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275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275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志气!”刘彻点点头,这还是刘彻首次见到有人的志愿填的是地方衙门,当然更重要的是,王温舒这样一切唯上,而且背起黑锅来毫不犹豫的酷吏,正是所有皇帝都喜欢的。

    刘彻自然也不例外。

    皇帝需要施德装逼刷声望。

    但更需要的是,有一把锋利的刀,为皇帝剪除异己,诛灭叛逆。

    王温舒这样的人。是每个皇帝都需要的人才。

    刘彻将王温舒的考卷直接翻到最后一页。

    刘彻先扫了一眼王温舒解答的那几道数学题,不出所料,王温舒的算术水平只能中等,所以。那道去年无人答出的题目,他自也没可能答出来。

    再看策论,刘彻就不由得抿起了嘴唇。

    “江湖气息太重了些……”刘彻在心里判断,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略略有些耿直……”

    “不过……朕喜欢……”刘彻咪起了眼睛,显然对王温舒的回答感觉很满意。

    今年考举最后那道策问的题目是刘彻自己亲自拟定的。

    题目是这样的:朕观三代王治。惶惶如日,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帅俾。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星辰不孛,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凤鸣岐山,河洛出图,真乃圣治也!惜乎子孙不孝,致有桀纣之暴政,幽王之昏聩,社稷倾覆,宗庙崩坏,岂不令人痛哉?今朕获承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唯恐朕之不敏,以羞先帝遗德。

    朕即不敏,往思三代先王,日思夜寐,为止所济。倚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

    朕闻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撅有我师。

    诸公皆贤达良士,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必有能教朕者。

    简而易之,这其实是一道空泛的国策问政。

    若以文字来看,似乎更适合嘴炮党发挥。

    但,这却是刘彻挖的一个陷阱。

    原因很简单,刘彻提了桀纣幽王这些坏典型,然后用这些坏典型问士子们,朕该怎么避免犯下这些家伙一样的错误呢?

    倘若有人巴巴拉拉的扯什么德政仁义,那他就要大错特错了!

    因为在汉室,天子是不可能有错的!

    假如天子错了,那么错的肯定是这个世界!

    在汉室,大臣可以劝谏,甚至可以犯言直谏,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绝对不能让皇帝有错。

    所以汉室臣子的奏折在劝谏的时候,都会以‘臣xx昧死以闻’开头,用‘臣愚所不能明陛下之意,顿首死罪,伏维上奏’结尾。

    看到了吧,游戏规则就是这样。

    就连丞相在劝谏的时候,都要用昧死以闻来铺垫。

    你一个士子,居然敢说天子有错?

    皮痒了还是活的不耐烦了啊?

    汉太宗孝文皇帝的除诽谤令,限定的对象可是只有不识字的农民……

    所以前世颜异反对盐铁官营,给张汤上了点眼药,这些都没能动摇他的地位。

    但是,当颜异跳出来质疑小猪的白鹿皮币。认为这个东西是错误的时候。

    他就被腹诽了。

    刘彻记得很清楚,张汤是这么给颜异定罪的:这货居然在听到有人评论陛下的诏命的时候,没有说话,嘴唇却动了。这肯定是腹诽啊,应该处死!

    然后颜异就被处死了……

    堂堂大农令,两千石大员,就这样憋屈的被杀了。

    满朝上下,却没有一个人敢帮他开口。

    因为。颜异破坏了潜规则——天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怎么可能会有错?肯定是你错了……

    而等到小猪把天下搞的民生凋敝,海内怨望四起,就查揭竿而起的陈胜吴广了的时候,一道罪己诏,就将一切都消弭于无形,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当今天子都承认自己错了……

    那老百姓也就觉得值了,也认为天子知错能改,果然是圣天子……

    所以,可以预料。这次的儒家,特别是鲁儒派系,要被刘彻坑死了。

    敢在这试卷上说刘彻某个政策错误的家伙,给自己买棺材倒不至于,但这辈子,别想做官了,却是肯定的。

    王温舒的提供给刘彻的答案,颇有些剑走偏锋的意味。

    这货看得出来,还是有些墨水的。

    他先是举了桀纣和幽王的那几个著名罪行,什么酒池肉林啊。炮烙啊,烽火戏诸侯啊,然后再拍了刘彻的马屁,列举了刘彻登基后实行的仁政和国策。说刘彻的政策,已经是能与三皇五帝的仁政并列的大大的好政策。

    然后他就话锋一转,提到了刘彻担忧的子孙不孝的问题。

    他说国事崩坏,一般是吏治先开始。

    所以,汉家江山万万年,陛下您虽然已经打好了根基。但,还需要在吏治上做一些小小的补充。

    到这里就露出了王温舒的屁股了。

    他向刘彻建议,应该准许官员的下级,向廷尉和丞相举报上级的不法行为,还要鼓励百姓状告那些不法官员。

    对于贪赃枉法之人。

    王温舒的建议是:杀一儆百!

