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争之王 >

第463部分

战争之王-第463部分

小说: 战争之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新政府给人民的福利!让我们为民主欢呼吧!让我们为新政府喝彩吧!”车上的人一边喊着,一边把手里的拖鞋向人群抛洒着。短短一天的时间,在蒙塔亚北方的所有大城市,以及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乡镇,都有很多蒙塔亚平民得到了这种政府赠送的拖鞋。所以,蒙塔亚的国庆日往往又被一些人戏称为“拖鞋庆典。”
    只有周吉平表示南方区的部联居民们暂时不需要这种鞋,这才拒绝了江浩之的公然贿赂行为。不过即使是这样,江浩之依然获得了莱加洛港的一块位置绝佳的土地。在那里,即将建起一座东非最大的小商品仓储批基地。
战争之王 … 第六卷 和平之殇 第二十四章 百废俱兴
    作为取得这块土地的回报,江浩之这次运来的货物中的十分之一左右,将用来支付这块土地的长期租借费用,租期五十年。
    对蒙塔亚来说,这笔投资是蒙塔亚吸引来的第一笔投资,而且更是一笔巨额的投资。仅是租地的费用,这个来自中国温州的商人,便付出了八百万欧元的代价。八百万欧元是什么意义呢?比蒙塔亚一年的gdp还要高出了百分之六十。这还不要说这个巨型仓库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后对蒙塔亚经济的刺激作用,以及会给蒙塔亚带来的就业机会。
    就在免费拖鞋放到民众们手里的同时,蒙巴顿等一干国家领导人,已经迫不及待的从江浩之的货物中提出了一部分小商品,然后带着这些T恤、毛由、镜子、文具之类的东西,深入到蒙塔亚民众中去了。慰问牺牲战士的家属,看望生活无助的老人,拜访曾受前任政府迫害的民主人士……在蒙塔亚国家电视台的镜头下,蒙巴顿等人把一件件的礼品送了出去。换来的是被看望者感动的泪水,或激动,或欣喜的反应。
    作秀,几乎是所有当权者的本能,也是当权者们生存的必备本领。不可否认,蒙巴顿等人的这次作秀还是相当成功的。当蒙巴顿和马昆达以及博尔玛等人的形象出现在电视画布的时候,整个蒙塔亚的气氛都充满了欣喜和感动。对吃惯了苦的蒙塔亚民众们来到说,当权者如此关心他们,这还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更别说还给他们送来了这些在他们看来是珍贵的,从来都没见过的礼品了。
    往往只是一面小镜子,一方雪白的毛巾,就可以打动整整一大家子的人。尤其是当蒙巴顿亲手为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穿上一件T恤,然后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搂在怀里的时候,整个蒙塔亚都被这一幕布感动了。
    只有一个人,还保持着冷静,那就是周吉平。
    周吉平倒不是反对党蒙巴顿等人的作秀,相反周吉平也同样认为,为受尽苦楚的蒙塔亚民众们做些事,拉近新政府与民众的距离,这求学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周吉平觉得,江浩之这件事实在是有点不让人放心,双方合作的度实在是太快了些。。
    一个国家的gdp不过几百万欧元,一个商人来了不过区区两天,就以比这个国家gdp还要高得多的价格租下了一大片地。就算这个租期长了一点,这个商人租下的地块也足够大。可问题是,蒙塔亚的土地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一个精明的商人,为什么会这么做?
    难道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在欧洲以外的,且又离欧洲不远,又可以覆盖大半个东非的落脚点?就算他和蒙塔亚政府签下的投资协议里,有禁止其他商人在蒙塔亚修建小商品仓储批基地,但这真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所应当做的吗?在其他国家就不能这么做吗?
