情愿,如果不准的话,可能会引起上层动乱。
  皇上听了大雷霆:“一个小小的和亲,为什么会闹的这么大?是不是有什么人在推波助澜?”
  锦衣卫的探子回报:“就算有,人也太多,没法查。”
  皇上道:“没法查就平,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情愿给朕平息了。”
  这个难度有点大啊,怎么对付这些读书人?难道要动用武力?
  锦衣卫前一秒还在惆怅,后一秒就笑逐颜开的来找皇上:“圣上,平息了,那些乱七八糟的情愿平息了。”
  “谁?”
  “怎么会这么快?”
  不光皇上,大刘公公都好惊讶,这次的行动有点过于迅啊。


第759章 意想不到
  对付读书人,要么用武力,要么就用比他们学问更高的人。
  林孝珏本来都已经请好了人替自己声,毕竟她有举子徒弟,她还对前国子监的监丞有恩,礼部韩大人是她的忘年交,户部韩大人是他的铁杆好友,再加上秋云风郑洪新他们,贤王世子哥几个也能笼络不少人,老狐狸陈国公的势力都不用用,最次也能跟国子监那帮人打个平手。
  可是他们这些人还没等出,国子监街头就已传来消息,那些学子解散了。
  林孝珏这日在公主府歇着,钱勇特地跑来告诉她;“公主你都才不到是谁替您出的头。”他表情安慰又带着一丝伤感。
  林孝珏有些诧异:“难道很难猜?”
  钱勇点点头:“是薛十三公子和陈博彦陈公子和好友一起过去的,他们跟国子监的人论南宋,国子监那些人没辩过,就算了。”
  南宋跟此时没什么相似的地方,一个是划江而治,一个是国富民强。
  能论的点就是该打还是该和。
  对于该打还是该和这个问题,千古以来,一直都有两个极端的观念,愿意讲和那伙人总会说主战那伙人穷兵黩武,劳民伤财。
  好战那伙人总会骂议和的那伙人是汉奸,卖国贼,没骨气。
  这两种观点真的没有对与错。
  南宋岳飞是主战的,所以被称赞为英雄。
  皇帝是不想打仗的,一家人都被金人抓去当奴隶了,他已经被打怕了,更怕父亲哥哥回来皇位没得做。
  这两个观念表面看起来显然是皇帝昏庸无能。
  可是如果细细追究一下,去看一看当时金国统治的北方,人民真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文献大多数都是汉人写的,所以免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