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186部分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186部分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活命的机会)。而政府军和萨摩军一样组织拔刀队,也并不全是武士道精神的发挥。更多的是受制于弹药缺乏,不得不采取白刃战。因而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火力上,政府军都远远逊色于当面的萨摩军,所以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更加直接的因素则是,在萨摩军主要进攻方向的安娱口。7日以后备部队替换了一直防守此处的极度疲惫的前敌部队,而这些后备部队是在5日才新组织强征的当地平民完成简单的训练后赶到战场的,因此对战斗显得十分生疏。而萨摩军又恰巧将主攻方向放在这里,因此一击得手。而萨摩军方面获胜的原因,除了人力物力处于绝对优势之外,林逸青为10日总攻击做出的大胆计划更是短时间之内突破政府军防线的重要因素。该计划大胆的将部队部署到政府军中央阵地前沿,完全出乎政府军的意料,加之集中了优势兵力,行动坚决,因而一击得手。不过。这个计划也有着非常冒险的一方面。将突击部队部署在溪谷当中,一旦被政府军发现,则将会面临当面以及侧面伊势山上政府军的夹击,尤其是伊势坂方向的政府军可以居高临下,打击谷地中萨摩军的侧面。如果是这样,密集部署在谷地中的萨摩军纵队,恐怕将遭受严重伤亡。然而政府军既没有派出哨兵警戒,也没有布置任何示警装置(比如绊发的装有石块的铁盒),因此未能及早发现萨摩军的动向。否则,萨摩军虽然倚仗绝对优势。肯定可以获胜,但恐怕还要再付出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时间。

在6月23日至7月11日的“伊势坂会战”中,萨摩军先后投入了22000人,其中战死3766人。伤5347人,合计9113人;而政府军投入了19000人,战死6200人,伤5100人,合计11300人。双方的损失都很大,萨摩军损失兵力接近投入兵力的四成多。政府军兵力损失则接近了全部兵力的60%,这个战损比是非常可怕的。而双方作战消耗的物资也十分惊人,萨摩军平均每天要消耗10万发子弹,炮弹1500发以上;而政府军每日消耗的弹药也有8万发。可以说无论对哪一方而言,伊势坂都是一座铁与血的炼狱。

伊势坂会战结束后,“冲背军”仅剩7000余人,已成惊弓之鸟,再无战心,萨摩军大有将政府军残部一举消灭或赶下海之势,但就在这时,萨摩军却莫明其妙的停止了进攻。

在萨摩军停止进攻之后,“冲背军”残部得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儿玉源太郎仔细研究了政府军目前的处境,向曾我佑准建议趁萨摩军未能阻断通向名古屋的道路之际,立刻轻装北上,疾进突围。曾我佑准接受了儿玉源太郎的建议,以小警视田边良显的警察队为先导,丢弃了火炮车辆,连夜急行军北上,向名古屋方向奔逃。

由于事发仓促,一些部队准备不足,一路上有很多人迷路掉队,所幸未遭到萨摩军的追击,“冲背军”残部约6000余人成功逃到了名古屋,和那里的政府军会合。而迷路掉队的1000余人被迫退回津松阪港,与留在那里的伤员一道乘民船渡海,逃到了渥美半岛,进入静冈县境内。

对于萨摩军在全胜的态势下居然放跑了政府军残部,后世的人们曾对此大惑不解,一些历史研究者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伊势坂会战结束后,萨摩军尽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自身伤亡也很严重,并且消耗了大量的弹药,是以无力截击战败的政府军残部,得以让政府军逃脱。

对于这种观点,一些人提出了反驳意见:萨摩军在伊势坂战役后,虽然伤亡很大,但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得到了支援和补充,又有海军的支援,加之大胜之下。士气空前高昂,一举歼灭政府军残部绝对没有问题,之所以放跑了政府军,乃是萨摩军有意而为之。

萨摩军之所以为此。乃是因为其主帅西乡隆盛的缘故。

由于战况激烈,西乡隆盛虽然只是个橡皮图章,也不能再坐视不问,是以亲自到前线查看,结果战场上的残酷景象让他感到极为震惊。虽然西乡隆盛经历过戊辰战争,但战事的惨烈还是出乎他的想象。尽管伊势坂会战结束,萨摩军大胜,但出于爱惜将士的性命,他以“保存战力,将士需要休息”为名,下达了停止作战的命令,放跑了政府军残部。

之所以放跑政府军这7000余人的残部,西乡隆盛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西南战争打响到现在,不但萨摩军和政府军都遭受了极大的伤亡。日本平民的生命财产也损失巨大,西乡隆盛起兵时打着“新政厚德”的旗号,而如此残酷可怕的杀戮是有违他的初衷的,是以他才决定在战役已然胜利的情况下,放跑这些政府军的残部。这一点不难从西乡隆盛在伊势坂战役结束后向明治天皇上的表章的内容当中看出,在表章中,西乡隆盛这样说道:“……自举义以来,几多帝国忠勇武士,死于兄弟阋墙之惨剧中,平民之罹兵火。种种惨状,亦难尽述,故为新政厚德,保护生民起见。先行止军,……盼圣上早做决断,以安天下亿兆……”

