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74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174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超开始想要用行楷,觉得行楷字好看,楷书有些呆板。可真正雕版刻字的时候,才发现,行楷是好看,但雕刻起来却不容易。

    最后张超便拿出了宋体字,此后又最终把雕版字体定为仿宋体。只不过宋都还没出现呢,因此,最后大家把张超拿出来的这字体称为老张体和新张体。

    一不小心,张超倒是开创了书法的一个新字体宗派了。不过张超毛笔字虽写的差,但他硬笔其实还可以,用鹅毛制成的硬笔,张超写出来的张体范文还是很不错的。

    张家招募的抄书人用了些时间,很快就学会张体,甚至青出于蓝,他们用毛笔字,都能把张体字写的很好。不管是老张还是新张体,都不比较张超写的差。

    有了这些写工,张家书坊的雕版印刷也快了起来。

    第一批刻字学徒工,现在都已经成了半熟练工。

    柯八叔公和郑木匠,这两个老师傅,现在甚至达到了一天刻一块雕版的速度,能刻一百多字。

    他的学徒,其中第一批中精明的,也已经达到了一天百字的速度,两天就能刻一块雕版出来。

    张超给这些学的快的学徒工们,都涨到了一月一石米的工钱,当做是奖励。

    看到张超进来,作坊里的人都对他躬身行礼,作坊里几乎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不少的少女。这些都是京畿地方的乡民百姓的子女,送到这里来做工,还能赚不少工钱。尤其是还有学艺,现在是学徒,学艺有成,就能提工资,半熟练有加工资,到了熟练工还有加,如果手艺更好,成了带班、组长,工资更高。

    张家的信用还是很高的,因此许多人还要抢着来,来晚了还没机会。

    “大家继续做事,晚上加餐,有鱼和肉!”张超笑着对着他们点点头道。

    张超给这些学徒是保底加提成,一开始的学徒期还不能上手,只有底薪水。等成了半熟练,可以开始制板和刻字的时候,就是保底加提成,他们的劳动成本有计价提成。

    基本上,一块雕版都在一百多字。张超给的提成就是一块雕版刻字十文钱,刻好一块,底薪以外,还加十文提成。

    而写工的价格要高的多,写一版,是二十文,差不多还是千字一卷的价格,甚至还提高了一点。

    张超经过了制板车间,刻字车间,然后里面的印刷车间,最后路过装订车间,推开门,到了里面的匠头房。

    房间里,马周和郑管家还有柯八、郑木匠几个都在。

    “三郎,我们印书坊现在有些忙不过来了。”郑管家笑呵呵的说道,“青龙寺的法华经还没印完,大兴善寺的四十二章经也刚开始印,他们又打算再印几部经书,尤其是大兴善寺,豪气的很,他们要印华严经,这可是六十华严经啊。”

    华严经之所以称为六十华严经,就是因为这部经有六十卷,这是东晋时的译本。卷数多,字数也多。

    “你还怕生意多啊,六十华严经更好啊。反正咱们的规矩不变,经书这些是千卷起印的。记得等他们交了定金之后,再去其它各寺谈谈,看他们愿不愿意也买些华严经,对其它的寺庙,我们可以不要求千卷起印,但买的少就得加些价格。”

    反正关键的是第一版,第一版有了千本之后就能印,一千本起印,也是为了降低成本。毕竟不管印多少本,这套雕版是得要先弄出来的,写稿、制板、刻字,这都是成本。

    “你们要主动出击,不能光等。比较如有些寺庙没有能力一次性印一千本,那么我们可以牵头嘛,找多家寺庙一起凑一千本,这样他们平摊成本,不也挺好?”

    郑管家道,“这是好办法,不过我们现在手上印刷的单子不少,忙不过来呢。”

    “我觉得我们加了标点符号之后,尤其是我们的排版,使得每页字数变少了,让雕面增加了许多,使得我们的雕版任务加重了许多,影响了印刷的速度。”

    张超轻笑了一声,真是不会做生意啊。你若是搞的密密麻麻一个版,字数倒是多了,可我们是按版收费的,这版越少,对我们越不利啊。尤其是版字数越多,雕版错误率就会加大,这也是造成成本上升的。

