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64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64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刘德前世听说过的许多事情和故事来看,现在的他,根本就驾驭不了李广。

    “末将也没别的事情,就是想来拜见一下殿下……”李广低着头,恭敬的答道:“另外就是末将听说殿下搞了个考举……”

    “嗯?”刘德笑道:“将军有何见解?”

    “末将觉得,殿下的考举之中没有为末将这等武人设置一个武考,颇为不公……”李广低着头,大着胆子的道。

    站在李广的立场上来说,一个没有给武人留下位置的考举,确实是有些歧视武人了。

    但这话说出口后,李广也觉得有些不妥了,语气太生硬了,没给殿下留什么台阶和面子……

    只是,他向来自负惯了,因此也觉得不以为意。

    刘德笑了笑,也没在乎李广的语气里有什么问题。

    他是皇子,是要做储君的人,怎么可能去计较这些小问题,何况,李广说的对!刘德觉得文武就像一个人的两只脚,无论崇文偃武,还尚武抑文,都是不好的。

    “将军的建议,我知道了,下次再行考举,定会设置武举……”刘德点点头道。

    其实,此时的汉家天子,对于自己的枪杆子的重视程度,是远超其他之后任何朝代的。

    在此时,汉家基本在关中和边郡建立起了完善的预备役制度,基本所有的成年男子每年都会接受一段时间的军事训练,在上谷等匈奴入侵的重灾区,基本上就是军民一体,一旦匈奴入侵,几乎人人都能上阵。

    前世作为一个诸侯王,刘德自己也曾经参与和指挥过封国百姓进行军事训练的事情。

    对此,他还是有发言权的。

    事实上,因为自建国以来,汉室就承受着匈奴的强大军事压力,为了能在有朝一日,匈奴人大举入侵时,能保证战胜,而不至于再发生白登之围那样的悲剧,自刘邦起,汉室上至天子,下至诸侯王,就奉行了‘士非教不得征’的国策。

    简单的来说,在汉代想要当个大头兵,吃军粮,第一个条件,就是你必须是接受过三年以上军事训练,表现合格的成年男子。

    像汉家的南北两军,就全部是从良家子里筛选出来的优秀兵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保证了汉家军队的战斗力,始终能保持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是以,史书上说:历代皆以弱亡,独汉以强亡。

    这是制度造就的成果。

    李广听刘德答应下来,立刻就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的道:“多谢殿下……多谢殿下……”

    刘德挥了挥手道:“卿若无事,就先回去吧……”

    “诺……”李广低头拜道,也知道自己方才的举动似乎有些不妥。

    “李都尉……”等李广的脚走出殿门,刘德忽然叫住他,道:“听我一句劝,以后少喝点酒,自古名将没有酗酒之人,当年先帝,可是曾期许将军能功封万户侯的,不可因喝酒误事啊!”

    李广的脸顿时红的厉害,尴尬的低头拜道:“诺,末将谨记殿下教诲!”

    “也不知道他听没听进去……”等李广走了刘德叹息一声。

    谁能想到,李广这个在青史留名的名将竟是个瘾君子呢?

    前世之时,刘德听说李广酗酒,无日不饮,还常常喝得烂醉如泥时,还有些不相信,但他方才接近李广时,却在他身上闻到了浓烈的酒味,毫无疑问,前世的传言是真的……

    他连来拜见刘德,身上都带着酒味,就别说平时了!

    李广究竟是否能戒酒呢?

    刘德想了想,摇了摇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酗酒这个毛病一旦染上,想要戒断,真是无比艰难!

    作为一个曾经的老烟枪,戒过几次烟的刘德很清楚,戒烟戒酒,没有强制的外力,都是一句空话。

    但刘德不知道,当李广走出他的宫殿时,心中却是极为惶恐的。

    “连深宫之中的殿下都知道我酗酒了吗?”李广越想越后怕。

    酗酒,无疑是他最大的一个毛病,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只是一直以来,他都没将其放在心上,对李广来说,不喝酒能算个男人嘛?

    然而,比起喝酒,还有一件事情,对李广的诱、惑力更大。

    那就是打仗!

