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457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457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府和上下的吏员,纷纷将手伸进了息十一里捞好处,层层加派和加征,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举一反三的将征收田税谷物时使用的手段用到了息马税上——故意使马匹受伤或者指鹿为马什么的。

    然后借此讹诈和敲诈百姓。

    无数原本想靠养马发家致富的百姓纷纷破产,甚至,家破人亡。

    于是,局面立刻就从人人争相养马,变成了,谁养谁煞笔。

    以至于到了昭帝时期,为了鼓励民间养马‘其罢息马’。

    这无疑是讽刺至极的事实!

    有着这么一个前车之鉴,刘彻自然知道应该怎么取舍了。

    当然,刘彻也想听听汉室官员们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基层官员的意见。

    他们久在基层,熟悉民情,深谙事故,考虑问题肯定要比他这个宅在皇宫里的皇帝要更广阔。

    譬如,他们肯定知道,什么样的税率,能即保证百姓有养马的激情,又不会令国家吃亏。

    于是,刘彻问道:“以公之见,假马当以税几合适?”

    “此公卿大夫之所职权也,非臣所能议也……”文禁看了看巨头们,非常识相的谦虚的说道。

    他的这个回答,让在场两千石都非常舒服,纷纷觉得此人是个人才啊,可以提拔提拔,培养培养。

    就连刘彻也咦了一声,对这个家伙的机灵有些另眼相看的意思。

    道理很明白。

    能像文禁这样,将脑洞拓展到这个地步的人很多。

    譬如兰台的尚书里,就有不少类似想法的人。

    毕竟,刘氏玩假田玩了几十年了,只要皇帝有那么个意思,脑子机灵的,很快就能想到这一层。

    但能把自己位置摆正,哪怕是在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后,依然明白自己地位,能屈能伸的人,就很少了。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很多,有才干的人也很多。

    但,做了点成绩后,尾巴就翘到天上去,昂着脑袋,眼睛里只有自己的人也有不少。

    冯唐为什么会在史书上留下‘冯唐易老’的叹息?

    那句‘鄙人不知忌讳’起码要负一半责任。

    在这个世界上,想成功,没有才干是万万不行的。

    但光有才干,不会做人,撑死了也就当个技术宅,幕僚和智囊。

    只有那些又有才干,又会做人,懂进退,知人情世故的人,才能走上人生巅峰。

    起码在现在,这个文禁在刘彻看来,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基础。

    顺水人情,刘彻素来爱做。

    于是,他笑眯眯的对丞相周亚夫道:“丞相,类似文卿这样的能吏,朕觉得,丞相往后不妨给他们加加担子,给予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嘛……”

    周亚夫立刻就拜道:“诺,臣谨奉诏!”

    文禁闻言,立刻就叩首谢道:“微臣寸末之才,岂敢当陛下如此夸赞,丞相府中,才华远过微臣者不知凡几……”

    刘彻哈哈一笑,调侃道:“爱卿,谦虚的有些过了头,这可不好,应该更有自信一些,更大胆一些,朕向来提倡,士大夫公卿列侯,率民更始,多进忠言,多献良策!”

    被刘彻这么一调侃,原本有些肃穆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冲淡了许多。

    群臣纷纷放松心情,拜道:“陛下圣明,臣等为天下贺!”

    这也是刘彻所希望看到的情况。

    刘彻并不希望,今天的行程里,充斥着大篇幅的反腐、倡廉内容。

    朝野应该将注意力和重心,集中到马政改革上面。

    所以,他现在连谈都不谈太仆衙门里面的事情。

    这些事情,自有廷尉和御史大夫料理。

    身为皇帝,刘彻并不需要插手进去,以免掀起一场浩大的政治风波。

    “文爱卿说的有些道理,朕自会考虑爱卿的意见,现在,卿先到一旁罢,朕再问其他人,看看,还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刘彻笑着说道,实际上,因为这个文禁的缘故,刘彻的马政思想脉络,已然展现出一部分在众人眼前了。

    剩下的人,只要不顺,都会懂在这个基础上延伸。

    所以,刘彻随意在走了两步,来到了一个看上去大抵是御史大夫衙门的官员面前,问道:“公可有所意见、建议?”

    这是一个大概四十岁左右的官员,看品级,大约在千石左右,应该是御史大夫衙门里的中坚骨干了。

    刘彻故意选的他,就是想看看,晁错手下,是否有人才可以发掘。

    同时,也是在给御史大夫衙门里掺沙子——目前,御史大夫衙门在晁错的领导下,愈来愈有些变成晁错的一言堂的倾向了。

    这可不好!