    现在加上标点符号,以及经过排版后,标准一百六十二字的版,实际上都只排版一百来字。特别是本来一卷万把字,可增加了标点符号后,字数要增加上千,甚至更多。

    一个六十卷的华严经,按张超的这种排版方法,加上标点,重新排版,达到一百多万字。一卷就有两万余字,一卷就要一百四五十个版,真要编完,得好几千个版。

    哪怕大兴善寺一次先印个一卷两卷的,那也得一卷七八百钱,一千本起,也是七八百贯。

    当然是现在的排版方式好了,增加一套标点符号,不但降低了成本,也降低了雕刻的难度,同时还让书印出来更加的美观好看。

    至于顾客增加的支出,这个就不用张超考虑太多了。反正比较起他们手抄还是能赚的,而且张超也考虑过,一个寺庙印一千本花费较大,可以找各个寺庙联合,让有意的一起合印,这样成本就降低了许多。

    既能达到一千本起印标准,而且实际支出也比较手抄便宜太多。

    “长安城里的书坊目前反响很好,买书的人不少,租书的人更多。就是反应书比较少,因此我打算多刻几部书,尤其是儒家经典。”

    儒家的早最经典有六经,不过后来乐经遗失,便只剩下五经。汉朝时,以《易》、《诗》、《书》、《仪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

    而到了隋唐时,已经有了九经,《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这九本儒家经典,每本还都有好些个版本,此外又有许多注疏。

    如今的读书之人,这九经是必读之书,甚至朝廷打算今年开科取士,也主要是考这九经中的内容。

    书坊上次印了一本毛诗传笺,就反响良好。

    短短时间,卖出去了一千多套,这是相当惊人的。主要还是张家书坊的雕版书是以前所未有的,而且书不论是装订形式还是印刷的质量都非常好,更别说,经过太学博士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个购买后的宣传,让大家都知道这版书相当精确,几乎毫无错误。

    而且这本书还是张三郎所印刷的,其中用的字体还是新张体,书法上开宗立派。

    张超前段时间还跟人争风吃醋斗殴坐牢免官呢,如今又弄出了雕版印刷书,噱头十足。加之孔颖达在国子学里的大力推荐,和向秦王府十八学士们推荐,很快这雕版印书和毛诗传笺就火起来了。

    许多国子学生来书店,家里条件好的要买一套,庶民子弟也要租回去抄。不少国子学的学生都是勋贵子弟,他们读书一般,但花钱大方。听说这书好,反正不管读不读,先买一两套回去装点下书架也好。

    到了后来,长安城里那些勋贵士族等,都争相过来买一套雕版书回去,不看也要装点啊。连那些有钱的商贾,都去买了。这些商贾有钱,也不管是什么书,书坊里摆的有卖的,通通买一套。

    这样的销售成绩,让张超是大为惊叹啊。这也坚定了他准备印更多的书的想法,不说别的,这九经,先都印一套再说。

    以后还要印些其它版本的,还要把一些注释版的也给印了。

    不过现在,暂时每经只印一套流传最广的版本,为了节省时间减少成本,张超打算其它八经,都只先印正经,不印那些注疏的版本。

    印完了八经,还要印论语、孝经、孟子这些。

    “书坊生意这么好,我觉得我们应当在洛阳、太原等大城,也开些分店,既卖书也租书,这样更好。”郑管事提议说道。

    “嗯,这个建议不错。”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58章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第五更,400月票加更!)

    第五更送上,国庆期间,月票双倍,但木子依然是百票加更,大家订阅支持下!

    一大早,张超就带着一家子人往长安去。

    灞上家里留下了部份仆佣,其余的则跟着张家一大家子去长安。务本坊的宅子如今全家都知道了,大家也都愿意去长安城住。不过老爹却说了,他只去长安城的宅子里住几天,以后还是要在灞上长住的。

    因为长安城里的宅子一切都有,大家只是轻车简从,就像是去度假一样,收拾了一些衣物用品,坐着马车去长安。

    正月的塬上,还有积雪未化,天地一片萧瑟。

    不过张超却是很高兴,骑着马在崔莺莺的马车边跟行。崔莺莺也不怕冷,掀开窗帘,跟张超聊着天。

    张管家一家也跟在马车后面,张家现在还真离不开他们一家子。管家是里里外外的大管事,他妻子是张家的厨娘,秋月和冬晴更是张超夫妻的丫环,而且她们还是张家小灶的厨娘。栓子是张超的长随。

    “三郎,我已经给太子妃和几位舅母等都送了请贴,邀她们明天来家里做客。”崔莺莺笑着说道,之前她去拜访太子妃和荥阳郡公夫人时,就送上了香水。张家的香水一下子就让太子妃她们喜欢上了,试用之后更是喜欢不已。

