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194部分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194部分

小说: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第一次英乾战争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英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对乾国高级官员有过任何正面的评价。但年轻的敬亲王令他们发现,乾国除了充斥着大量颟顸、愚昧、贪鄙的官员之外,也有如此风采照人、作风清新的高官。遍阅史料,无论是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是时人的日记回忆,虽然将乾国的各个方面都描写得极为阴暗。但却很难找到对敬亲王的负面评价,这位年轻的王爷,似乎成为铁幕后面唯一一朵绽放的鲜花。

对于敬亲王的外表,与敬亲王多次接触的美国传教士、后来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丁韪良曾经直言不讳地写道:“敬亲王身形瘦削,肤色黝黑,因为近视而眯缝着眼睛,并不漂亮”,“他并非很有‘王子相’的人”。尽管有的资料说他“俊美”,但那也相对他的哥哥显凤皇帝而言。据说,显凤皇帝在少年时曾从飞驰的骏马上摔下来。伤及骨头,虽经名医多方治疗,但终身行走不便。从正史上可以肯定的是,显凤皇帝文弱多病。而敬亲王却身体健朗。显凤皇帝虽然广储后宫,甚至在民间也留下了大量的无法考证的风流韵事,却只生下了一儿一女,这种广种薄收的极为衰弱的生育能力,直接导致了日后仁曦太后的上台。而显凤皇帝的其他兄弟们,包括敬亲王及醇亲王。都是枝繁叶茂,子孙满堂。

正史记载,少年时的敬亲王与显凤皇帝兄弟俩,曾经共同习武,还共创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令韶光皇帝龙颜大悦,将枪法与刀法分别命名为“棣华协力”和“宝锷宣威”。同时,还单独赐给敬亲王一把金桃皮鞘白虹刀,由此亦可见敬亲王在这一“发明创造”中的关键作用。敬亲王习武善射,在史料中多有记载,而且传诵至后世的众多诗文,文采飞扬,其文武全才,可谓当时皇子中的绝对佼佼者,但毕竟时运不济,与皇位无缘,在显凤皇帝即位后更是备受猜忌。

“他的眼睛、鼻子等,都显露出他是个相当有内涵的人。当他开始说话时,他的脸部飞扬着智慧的光芒。他说话很快,其话语的准确度远高于其深刻性。”“他行为举止既和蔼又优雅,说话迅速而有力,给人以有自主力量的印象”。

签订《北京条约》时英国代表团的成员、日后写了大量有关东方著作的芮尼医生回忆说:“敬亲王十分和蔼可亲,他的长相是十分典型的鞑靼人:他的右脸颊上有两颗浅浅的瘢痕,连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是之前长过疖子的痕迹。他的脸和手看上去都很小,手指十分小巧,如同妇人。”芮尼用大量篇幅,详细地描写了敬亲王在接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绅士风度,为之大为倾倒,称其为“贤王”。

而敬亲王的这种翩翩风采,随着年龄增长而更为成熟。“敬亲王与之前我所见过的东方王子及政治家们不同,他十分生动。这是一个机敏的男人,直觉敏锐,意志坚定。印度和穆斯林的王子。以及我们在印度斯坦和埃及的朋友们,往往是呆板地坐着,整个谈话中面容呆滞,令你以为是在和石头对话。但是。敬亲王在谈话中,却表情丰富,十分生动。”

现在赫德面前的敬亲王,身材瘦削,甚至双颊凹陷。其腰围尺寸似乎与其地位完全不成正比,更与一般大乾帝国的高级官员们脑满肠肥的形象大相径庭。赫德知道,敬亲王的这种瘦削,无疑并非福相,多是因劳苦所致,却并非缘于先天体弱,更不可能因为营养不良,或许正是因为江山社稷的担子对他来说,过于沉重了。

作为最早在大乾帝国“铁屋子”里清醒过来的人,敬亲王却因为自己的特殊地位。不能大声地呐喊,能做的不能说、至少不能多说,能说的却不能做、至少不能真做。

在瘦削的外表下,他却是人格层面上的“美男子”,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对待列强占领军不卑不亢,对待自己的部属和蔼可亲,这令他在国际国内都赢得了相当多的认可。在那批判与斗争充斥的高层,他几乎是所有干实事者的总后台。而后世人们耳熟能详的“实事求是”口号,就是他当年鲜明地提出来的。在大乾帝国的改革开放中,被后世推崇如曾伯函、左季皋、李绍泉等人,其实只是改革的桨手而已。幕后的真正掌舵人、伯乐、保驾护航者,却是敬亲王。

敬亲王之的以如此清瘦,自然因为与执掌乾国这艘“大船”的艰难与繁琐有关,但或许也来自“伴君如伴虎”的如履薄冰。

“老二”的身份是尴尬的,不能不做事,却不能做太多的事。尤其是不能做太大的事。投身于具体而细微的政务琐事,成为一个“事务主义”者,或许也不仅是其个性使然,而在于更能给“老大”传递一个信号:本人只会埋头拉车,不善抬头看路,更不会高瞻远瞩,请“老大”放心,更请“老大”多批评指正。毕竟,一个能力和品格都完美得无可挑剔的“老二”,是“老大”心头最大的痛!

