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818部分

我要做皇帝-第818部分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阙城及其附近的具体地图,已经测绘出来了吗?”义纵问道。

    “回禀将军,这是少府的堪舆司测绘出的高阙百里地域图!”那司马闻言,从怀里掏出一张地图,递给义纵。

    义纵接过来,看了看,然后下令:“全军听令,安营扎寨,明日渡河!”

    于是,义纵率领的汉军主力,就在鸿鹄塞的一侧,安下营寨。

    同时,义纵则拿着那张刚刚被绘制出来的高阙地图,研究了起来。

    少府的堪舆司绘制的地图,哪怕在长安,也是极为难得的珍品。

    堪舆司的成员,几乎每一个人都是闻名郡国的风水大师。

    这些风水大师们,擅长于观望地形,并且有着很深的地理造诣。

    不过,在以前,他们靠着自己的所学和天赋,干的是招摇撞骗和坑蒙拐骗的买卖。

    直到,当今天子上台,将这些堪舆派的巨头们收编,让他们成为汉家专业的地图测绘师。

    望着那张地图,义纵陷入了沉思。

    从地图上看,高阙要塞,简直就像一道闸门,锁死了阳山南北的交通。

    想要穿越阳山,就只能有两个选择。

    一:从高阙城后的谷道穿越。

    二:绕一个数百里乃至于千里的大圈子,从草原的另外一侧,通过阴山进入高阙的南岸。

    几乎不可能有第三个选择。

    因为,北河和阳山,共同的阻断了这个可能。

    北河,在高阙之东,绕出了一巨大的弯度,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

    滚滚河水,咆哮着奔流向下。

    就如同龙门峡谷一样,使得任何企图绕过高阙的选择,都变得不可能。

    除非,汉军能飞。

    不然,就只能选择强攻高阙。

    至少,这个地图上,并没有除高阙外的第二条道路。

    当然,你要是能翻阅高达百丈甚至数百丈的阳山,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零九节 高阙会战(2)

    ****、

    看着地图,义纵沉思许久,最终放弃了任何潜行或者绕过高阙的计划。

    这也是河间地的局限。

    这个广阔的草原,虽然开阔,但毕竟不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阴山和阳山以及大河共同主宰了这个世界。

    凡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跨越此地。

    “只能是在高阙城中,给与匈奴足够的杀伤!”义纵想着。

    可是,这又是不太可能的。

    汉匈战和数十年,彼此之间对于对付的习性,可谓是摸得很清楚了。

    匈奴人,见势不妙就跑,这是他们的天性。

    有记录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过匈奴人会坚守某地,死战不退的故事。

    反倒是,见势不妙,逃之夭夭,多如牛毛。

    典型的就是当年,颍阴懿候灌婴率部北上,与匈奴展开河南大战。

    匈奴人在初期吃过几次亏后,果断的放弃了他们经营数十年的许多边塞,甚至连云中都放弃了,转身逃回草原。

    其后,几次马邑的攻防也证明了,匈奴人不仅仅在不利的时候会撤退,甚至就势均力敌时,只要发现有可能受到重创,也会撤退。

    再没有比人匈奴人更擅长保存自己的办法了。

    “除非有什么东西,让他们不得不坚守高阙……”义纵想着,然后,他就想起了宜梁的那些孕妇和婴儿。

    这些孕妇与婴儿的数量,多达四万余!

    而且,许多都是大宛女性。

    在高阙之前,匈奴都有如此多的孕妇和婴儿。

    那么高阙身后会有多少?

    另外,宜梁的集中营里,还有无数的牲畜。

    匈奴人撤退的太匆忙,光是丢弃在宜梁的牲畜群就有二三十万之多。

    虽然都是牛羊,但也有少数的马匹。

    那么,在高阙身后,这个数字会有多少?

    起码有一百万吧?!

    如此规模的牲畜群和庞大的妇孺群体,假如要撤退,那要多少时间?

    义纵想起了前几年,朝廷移民安东时的盛况。

    为了将十万移民,安全的送抵安东,汉家足足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来准备,然后又用了半年,才完成那个宏伟的工程。

    而匈奴人要撤退这样规模的牲畜群和人口。

    最起码也是需要半个月!

    甚至可能需要一个月!

    想到这里,义纵就站起身来。

    匈奴人会不会为了那些牲畜和妇孺,在高阙誓死不退?