    发现一个就杀一个,以后肯定就没有贪官污吏了,这样汉家社稷就可以万万年,永永无期。

    这就是刘彻为什么说他江湖气太重了的缘故。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明太祖朱元璋和天朝太祖敢这么对官僚阶级下刀子啊!

    其他的帝王都是收买拉拢。

    当真以为其他皇帝不想学?

    非也!

    实在是力有未逮啊!

    况且,明太祖朱元璋杀的官吏胆寒,结果是什么,被人骂了一万年,同样的还有天朝太祖,一生辛勤,结果又是什么?

    刘彻还没高尚到会为了人民之类的高大上理由,去赌一把的程度。

    不过,话又说回来,王温舒的这个回答还是很符合刘彻心意的。

    对官僚阶级,有时候太客气,人家就会骑到皇帝脖子上拉屎拉尿了。

    譬如宋朝的文臣,明朝中后期的文官集团。

    皇帝只靠施恩,可没办法让人心悦诚服,关键还得有一把刀子悬在官僚们的脖子上。

    刘彻需要王温舒这样敢杀人能杀人的臣子,去帮他杀掉一些吃相太过难看的官僚,震慑一下那些胡作非为,以为自己是土皇帝的地方豪强。

    用汉宣帝的话说,这是‘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

    用刘彻理解就是手拿刀剑,口吐仁义。

    “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山姆大叔,确实已深得统治精髓……”刘彻在心里感叹着。

    这样想着,刘彻将王温舒的卷子放到一个写了华阴县的签挡中。

    尽管考举还有两轮才算完成,但王温舒仅靠这篇策论,在刘彻眼中就已经可以保送到第三轮了。

    相应的,他的,也就比别人高了。

    华阴县还缺一个四百石的尉丞,刘彻决定让王温舒去干上一干,顺便磨砺一下他。

    要知道,华阴,那可是关中出了名的官吏险途,当地宗族势力强大,甚至有宗族就是从秦代就一直生活在当地的地头蛇。

    汉兴以后,刘邦又安置了一帮山东老兄弟在当地。

    这些山东老兄弟现在虽然死的差不多了,但他们有子孙啊!

    这些功臣后代,从龙将士的后人,虽然已经不能享受祖辈给他们的特权,但发起疯来,动不动就我爷爷我爹当年跟太祖高皇帝如何如何,而且这些人与长安的列侯勋臣集团,有着千丝百缕的联系,这些人常常不是某位列侯先祖的心腹之后,就是他家家臣之子,甚至有人的母亲、奶奶什么的,就是某位大人物的乳母。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阴等几个山东老兄弟后代聚集的地方,简直就是一般官吏畏之如虎的险地。

    去了这些地方的,很少有能顶得住压力的。

    常常不是被迫或者半推半就的同流合污,就是挂冠而去。

    但刘彻却不能再容忍这些家伙继续躺在先祖的功劳薄上吸食国家的血液,贪吃懒做了。

    再这样下去,这些家伙估计要演变成八旗子弟了……

    还是派几个酷吏去教育一下他们比较好。

    “国朝至今五十余年,也是到了该换皮的时候了……”刘彻心里想着。

    纵观历史,谁都能发现,任何一个朝代,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次主动或者被动的换皮,以此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汉室发展到现在,也确实是到了要换皮的时候了。

    这是大势所趋。

    刘彻心里很清楚,所以,他才要掌握主动权。

    主动选择朝那个方向进化,总比被嘴炮党和利益集团裹挟着换皮要好。

    ps:  明天要去长沙吃酒,上午会有更新,然后,估计得周一晚上才能有空写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二十七节 看望

    看完王温舒的卷子,刘彻又翻了几十张,不禁有些乏味了。

    因为这些家伙写的答案,几乎都是假大空的那一套。

    至今为止,一个理解刘彻问这道题目的心思的人都没有……

    “知己难求啊……”刘彻感慨了几句,然后,下一份卷宗,就让他眼前一亮,不为别的,就为此人姓公孙名弘字季,嗯,是的,就是那位把汲黯坑的五体投地,搞的董仲舒生活不能自理,弄死了主父偃,在史书上留下了‘弘竟以丞相终’的平津侯公孙弘!