此外,西乡隆心里很清楚,战争的进一步扩大,不但对交战双方都没有好处。也极大的削弱了日本的国力,是以在递送表章的同时,西乡隆盛不顾林逸青和桐野利秋提出的“以海军护送陆军一万人,直捣东京湾”的作战计划,下令“止兵安民”,满足于占有日本西南半壁22县的疆域,坐等同东京明治政府的谈判,结果给了明治政府以喘息之机,使明治政府在东北地区23县及北海道全民动员的同时,借兵外国,最终击败了他。

由于西乡隆盛在日本民众当中甚有德望,是以西乡隆盛本人下令止兵的说法曾风行一时,获得了很多日本学者的赞同,学者们在赞叹西乡隆盛的仁爱心怀之际,也为他的良苦用心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感到痛心。

尽管这种说法为很多人接受,但仍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另外的意见,即西乡隆盛并没有下达放跑政府军残部的命令,而是时任萨摩军参谋总长的林逸青在伊势坂战役得胜之后,恰逢妻子何韵晴在军中为他生产下一个女儿,他心忧妻女安危,在战役还没有完全结束之时便急急忙忙的返回大阪,之后的作战计划是由传令兵送于前线诸将手中,但因为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的关系,写有作战命令的书信在传递过程当中不慎被雨水冲毁或丢失,前线之萨摩军将士未得命令,无法采取行动,是以让政府军残部逃脱。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则是林逸青和他的日本岳父桐野利秋商议后,故意停止军事行动,放跑了政府军残部。林逸青已经清楚的知道,政府军经此大败之后,已然士气全无,再行过多之杀戮,不但与西乡隆盛起兵的口号“新政厚德”相背,而且会坚定对方拼死抵抗到底的决心,是以故意放跑了政府军残部,他的打算是让这些政府军的残兵败将逃回后,将恐慌的情绪散布到政府军当中,扰乱明治政府保有的东北地区的军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后来发生的事表明林逸青的设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政府军败兵将萨摩军“不可战胜”的情形广为传播,政府军的军心因此大乱,在“冲背军”发起敌后登陆作战的时候,正面方向的政府军主力30000人曾发起过配合攻击,同京都的萨摩军激战多日,但“冲背军”败报传来之后,政府军的攻势顿时瓦解了,各军纷纷后退,之前取得的少许战果全部化为乌有,结果萨摩军西乡小兵卫所部乘机追击,斩杀政府军官兵近2000余人,进逼至岐阜城下,后因孤军深入,担心后路被断而退回京都。经此战后,政府军已然丧失了作战意志,山县有朋虽再命颇有军事才能的大山岩为前线主将,大量引入德国顾问帮助指挥作战,但部队犹豫不前,逃亡者日益增多,山县有朋虽对逃亡者处以严刑峻法,但仍然无法制止。(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三百七十章全能父亲

败兵造成的流言四起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明治政府的决策,在看到军民士气已经无比低落的现实之后,明治政府最终才做出了“借师外国”的决策,而这一决策不但影响了西南战争的结局,也直接影响了日本未来的走向。

不管怎么说,明治十二年的日本,在伊势坂会战结束后,有如临产的妇女一般,的确已经到了生死关头。

一连落了几天大雨,天总是不见晴,天空中的乌云不时夹着闪电,带来滚滚的雷声,和远处隆隆的炮声混在一起,总是吓人一跳。

桐野千穗向窗外望去,远处的山间不时的闪过道道红光,提醒着她,战斗并未结束。

走廊里传来进进出出的脚步声,多名武士的妻子在来回走动,被辟为产房的房间里传来了阵阵痛苦的嘶叫声,令桐野千穗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那是即将分娩的何韵晴的声音。

桐野千穗起身,进到了产房去探望过何韵晴,此时的她头发散落在枕头上。秀气的鹅蛋脸还是那么白净、温柔、恬美,并且异乎寻常的安祥。这是决心已定,九死不悔的安祥。看到她的这副模样,越发使桐野千穗感到不安、害怕。

身为武士的女儿,她这一次陪同父亲和夫君走上了战场,和萨摩武士们一道奋勇杀敌,死于她手中的敌人,已经有十二个了。

在战场上,战斗时的她无所畏惧,但在这一刻,她看到和自己亲如姐妹的何韵晴即将生产,心中却不知怎么,害怕起来。

女人生孩子就跟去趟鬼门关似的,要发生什么事,谁都无法预料,古人形容女人生产,有“大命换小命”之说。她生怕这样的命运,降临在何韵晴身上。

桐野千穗抓住了何韵晴的手,看着她,一时不知该讲什么好。

“怕什么呢。千穗,女人总归要过这一关的。”何韵晴看穿了她的心思,握了握她的手,象个大姐姐般的微笑起来,“菩萨保佑。让我们都生个男孩,给他们林家多留一分骨血,听说他们林家这一辈,人丁不旺……”