眼前的敬亲王,尽管和自己谈笑风生,但他的眉宇间却显露着一种特有的沧桑,这是因为一个庞大帝国的重担,还是因为“老二”这个微妙的地位呢?

也许,自己作为一个外国人,现在恭王府宴饮的消息,一经传将出去,就会给他带来巨大的麻烦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权势之下,即使自己不想结党结派,也会自然成党成派,这是乾国政治的无奈之处。敬亲王作为离最高权力最为接近的“老二”,虽然都十分“忧谗畏讥”,但还是不能不成为遮天的大树!

赫德正想着乾国目前的时局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只见亲王府的管家急急忙忙的走进了来。

看到管家进来,纯亲王和阎丹楚都感到有些诧异。现在正是敬亲王会客的重要时刻,按说如果没有什么大事,管家是不会来打扰的。

敬亲王也感到很是奇怪,生性敏锐的他似乎觉察到了什么,立刻转过身来,看着管家。

管家快步上前,躬身为礼,用不大的声音对敬亲王说道:“禀王爷,宫里头刘大总管来了,要您马上进园子觐见。说皇太后召见,有要事商议。”

听了管家的禀报,敬亲王的脸色微微变了变。

“你先过去,要刘大总管稍等,我换了衣服,这就随他过去。”敬亲王说道。

管家应了一声,退了出去。敬亲王转头看了看纯亲王、阎丹楚和赫德,眼中满是歉疚之色。

“真是不巧,皇太后偏偏这个时候召见,真是对不住诸位了……”

“亲王殿下说哪里话来,皇太后忽然召见,只怕是有要事,亲王殿下千万不要耽搁了。”赫德立刻说道。

“是啊!王爷莫以我等为念,这便奉旨进园吧!从王爷府上至火车站,尚有一段路程呢。”阎丹楚也说道,“莫要误了觐见。”

“只是不知皇太后因何召见?……”纯亲王心中不安,捻须沉吟起来。

“皇太后此时突然召见,恐是有什么大变故发生。”赫德想起了前些日子便传出的“日本借兵外国”的消息,心中一凛,说道,“恐怕一会儿要去的。不光是亲王殿下自己……”他说着,目光转向了纯亲王。

“那我这便先回去了,免得内使前来,寻我不着。”纯亲王明白赫德的意思。起身说道。

赫德和阎丹楚随即向敬亲王和纯亲王告辞,敬亲王思忖片刻,请赫德和阎丹楚继续留席,等他更衣随内使离开之后再走。赫德和阎丹楚明白敬亲王的意思,便没有马上走。而是依旧坐着。而纯亲王则唤过自己的仆人,从恭王府后门而出,直奔自己的府邸而去。

敬亲王来到了客厅,立刻便见到了正在等他的刘晟印。

看到敬亲王驾到,刘晟印急忙上前给敬亲王见礼。

“有劳刘大总管。”敬亲王快步上前扶住了刘晟印的胳膊,不让他拜下去,“敢问刘大总管,皇太后突然召见,所为何事?”敬亲王一边问着,一边亲热地拉住了刘晟印的手。

“不瞒王爷。为的是日本的事儿。”刘晟印叹了口气,答道,“皇太后听闻日本人将北海道割给了俄国,换得俄国出兵平叛,心中不安,于是召王爷前去,想是商量对策。”

听到刘晟印的回答,敬亲王心中暗自吃惊。

“刘大总管还请稍坐片刻,我去换了朝服,便同大总管一道过去。”敬亲王拼命让自己镇定下来。对刘晟印说道。

“王爷请便。”刘晟印点了点头,放开了敬亲王的手。

敬亲王急速的瞥了管家一眼,然后便转身趋步后堂,管家在又给刘晟印续了茶水之后。便急步跟了过去。

不多时,敬亲王乘小火车来到了清绮园的永庆长春,去春芳斋觐见。

顶带朝服的敬亲王被引入春芳斋,在他给仁泰仁曦两位皇太后见礼并被赐座之后,他壮着胆子,偷眼瞧了一下两位皇太后。只见仁泰默坐着望着窗外的月景,仁曦则低头看着自己的戴着长长金指套的手指甲,她们的神态都显得很是平和,并未现出有大事发生的样子。

不多时,纯亲王也到了,行礼赐座之后,仁曦便开门见山的说道:“这么晚叫六爷和七爷过来,为的是日本的事儿,六爷和七爷想也知道,这些个日子,日本国内一直不消停,我们姐妹对日本的情形所知不多,知道的一些事儿,也大都是从这‘点时斋画报’上得来的。”仁曦指了指桌边厚厚的一沓“点时斋画报”,“这日本现下具体的情形,六爷和七爷知道多少?能不能和我们姐妹大略的说一下?”

