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99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199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家兄弟老实的上前拜四位师兄。

    四人也都还礼,柴家兄弟看到大表哥李承宗也在这里,倒觉得挺不错。

    想隋末之时,一代大儒王通,在河中结庐聚众讲课教学,门下弟子数百。杜淹等许多如今朝堂上的官员都是他的门生,连房玄龄魏征杜如晦李靖这些人,都还不算是他正式弟子,只是门下的旁听生。

    王通授学,有点有教无类的风范,愿意来听课的就是学生。

    不过张超没那胸襟的,教那么多学生也太累了。

    张超也教书,但多在书院里,白鹿书院现在有三百五十个学生,崇文馆小学有一百零八个学生。白鹿书院里都是平民子弟,崇文馆里都是宗室皇亲国戚和功臣高官子弟。

    如此这样两极分化的学生,也算是前所未有了。

    现在门下还有六个亲传弟子。

    平阳公主照例,给张超送了不少拜师礼,乡下普通老师拜师也就收两条腊肉,平阳给张超送了两匹马,还送了一百头牛。

    这样的拜师礼非常独特,也非常的壕。

    “知道三郎家中田地不少,这些都是河西运来的黄牛,驯过的耕牛。”

    价格过千贯的拜师礼,真是大方的让人哭。

    不过张超没客气,送多少他收多少。平阳公主送的牛马,他岂会拒绝。这点礼对三娘子来说,算不得什么,对张超来说,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可这是三娘子给的拜师礼,张超就收下了。

    “两人以后就寄住在三郎府上了,若是这两人调皮不听话,你尽管替我揍他们,揍到听话为止就好。”

    李三娘子走前,当着柴家兄弟的面,跟张超说了番告别话。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94章 皇帝扶犁、张三牵牛

    二月二,龙抬头。

    转眼已经是惊蛰开春,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春耕节。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张管家过来跟张超说起回灞上的事。

    由张家出钱,乡亲们出力建造的土地庙已经好了,村里等着张超回去请土地神正位,为土地神祝贺生日。

    因为在二月二这天,也传说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白鹿乡有为土地公公暖寿,举办土地会的习俗。每年乡里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库烧香祭祀,敲锣鼓、放爆竹。

    今年张家沟村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庙,请工人雕制的土地公公塑像,将要在土地公生日这天请入庙中安位。

    “我明天上午得去参加春耕大典,十三娘上午先回,我下午回。”乡民们对于修庙拜神,祈神求雨这些很迷信,张超也就入乡随俗。修土地庙塑像这些,大头都是张家出了。明天的仪式,张家也愿意多出点钱。

    对于张家沟的村民们来说,这是一件大事。

    二月二对于皇帝来说,这天也是极重要的。如今天下一统,皇帝李渊也打算今年搞一个春耕大典。

    早就让人在南郊弄了一块地,明天皇帝就会率文武百官去亲自扶犁耕田。这也是表示皇帝对于农耕的重视,天子扶犁,宰相牵牛,尚书播种。本来这个仪式由民部尚书扶犁,天子登台观看就行,但今年李渊打算亲自扶犁耕几垄地。

