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22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422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的?”有人似乎不太相信。

    “当然是真的了!”这个男子斩钉截铁的说道:“去打听打听,我们家东主,可是当年安国武候讳陵老大人门客,最是信守诺言,一诺千金啊!”

    许是安国武候的名头,让百姓们感觉到了信服。

    当初安国武候王陵为丞相,继续萧何曹参的执政政策,造福了关中百姓。

    当然,最重要的是,王陵有个自认为是其干儿子的北平文候张苍。

    当初,张苍为相的时候,每次下朝后,首先做的事情,不是回家,也不是回官衙,而是驱车到安国候府,像儿子一样侍奉王陵的夫人。

    这样的故事,在关中被人广泛传颂,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佳话。

    而王陵在世时,也是以铁面无私,刚直爱民闻名。

    当初,王陵为了表达对吕后的不满,不惜闭门不出。

    比起跪舔吕后的留候和绛候,在名声上好太多了。

    因此,听到这男子的话,加之上面的游缴似乎也并没有站出来指责对方,反而有意无意的对着对方笑了笑。

    这让百姓们立刻深信不疑。

    于是,大家纷纷道:“若真是如此,那我家今年秋收后,粟米跟豆子就卖给你了!”

    淳朴的百姓们,有的甚至已经开始盘算,把粮食卖了高价后。今年应该能给孩子和细君多置办几套新衣,甚至还能在明年买头牲畜,回家帮着干活。

    骡子和驴,都是很好的选择。

    即不贵。也好养,而且耐用。

    这样的场面,发生在关中的许多地方。

    甚至有些地方,地方的游缴乃至于亭长给类似这样的人背书,拍着胸膛保证。

    一个可怕的金融漩涡。正在成形。

    闻到不安气息的绣衣卫以及御史衙门的御史们,迅速将这些情报反馈到了未央宫。

    “已经查清楚了吗?”刘彻问着王道,虽然王道已经卸下了绣衣卫的工作,但他依然负责将绣衣卫的事情反馈到刘彻这里。

    “陛下,已经查清楚了……”王道低着头道:“涉及的人,遍及列侯、两千石,虽然,都只是他们的家臣或者次子在出面,然而,事实已经无可辩驳。他们在洗钱!”

    洗钱这个词用的好!

    刘彻在心里给王道点了个赞。

    但,说起来,这个词也不算王道发明的。

    准确的说,洗钱这个技术,老刘家是开创者。

    想当年,刘邦这个金融小白,玩出了奇葩无比的三铢钱,又被称为颊钱。

    刘邦铸造的那个三铢钱,不仅小而薄,还各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在流通的时候,居然发生了新钱流通不到半个月,就已经碎成无数块的奇葩事迹。

    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经济危机。

    吕后上台后,首先就废除了三铢钱。同时颁布钱律,禁止私钱,然后铸造八铢钱。

    吕后的八铢钱,比起刘邦的三铢钱,那良心就像黄金跟黄铜之间的区别。

    新钱在重量、质量、成色和含铜量上,碾压了刘邦的三铢钱。

    你以为吕后就真的这么有良心吗?

    那你就要大错特错了。

    随着新钱流通。为了防止大家不用以前的老钱,或者把老钱换成新钱。

    吕后规定:径十分寸八以上,虽缺铄,文章颇可智(知),而非殊折及铅钱也,皆为行钱。金不青赤者,为行金。敢择不取行钱、金者,罚金四两。

    意思就是啊,这个钱呢,只要是符合标准(十分八寸)就算缺了个口子,但只要钱上面的字迹还能看到,又非是全铅或者完全断裂的,就是合格的钱币,任何敢拒绝使用它的人,罚金四两。

    这等于是把刘邦的三铢钱造成的损失,完全转嫁了百姓。

    官府和朝廷借机将大量库存和用不出去的颊钱,作为购买百姓的商品的货币给花了出去。

    而这些劣质的颊钱,到了百姓手里,却很少能有被官府回收的——官子两张口,爱怎么说怎么说。

    以至于时至今日,许多地方,根本不认任何铜钱。

    当地百姓只以绢布交易或者完全以物易物。

    老刘家玩的这么漂亮,以至于之后的许多人都是有样学样。

    太宗时发行新钱,称为四铢钱,又开了钱禁。

    然后,天下人就纷纷学习刘氏故智。

    用私铸的四铢钱,大量的兑换市场上的八铢钱,再融了回去造私钱。

    吴王刘濞跟邓通因此赚的盘满钵满。

    在民间,人民形象的将这种官府和朝廷通过左手倒右手的行为,称为洗钱。

    这种隐秘的金融手段,成为了某段时间权贵和商人们剪百姓羊毛的最佳手段。

    但百姓也不是傻子。

    被坑多了,也知道自己上当了。

    于是,百姓们也不再什么样的钱都傻乎乎的接受了。

    如今在关东,一枚吕后铸造的八铢钱,等于三枚四铢钱或者五枚私钱,至于三铢钱……根本就没有人要!