“回皇太后的话,这日本自西乡隆盛举兵起事之后,日本政府平叛不利,海陆皆连遭大败,西乡所部现下已占据日本西南半壁共计二十二县,拥海陆兵马二十余万,日本三都京都、大阪、神户皆已沦陷。现下日本政府陆军损失严重,海军几近全军覆没,遂有‘借师外国’之议。”敬亲王答道,“前些日子日本公使柳原前光来总署递函,商借我大乾海陆军若干,助日本政府平定西乡隆盛叛乱,臣以日本非我大乾属邦,不便出兵,婉言回绝,但为求两国和好起见,愿以便宜价格售日本枪械弹药,以助其平叛。前经直督李绍泉处,从沪厂调拨此前积压之施耐德枪弹十万发,先行售于日本,以解其燃眉之急,柳原曾专书致谢。”

“柳原还曾前往海署,求借兵轮助其海军平叛,臣以中土蒸汽兵轮亦少,不足使用为由回绝,柳原称日本海军已无可战之舰,叛军海军甚强,日本政府难以护得海口我侨民之周全,请派兵轮一二只前往护侨,臣从船政水师调最新建成之‘开济’、‘镜清’二巡海快船前往大阪及长崎护侨,后又抽调驻琉球怀恩港之‘登瀛洲’、‘元凯’二快船前往横滨。现下共有四舰在彼处。”纯亲王接着答道。

“那就是说,我大乾现在日本之兵,除此四舰之外,再没有了,是吗?”仁曦太后看了看桌上展开的日本地图,问道。

“是。”敬亲王和纯亲王对望了一眼,齐声答道。

“听说日本给这西乡隆盛逼得有些急了,是以才打起了借兵外国的念头。”仁曦太后想了想,又问道,“六爷对这西乡隆盛,可知道些什么?”

敬亲王没有想到仁曦太后竟然会突然问起西乡隆盛来,不由得愣了一下,但他很快便定下神来,回答道:“回皇太后的话,这西乡隆盛,本是日本国主之重臣,昔年日本朝政为幕府将军德川氏把持,国家贫弱,日本有志之士为求强国,行倒幕之举,西乡隆盛参与其中,纵横捭阖,连结国内诸藩效忠朝廷,终于迫使德川氏还政与日本国主,立下大功。”(未完待续。)

PS: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点击!求月票!

第三百七十八章神论无敌

“哦?这么说来,这西乡隆盛是忠义之臣啊,可后来为什么会举兵反叛呢?”仁曦听了敬亲王的回答,微微一愣。

“西乡隆盛秉性忠义,在日本极有德望,被誉为武士之楷模,故而此次举兵,日本国内士族一呼百应。”敬亲王缓缓答道,“究其反叛之因,乃是因为日本政府自维新之后,为裕国用,苛待士族,取消士族俸禄,士族无有生计,故多有起事者,西乡隆盛举兵之前,便有江藤新平为首‘佐贺之乱’,后又有‘神风连之乱’和‘荻之乱’,皆为日本政府迅速镇压,西乡隆盛为保士族生计,是以不得不举事以应,然其不愿背叛国主,故以‘新政厚德’为号,向政府兵谏申诉。”

“原来如此,这西乡隆盛实是忠信直臣,其用心可谓良苦,惜乎日本国主不能用耳。”仁曦太后叹了口气,说道。

“日本国主颇有才略,但做事急于求成,任用大久保利通等急功近利之臣,结果激起此变,此次日本内乱,可为我大乾之戒。”纯亲王在一旁说道。

“日本政府平乱不力,海陆丧师,已有根基不稳之象,依六爷和七爷看,这西乡隆盛,能否成事儿呢?”一直没有说话的仁泰太后突然问道。

“回皇太后的话,现下西乡隆盛已然占据日本西南半壁,兵势极盛,然彼仍奉日本国主为尊,且宅心仁厚,为防兵祸连结,杀戮过重,是以在占领神户之后,便止兵不前,上表国主辩白,欲为和谈。”敬亲王回答道,“其用心虽好,但以兵法观之,有‘縻军误战’之嫌。盖现下海权在其手,若以海军护送陆军一部在东京湾登陆,直捣日本京城,则事成矣。而其竟放如此良机而不用,给日本政府以喘息之机,向外国借兵。以臣看,现下西乡隆盛虽占据优势,以其行事迂腐颠倒。恐难保不败也。”

“噢,是这样啊……”仁泰太后听了敬亲王的解释,只是略略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六爷,依现在的情形,我看这日本政府,应对乏人,这西乡隆盛的名声又很好,从者甚众,搞不好便能成事儿了也说不准。”仁曦太后又说道。“这日本政府自改国主柄政以来,野心甚大,数年前竟借口生番杀害船民,欲染指苔湾,同我大乾交兵,杀害我陆师官兵,截断我海道,炮轰我港口,诸多非是,难以尽述。幸为林文襄率兵逐退。其政府如此,若是能换上一换,我看倒也是不错的事儿。六爷以为呢?”

听到仁曦太后似乎有支持西乡隆盛的意思,敬亲王心里一惊。他赶紧回答道:“回皇太后的话,臣以为,日本人狼子野心,无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