    张超不是三省宰相,也不是六部尚书,连九卿都不是,牵牛撒种都不够资格。

    不过因为张超是曲辕犁的发明者,而这个犁早已经证明确实极为好用,效率大增,不论南方北方水田旱地都增加了许多效率。

    因此,今年李渊特别传旨,让张超不但要参加今年的春耕大礼,还要他到时也去牵牛。牵牛可是享受宰相待遇啊,旨意一出,不知道多少人眼红羡慕。

    张三一个五品官,居然能牵牛。

    因为张三只有五品,所以随旨意传达的还有皇帝特赐的绯袍和金鱼袋。

    赐绯袍赏金鱼袋,有点类似于明朝的赐斗牛袍,满人的赐黄马褂赏双眼花翎了。

    张超得到赏赐后,被老爹和崔莺莺几个催着试穿了一下,紫袍玉带,腰间佩一个金鱼袋,紫金两色,非常显眼啊,特别是配着张超那二十出头的年青,越发的让身形挺拔了。

    虽然赐紫金只是一种荣誉,实际上品级并没提升,但当张超换上紫袍佩带着金鱼袋出现在早朝上时,还是引发无数官员侧目。

    以往张超的官职,并不需要上殿早朝,或者说他没有那资格,除非是过年的大朝会,他才会跟着凑个热闹,排在大殿外面。

    但今天张超得到特旨上殿,也能在殿门口有一席之地了。

    天还很早,满殿大臣却都很精神。张超庆幸自己也只是得到一次临时的机会,要不然天天得半夜起来赶早朝,还真是件痛苦的事情。

    金殿上,李渊高坐龙椅之上,丹墀玉阶之下是太子建成。

    百官之中,排第一位的是李世民。让他排在这个位置上的是他的天策上将官职,这是位在三师之下,又在三公之上的职位。

    在大唐的百官之中,这是排在第四的官职,也是大唐仅有的七个正一品职的一个。其余三师三公,目前三师空缺,三公李世民兼了两个,李元吉担任了一个。

    天策上将位在宰相亲王之上,因此李世民是真正的大唐三把手。

    然后排第二的是齐王李元吉,他也是三公。

    接着才是尚书省左仆射裴寂这个宰相,不过他不是尚书省最大的官,李世民还兼任着尚书令。后面有萧瑀、陈叔达、封德彝、杨恭仁等人。

    再往下就是六部尚书和九卿了。

    武将们的地位明显比文官要低,东宫的一些高级属于也是参与朝会的,太子詹事、少詹事、左右庶子等都在。

    今天早朝的内容挺简短的,也没有谈论什么具体大事。

    张朝在朝臣的后面,都到了殿门口了。排到这边的都是一群绯袍,年纪也大多是四五十岁,张超这么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却穿着紫袍佩带着金鱼袋坐在那里,确实十分显眼。以致于周边的官员,不时的扭头来看。

    张超挺老实的坐在那里,唐朝皇帝还是比较良心的,官员们上朝还有一张席子,如裴寂等宰相甚至还有一块软垫子,跪坐在那里比站着可舒服多了。

    朝会结束,皇帝率百官在大群府兵侍卫们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往南郊而去。场面挺大,非常排场,张超骑着马跟在队伍里,也不由的飘飘然的感觉。

    二月二,其实天还有些寒冷。

    不过今天其实也就是个仪式,李渊换上了一身黑色的龙袍,戴着黑色幞头,一手拿着根鞭,一手扶着张曲辕犁,犁上还绑着红绸子。

    虽然都用上了曲辕犁,但今天拉犁的依然是两头大犍牛,起码一千多斤重的大犍牛雄壮无比,抬着一根木杠。

    耕第一垄土,由太子李建成和民部尚书郑善果一人牵一头牛,在前牵引。

    李渊亲手扶犁。

    “嗨!”

    牛背着犁往前走,曲辕犁把冻了一冬的土地翻起,黑色的田泥翻腾,散发着土地的特有清香。

    一垄土也不长,很快就走了一个来回。

    然后换上尚书令李世民和司农卿扶犁牵引。

    “尚书左仆射裴寂、翰林院学士张超,牵牛!”礼部的官员高声唱喝,张超和裴寂上前。裴寂从李世民手里接过牛绳,张超从那位司农卿的手里接过牛绳。

    李世民从张超身边擦身而过的时候,眼神看了他一眼,两人目光交流了一下,李世民眼中有赞赏之色,嘴角带笑。

    “至今都不敢相信,这曲辕犁居然是文远所发明的啊。”裴寂隔着两头牛向张超笑道。

    “也只是在前人基础之上改良了一些而已。”张超谦虚。

    后面李渊耕了两垄地,还挺兴奋的,“三郎莫要自谦,朕亲自扶犁,可是真真切切感受到这犁比原来的直辕长犁好用的多了,扶着犁耕了两趟,一点也不累。好犁!”