    至于关中,除了八铢钱跟秦的半两钱,还能有点流通的市场。

    其他四铢钱啊三铢钱啊,无论官造还是私铸,统统都被人丢进了垃圾桶。

    质量好的钱币,倒也没什么。

    大不了融了,铸成其他器皿,起码不亏本。

    但那些当初为了赚钱和剪羊毛强行上马的各种劣质钱就很尴尬了。

    钱放在手里面,又花不出去,那就是亏本!

    而少府和内史衙门却又宣布,旧钱与五铢钱的兑换比例,以含铜量为基准,融化后出铜一斤,给五铢钱五十枚。

    但问题是,一斤铜有两百八十八铢(汉制,一斤十二两,一两二十四铢),起码能铸新五铢钱六十五枚,夸张点话,七十枚也够(加了铅铁后)。

    这样的兑换比例,让那些家伙又如何接受得了?

    你要知道,在原先,他们一斤铜,轻轻松松能铸造出一百枚甚至一百二三十枚钱币。

    财富瞬间缩水一大半的感觉,没有什么人愿意接受。

    于是,他们将主意打到百姓身上,也就可以理解了。

    中国自古以来,权贵们不就是这么玩的吗?

    股市也好,楼市也罢,乃至于期权债券,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行中饱私囊之实。

    这样的事情,完全不需要华尔街啊西方人教。

    大家生来就会。

    反正沉默的大多数,除了哼哧哼哧两声,发发牢骚,又能怎么滴?

    毫无疑问的,甚至不需要人提醒,哪怕是王道这样的宦官都知道,这些家伙在打什么算盘。

    但很可惜,广大百姓却根本不知道。

    受限于知识和阅历,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连基本的数学常识都不具备,甚至连秤杆上的准星也瞧不明白。他们那里能弄得清楚这样复杂的玩意?

    哪怕他们曾经吃过类似的亏。

    但很可惜,百姓是健忘的。

    类似游戏只要不是每年来一次,保证上当的人会跟秋天的粟米一样多。

    当然,百姓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但问题是你怎么说服一个已经被安利了的邻居相信你?

    “陛下,我们该怎么办?”王道问道。

    下面的兰台尚书和御史们,也是目光灼灼的看着天子。

    这一次的问题,在许多人看来,无疑是非常棘手的。

    大半个关中的基层官员和贵族阶级、豪强家族,都已经入场,而其他人则在准备入场。

    场中的玩家,包括了窦氏、陈家这样的外戚,也有曹、王、灌这样的老牌世家,甚至还有战功赫赫的将军。

    这些人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了秋收前的时机,利用百姓的趋利心理,想玩一次洗钱,将他们兜里正在迅速贬值的钱币,甩给老百姓,让百姓接盘。

    但受损的,最终无疑是朝廷和百姓,甚至很可能酿成一场民变。

    当然,类似民变,朝廷和官府都早有处理的经验了。

    甚至不需要出动军队,县里的衙役和民兵就能轻松镇压。

    因此,很多人的心里都觉得,这次天子大概要低头了。

    是的,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在这个时候,在面临百姓与列侯勋贵及大臣之间,必然会装作看不见这样的事情。

    顶多事后,惩处几个吃相太难看,而且地位边缘化的家伙,将他们当成替罪羊,拿出来给百姓出气。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一十六节 投石问路

    刘彻这个时候心里面的火气是蹭蹭蹭的向上冒。

    在这瞬间,他有种要化身斯达舒,将那帮权贵全部塞进炮弹里,然后发射到外太空去的冲动。

    但,作为一个皇帝,他却不能这样子干。

    抛开干趴这些权贵可能带来的政坛真空和政权瘫痪不谈。

    一个国家,一下子暴露出大半个上层统治阶级都在拿下层平民开刀的丑闻,必然会立刻就动摇整个政权的合法性,并产生波及整个世界的动荡。

    既然权贵都在鱼肉百姓,那么天子又在干嘛?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可怕且极为致命的命题!