    这两天,张家香水的名声已经口耳相传的传出去了,不少名门贵妇都来找崔莺莺打听这神奇的香水。不过崔莺莺没直接给,只是给了她们请柬,让来参加明天的聚会。

    名声已经打出去了,明天的贵妇聚会,她相信一定能够让香水人人争相预订。

    务本坊的宅子确实很漂亮。

    老爹进门之后左右打量,都有点拘束。七娘更是连路都有些不会走了,生怕碰着挨着了哪里。

    “这么豪华的屋子,做梦都没梦见过呢。”七娘咂嘴道,其实七娘三十多岁了,还是头一次进长安城,更别说进如此漂亮的宅子了。

    当张超告诉老爹和七娘,那两栋漂亮主楼其中一栋以后就是他们了的时候,两人瞪大眼睛望着那漂亮小楼,好久没说话。

    倒是莲儿和兰儿两个丫头,知道那小楼的二楼归她们时,高兴的不得了,一路小跑着就去看自己的新房间去了。

    杜采薇、阿梅纱、狄安娜和红线四人,一人有了一个自己的房间。

    杜采薇三个听了都眼露喜色,唯有红线却有些不太高兴。

    “你现在也是三郎的妾了,我总不能一直还把你当成丫头留在屋里使唤!”崔莺莺笑着跟红线道。

    “我愿意一直留屋里伺候十三娘和三郎。”

    崔红线笑笑不说话,红线愿意,她也不愿意了。她希望能跟三郎早点怀上孩子,而且红线如今是妾了,再一直留在屋里使唤也不好听。

    张超带着大家宅子前后都看了几圈,又让这宅子里的仆佣过来拜见家人。

    忙完这些,原来的王管家来禀报,说是有客拜访。

    来拜访的是王永安一伙纨绔。

    他们倒不是打上门来报仇的,而是带了不少礼物前来认真拜访的。

    听说他们几个来了,张超笑笑。有时觉得生活也挺无聊的,不过认识了这几个家伙,倒发生过不少有趣的事情。

    听说王永安是带着礼物来的,而不是带着棍棒来的,张超觉得王永安挺不简单的。原来多嚣张狂妄的一纨绔,可上次在张超手下吃了个大亏之后,却没想着动刀动枪,居然还会送礼了。

    有诚府,起码是个能屈能伸之人。

    就冲这点,张超觉得可以跟他结交结交,虽然他很明白,王永安就算面服肯定也是心不服,今天姿态放的再低,他心里也不可能真正的就服了自己。不过没关系,张超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养虎为患或者在玩火,只是互相利用而已。

    其实真正的人际交待,都差不多是如此。

    逢人见面只说三分话,真正的心思都是藏在心底的,别想着哪个就真对你永远死心踏地,或者忠诚无比较。

    那样的,除非是生死兄弟,否则难。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各怀鬼胎的。

    来到前厅,王永安等人是一表光鲜,红光满面,看来过年这段时间在家补的很不错,已经完全恢复了。

    王永安站起来跟张超行礼时很客气,但这客气又不同于在监牢里时那样了,监牢里时是畏惧和无奈,现在则是带着底气,是相对平等的姿态。

    侍女递上茶、点心。

    上等的点心摆了一桌,可原先在牢里连老鼠肉都抢,一块窝头都能争的一群纨绔,却没人看那点心一眼。

    王永安送上的礼物不薄,价值得有几十贯,甚至其中还有一套毛诗传笺,张超不由笑笑,估计礼物是王家下人采购的,要不然也不会买张家的东西来送给张家了。

    不过礼物嘛,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带了表示礼,没带表示无礼,不在于礼物本身。

    “本来说早就要来拜访三郎的,过年事情太多。今天才抽出空来,还望三郎不要怪罪啊。”

    “这没什么,今天你们能来,我也非常惊喜啊。”张超笑着说道。

    王永安来,还是来谈白酒生意的。他们被免了职,在家又挨了收拾,现在也老实了许多,不敢在长安城胡来。闲着也是闲着,记着张超上次说的白酒生意能赚大钱,便也就来了。

    “白酒作坊已经在建了,要不了就能出酒,目前经销商已经在选了,马上就要开始铺货。”

    白酒作坊建起来挺快,地址就在张家沟村外,在印书坊相隔几里的地方,目前房屋酒窖这些基础都快建好了。

    郑善果、郑元璹、秦琼、李世绩、罗士信五个合人,已经每家拉了一千贯到账了,不过这钱不是给张超的。

    酒坊六大合伙人,另外太子拿两成干股。张超出技术,另外五家出钱,每家一千贯。钱是打在酒坊公账上的,用做建造作坊、采购粮食,就是产了酒以后,也还要先窖藏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