    老实说,刘彻对公孙弘的印象很不好。

    因为,这货是汉室历史上出了名的小人,而且还是真小人!

    “姑且看看这位小猪朝唯一的能在丞相位子上寿终正寝的平津侯的水平吧!”刘彻想着,就翻开公孙弘的卷子。

    公孙弘的卷子上的字迹,非常漂亮。

    看的出来,这位的书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微微扫了一眼,刘彻的嘴巴就有些因为惊讶而微微张开。

    因为,公孙弘完美的解答了那道困扰了无数人的算术题。

    这道题目出了一年多,被人解答出来,没什么疑问,但问题是,答出来的居然是公孙弘!

    他可是胡毋生的弟子!

    学的是《公羊春秋》!

    又不是墨家那帮天天钻研数学和几何的家伙……

    但想了想,貌似研究数学也是现在儒生的必修课……

    譬如后来司马迁带头,带领儿宽枚乘等一批文学之士,编篡了太初历,计算了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

    这可是比这道数学题还难n倍的超级计算工程。

    便是后世专门研究数学的研究僧,博士甚至教授,估计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不借助电脑,就完成对此的计算。

    这么一想,刘彻也就点点头。

    接着去看公孙弘的策文。

    只看了一眼。刘彻就移不开视线了。

    “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刘彻心中感叹着:“难怪公孙弘可以成为小猪朝唯一的政坛常青树,不倒翁,单单是这份政治敏锐度,就足以令其屹立不倒了!”

    公孙弘很完美的挠到了刘彻的痒痒处。

    他的这篇策文。准确的找到了刘彻到底想说什么的关键。

    是的……

    正是制度,也只有制度!

    虽然受限于时代局限性,公孙弘也只能说到这里,但,这就足够了!

    刘彻站起身来。手中拿着这份卷子,轻轻的将它放到王道手里,吩咐道:“去,抄录十数份,分别去给颜异、汲黯、张汤、义纵等朕近臣看看,让他们好好学一下,人家的思考方式!”

    刘彻这却是找到机会,开始宣泄了。

    他身边近臣十几人,一个想到这个地方的都没有!

    真是……

    “拿笔来!”刘彻命令着。

    一位侍从立刻捧着一支毛笔,递给刘彻。刘彻提笔在那卷子上加了一句话:朕闻自古王者易制以合天下,士大夫贵戚重臣,为天下表率,当嘉与民更始。

    写完这句话算是对公孙弘策文的补充,刘彻就挥手道:“告诉他们,明日,朕要看到他们的奏疏!”

    仅靠公孙弘这个现在还不起眼的士子的一篇文章,是造不出势的。

    所以,刘彻需要自己的亲信心腹们,掀起一股上书潮。带动朝野舆论。

    “诺!”王道恭敬的点头。

    刘彻看着王道远去的背影,心里头却是松了口气。

    事实证明,当皇帝也不容易。

    特别是碰到臣子们无法领悟自己心意的时候,那个尴尬。不是皇帝是体会不到的。

    将此事处理完,刘彻觉得,是时候休息一下了。

    今天他都看了差不多两三个时辰的卷子和奏疏了,再这样,恐怕将来会出现什么肩周炎一类的顽疾。

    劳逸结合,才能活的更久!

    于是。刘彻吩咐道:“摆驾宜兰殿!”

    宜兰殿是义婼的寝宫,说起来,自打义婼怀孕后,刘彻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她了。

    这女人,尤其是怀孕的女人,要多哄。

    正好今天有些空闲,刘彻觉得过去看望慰问一下给他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义婼。

    嗯,你没看错。

    对刘彻来说,义婼的怀孕,就是最大的功劳。

    不然的话,无后的皇帝,位置,始终是不安全的。

    皇帝只有有了子嗣后代,才是一个完整的皇帝。

    不然,下面的人可是会生出一些不该有的心思的。

    而有了子嗣,不止是刘彻的位子稳固了,便是大臣们也能找到主心骨和寄托的对象 。

    算算时间,义婼已经怀孕四个多月了。

    大概在明年正月或者二月左右就能给刘彻诞下血脉。

    对于义婼,现在宝贝的不只是刘彻。

    整个朝野都在关注着这个为天子怀上血脉后嗣的妃嫔。

    只要不发生意外,义婼生下的孩子,假如是女孩,那就是大长公主,汉室,大长公主的特权,并不比诸侯王少,因为一般,长公主都会肩负起帮助天子照料那些幼年皇子的责任,这样一来,等于是给了长公主与未来的天子拉关系的机会。

    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