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召唤猛将 >

第633部分

三国之召唤猛将-第633部分

小说: 三国之召唤猛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没有开口的兀突骨一拳砸在桌案上,高声道:“某支持去投奔项羽,听说他前些日子刚刚徒手降服了四只猛虎,其中还是一个百年难得一遇的虎王。放着这样的大英雄不去投奔,为何去投奔嬴政?”

    人群中一阵吵嚷,最后支持去投奔项羽的占了五成,投奔嬴政的只有两成,剩下的则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石达开缓缓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对众人道:“项王手下大将薛万彻与我曾经有数面之缘,算得上薄有交情,去年派人给我修了一封书信叙旧。既然今日我等走投无路,诸位跟着我去大夏投奔项王如何?”

    “愿听将军调遣!”人群中一阵鼎沸,十几个偏将、校尉、军司马纷纷举手支持石达开的决定。

    他们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刘备从青州前来巴蜀的时候收编的黄巾残部,都曾经跟着张角兄弟攻打过官府,杀过朝廷的官吏,对于归顺东汉有种本能的恐惧,担心会被秋后算账。

    再加上这些人早就没了家眷,过得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而且石达开平日里比较注重与将士搞好关系,堪称爱兵如子,时常对将士们嘘寒问暖,甚至是亲自煎药,亲手给伤员包扎伤口,这也让石达开在军中威望颇高,许多士卒愿意为他卖命。

    但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阴就有阳,有支持石达开的就有反对的,譬如一言不发的李恢,在众人即将达成协议之前站了出来。

    “达开将军,请恕李恢斗胆问一句,去大夏少说也有七八千里路程,将军有何把握安然抵达?”李恢手抚胡须,肃声问道。

    石达开指着地图,胸有成竹的道:“若是搁在以前,想要抵达大夏,自然是难如登天。但现在正是天赐良机,我军从南安向西避开成都,走汉嘉、马尔敢,一路北上可抵达西平。”

    石达开说的这条道路虽然崎岖坎坷,但终究是一条出路,一千七百年后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曾经走过这条路线,走四川西部的甘孜、阿坝一路北上,可以最终抵达甘肃、宁夏境内,也就是石达开现在所说的雍凉地区。

    看到李恢不说话,石达开继续侃侃而谈:“镇守雍凉的朱元璋、朱棣父子,一个全军覆灭,一个正在坐镇汉中,雍凉境内十分空虚。就连重镇武威也仅仅只有两千郡兵驻守,我军进了雍凉地区,可以来去自如,根本不需要考虑遭到拦截。而匈奴、羌人刚刚遭受重创,已经被逐出草原,整个西部地区一片空白,我军可以直抵玉门关,顺着丝绸之路一路向西,直抵大夏。”

    看到石达开把整条路线详细的分析了出来,营帐中的将校纷纷支持:“石将军说得好,我等愿以将军马首是瞻,将军说去哪里,我们便跟着去哪里!”

    李恢抚须道:“将军说的这条道路的确可以走的通,但山路崎岖,沿途人烟荒芜,我军的粮食该如何补充?”

    石达开略作思忖就有了对策:“像匈奴人那样一边走一边杀马匹,实在不行的话到了雍凉地区劫掠几个县城,凭我们两万多人的部队到了哪里都可以任意纵横。西汉、东汉、刘备现在杀的难解难分,各路诸侯的目光都盯着成都,根本抽不出兵力来追袭,我军定然能够畅通无阻的踏上丝绸之路!”

    “既然石将军心意已决,李恢不再劝阻,但人各有志,某是不打算背井离乡的,不知道石将军能够放我一马?”李恢也不隐瞒,向石达开抱拳道明本意。

    “杀了他,不能让他走!”听完李恢的话,石达开的嫡系将校纷纷起哄,拔刀在手,欲杀李恢。

    石达开略作思忖之后叹息一声:“算了,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既然李德昂不愿意背井离乡,我们也不必为难于他。传我命令,愿意跟随本将前往大夏的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动身,不愿意离开的任凭去留。”

    “多谢达开将军高抬贵手!”

    李恢向石达开施礼拜谢,带了几个心腹离开南安县城,向南投奔诸葛亮去了。

    石达开的命令传下去之后,有两万人愿意跟随着前往大夏投奔项羽,其中或许有人并非心甘情愿,但被上司裹挟着也只能随波逐流。

    另外一些手握兵权的偏将、校尉拒不跟随,石达开也不勉强,任凭他们自寻出路。下令把南安县城里面的粮草全部装车,星夜向西奔汉嘉郡而去,打算一路向西进入马尔敢,再掉头北上进入空虚的雍凉地区,顺着丝绸之路前往大夏投奔项羽。

    石达开率主力大军走后,剩下的人群龙无首,两千余人北上寻找刘备去了,一部分人干脆落草为寇。李恢去而复返,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说服了几名校尉,带领着五千余人据守南安县城,并派出使者向诸葛亮请降。

    几天之后,石达开率部出走的消息传开,天下震惊。刘辩惊讶的是石达开竟然重走历史的老路,而诸葛亮则急忙派遣了程咬金率领一万人马赶往南安,接受这座沿途重镇,彻底控制北上成都的道路。

    而刘备得到消息后,在文武面前嚎啕大哭:“石达开果然怀有疑心,竟然与大夏国的异族有勾结,强迫了两万将士跟随他长途跋涉,背井离乡的投靠项羽。为了一己之私,几乎泯灭了人性,孤对不住这些将士们啊!”