    尤其是御史大夫衙门相当于皇帝的眼睛和耳朵、嘴巴,很多官面上的事情,皇帝不适合说话时,都是由其代为发言。

    若御史大夫衙门上下,都是晁错的人。

    那这个皇帝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就难免有时候要出故障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问完丞相的人,自然也要给御史大夫的人一些机会。

    要让人知道,天子是很公平的,决不会仅因一面之词,就做出决断,更能在舆论上,形成一种天子的马政是得到了朝野一致支持和拥护的形象。

    这对政策的推行和实施,有很大的好处。

    若仅仅只是皇帝本人,一拍屁股,就做出决断。

    那下面的人在执行的时候,就难免会阳奉阴违,甚至刷手段,磨洋工了。

    但若是征询了众人意见后,推出的政策。

    那么,谁敢捣蛋,谁就是跟天下,跟全世界作对。

    类似这样的面子上的把戏,刘氏向来玩的极为熟练。

    “臣持书御史元,昧死以奏陛下……”许是有了文禁的例子,此人表现的就更加自信和大方,顿首一拜后:“臣以为,前时文史官所言,或许不无道理,只是,臣所掌者律令也,不专其职,不置一言,臣仅以律法,试为陛下说之!”

    刘彻点点头,持书御史,在汉室制度之中,其职权是被限定的。

    根据规定:持书御史,主掌法律当其是非。

    简单的来说,就是司法解释官。

    当然,汉室没有司法解释和最高法官。

    因此,持书御史的职责,一般是帮助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了解法律,并为法律的制定提供参谋意见。

    在历史上,至宣帝时期,持书御史迎来一个崛起的时代。

    宣帝重用持书御史,将他们视为国家律法的专家,常常听取和接纳持书御史们的意见,因此,持书御史被改称侍御史,成为了巨头,甚至能与九卿分庭抗礼。

    如今,他们的地位却还很低,不过六百石而已。

    但一般,能够资格担任持书御史的人,对律法和过往政策,都是非常了解的人。

    这些人不被重视的原因也很简单——天天宅在档案馆里,除非上司相召,不然就蹲在档案馆里研究律法政策,鬼才知道他们谁是谁?

    一般在汉室,持书御史跟太史官一样,都是世袭。

    爷爷是持书御史,父亲是持书御史,儿子也是持书御史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些人,是汉室法家中出了名的顽固派和榆木脑袋,就是法家内部,也不见得有多少人喜欢他们。

    但黄老派的贵族,却很尊重这些人。

    因此,他们的日子倒也不算过的差。

    常常能被一些黄老贵族延请为家庭教师,教导子嗣,学习法律。

    刘彻也没想到,自己随手一点,就点到了一个持书御史,不禁有些感叹,自己运气也太好了吧!

    刘彻不是很喜欢持书御史。

    原因是前世穿越之初,他被禁足期间,皇帝老爹就是派一个持书御史给他讲了整整半个月礼法制度,讲的他脑袋都要爆掉了。

    所以即位以来,刘彻从未按照传统,召见过任何一个持书御史,请他们为自己讲解汉律的前世今生和沿革,他宁可让颜异和汲黯,去把汉律给背熟。

    但,持书御史们,却似乎一点也没忘记这个使命。

    所以,逮着机会,就出现在刘彻左右。

    今天,终于被他们抓到机会了。

    刘彻也没办法,知道,这次是躲不过去了,只好道:“公请试言之!”

    “诺!”这人顿首再拜,然后道:“昔者高皇帝命萧相国定法,贼律中曰:贼杀伤人畜产,与盗同法!太宗皇帝令曰:亡、杀、伤畜产,皆令以平贾偿之!九年,又禁犬入苑,伤畜产,臣以为,今法于牛马牲畜所加之法,还是太少太轻,不足以震慑奸邪,保民畜产,陛下当加法震之,以使百姓知伤畜之罪,令民爱畜!”

    听他这么一说,刘彻也想起来了。

    这确实是目前汉律中的漏洞。

    此时,国家对牛马等重要战略牲畜的保护力度,确实有些偏软了。

    以至于,民间有些游侠,故意杀死杀伤百姓和官府的牛马羊,然后丢下点钱,就拖着尸体回去饱餐一顿,甚至民间偷盗牛羊的行为,在某些地方蔚然成风。

    吃货们为了吃,可不是顾不得律法的,更别说这软绵绵,没有一点威慑力的律法了。

    刘彻点点头,对他道:“爱卿所提的意见,正和朕意!丞相、御史大夫,回去后讨论一下,拿出更严格和严厉的律令出来,朕的意思是——今后,盗牛者死,盗马者加,恶意伤人牲畜,以三倍平贾偿之,无意伤者,以平贾偿之!”

