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带着仓库到大明 >

第1258部分

带着仓库到大明-第1258部分

小说: 带着仓库到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老和尚和老道士眼中多了精光,然后纷纷行礼。

    “吃饭吧。”

    来人去了楼上,稍后下来时,却已经是沐浴过了。

    “客人吃些什么?”

    “面条。”

    那些僧道大多都吃好了,这十余人各自坐下,等着饭菜。

    几个吃完饭的小吏在剔着牙齿,说着蘑菇没发好塞牙之类的闲话,目光在这十余人的身上转动着。

    吃了面条,那个被叫做老爷的男子起身去了外面。

    “外面夜禁!”

    一个小吏懒洋洋的说道,眼中多了警惕之色。

    另一个小吏悄然走进了阴影里,然后消失。

    那人说道:“今夜不该禁。”

    他当先出去,身后的十余人紧紧跟着。

    二楼那些僧道都在看着,有人说道:“这人在找死,等被那些巡夜的军士抓到,又恰逢册封太子的时候,多半是要被流放了。”

    “刚才都提醒他了,可还要出去,可见是不把规矩当回事,那是自己作死,怪不得旁人。”

    “少了个大人,多半是去通报五城兵马司的人了。”

    “城外是巡检司吧?”

    “不,听闻这边以后还要修外城,所以还是五城兵马司的人。”

    “咦!那以后这边可就大了,想想那外城要扩到什么地方去。”

    “……”

    出家人不关注世事是不可能的,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有了教派赋予他们的身份。

    僧道!

    “谁!站住!”

    这时外面传来了厉喝,那些年轻的僧道都跃跃欲试的想出去看热闹,却被师长给呵斥了回去。

    “伯爷……”

    “是是是,小的定会注意这一段的巡查。”

    外面的喧哗起的快,消停的也快。

    几个老道在一起窃窃私语,然后出了客栈。

    “居然是一位伯爷?”

    “哎呀!刚才真是看不出来,你看他吃面条唏哩呼噜的,和那些苦力差不多,哪像是一个伯爷的模样。”

    几个和尚在一起商议了片刻,稍后就有三个和尚出了客栈。

    这是什么意思?

    那些僧道都在看着,觉得师长们的举动有些诡秘。

    ……

    今夜的星光灿烂,空气中传来阵阵泥土的味道。

    “知道这是什么味道吗?”

    方醒问道。

    刚被盘查了一番的一个道士愕然道:“夜风的味吧。”

    春风吹拂着,微冷。

    方醒说道:“春耕了,泥土被翻了起来,这是泥土的味道。”

    两个道士尴尬的笑了笑。

    “兴和伯,此次册封太子殿下……以后会是个什么章程?”

    一个道士看着方醒问道。

    那队巡夜的军士已经远去,家丁们在周围看似懒散的巡查着。

    “你们是什么章程?”

    方醒反问道。

    两个道士相对一视,面色严峻的道:“兴和伯,我等在乡野自然要导人向善。”

    这话太过空洞,正好来了和尚,方醒就问道:“方某只是长夜无眠,诸位大师这是为何?”

    一个和尚近前道:“可是兴和伯当面?”

    方某,伯爷,这些方外人就凭着这两个就确定了方醒的身份。

    所谓的方外,从来都不是真正的宁静之地。

    方醒点点头,两个和尚合十为礼。

    “兴和伯,明日我等就要为太子殿下祈福,为大明祈福,这是应当。归程之后,我等自然会青灯古佛,只是不知以后……”

    老朱家大抵是偏向道家的,所以给了龙虎山那家人真人的称号,虽然没给天师,不过相对于佛家来说,已经很是优待了。

    不过随着朱棣靖难成功之后,姚广孝对宗教的影响力就显露出来了。

    庆寿寺的存在一直是个异数,大报恩寺的重建更是佛家重新出世的预兆。

    可在朱棣的眼中,能帮助自己的教派才是好教派。

    所以道家依旧靠着当初的主动投靠过的很滋润。

    不过佛家虽然不冒尖,可日子依旧不差。

 第2472章 告诫

    一般情况下,僧道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

    星空下,僧道却在京城之外共同面对着一个男子。

    “……你们能做些什么?”

    方醒还是把那个问题抛出去。

    宗教本就是安抚人心的作用,但是经常会错位,然后就是灾难。

    比如说蒙元时,全真一时无两,风光到发紫。

    但一家独大不符合蒙元的利益,所以一巴掌就被压了下去。

    随后就是龙虎山为首的那一派。

    那一派历来都比较低调,深得历代统治者的心,蒙元人慨莫能外。于是乎蒙元人就开了勋章铺子,从开始的一直封到现存的,堪称是封号大批发。而且还得以掌管南方的道教,就这么开始火起来了。

    而所谓的天师,官方给的封号就是在蒙元,到了大明,也就是给个真人的封号。

    方醒看着那个道人,说道:“全真这是探路的吧。”

    那道人正色道:“兴和伯此言差矣,天下都是一家。”

    这里的天下指的是道教。

    方醒笑道:“那个儒释道本是一家的说法,出自何处?”