    张飞心烦气躁的叱喝道:“好了,大哥整日哭哭啼啼的有个屁用?你是能把石达开哭死啊,还是能把石达开哭病?如若不然,拨给俺两万人马追上石达开,砍了他的脑袋回来给兄长出气好了!”

    房玄龄摇头道:“此刻刘裕、赵匡胤大军正在城外虎视眈眈,整个成都城中兵马已经不足五万,哪里还能再分出兵马来?如若不是大王猜忌石达开将军,也不会有今日这种事情发生。石达开宁肯远走异域,也不跟归顺东汉或者西汉,说起来也算是条汉子,就放他离去吧!”

    “都是孤的错,干脆孤悬梁自尽,你们都去投奔刘辩,换来荣华富贵多好?”遭到房玄龄的指责,刘备新中极为不爽,半是讥讽半是自嘲的说道。

    “大王何出此言,臣愿与大王同生共死,只是希望大王能够吸取教训,勿要再重蹈覆辙。”房玄龄急忙躬身赔罪。

    议会不欢而散,每个人的心头都极为压抑,一起辞别刘备各自返回府邸,就这样放石达开一条去路。只是所有人都知道,石达开找到了出路,那么自己的路又在何方?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九百七十九 绝地反击

    窗外风骤雨急,一夜吹落满地花蕊,刘备大清早起来站在回廊下望着这幅凄凉的景色,眼神中满满的都是伤感。

    “呵呵……春风春雨愁煞人,或许用不了多久,孤的下场也会像这被风雨摧残的花蕊一般吧?”

    刘备叹息一声,顺着走廊来到了凉亭下面独坐,被石凳上面的雨水湿透了衣衫却浑然不觉。

    中间的大理石桌光滑如玉,倒映出刘备有些憔悴的面容,仔细凝视之下竟然发现了几丝白发,让刘备更是陡生一股伤感之意,“唉……老了,孤也不过刚刚到了不惑之年,竟然仿佛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春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战事暂时停歇了下来,巴蜀的君臣也可以忙里偷闲轻松一阵。但就算不停歇下来,又能如何?

    面对着刘裕、赵匡胤的近十万大军,面对着刘辩、诸葛亮两路来势汹汹的精锐之师,刘备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力量。打谁也打不过,谁赢对自己也没有好处,只能紧闭城门,等着东西两汉火并。如果拼个两败俱伤的话,或许刘备还有那么一丝生机,但石达开的出走又让刘备雪上加霜,真可谓屋漏偏风连阴雨。

    “唉……听天由命好了!”刘备弯腰捡起脚下被风雨吹落的花蕊,无可奈何的叹息一声。

    忽然长廊尽头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守门的侍卫身穿蓑衣,头戴笠帽大踏步的走了过来,弯腰施礼道:“启禀大王,门外有一儒士求见,自称苏擒!”

    “苏擒?”刘备一脸惊讶,“是来自洛阳的苏擒么?”

    侍卫躬身道:“这位先生并没有说自己是哪里人,只是胸有成竹的说大王听到他的名字一定会召见他的!”

    “既然这样说,那一定就是来自洛阳的苏擒先生无疑了!”刘备咳嗽一声,振奋精神,“带他到后花园来见孤吧!”

    不消片刻功夫,一个身穿灰色长袍,撑着一把竹伞的儒生跟在侍卫的身后,大步流星的来到了刘备面前,收了雨伞拱手施礼道:“大王,别来无恙,苏秦这厢有礼了!”

    刘备凝睛看去,不是苏秦却又是何人?

    微微拱手还礼道:“苏先生真是好胆色,目前你们西汉的盟友打的刘备怎一个狼狈了得?想不到先生竟然还敢只身前来,刘备不得不佩服你的胆量啊!”

    “哈哈……大王这番话可是错怪苏某了,对大王步步紧逼之人并非我苏擒,亦非洛阳朝廷指示,乃是刘裕、赵匡胤自己的抉择。若是大王当初答应与我们西汉联盟,想来也不会像今天这般窘迫吧?”苏秦不疾不徐,谈笑风生,看起来仿佛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

    刘备目光如霜:“往事不提也罢,世上总没有卖后悔药的,苏先生千里迢迢从洛阳跑到成都,是专门来取笑刘备的么?”

    苏秦大笑一声:“大王从织席贩履之辈到如今的天下枭雄,一方霸主,岂是凡夫俗子所能相提并论?纵然借苏秦一万个胆子,却也不敢取笑大王。只不过还是想问一句,连一杯茶水都不肯奉上,岂是待客之道?”