“应该早点让他知道孩子要出生了,赶回来陪着,哪有父亲听不到孩子的第一声哭的?”在一旁的西乡隆盛夫人岩山氏笑着说道。

“不,是我故意不喊他的,他这个人啊,看着心肠挺硬的,其实心很软。见不得我受苦……哎哟!”何韵晴虽然也为此时即将生产而林逸青没有陪在她身边而感到遗憾,但她还是尽量的想要维护丈夫。

她这个特殊的“信使”来到大阪城后才发现,这场战争已经打成了什么样子。

她这一次来日本,也有查林逸青的“岗”的意思她担心桐野千穗管不住林逸青,毕竟这里的日本男人狎妓成风,谁都不当一回事,但她身为乾国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可是不能容忍的。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一“查岗”,竟然让自己陷在了这里。脱身不得。

“查岗”的结果,何韵晴本来是很满意的林逸青整天忙于指挥军队作战,有时还亲自带队参加战斗,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和别的女人胡搞。当然,在她即将临产的这一刻,因为指挥战斗的关系,他也没能赶回来陪在她的身边。

看到何韵晴叫唤起来,有经验的岩山氏夫人立刻明白了她将要生产,赶紧吩咐另外几位武士夫人端来热水。准备毛巾剪刀等各种器具。

看到大家忙碌起来,桐野千穗有些发呆,愈发紧张起来。此时的何韵晴呼吸沉重,痛苦的呻吟着。岩山氏夫人用毛巾轻擦着她额头的汗水,柔声安慰着她。

野村忍介的夫人用热水洗了洗手,取过一方白净的毛巾仔细擦了擦,上前掀开何韵晴身上的被子,用手摸了摸何韵晴的肚子,开始检查起胎位来。

她仔细检查了好一会儿,方才给何韵晴盖好了被子。

“好象……是‘哪吒胎’。”野村夫人犹豫了一下,说道。

什么叫哪吒胎?陪在屋里的桐野千穗和几名少女都不懂,但岩山氏夫人和另外几位有经验的武士夫人听着却是脸色一变,传说中哪吒三头六臂,自小翻江倒海,顽劣异常,他生来也极是不顺,是以人们管难产的孩子叫做“哪吒胎”。

“不会吧?”一位武士夫人吓了一跳,说话的声音顿时也高了起来,“那她……还生得出么?”

“瞧你说的,这样的事,我见得多了,我问过托马斯医生,没有生不出孩子的女人。”岩山氏夫人害怕何韵晴担心,赶忙说道。

何韵晴没有听到她们的谈论,因为阵痛又开始了。

这回痛得更密集了些,就在这么一阵紧似一阵的疼痛中,老练的野村夫人掀开被子再看了一眼,“嗯,这回是真的快要生了。”

桐野千穗看到生产的阵痛一次又一次以超乎她想象的惨烈冲击着何韵晴的神经,心中焦急万分,这时何韵晴突然伸出手来,一把抓住了桐野千穗的手。

“林逸青!你死哪去了!怎么还不回来……”何韵晴摇晃着头,嘶声道。

此时的何韵晴,只觉得自己好象成了汪洋里的一条小船,任由狂风大浪带着她在痛苦的漩涡里忽上忽下的挣扎,自己毫无还手之力,而外边的天空中还下着瓢泼大雨,那种灭绝天地,铺天盖地的痛苦简直是让她欲生不得,欲死不能。

岩山氏夫人和野村夫人对望了一眼,点了点头,野村夫人和桐野千穗扶着何韵晴坐了起来,岩山氏夫人则分开她的双腿,刚好看到了婴儿的一只小脚。

“还真是‘哪吒胎’啊!”岩山氏夫人心中暗暗吃惊。

“林逸青!你去哪里了!赶紧回来……”何韵晴的身子剧烈的抽搐着,大声喊叫起来。

“用力!用力!”岩山氏夫人轻轻的握着婴儿脆弱的小脚,焦急的催促何韵晴道。

何韵晴用力的使着劲,冷汗不断从她的额头、鬓角渗出,抹也抹不净。她不再叫喊,而是死命咬住嘴唇,破了,血滴流到下巴上。

胎儿还是下不来,众人正在担心之时。走廊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韵晴?!韵晴?!”林逸青焦急的声音传来。

“将军,您……这是产房,您不能进去……”一位武士夫人说道。

“我听她的叫喊声,似乎有难产的迹象。这样下去很危险,我得帮她一下。”林逸青说道。

“您……也懂得医道?”岩山氏夫人听林逸青说得很是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