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26部分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26部分

小说: 三国之召唤猛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年在抑郁中去世。

    今年夏天灵帝驾崩,洛阳风云变幻,处事谨慎的周瑜见大事不妙,便一个人返回了故乡舒城,也没有回周氏一族所在的桐乡亭,而是悄悄的在舒县之内买了一套民居,隐居了起来。因此除了左邻右舍之外,整个舒县认识周瑜的人并不多。

    毕竟弘农王给出的悬赏高达一万钱,这对于周瑜那些贫寒的邻居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一个佃户每月的工钱不过才五十钱,要积攒够一万钱,至少需要不吃不喝十七八年。一万钱能买到几十亩良田,能买到四五匹良马,能娶两三房小妾……这么诱人的条件,保不准哪个邻居就悄悄的把自己卖了!

    所以,周瑜认为自己必须离开。

    想想几乎都能被吓死,我周瑜招你惹你了?竟然让大汉弘农王如此的兴师动众,我周某人不就是长得英俊一点吗,难道这也碍着你这位曾经的天子了?

    “不会是这位年轻的大王有龙阳之好,喜欢面首吧?”

    周瑜的心底下意识的泛出了这么一个念头,更是觉得自己现在的处境万分危险。

    野史都说了,你们老刘家喜欢同性的可是大有人在,就连鼎鼎大名的世宗武皇帝据说都有四五个男宠。那开创了文景盛世的孝文皇帝更是专宠邓通,甚至把铸钱的重权交给了邓通,造成了“邓氏钱布天下”的说法。之后的哀帝刘欣宠爱一个叫做董贤的美男子,甚至到了形影不离,同床共枕的地步;传闻某日董贤压着这位皇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不忍心惊动董贤,遂拔刀断袖,留下了“断袖之癖”的典故,

    周瑜越想越害怕,天知道这位弘农王是不是这样的人?要不然他为啥就这样兴师动众的寻找自己?舍此之外,周瑜实在没法解释。

    “我准备先去江夏,然后渡江南下荆南,再去长沙、武陵一带游历,结识天下豪杰,顺便认识下地理,描绘一幅地图。”

    周瑜把自己裹严实之后,把身上的包袱紧了紧,给少年留下了一句话。

    少年突然变得泪眼汪汪:“公瑾哥……我想要赏钱,阿母得了病,没钱买药,会死的!”

    走了两步的周瑜突然停下了脚步,黑色眸子在眼眶里来回转动,片刻之后招了招手:“周颂,跟着我到城门走一趟,公瑾哥保证你能拿到赏钱。”

    被称作周颂的少年大喜,抹了一把眼泪:“当真?我就知道公瑾哥不会见死不救!”

    两个人一前一后的走到了舒县城门口,除了七八个县卒正在城门下盘问之外,花荣也带了十几个兵卒,站在一张告示前面,等候来提供消息的人。

    “去,带着那位将军到我家里走一趟,公瑾哥保证你一定能拿到一笔赏钱。”周瑜从背后推了一把少年,煞有介事的说道。

    “此话当真?”

    少年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周瑜的吩咐去做了,因为在他眼里,公瑾哥哥哥做的事情从来没有失误过。

    听说少年知道周瑜家住在哪里,花荣大喜过望,立刻让少年前面带路,自己领了兵卒跟在后面,顷刻间就不见了踪影。

    周瑜再次压低了帽子,从袖子里掏出文牒,一种类似于身份证的东西,然后从容不迫的出了舒县县城,一路向西,越走越远了。

    花荣扑了个空,很郁闷的回到了太守衙门,而少年周颂却不依不饶的跟在身后讨要赏钱。

    “我带你们去了周瑜家,没找到他是你们来晚了,但你不给我赏钱,就是不对,我要见弘农王!”

    “少烦我,我看你就是个骗子,再纠缠,小心我抓了你充军!”

    花荣心中郁闷,瞪了少年一眼,呵斥道。

    这时候,陆康的酒筵刚刚结束,刘辩带着刘、鲁二人被太守陆康以及众幕僚送出了衙门,见花荣和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少年拉拉扯扯,就上前询问缘由。

    听了少年的诉说之后,刘辩眉头微皱,吩咐花荣道:“给他五千钱!”

    然后笑眯眯的对少年道:“孤相信你没有骗人,相信你带他们去的家就是周瑜的家。但是我们没有找到周瑜,所以赏钱只能给你一半。”

    少年喜出望外,拱手称谢:“一半就一半!”

    “你要是想拿到剩下的一半,你见到周瑜的时候告诉他,就说寡人诚心诚意的想要让他出山辅佐我,若是你能说服他去江东投靠孤,我赏赐你十金!”

    刘辩从怀里掏出一块碎金子,然后伸出了十根手指,极力的**着少年。

    少年长这么大还没见过金子长得什么样,顿时流出了口水,倘若能有十金,不仅能治好阿母的病,还能盖一大片房子,买一大片良田,喂养十几头耕牛,娶好几个漂亮的妻妾……只是随便一想,口水都流了出来。

    “你是大王,说话应该算话吧?”