    “看来我得戒酒了……”李广心中想着。

    现在,李广最怕的就是刘德跑去告诉天子,他是个瘾君子,然后,天子就不再放心让他统领大军,镇守陇西,而是换一个人,譬如……程不识……

    没有仗打,就是泡在酒坛子里,那又有什么意思了。

    “马上戒酒!”李广在心里发誓道:“决不能让程不识占了我的位子……”

    ……………………………………

    抱歉,晚了这么久,咳咳,么有存稿了~所以要码字,而这一章特别难写~

    嗯,李广确实是个瘾君子,这个史记里记得很清楚~当然,稍稍的美化了一下-0-

    等下还有一章~继续去写,今天写3章,存一章先~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一十八节 改革的计划

    进入五月下旬,长安的天气越来越热,白天的时候,太阳晒的人都不敢出门,也只有到了晚上,才稍稍好了一些。

    鉴于天气实在太过炎热,九卿衙门的头头们都找了个借口跑去了甘泉宫,说是给天子请安,其实是避暑。

    但刘德却不能去甘泉避暑,享受温泉的滋润。

    天气这么热,他必须要留在长安。

    “绿豆买了多少了?”刘德问王道。

    天气这么热,留在长安的士子们,倘若家境好的,自然有的是地方消暑,像彻侯家族,长安城外一般都有着庄园,庄园之中什么山林、水池,应有尽有。

    有钱人家,也可以大把的金钱撒下去,自然能找到好地方消暑。

    但那些家境一般,只能借住在长安一些民居甚至贫民窟里的士子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

    这么热的天气,万一中暑挂掉两个,就不太好了。

    在这个时代,能消暑的东西真不多!

    唯一的好消息是绿豆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了,在关中也有着栽种,因此,刘德就让王道去市场上尽量多买一些绿豆回来,准备拿去分发给在长安生活困难,消暑不便的士子们。

    王道苦着脸道:“市面上的绿豆很少,奴婢已经竭尽所能,但还是只买到了几百斤……”说着他就跪下来道:“奴婢办事不力,请殿下责罚……”

    “起来吧……”刘德淡淡的道:“此事怪不得你……”

    绿豆虽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关中有了栽种的记录。《吕氏春秋》中也记载过绿豆的栽培技术。

    但是,当此之时,连小麦都是异端,不被关中人接受,绿豆这种舶来物,更是异端中的异端,而且比起大豆,绿豆在产量上也有着劣势,错非,在绿豆传入中国后,就被人发现,其有消暑的功效,估计,早被关中人民淘汰了。

    即使如此,它的栽种面积都不会很大,一般也就只有小地主阶级或者有钱人家才会栽种一些小面积的绿豆,作为每年夏天的消暑汤,故此,市面上很少能见到有绿豆出售。

    “你拿着我的令符,去少府拿三千斤绿豆回来罢……”刘德无奈的道。

    现在,假如不是万不得已,刘德已经不愿再去挖少府的墙脚了。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

    如今,他的身份地位,跟开始都已经完全不同了,少府等于就是他将来的钱袋子了,他还想着将来登基后,对少府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使其尽可能的不那么容易被人挖墙脚。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倘若他自己都不断的挖少府的墙脚,又怎么要求别人不去挖?

    所以,假如不是实在没办法,刘德不愿意去少府打秋风了。

    “诺!”王道一听,顿时就高兴了起来,去少府?这不就是给他跟他哥哥相聚的机会吗?立刻就兴高采烈的拿着刘德的令符去了少府。

    至于少府会不会也没有这么多绿豆?

    刘德从不担心这个问题。

    因为少府跟民间的商人,农民是两个概念。

    少府就相当于是汉家天子自己的超大规模国有企业,这个机构它的办事目标从来不考虑盈利,更不会去思考有没有用。

    这个机构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服务汉家天子。

    因此,少府储备的物资,多如牛毛,基本上,只有中国大地上有的,它都必然储备了一定的数量,以备天子不时之需。

    毫不夸张的说,汉室的少府,在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后世天朝国企的一些职责。

    譬如,汉家军队的武器,都是少府制造的。

    秦代的直道与长城的维护和修缮,也是少府在负责。

    关中的河流与渠道,也是少府在负责维护和开凿。

    汉家的宫殿与历代天子陵寝,也是少府修建和维护的。

    而这些事情,每一件,都是毫无疑问的亏本买卖,每年少府开支的大头都是在这些上面。

    正因为如此,尽管少府都成了一个监管黑洞,被皇亲国戚们不断的打秋风,挖墙脚,历代天子却都能容忍。

    不过,刘德却觉得,少府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了!