    本能的,周吉平总喜欢,或者说还没有放弃用战争的思维来看待眼前的事情。虽然周吉平也知道自己这样做可能有些过于敏感,但他仍旧不能完全放松下来,享受眼前的和平时光。真的和平了吗?真的没有什么阴谋吗?周吉平在不停的问着自己。
    在当天,目恩就从负责海外报纸的资料分析员那里了解到了欧洲排华的事情经过。只不过是起因于一些中国商品质量不合格,结果一些认为中国商品侵犯了他们利益的欧洲商人就放火烧了中国商人在欧洲多个国家兴建的仓库和市场。那个江浩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则为避祸,二则为了重新选择一个商业上的战略要地。就这样,这个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商人,就来到了刚刚结束战乱的蒙塔亚。
    在蒙巴顿等人兴冲冲的提走了一批货物,去向蒙塔亚民众沟通感情的同时,周吉平认真的检查了露天存放在码头上的那批集装箱。衣服,鞋帽,箱包,钟表……各种类型的东西应有尽有。至于质量,倒也像那么回事,没有太过明显的暇疵。如果不是这些集装箱都处在封闭状态,周吉平还真的会把这里当成一座小型的批商场。
    周吉平知道,这些货物大多不是江浩之本人的。只不过江浩之雇佣的货船到达欧洲,大部分货物尚未卸载时,就生产了排挤华商的事件。在这种情况下,和船东关系不错的江浩之豪赌了一把。他用很低的价格就把不属于他的大半船货都吃了下来,然后就选中了蒙塔亚作为他的落脚点。
    不得不说,周吉平还是很佩服这个江浩之的。表面商人的市侩下,却隐藏着一种只有军事统帅才有的战略眼光。假如这个江浩之真没问题,而他的豪赌又得以成功的话。那在未来的东非大陆,江浩之的地位还真就无人能憾,除非到时他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可即使是这样,周吉平仍旧不能强迫自己忘掉对江浩之的那一丝丝怀疑。他实在没法相信,一个商人的眼光真的可以与一个战略家相癖美。
    怀疑归怀疑,不放心归不放心。周吉平现在毕竟很忙,还不允许他在这一件事情上花费太大的精力。工程兵已经动了起来,屯田兵也已经借着旱季水位较低的时机,开始了对水利设施的修筑和农田的整殇工作。可工程技术人员奇缺,熟悉农田水利和耕作的农业技术人员更是没有几个。接下来的工作怎么展开,实在是个大麻烦。
    快乐总是短暂的,蒙塔亚的三天国庆终于过去了。经过一系列的宣传攻势,再加上实物的刺激,民众们的情绪和精神都好到了极点。以往对工作换食品有些抵抗情绪的人们,忽然间都变得认真敬业了起来。究其原因,竞是蒙巴顿在工作换食品政策上的一个小小调整。蒙巴顿把江浩之以货抵款送上的那批日用商品都做了价,然后以工作换商品的名义推行了下去。
    可能只是为了那一面镜子,或者是一块能出香味的香皂。反正看到邻居和身边有人用上了这些东西,其他蒙塔亚人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好消息传来。为了支持蒙塔亚的经济建设,非盟、m国、e罗丝、F国等国家都派出了一些工程和农业方面的专家,专程来蒙塔亚为这里的经济建设帮助。
    当然,除了非盟的帮助是绝对目的单纯的以外,其他国家的目的性都很强。实际上,这三个国家也是蒙塔亚油田开的三个直接受益国。他们或是在塞维尔的油田里有股份,要么就是出资方,要么就是购买方。蒙塔亚的国内局势关系到油田的生产,然后又直接关系到了他们的利益。更何况,这几个国家都很清楚,如果蒙塔亚现在的局面不能保持,这几个国家不仅捞不到好处,还会因为局势的恶化而让前期的投入血本无归。
    有了这批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蒙塔亚的港口和公路建设都顺利的铺开了。在下一个雨季来临之前,蒙塔亚的工程建设要见到初步的成果。只有这样,油田的建设和生产才会真正展开。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不假。随着蒙塔亚局势的稳定,人心的稳定,蒙塔亚国内建设真正实现了按部就班的进行。当雨季即将到来的时候,几条简易的公路已经出现,就差下个旱季来临以后,再铺上硬质的路面了。至于农田水利建设,在外国水利专家的带领下,数万屯田军和民众相配合,已经完成了河堤的拓宽和加固,扩大了一些湖泊的蓄水量,整理出了一大批闲置已久的农田。现在就等着雨季的来临,让人们播撒下种子,播洒下希望了。
    在旱季的这最后几个月里,蒙塔亚依然是好消息不断。
    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逃离蒙塔亚的殖民后裔,又回到了蒙塔亚。一开始,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带着来探亲的想法来的。但当他们看到蒙塔亚如今和平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经济建设情况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动了留下创业的心思。
    这些殖民者的后裔表面上是白人,但实际上却是象莱丝说的那样——他们都是白肤色的黑人。别看在土著面前他们还有些人种的骄傲资本,但实际上在欧洲,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下等人。他们没有受过好的教育,没有在知名的大学里上过学,更没有在跨国大公司里工作的经验,甚至连思维方式都带着东非的烙印。这些人很清楚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实际上是比较差的,这些年在欧洲他们已经尝够了苦头。
    如今,这样一个机会就摆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又怎么能放弃?在蒙塔亚,他们是受过教育的知识阶层,手里还算充裕的资金积累,足够让他们在这个消费极低的国家过上富裕,甚至奢侈的生活。
战争之王 … 第六卷 和平之殇 第二十五章 总理夫人