    刘辩微笑着点头,尽量拿出一言九鼎的派头:“绝无戏言!”

    少年咬咬牙,从实招来:“我就实话告诉大王吧,公瑾哥哥以为大王想要抓他杀头治罪呢,所以吓跑了。是他让我骗你的士兵去他家的,然后他趁机出城去了。”

    “什么?”

    刘辩一愣,才发觉自己求贤若渴的太激进了,以至于周瑜没法接受,竟然被吓跑了,实在失策。果然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跑哪里去了?只要能让寡人找到周瑜,一定会赏你十金!”刘辩焦急的问道。

    英姿雄发的周郎就在眼前,倘若让他从指间溜走,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少年目光转动,咬着嘴唇指了指东面:“公瑾哥哥说要渡江去东吴,先去曲阿,然后南下吴县、会稽一带,结识豪杰,游历天下。”

    刘辩大喜,把手里的碎金子抛给了少年:“拿着,若真的找到周瑜了,寡人一定会兑现十金之赏!”

    向花荣打了个招呼:“你率领一百人向东出城,沿途快马寻找,凡是男子,统统问一遍,只要找到十六七岁的美少年,不管是否愿意,统统给我带回大营。孤与军师先走一步了!”

    “诺!”

    花荣答应一声,翻身上马,引领了百十骑,向东出了城门。

    “寡人就此告辞了!”

    刘辩向陆康拱手辞别,然后带着刘伯温、鲁肃,在邓泰山的保护之下,踏上了返程的路途。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四十三 长江水贼

    ps:二更送上,继续求票,感谢钟子介同学的五张评价票,感谢所有打赏投票的同学,本书成绩节节高涨,剑客一定会努力码字,不负弟兄们的期望!

    “快马追了八十里,仍然没有看到十五六岁的美少年?”

    睡醒了一觉的刘辩并没有等来盼望中的好消息,不由得一脸失望。

    花荣满脸愧疚:“末将的确没有找到符合大王条件的男子,我把军士们分成六七路,几乎把所有向东的驿道小路都盘查了一遍,毫无收获。”

    刘辩恍然醒悟,摇头苦笑一声:“孤明白了,十有八九中了小兔崽子的声东击西之计了,这周家的人果然诡计多端。”

    “要不然末将带人再走一趟舒县,把那小子抓回来,治他个欺君之罪?我知道他和周瑜的家在哪里!”花荣躬身请示道。

    刘辩点点头:“你的确应该再去一趟舒县,但不要动粗,好声好气的询问这少年,想方设法的打探到周瑜的消息。”

    花荣心中纳闷,听说这周瑜才十五六岁,他有多大本事能让大王这么求贤若渴?倒是听他的街坊说这厮长得英俊倜傥,难道比我花荣还要好看么?大王如此大费周章,到底所为何来?说起来,我花某人也是一表人才,没看出大王有“断袖”的嗜好呀?

    虽然心中胡思乱想,但花荣还是答应一声,领了百十骑,再次折返去了舒县。

    傍晚时分,花荣垂头丧气的回到了鲁家庄,一脸郁闷的道:“跑了,全都跑了!少年跑了,少年全家也跑了,周瑜家里也是空无一人。”

    “天意如此啊,看来有些人可遇而不可求,算了吧,既然无缘就不必强求了!”

    刘辩摇头叹息一声,站在窗前凝视西方的斜阳,“或许,不能做队友就只好做对手了,他日沙场争锋,寡人是不会对周都督留情的。”

    又在鲁家庄休整了两日,归顺的葛陂贼全部整编完毕,所有人都换上了崭新的兵服,领到了结实的两裆铠,用上了锋利的兵器。而即将迁徙的鲁家庄村民也收拾好了行囊,只待弘农王一声令下,即将启程南下。

    得知了弘农王准备向东南方向的濡须口进军,由那里渡江的消息,鲁肃紧急来见刘辩,躬身道:“此地距离濡须口尚有一百八十里,况且那里缺少舟楫,渡江不便。不如由此径直向南,百十里后便会抵达虎林港口,那里有我鲁家的渔场,大小船只有三十多条,可以助大军渡江。”

    刘辩大喜:“想不到子敬家的产业如此广泛,竟然对渔业也有所涉猎,既然我们有自己的船只,何必舍近求远,传令南下走虎林港就是了。”

    刘辩一声令下,大军启程南下。

    “呜呜……”

    随着牛角号的长鸣,近万人的军队,夹杂着三四千百姓扶老携幼向南逶迤而行,一路上旌旗招展,蔚为壮观。

    军卒们士气高昂,渴望着建功立业的机会,之前做梦都没想到有生之年能够从叛军变成官兵,虽然已经被收编了有些日子了,但亢奋的情绪仍然难以平静。而鲁家庄百姓的脸上则有些迷茫,那是对故乡旧土的不舍,以及对于未知的恐惧。不知道这年轻的弘农王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命运?