    刘备双眸中的敌视之意缓缓散去,换上一副笑容道:“苏先生这张伶牙俐齿果真了得,即便是苏秦再世,怕是也自叹不如吧?随我到书房里来!”

    当下刘备在前引路,苏秦隔着一丈之遥亦步亦趋的跟随,一前一后朝书房走去。

    侍卫有些担忧刘备的安全,跟在后面问道:“大王,可否增派侍卫?”

    刘备一脸从容的道:“不必了,孤好歹也是戎马多年,从沙场上厮杀过来的。而且行刺孤对苏先生也没有任何好处,你们直管退下便是,没有孤的召见,任何人不准入府!”

    “诺!”侍卫答应一声,转身而去。

    苏秦大笑一声:“知我者大王也,看来苏擒这次成都之行来对了!”

    不消片刻功夫,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书房,刘备命下人奉上茶水,分宾主落座。

    苏秦呷了一口茶,便直接开门见山:“当初大王拒绝苏擒的联盟提议,是想要在刘辩大军平定交州之前扫荡刘裕、赵匡胤,所以才让我白跑了一趟。”

    “不错!”刘备轻抚胡须,叹息一声,“但让孤没想到的是,是我小看刘德舆与赵匡胤了,打了将近三年的仗,孤非但没有平定叛军,反而被刘赵二贼得寸进尺,占据了巴蜀一多半的土地。”

    苏秦放下茶杯讪笑一声:“哈哈……胜败乃兵家常事,大王也不必耿耿于怀。当然,刘、赵二人的用兵能力的确让人刮目相看,就连杨坚、杨素、朱元璋等人都赞不绝口,大王败给二人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刘备端起茶杯品了一口,听苏秦继续说下去,想来他千里迢迢跑到成都绝不是为了讽刺挖苦自己。

    “其实大王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留下了刘璋父子的性命,若不是棋差这一招,大王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窘迫的田地。”苏秦正襟危坐,一脸诚恳的给刘备分析深层次原因。

    每当听人提起这一招臭棋,刘备的内心就一阵绞痛,早知今日,就算身背万世骂名,也要把刘璋父子除掉。只可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自己一着不慎终于导致满盘皆输,现在说什么也晚了。

    苏秦悠然自得的品一口茶,继续说道:“大王成也靠着仁义之名,输也是被仁义之名所拖累!如果当初一刀杀掉刘璋父子,也不会有今日的败局。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我想大王以后应该不会再处处顾及自己的羽毛,而埋下祸根吧?”

    刘备面色如霜,冷冷的道:“苏先生尽管嘲笑好了,谁让刘备犯下如此昏庸的错误!”

    “呵呵……大王言重了,苏秦岂敢嘲笑大王?此来巴蜀实乃为大王谋一条出路而来,助大王力挽狂澜,扭转败局!”苏秦起身施礼,一脸诚恳。

    刘备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如今刘裕、赵匡胤已经拿下雒县,十万大军兵临城下。而刘辩一路势如破竹,大军已经攻克江州,距离成都不过七八天的路程。而南方诸葛亮的先锋部队已经屯兵成都门外,石达开率部出走,从云南来的汉军用不了十天半月也可以抵达成都,孤已经无力回天,谈何力挽狂澜?”

    苏秦露出诡谲的笑容:“大王,咱们明人面前不说暗话,你心理打的算盘,苏擒心知肚明,一清二楚。”

    刘备并没争辩,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目的并不复杂深奥,稍微有些头脑的智谋之士都可以看穿,无非是想要坐山观虎斗,等到东西两汉拼的两败俱伤之际坐收渔翁之利。

    “但我必须要提醒大王的是,你们的这个算盘迟早都要落空。”苏秦端起茶杯再次呷了一口,毫不犹豫的给刘备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刘备脸颊微微一动,想要说什么,终究没有开口,继续聆听下去。

    苏秦继续说道:“纵观刘裕、赵匡胤的用兵,能够看得出来,这二人非常稳重狡猾,绝不会打无把握之仗。之前猛攻雒县,为的就是抢先刘辩一步拿下成都,而现在诸葛亮的先锋部队已经兵临成都门外,刘裕、赵匡胤怎么还会与刘辩硬拼?定然会选择退出成都平原,据守雒县、绵竹、剑阁等险关要塞,到时候把大王撇给刘辩,大王又何来渔翁之利?”

    听了苏秦的分析,刘备不由得额头见汗,面如土色:“如此看来,刘备只能坐以待毙了。”

    “呵呵……若是大王只能坐以待毙的话,苏擒也不会千里迢迢从洛阳跑到成都来!”苏秦微微一笑,循序渐进的把目的道来。

    刘备起身拱手道:“刘备实在不甘心失去现在拥有的这一切,还望苏先生指点迷津,若是能助刘备走出泥潭,此生必然不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