    但若是放任不管,视若无睹。

    刘彻相信,那些权贵的胃口,会一次比一次大。

    最终,刘彻将退无可退。

    刘彻闭上眼睛,无数个想法在脑海中回转,然后被一一否决。

    任何以命令或者诏书的形势,强制把权贵们给按在地上的做法,只会激化局势。

    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王莽和王安石的下场,使所有妄图触及权贵利益集团的人,都要三思。

    “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才是治国的根本之道!”刘彻在心里想着:“那么这次,谁是大多数,谁是一小撮,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

    虽然看上去,似乎几乎整个关中的权贵都卷入了这次事件。

    但其实,透过表象看本质,很轻易的就能发现:权贵们想通过这次秋收洗钱,将他们手中积压的劣币,甩锅给百姓,但不可能所有权贵的手里都积压了大量的劣币。

    这其中必然会有:积压了大量劣币,和拥有一定劣币,还有只持有少量劣币跟完全只是来打个酱油等四种人。

    积压了大量劣币的人,肯定是不会在恐吓和威胁中放弃的人。

    但那些只持有一定劣币和少量劣币还有干脆只是酱油党的人,却是很轻松就能被分化瓦解的。

    所以。现在,摆在刘彻面前的问题就是:只要将那些积压了大量劣币的人跟其他人区分开来。

    然后这个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想清楚这个问题,刘彻很快的,就将嫌疑人的名单缩小到了不过五十人。

    道理很简单。除了这些家伙,其他人完全不需要也不靠铸钱就能快快乐乐的过上奢侈腐败的生活。

    像是外戚的薄窦陈,以及老牌的万户侯就基本都被排除出这个名单了。

    因为他们就算手里真的积压了不少私钱,但在刘彻出面后,也会放弃现在的做法。转而去想其他办法。

    这样的顶级列侯家族,根本就不需要用这样的歪门邪道。

    他们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光明正大的让少府去帮他们解决问题。

    其他三公九卿也是如此。

    这么多年了,他们挖少府墙脚,什么时候低调过?

    也就说是,现在外面那些打着这些人旗号的家伙,最多是这些家族里的庶子或者干脆就是家臣管家什么的位置不高的人在想要给自己的财富保值。

    对付这些家伙,刘彻压根就不需要出力,只要哼哧一声,他们就会跑的跟兔子一样快。

    想到这里。刘彻就迅速做出了决定。

    他转身对等候在一旁待命的尚书们下诏:“拟诏:朕闻,今行钱或曰:三铢,或曰:八铢,或曰:四铢、半两,或曰:五铢。

    大小形制乃至于轻重,各有不同,良莠混杂,使细民困惑而国乱其政也!易云:通其便,使民不倦,故圣王治世以去繁化简为要。其令有司上言钱政。朕将择其善者而施之!”

    这就是要放出金融改革,彻底取缔除五铢钱外的其他铸钱的风声了。

    这既是打草惊蛇,也是投石问路。

    看看反应再说。

    但有一点,刘彻能肯定。这诏书一下,大多数跟‘一小撮’立刻就能分离出来——但凡不是铁了心,必须要把自己积压的劣币换成保值的粮食的人,都会知道该怎么办,听到风声,还傻兮兮的留在‘一小撮’中妄图浑水摸鱼的家伙。刘彻也不介意给汉室的列侯阶级减员,给国家减负。

    至于将五铢钱作为国家唯一法定货币,同时进行金融改革。

    则是刘彻早就想要干的事情了。

    这次只不过是顺水推舟,借着这个机会抛出来看看反应。

    若是反应太过激烈,那就先忍忍。

    尚书们没有迟疑,立刻就去拟诏了。

    刘彻回头看向王道,下达命令:“备车吧,朕去探望一下老丞相!”

    老丞相申屠嘉,在进入八月后,他的生命之火就开始摇摇欲坠。

    前几天甚至差点都不行,辛亏淳于意赶到及时,加上辽东出产的野生人参给力,勉强吊住了命。

    然而,也只是勉强吊住了性命而已。

    根据淳于意所说,申屠嘉很可能撑不过八月,要早点准备后事。

    这个事情,让刘彻很难过。

    申屠嘉是他这辈子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这位老丞相,对刘彻而言,就像一个敦厚的长者,亲手将刘彻领上了君王的宝座。

    刘彻无法想象,若没有申屠嘉在最初的力挺和支持,那么他很可能无法顺利的走上储君的大位,进而君临天下。

    做人要知恩图报。

    做皇帝更需要这样。

    不然,其他人很可能就不会死心塌地的给你卖命。

    所以,当申屠嘉病危后的这些天,刘彻几乎每天都会亲自去一趟故安候府慰问。

    很可惜,申屠嘉一直处在昏迷中,偶尔清醒,也大都在半夜或者凌晨。

    刘彻没办法与他交谈,只能是看望完毕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