    天气很好,太阳升起,三垄地也就耕完了。

    李渊擦了擦额头汗水,笑着称今天很高兴。官员们迎着皇帝上了早就准备好的高台,接下来皇帝只要在这里观看就好。

    看着官员们把剩下的那点地也都耕完,然后就算是亲耕完成,礼部留后,还要祭祀天地谷神。

    百官奉迎天子还宫。

    张超那双价值两贯的靴子沾了许多泥巴,在草地上蹭了一会,还是有许多泥在上面。依仗起驾,张超骑马跟着回京。

    回京之后,皇帝还要升殿议事,不过已经没张超什么事了。上殿参朝也只是一次资格,亲耕过后,他就依然是那个翰林学士、崇文馆副馆主、太子洗马了。

    回到京,换了衣服靴子,张超打马回张家沟。

    张家沟今天格外的热闹,全村的老少都出来了,连着工坊和书院今天也放假,大家都一起来凑热闹。

    村里选了二十四名壮小伙子,负责抬土地公公塑好的像入庙。

    张超也是其中之一,柯五和柯山两个张家沟出来的官人,今天也跟张超一起,脱了上衣,赤着个膀子,腰间扎着红绸着一起抬神像入庙。

    神像是泥胎,外面有油漆,彩绘,栩栩如生。

    抬起来倒也不重。

    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还有人在前面撒着铜钱,引的后面无数小孩子捡钱。

    抬神像绕村一周,家家户户门前经过。

    每到一家门前,户主就会出来放爆竹,上香,还要拿些铜钱出来。不过这铜钱不是给人的,而是等一会安神像时,会把这些铜钱都放进神像的肚子里封起来。

    每天早上练枪射箭,使得张超如今的身体倒是很强健,二月里赤着上身抬神像,一点不冷,也一点不累。

    再加上还有换班,二十四人每八人一班,不时轮换,使得张超觉得挺轻松的。

    等把神像终于安进了新建好的土地庙后,这热闹的仪式并没结束。

    村里准备了很多桌酒席,全村都有份,男女老少一起吃席,这酒席的花费是全村一起出的钱,其中张家自然是出的最多的,不过其它村民也都各出了一份子。

    图的就是一个热闹。

    吃完饭,给土地公公上准备好的三牲祭品,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开春了,忙起来咯,耕田晒地咯。”

    下午,家家户户的男人都赶着牛挑着犁下地。

    虽然现在天还冷,粟还得晚些时候种,正所谓,春分早谷雨迟清明播种正当时。不过田却得现在就耕,地翻好了,让他晒一晒,然后就得碎土,还要施底肥。

    今年大家有张家的牛,还有新的犁,村民们都很兴奋。

    张超也换了身粗麻衣,打着赤脚,挑着犁和耙,崔莺莺牵着头大水牛在后,郑红线则赶着头小水牛。连两个胡姬和杜十娘,也都换上了粗布衣服,头上戴块手帕,一起跟着篮子下地。

    老爹今天也一样是粗布衣,打着赤脚,挑了一担沼渣跟在后面。七娘带着莲儿兰儿两姐妹,提着壶开水在后。

    一家人,开始春耕。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295章 你喊破喉咙也没有用的

    张家现在田产不少,不算在河北的田,也不算在京畿其它州县的地,仅宁民县张家就有不下三千亩地。

    其中有从赵家买来换来的一千六百亩,有张家去年冬天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开垦出来的洗澡沟一千亩水稻梯田,还有在白鹿乡的几块地五百余亩。

    这么多地,今年全是张家自己种,除了有部份地里还种着冬小麦,得夏收后才交田。但大部份田,今年春就要耕种的。

    一千亩梯田全种水稻,其余几百亩全种粟。而等那些种冬小麦的田夏收后,张超打算都种豆。

    这些地张家不出佃,而是雇佣长工耕种,农忙时,也雇些短工。

    太阳正好,春风习习。

    张超一家在地里耕田施肥,一家老小齐上阵。

    张家现在当然不需要亲自种地,不过今天是春耕头一天,按习俗,皇帝都要弄个春耕大典,亲自扶犁,下面的地主们,也一样会亲自下田。这也算是一种给子弟们的教育,土地是根本。

    张超的六个学生,今天也全都被他带到了地里。

    张家人亲自耕的地只有三分地,并没有多大,张超扶着犁很快就把这点地犁完了。地犁完之后,还要用刀耙把翻过来的土再碎一遍。

    犁翻的泥都是大块的,冻结一冬,很实。

    刀耙就是专门碎土的,如同一块小木排,但在几根横木上,都安装着一排排斜斜的耙刀,差不多有四指宽。耙地的时候,人站在耙上,牛拖着走,耙刀划过泥土,就能破碎泥块,多耙几次,大块的泥土就耙成小块了。

    张家的一群女人们都提着篮子在地里捡草。

    虽然过了冬,很多草冻死了,可依然有不少草顽强的活着,还有许多草虽死了,但草根还活着,一开春,他们就会复苏发芽。

    唐朝没有除草剂,便只有靠手工除草。

    在耕地时,把草根和草都捡掉,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用马耙碎过地后,张超又拿着耖继续耖地。

    耖是在耕耙后,把地弄的更细的农具,上面一个横杠扶手,下面连着把横着的大梳子似的耖齿。

    有的是用竹子做齿,有条件的则用铁齿。

    耖地,就跟梳地一样,既能把地碎的更细,同时也能把地里的杂草草根等耖出来。

    耖齿会把草根等带起,张超每耖一段提一下耖,把草留下。然后让十三娘他们拎着篮子过来,把草抖干净泥土,然后装起来提到田垄边去。

    老牛今天做为技术指导,一直跟在张超身边指导着怎么扶犁,怎么用牛绳教牛走停转弯等。

    “干的不错,想不到三郎耕地也如此有天赋,一说就会,耕的还很好。”

    张超擦着额头的汗水,把一耖草和泥块留下。

    “是这牛驯的好,而且这块地也比较好。”

    耕三分地,张超累的要死。看起来轻松,其实扶犁、踩耙,扶耖,都是相当累人的。这还是有两头牛拉犁,用的又是改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