    只要试探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义纵站起身来,走出军营,来到鸿鹄塞中,找到在此停留的几个少府官员,问道:“本将听说,少府曾经在高奴发现过一种石脂,可以燃起大火,也能用作城防,不知是否如此?”

    那几个少府官员相对一视,都有些慌张。

    石脂计划,是少府内部的绝密工程。

    少府希望从石脂中获取一种黏状的油膏,用于道路、桥梁、建筑和城市的建设。

    不过,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这是因为目前少府只在高奴县发现了那种石脂,而且产量低的可以,年产量不过千石。

    除了做实验外,没有任何用途。

    倒是天子很关注这个项目,鼓励少府继续实验和开发。

    还预言,此物将在未来取代石炭,成为汉家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义纵身为外戚,能够知道石脂的存在,这很正常。

    但是……

    他是怎么知道我们随军携带了部分石脂?

    义纵看着他们,却是微微一笑,道:“看来是真的了,少府卿果然让你们携带了数百石石脂随军行动,以探究此物在极寒条件下的变化!”

    “但,现在,本将以车骑将军,大汉东成候的名义,将这些石脂全部征召了!”义纵拿出腰间佩戴的一个玉佩,丢给他们,说道:“此乃天子钦赐之御物,少府诸官,听令吧!”

    那些官员接过那玉佩一看。

    只见玉佩上面,用着小纂,铭刻着四个大字:如朕亲临!

    他们立刻跪下来,恭敬的领受命令,说道:“臣等谨奉诏!”

    在义纵面前,在这块玉佩面前,少府的官员,是肯定不会有原则的。

    因为,他们是天家的家臣。

    不是朝臣!

    只有朝臣才能在皇帝面前讲原则,而家臣……原则就是一切遵从天子的诏命!

    不过,出于原则,一个少府官员,将一张公文拿到义纵面前,说道:“请将军签字!”

    这也是现在少府开始树立的制度:一切物资、金钱的往来,都必须记账,除了记账,还必须备案,除了备案,还得有人签字画押。

    哪怕调用物资的人是天子,也需要天子亲自签字,才可以调用物资。

    不然的话,假如出现了缺漏。

    那么,就直接追究负责这些物资管理的人。

    假如缺漏规模过大,少府六丞也要连坐!

    这种蛮不讲理的制度,在确立后,立竿见影的堵住了少府的硕鼠中饱私囊的许多途径。

    当然,要完全消灭这些行为,那是不可能的。

    义纵当然也知道这个规矩,他接过那文书,看了看,然后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还加盖上自己的车骑将军印信。

    这些少府官员在确认了义纵的签字后,就笑着道:“将军请随我等来……”

    一刻钟后,在他们的带领下,义纵来到了鸿鹄塞内的一个地窖。

    这可能是当年秦人留下的一个用来储存酒类和粮食的地窖。

    但此刻,这个地窖成为了少府储存某些特殊产品的仓库。

    将地窖门打开,义纵跟着少府的官员们走进去,点燃火把,然后就看到了,这个地窖里满满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材料。

    义纵甚至还看到了数十柄巨大的新型巨弩。

    “少府打算在此进行神臂弓的冬天实验?”义纵笑着说道:“想法不错!”

    此番出塞,由于是冬天,给汉军的强弩部队,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许多原本在长城内可以使用自如的弓弩,在这冰天雪地的塞上,都失去了作战能力。

    好在汉军准备比较充分,携带了大量的生石灰,不然有一半的强弩部队,将面临弓弩不能张力的尴尬。

    那些少府官员闻言却是笑了笑。

    汉军的武器,现在已经建立了各种入役前的实验制度。

    不仅仅要在军队中找几个试点,以进行观察,还要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这是一种确保制式大规模生产装备的武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制度。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一百一十节 高阙会战(3)

    “君候,这些就是石脂了……”一个少府官员,领着义纵走到地窖的深处。

    那里,密密麻麻的码了数十个木桶。

    义纵走上前去,将木桶揭开,露出里面盛着的深褐色或者黑色的黏稠液体。

    因为塞外的严寒天气,这些黏稠的液体,都已经冻成了一种类似于猪油凝固后的冻状物体。

    “此物可以燃烧?”义纵回头问道。

    “然!”那少府官员答道:“墨家曾经做过实验,此物点燃后,如同油脂,燃尽方灭!甚至无法用水扑灭!”

    “善!”义纵点点头,说道:“将这些石脂全部送去我军营中备用!”

    “诺!”