    两个道人默然不语,而和尚却是抚须微笑。

    方醒只是敲打了一下,见和尚欢喜,就说道:“听闻东南那边的田地不足以供奉?”

    两个老和尚的笑容瞬间就变成了惶然,然后一人说道:“兴和伯……出家人只是虔诚罢了,至于饮食……”

    两人支支吾吾的无法回答。

    道人见状就心中一松,然后就说道:“兴和伯,供奉都属自愿。”

    另一个道人见方醒漠然,就整整华阳巾说道:“兴和伯,我等不是武当山。”

    朱棣在靖难时几番起伏,为了军心士气,装神弄鬼是免不得的。

    而鼓舞士气最多的就是玄武神。

    登基后,为了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点,神话一番靖难之役的必要性肯定是要做的。

    于是玄武神就在武当山上。

    几十万民夫,十余年的工期,大量的钱粮……

    这个浩大的工程和修建北平城是一起的,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况下,居然能同时进行两个超大型工程,还要频繁北征。

    大明居然没被拖垮,方醒觉得夏元吉首当其功,其次就是军屯还未彻底糜烂可当第二。

    想到这些,方醒就说道:“要分清自己在哪里,应当要做些什么,分不清的,那就沉寂下去。”

    “道统啊!让人头痛。”

    方醒负手看着漫天星海,说道:“国在前,弄不清这个,你们就算是能晴空祈雨也是枉然。”

    左边的和尚说道:“兴和伯,贫僧等不管是在寺里还是在外,从未忘记宣扬圣天子。”

    道人自然不甘落后,说道:“当今天子圣明,大明国势之雄浑,古之未见。我辈自然要为圣天子,为大明宣扬,让乡间,让那些信众知道这个道理。”

    僧道看似都服软了。

    方醒微笑道:“大皇子为太子,这是天道。”

    僧道几人交换了眼神,起身应道:“是,圣天子当世,嫡长子当是太子殿下。”

    对玉米成为太子的忧心忡忡并非只在俗世。

    此时的方外更像是一个隐居之地,文人骚客都以和僧道交好为荣,出现了不少诗僧、神仙中人。

    所以他们对朝中之事也了如指掌。

    方醒摆摆手,转身回来,说道:“天下早已稳固,三五小丑跳梁不足为惧,本伯今日见你等,只是为了一件事。”

    他目光缓缓看向这几人,说道:“方外之人,首先是人。世上无没有父母的神仙,所以不管是哪路的神仙,都要记得自己的父母,这样才是好神仙。”

    几人齐齐应了,知道这话里是在敲打他们。

    神仙也是大明的神仙,莫要做了别人的神仙。

    方醒看着那几个和尚说道:“少和百姓争些地,可否?”

    两个老和尚满头大汗的应了。

    方醒微笑点头,然后看着道人们说道:“方外就是方外,你等当自勉。”

    几个道人面色大变,其中一人脱口而出道:“兴和伯,这是陛下的意思吗?”

    方醒皱眉道:“本伯还未进城。”

    几个道士就轻松了下来。

    方醒微微点头,然后在家丁的护卫下往客栈去了。

    和尚们面色难看,但却知道躲过一劫。

    道人们也是微笑着,觉得从前宋开始道家在中原根深蒂固,一介伯爵当真不知天高地厚。

    “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

    这时前方的方醒说了一句话,和尚们面面相觑,而道人们面如死灰。

    当年蒙元人的马蹄踏破中原时,忽必烈派出使者去龙虎山。结果龙虎山那位告诉了忽必烈的使者: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

    忽必烈得了这话如久旱逢甘露,马上就叫人传了出去。

    前宋笃信道教,可道家的神仙在告诉大家:这天下就是蒙元人的了,最多二十年就会被他们统一。

    这是压倒南方的一根稻草,也不知道是不是最后的一根。

    方醒回到客栈后,才进房间,就见到了黄钟。

    “可是家中有事?”