    尽管目前来看,少府这个机构对国家社稷的贡献依然利大于弊,但,这么一个庞大的机构,这几十年的纵容和默许,已经使得少府的职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了,各种挖空国家墙脚,贪污舞弊,简直都快蔚然成风了。

    正如后世天朝改革铁道部一般。

    功劳肯定有,贡献也肯定有,但功是功,过是过,再不改革,就要出大问题。

    “等我做了天子,就将少府一分为三……”刘德想着:“军械制造与武器研发独立成一个部门,工程建设与皇室事务独立成一个部门,再将租税、官田收益独立成一个部门……”

    这样做的好处,当然就是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浪费,还能给一大批加官进爵,让许多一辈子都是个八百石的官员,一下子就成了千石级别。

    但坏处嘛……

    自然也是有的。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要断了许多贵族和外戚的财路,难免有人要跳脚。

    而且少府本身也会抗拒改革。

    所以,就算刘德成了天子,想改革少府,需要魄力和胆气,更需要智慧和谋略。

    像傻子一样上来就说要拆分掉它?

    那外戚们岂能善罢甘休?

    就是馆陶估计也会去找窦太后哭诉了。

    想着这些事情,刘德就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谨记,谨记!”

    他的野心很大,他的抱负同样也很大。

    但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后世所看到的那些血淋淋的例子。

    譬如杨广……

    ………………………………………………

    下午的时候,王道就领着几十个人赶着十几辆马车,运着绿豆回来了。

    刘德见了,立即吩咐王道叫来剧孟,让剧孟带着他的手下,去将所有的绿豆,按人头数,平均分配给在长安有困难的士子们。

    这种事情,剧孟来做最是合适。

    他在雒阳当了那么久的游侠头头,最是擅长感染人心。

    看着剧孟领着手下们忙碌。

    刘德笑了起来:“可惜,我不能亲自去挨家挨户的慰问啊……”

    在后世的时候,每次看新闻联播,刘德都会很羡慕那些被深入基层慰问的大佬们所慰问的对象,当然,后来他知道了,所有被慰问的对象都是被挑选出来的……

    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屁民们看了新闻后,被感动的一愣一愣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百一十九节 送温暖

    明天就是考举的第二轮了。

    主父偃拿着从朋友那里好不容易借来的一卷《九章算术》,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反复复的诵读和研究着。

    天气实在是太热了,看了一会书之后,主父偃就不得不走到屋子中间,拿起水瓢,舀了一瓢清水淋在自己身上,借此消暑。

    “钱不多了啊……”主父偃掏出兜里剩下的几十个铜钱,也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在蓟城启程的时候,他身上还有着三千多钱的积蓄。

    然而,在长安这短短十几天,就将那三千多钱,花的差不多了!

    好在,这些钱花的值!

    即使考不上考举,只要能考过第二轮,有了这个资历,以后的路就宽敞许多了。

    这几天,主父偃就听说了,有好几个来自河东郡的士子,已经得到了他们家中的家书,这些士子的家族长辈,在信里面都是要求他们一定要考过考举的第二轮,河东郡守已经放话了,所有河东籍的士子,只要能考过第二轮,倘若最后没被录用,回到河东后,直接可以被举荐!

    这就是一个信号了!

    虽然目前为止,只有河东郡计划如此做。

    但只要智商正常一点的,都能想到,很快,全国的郡县甚至诸侯国都要跟风了!

    原因,主父偃也能猜到。

    当年先帝在位时期,为了给朝廷补充更多新鲜血液,曾经下诏给地方郡县强制规定了举荐人数,达不到标准的郡县主官,就会影响其政绩的考核——每年的十月,地方郡县都要上计中央,将过去的一年辖区内的人口、户数、田亩、盗贼、刑罚以及赋税收入上报朝廷,称为上计,上功称最,下功是殿,评为‘最’加官进爵,拿了个‘殿’的,不止要被责罚,甚至还可能丢掉乌纱帽。

    事关乌纱帽,谁敢松懈?

    特别是汉家历代天子对于考核官员之事极为重视,常常都是天子亲自主持,丞相辅佐,九卿百官共同审议。

    但是,举荐人才这种事情,不是地方官随随便便找个阿猫阿狗就能凑数的。

    当此之时,举荐者必须首先在地方上拥有极大的名声,起码要全郡上下都有威望,其次,本身还得是个知识分子……

    这样的人,一郡之中,能出几个?

    符合条件的,早被举荐了,不符合条件的,都在拼命刷声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