    ………………

    翌日,义纵军队既渡过北河。

    此时,汉军在北河上已经搭设了六个简易浮桥。

    浮桥,在中国又称之为‘艁’(zao)。

    早期的艁,看字体就知道,是一种将木舟捆绑起来,形成河上桥梁的方法。

    所以,架浮桥又被称为梁。

    如房之梁,横架江河!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西周时期,诸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种浮桥的架设之法。

    并且,将之纳入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之中。

    所谓诸侯维舟、大夫方舟、士特舟……

    诗经之中就有赞曰: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个方字,实际上是方舟的方,而非许多人理解的‘泭’。

    发展到秦汉,艁舟之术,其实已经经过了一次飞跃式发展。

    特别是在秦始皇时期,为了解决军队渡河问题和皇帝本人巡游天下,横渡江河时的障碍,秦人将艁舟之术,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良。

    出现用双舟一体,首尾相连,互相捆绑的浮桥。

    秦极盛之时,在这北河、南河,架设了大量永久性浮桥,以供军队和士民通过。

    不过,随着秦王朝崩溃,这些浮桥,也早已经被大水冲毁,成为了朽木。

    而现在,汉军使用的浮桥,则是在秦人的浮桥技术基础上改良而来的新式浮桥。

    依旧采用了秦人的双舟结构,但增加了悬挂在舟船上的木桥设计。

    这种结构,使得只要这浮桥存在,那么,即使大河的水流再湍急也无法危及渡河的军队。

    更因为用了双舟结构,使得浮桥的桥面很宽,连战马甚至战车都可以通过。

    “隧营的技术还真不赖……”义纵在渡河后赞道:“急切之间,就可以在此大河之上梁艁为桥,真乃神乎其技!”

    作为高级将领,义纵自然知道,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围绕浮桥而展开的大战。

    最有名的莫过于春秋晚期,穆公为了复崤之战的仇,而发动的对晋国的攻势。

    那次战争,秦人就是使用了艁舟,渡大河,出其不意的拿下王官,使得晋军甚至不敢迎战。

    于是穆公封崤之战中的秦国阵亡将士遗骸,哭丧三日,然后引兵归国。

    但历来,艁舟之事,不仅仅耗费时间长。

    当年秦始皇为了渡过湘江,使刑徒三千人尽伐湘山树。前后十几日,才搭好浮桥,结果天公不作美,一阵狂风,将浮桥吹散了……

    而这几座浮桥,隧营据说只用三天就搭建好了。

    而且,材料俱是取自附近山林的树木,除了人工成本和一些从后方运来的材料外,汉军没有多花半个铜子。

    可谓是经济效益极高,而且,这种浮桥极为坚固,只要用心维护,起码还可以使用三五年!

    当然,这也跟大河封冻,使得浮桥的搭建速度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仅仅凭借这隧营三日成桥的速度,也足可让这个兵种从此成为汉军三军必备的辅助兵种!

    从今以后,任何将军出征,恐怕都要带上隧营才肯出征。

    这样一想,义纵心里面对隧营要分润军功的怨念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渡河之后,义纵率领自己的前锋,没花多少时间,就抵达了程不识所部的大营。

    稍微看了一下,程不识的营垒,义纵赞道:“虎贲卫还是有些本事的嘛……”

    程不识所造的营垒,几乎就是完全按照着武苑诸教授联合编辑的《军伍纪要》中的正规营垒建造而成。

    有沟壑,有女墙,有箭楼,更有纵深。

    军营在前而粮草和辎重在后。

    左右两翼是骑兵的军营,而中间则是步兵的营垒。

    伙房和军医营房在军营和辎重、粮仓之间。

    义纵算了算时间,程不识所部渡河至今,应该不超过五天。

    五天不到的时间,就修起了这样一个严密的营寨,这足以证明程不识的能力。

    这已经是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了。

    “早知道此子如此有能耐,我当初就该挖走他!”义纵在心里面有些懊悔。

    想当年,虎贲卫和羽林卫初创。

    那剧孟,本身并无什么军事才华,只是中人之姿。

    他甚至没学过任何正规的军事知识。

    哪像他义纵,从河东开始就跟在天子身边,自行伍而起,一步步的慢慢学习,在那个储君卫队的年代的时候,他义纵就已经开始接触军事了。

    虎贲卫和羽林卫草创时,羽林卫是压着虎贲卫的。

    可惜,后来剧孟找来了程不识。

    对此子委以大任,从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