    廖化率本部一千人在前开路,甘宁率领一千精骑随后,穆桂英的部曲则簇拥着刘辩、刘伯温以及鲁夫人等行走在队伍的中间,鲁家庄的百姓则紧紧的跟在中军的后面。再向后便是李严押运钱粮的队伍,花荣的两千弓箭兵次之,魏延的刀盾兵负责断后。连军带民,一万五千人,井然有序的行走在南下的驿道上。

    因为队伍中夹杂着百姓,所以行军速度极为缓慢,走了一天才前进了四十多里,看样子要到虎林港最快也要等到后天了。

    扎营休息了一夜,次日大军继续南下。

    晌午时分,庐江太守陆康带了幕僚前来送行,在驿道边已经恭候多时,并且敬献一万石粮食。

    寒暄过后,陆康从怀里掏出一封书信交给刘辩:“大王到了江东之后,还望切记微臣之言,无论做任何事,一定要谨记‘名正言顺’四个字,如此必可事半功倍;若名不正言不顺,必将处处碰壁。这是微臣的一封家书,若有需要,殿下可派人持书信到吴县陆家寻找家兄陆纡,必然会竭力帮助殿下在江东立足。”

    陆康主动献上投名状,刘辩心中大喜,之前的不快也一扫而光,还礼道:“陆太守尽管宽心,你的肺腑之言,孤必然铭记在心。日后在江东少不了劳烦你们陆家的的时候,到时一定会去陆府叨扰。”

    辞别了陆康,大军继续南下,在距离虎林港口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明天用过早饭之后再行渡江。

    次日清晨,天气突然起了大雾,能见度只有二十丈,折合到后代大约四十多米的样子,雾气湿重,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雾气湿重,军伍中多有老弱妇孺,为了避免无辜者溺水,不如暂且在此休整一日,待雾气散尽之后,再行渡江,如何?”

    大清早军议的时候,行事谨慎的李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不等其他人开口,甘宁抢先反驳道:“某在长江边上活动的久了,对江畔的天气了若指掌,长江水流充沛,气候湿润,一年四季至少有三百天大雾弥漫,要等到浓雾散去,还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呢。虽然有雾,但却无风,尽管渡江便是;若是等到狂风肆虐,波浪滔天之时,更是无法过江。”

    尽管甘宁说的有道理,刘辩还是有些担忧:“大雾弥漫,万一有百姓不慎坠江,害得至亲永别,我这个弘农王面子上也不好看。如何才能想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甘宁拍着胸脯说道:“大王尽管放心,我的家乡就在巴郡江畔,自幼在江中长大,论水性我敢夸口全军翘楚。而且跟着我来投大王的老弟兄同样深谙水性,若是大王担忧,明日便由某带着弟兄,负责把全体军民安全的运过长江。”

    “难得甘兴霸如此有担当,那就不用等了,毕竟天有不测风云,谁知道大雾何时散去!”

    听了甘宁之言,刘辩放下心来,决定即刻渡江。

    随着悠扬的号角吹响,全体军民再次拔营向南,在大雾中跋涉了一个时辰之后,终于抵达了长江岸边的虎林港。由于雾锁大江,那些初次来到长江边上的人无缘一睹长江的雄姿,心中未免感到遗憾。

    鲁肃早就派人快马加鞭来到港口,通知了自家的船夫,让他们把大小船只全部开到江边,准备冒着大雾渡江。此刻樯橹已经准备完毕,只等军民到来。

    鲁家旗下共拥有大小船只三十一条,主要行当是在江上捕捞,有时候也会顺江而下,在近海捕鱼。当然在这科技落后的年代,凭着木船出海风险极大,但收益却也大得惊人,因此总有不怕死的渔夫会冒险出海。

    鲁家的船只共分三种,最小的是走舸,一种小型船只,仅能容纳十七八个人同时乘坐,共有二十条,这些都是在江面上运输物资的,一般不会走远。再稍微大一些的叫做艨艟,能够同时乘坐五六十人,这样的船只有九条。最大的那种叫走楼船,也是鲁家渔民出海的依仗,如果坐满,可以运载三四百人,因为造价高昂,鲁家仅仅只有两条。

    “弟兄们听我号令,把军民安安全全的运过大江之后,大王必然重赏!”甘宁把自己的老兄弟召集到一块,宣布了渡江的任务,“都给我打起精神,机灵一点,千万不要让我的话变成吹牛。”

    “诺!”

    这些人都跟着甘宁出生如死,无不以他马首是瞻,齐齐答应一声,按照甘宁的吩咐分配船只,负责运输全体军民。

    在甘宁的指挥下,江面上百舸争流,船舰齐发,用了小半个时辰就把廖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