    这是自然,中国历史上,对牛马的保护力度,未来会不断增强,甚至会一度禁止宰杀牛马。

    且,要鼓励百姓养牛马,自然要给他们上个配套的保险措施。

    简单粗暴直接的拿着死罪威慑,要比一切宣传和普法教育更有效果。

    “诺!”周亚夫与晁错立刻点头。

    而刘彻对持书御史这个职业的阴影,至今没有消除。

    因此,他立刻就跳过这个话题,打了个哈哈,转移目标,跑去问其他人。

    这样,刘彻又问了大约四五人,从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都得到了足够的支持声音和意见。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六百六十节 公孙弘入京

    太仆袁盎被罢免,外放江都王太傅,这个消息,就像一个炸弹,瞬间引爆了关中八卦党的热情。

    袁氏虽然出自楚国,但在孝惠时期就被强制迁徙到关中安陵定居。

    早在吕后时期,袁盎就已经出仕,给吕禄当过舍人。

    而袁盎的兄长袁哙,则投奔了陈平周勃为首的列侯功臣集团。

    所以,后来,吕氏倒台,袁家屁事没有,袁盎更是得到了其兄长的作保,到了新朝,出任中郎。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袁盎反周,周勃怒不可谒,大骂道:吾与尔兄善,今儿廷毁我!

    二三十年以来,袁氏就是汉家政坛的不倒翁。

    在关中和郡国,建立起一个跟蜘蛛一样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络。

    哪怕是四年前,晁错费尽心思,将袁盎打倒。

    但实际上,袁盎却连毛都没伤到一根,照样大摇大摆的出入宫闱,在丞相列侯家里,被尊为座上宾。

    而在曾经的历史上,袁盎更是借机,反将了晁错一军,直接让晁错去死了。

    如今,袁盎被罢太仆官,外放江都王太傅。

    稍稍对政治敏感的人,都知道,袁丝这次是摊上大事了。

    不然,以汉室‘将相不辱’的传统。

    九卿犯事,一般只会放病假。

    就像去年,大鸿胪被天子放了一年病假一样。

    而直接逐出长安外放郡国。

    这样的例子,使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前廷尉张释之。

    这是只有那些让天子很不开心的大臣,才会有的待遇。

    不然,讲道理的话,九卿外放,一般都是郡守。

    就像天朝某中央部委领导,外放地方,省委书记,那是要磨砺和锻炼的意思,但省政协主席或者人大主任。那就是要他退休的意思了。

    在这样的气氛中,袁盎收拾包裹,踏上了前往江都赴任的旅途。

    袁盎离京那天,灞桥附近挤满了前去相送的人群。

    几乎大半个关中的列侯贵族和豪强士大夫、游侠巨头。都纷纷前去相送。

    甚至有人直接拿着妹子、票子和汉子,塞给袁盎。

    这让袁盎稍稍有了些宽慰,总算走的比较体面,保存了脸面。

    刘彻也派了颜异去送一送。

    颜异回来后,将送行的盛况报告给刘彻。还颇为羡慕嫉妒恨的感慨着道:“为臣者,当如丝公,满朝无所毁誉也!”

    刘彻闻言,冷笑两声,对袁盎的印象也降低了一些。

    前世梁王刘武派刺客去刺杀袁盎,结果第一波刺客每问一个人,大家都对袁盎赞不绝口。

    这是为何,还用问吗?

    刘彻也大概明白了,为何前世吴楚之乱后,皇帝老爹。不再任用袁盎担任具体职务,只是让其充当智囊和参谋了。

    袁盎啊,太过爱惜自己的名声,江湖气太重了。

    让这样的人去主持具体事务,那不仅仅误国,更会害了他自己。

    所以,刘彻对颜异道:“袁丝不如祁黄羊!”

    这句话立刻就让颜异吓得马上跪下来,脱帽谢罪。

    祁黄羊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也是典故‘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主人公。

    天子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袁盎,只是一个内举不避亲,但外举绝对避仇之人。

    而天子向来不喜大臣公私不分,公报私仇。

    好在。这个时候汲黯给颜异解围了。

    “陛下,虎贲卫屯垦团丞令公孙子奉诏回朝述职,臣已安排在了公车署,陛下是否马上召见?”汲黯从殿外进来拜道。

    颜异立刻就识趣的退到一边。

    “公孙弘啊……”刘彻闻言,将袁盎的事情抛到一边,最起码。袁盎得在江都待个三四年了,就算以后回来,撑死了也就是给个光禄大夫的位置,高高捧起来。

    倒是公孙弘,刘彻如今对他的兴趣非常大。

    当了这么久皇帝后,刘彻已经明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