    黄钟起身拱手道:“伯爷,今日有人来家中,让大少爷明日进宫观礼。”

    方醒想了一下,说道:“那我明日就不去奉天殿,在文华殿或是午门外面看看就算了。”

    黄钟知道方醒这个举动的意思,就说道:“大少爷还年轻呢!陛下此举大概是想着让大少爷以后和太子殿下……”

    方醒点点头道:“我们终究会老去,土豆和玉米……这两个名字倒是妥帖。”

    黄钟笑道:“是啊!缘分。”

    方醒神色轻松,看来并未为了皇帝的这个决定而恼怒。

    黄钟说道:“伯爷,您今日并未进城……”

    方醒说道:“正好遇到了僧道来了,就想和他们说说话。”

    黄钟觉得方醒此时却插手错了:“伯爷,历来宗教在帝王心中都是您说的双刃剑,该远离啊!”

    “难道你以为真有神仙?”

    方醒微微摇头道:“长生不可觅,仙道不可凭,皇帝还年轻。”

    黄钟想起解缙最近几年的举动,不禁就笑道:“解先生这几年也迷恋上了修道,可见人一老就怕死。”

    方醒点点头道:“此事不可小觑,当年太祖高皇帝还是吴王时,就经常派人请见龙虎山,就希望那位能再说一次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可惜没有。”

    此事黄钟也清楚,他说道:“后来太祖高皇帝显露真龙模样,那边就急匆匆的来求见,两边掉了个个。太祖高皇帝也不为先前的事发作,只是后来却不肯再给天师,也不肯给蒙元人给的重赏和诸多名号。”

    方醒笑道,“每逢乱世,他们总是出山挑选自己看中的真龙。方外方外,方到何处?外到何处?所以此次我本想劝阻为皇太子祈福之事,可想到宫中的那位,只得退了。”

    外面渐渐的多了鼾声,方醒说道:“你也去歇息吧,明日早些回去坐镇。”

    黄钟起身道:“是。只是伯爷,稳住国本才是根本。”

    “我知道。”

    等黄钟走后,方醒出了房间。

    他在二楼看着下方的大堂,微微一笑。

    下面有几个僧道,都是年纪不小了,但大多面带忧色。

    有人无意间抬头见到了方醒,急忙稽首,然后僧道一起行礼,倒也是让人觉得时空颠倒。

    方醒点点头,然后转身回了房间。

 第2473章 母后,今天我乖乖的

    天色微明,残余的星宿闪烁不定。

    整座乾清宫灯火通明,那些太监宫女们都在进进出出的,很是忙碌。

    就在乾清宫的下方,辇舆已经准备好了。

    “太子如朝阳,所以册封太子就该早。”

    朱瞻基站在乾清宫外的平台上,看着远方的黑夜,说道:“都准备好了吗?”

    俞佳一夜未睡,此刻打起精神道:“陛下,宫中一切都妥当了,您该进早膳了。”

    朱瞻基点点头,俞佳回身瞪了几个太监一眼。

    两个大锅贴,里面填满了粉丝和蛋皮,卤味细微。

    朱瞻基吃完后,有宫女奉茶,他只喝了一口,就说道:“去谨身殿。”

    “陛下旨意……驾临谨身殿……”

    一个太监厉声喊道。

    只是一声喊,整座皇宫仿佛都活了过来。

    无数太监宫女纷纷列队于旁,然后跪下。

    “陛下万岁!”

    朱瞻基漠然看着这些,知道应该是俞佳弄的。

    他身着衮衣,头戴帝王冕,脚步稳健。

    冕的前后有十二道旒,每道旒上有十二颗玉珠。

    珠子之间轻轻碰撞在一起,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朱瞻基的视线就在这些玉珠之间穿过。

    他看到了那些孔武有力的太监在下面列队,这是戒备。

    京城也在戒备了吧。

    他微微点头,左脚下到了第一个台阶上。

    他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开始!

    ……

    午门外,百官渐渐聚拢。

    金吾卫在午门外排列整齐,气氛肃然。

    能有资格出现在这里的,不管是垂垂老矣,还是年轻气盛,此刻都纷纷觉得浑身重了几斤。

    杨荣看着午门,喃喃的道:“来了啊!”

    他身后的杨士奇低声道:“是啊!让人想起了当年文皇帝册立太子时的场景。”

    “本官想到的是仁皇帝册封当今陛下时的场景。”

    一阵窃窃私语后,那些老臣都有些唏嘘。

    ……

    而在坤宁宫,迷迷糊糊的玉米被人穿戴好了太子冕服,只是九梁冠和九章服。

    九道旒垂下,叮叮当当的,加上玉珠冰冷,落在玉米的脸上,让他再也没法打瞌睡。

    “母后……”

    玉米迷迷糊糊的睁开眼睛,端端已经拿着毛巾往他的脸上盖了下去。

    温热让玉米又想睡了,只是毛巾很快离开,他觉得脸上有些冷,就抱怨道:“姐姐欺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