    对于那些有意留在蒙塔亚创业的殖民者后裔,新政府制定了足够优厚的支持政策,以图希望这些人能为蒙塔亚的经济展出力。不过,返回蒙塔亚的前殖民者后裔们也并不是都抱着单纯的想法的。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都怀着特殊的目的——他们是来试图取回他们的父辈遗留在蒙塔亚的遗产的。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蒙塔亚民族独立革命时期,社会治安极为混乱,过于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以极左的方式对待殖民后裔。在那样的情况下,好和坏、善和恶根本没有界限。大量的殖民后裔被杀伤,被驱逐,私人财产或被抢夺,或被毁坏。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想把个人财产转移出去往往是不可能的。一些殖民后裔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纷纷把自己的财产就地埋藏起来,然后携家人逃离蒙塔亚。这些殖民后裔原本想等到蒙塔亚局势稳定一些的时候,再回来取出这些财产。
    可是,紧随而来的却是蒙塔亚持续不断的战乱和饥荒。今天是这个将军上台,明天是那个领袖执政,社会持续动荡不安,治安根本无从提起。更要命的是,在蒙塔亚国家独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塔亚人都处于一种极度仇视殖民者的情绪里。在他们看来,他们如今所受的战乱和困苦,就是这些可恶的殖民者们造成的。
    也曾经有一些殖民后裔在蒙塔亚局势稍稍稳定的时候返回了蒙塔亚,试图取回先辈遗留下的那些财产。但结果却是,这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人被湮灭在了对殖民后裔仇视的情绪里,再也没有消息传来。至于他们是否取得了那些财产,还是那些财产又便宜了他人,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在其后的很多年里,再没有殖民后裔敢于冒险尝试取回财产。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马苏阿里上台以后,极度贫弱的蒙塔亚经济这才让执政者们认识到了极端民族意识的严重后果。矫枉需过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马苏阿里政府才提出了一系列严厉的,旨在保证外国人权益的法律条款,这就包括了伤害白人者死的严苛法律。
    只不过,法律是法律,执法的却还是人。虽然马苏阿里政府执政后,确实有一些殖民后裔拿到了先辈的财产,但这些殖民后裔却不能拿着财产离开蒙塔亚。在半强迫的情况下,一些人不得已在蒙塔亚干起了实业,投了资。这其中就包括在蒙塔亚筹建电视台的法加斯和他的合伙人。虽然这些殖民后裔投资的企业在种种盘剥下未必能赚到多少钱,但和那些来到蒙塔亚寻找遗产未果,就莫名失踪的人相比。他们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直到蒙巴顿政府上台,新政府与大多数国家缔结了友好条约之后,几乎已经放弃寻找先辈遗产的殖民后裔们,这才又动了取回财产的心思。当然,这一切却不能少了一个关键人物的努力,她就是蒙塔亚总理夫人——莱特勒斯
周女士。
    蒙塔亚现在急需的的不是人力和资金,而是拥有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人力,有的是,蒙塔亚三百多万人口,除却老弱病残,都是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金,凭着蒙塔亚现在与国际上的良好关系,想弄到些无息的贷款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现在的蒙塔亚并不需要大笔的资金,因为包括公路、港口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都是由与蒙塔亚有着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家以半援助,半投资的方式建设着的。
    在蒙塔亚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蒙塔亚对行政管理、经济、工商业、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几乎是所有的行业都急需有技术的人才。自己培养,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时,从海外招聘就是最简洁和快的办法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莱丝受蒙塔亚政府委托,远赴欧洲及拉美地区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蒙塔亚国家形象推介和招聘活动。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雨季到来之前,为蒙塔亚招来一批急需的技术人才,然后在这个雨季中为城市建设、农业、工业和商业的大展打好基础。
    当然,此时的莱丝已经不仅仅是总理夫人的角色,她已经有了一个蒙塔亚政府言人的头衔。其实,如果不是莱丝不愿意从政,蒙塔亚外交部长的头衔很有可能就是她的。因为在这个国家,一个熟悉外部世界,能够顺利和外国沟通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现在的莱丝可算是修得了正果,她已经从一个不受待见的三流记者,一跃而成了蒙塔亚总理夫人。然后,闲不住的莱丝又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本感人至深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在非洲》。这本书从莱丝幼年时蒙塔亚政局动荡导致她的家庭生巨变,到成年后无法融入欧洲社会,再到重回蒙塔亚懈逅周吉平,再到经历战争的过程一一记叙。由于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源自莱丝的真情实感,强烈的代入感让小说读起来很是让人唏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