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367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367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屋里还焚着香,桶里盛着冰块,越发的凉爽。

    李超坐在竹榻凉席之上,看着面前几案上的本子。耳朵里听着房玄龄和萧瑀他们为太仓钱的使用分配。

    一年新增千万贯税收,这可都是租庸正税之外的收入,是商税。

    如此一大笔钱,还不是实物税,而是实实在在的钱绢,这让政事都都在为这笔钱如何使用争的不可开交。

    皇帝、宰相,三省六部诸寺十二卫,都想要分一杯羹。

    李世民一心想要建立一支万人的禁卫骑军,但萧瑀他们认为没必要,开支太大,还不实用。花那么大笔钱建支整天放在长安的骑兵,除了做样子当仪仗外,能有什么用?

    大唐还没有到那个可以大笔花钱烧包的时候。

    不能惯皇帝这个臭显摆的毛病。

    李世民气的要死,都拍了桌子,但拍的自己手疼了也没用。

    虽然政事堂都是亲家翁呢,可他们也不会跟李世民就讲客气的。

    偏偏李世民又想要以德服人,于是乎,扯来扯去,争的喉咙都哑了,也没有个结果。

    “文远。”

    李世民吵了半天,发现自己有点势单力孤,目光最后盯上了李超。今天李超终于从家里出来了,肯进宫议事。但李超坐了半天,一声不吭。

    李世民只好点名了。

    桌子上的折子,其实都是各部衙拟的请款折子,各部都想要钱。还都列出了自己用钱的名目等,挺合情合理的。

    只不过,这些折子的请款数目加起来,那都有三千多万了。朝廷虽一年能新增千万税款,可也远不能满足这些啊。

    李超抬头。

    看到李世民求救的目光。

    李超有时挺佩服李世民的,李世民不是那种无所不能英明无比的皇帝,他很年轻,有时也冲动,有时还犯倔。而且他的长处是指挥战阵统帅兵马,对于治理国政这方面,确实经验不足,甚至还不如李建成有经验。

    可李世民有个优点,他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不会去故意掩盖这些。做为靠玄武门政变上台的皇帝,他却没有太霸道独0裁。能听的进意见,甚至不会争不过就用强权压人。

    这其实已经是最难能可贵的领袖气质了,如汉高祖如刘备如曹操,人无全才,领袖需要的是领袖的气质和才能。

    杨广是个很有才能的皇帝,甚至文才更盛,但杨广却不如李世民这般能听从属下的建议。他甚至只是选择性的只听自己想听的,就如隋末大乱,各地报上来的叛乱消息和地方灾情时,他却一味的说是下面的人胡说。

    若是杨广在这里,李超相信萧瑀虽然也还会力谏,但肯定没有这么足的胆气敢这么争。

    李超把手里的折子合上,问,“陛下。”

    “文远,你来说说,朕要建一支北衙万骑,一年只要一百万军费了,这还不行吗?”

    李世民有点气急败坏,甚至有点委屈,他觉得李超一定能理解他,李超肯定会支持他的。

    “朝廷现在一年新增税收千万,朕不过要一百万而已,才一百万啊。三万北衙禁军,怎么就没必要了?去年先有吐谷浑进犯,差点打到长安,后又有突厥人蠢蠢欲动,也是直接威胁着关中的。府兵虽节省军费,但遇事发突然之时,调动麻烦,难以救急。朕练三万北衙常备禁军,这是从大局考虑的。再说了,朕将来是要北伐突厥,西讨吐谷浑,东征高句丽的,现在置这三万常备军,那将来也是有大用处的。”

    “嗯,陛下说的很有道理。”李超点了点头,先是安慰了下李世民。

    “不过!”

    “嗯?”李世民刚觉得李三果然是站自己这边的,结果就听到一个不过,马上不太高兴了。

    “不过什么?”

    “陛下。其实我以为建一支常备军确实有必要啊,但如果是放在长安,是建在北衙禁军中,就毫无用处了。军队,有再好的训练再好的装备,如果不拉出去打仗,没有实战检验,那这样的军队,真的是只会是一个外表光鲜亮丽,其实银枪蜡枪头的仪仗兵而已。”

    “陛下若是放长远打算,想要建一支精锐的常备军,为将来南征北伐东征西讨做准备,那其实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另一种更省钱,但更有效果的办法,而不是花大价钱,最后堆积出了一支仪仗队!”

    李超这话,就有点很不留情面了。

    李世民可是十六岁开始统兵打仗的,都已经打了近十年的仗,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这朝堂政事,李世民确实觉得自己经验不足,可若说打仗练兵,他可是专家,可现在李超却把他说的一无得处。

    这,简直是欺人太甚!

    “文远,你虽说被称为军神,但若说这练兵打仗,朕可是比你经验丰富的。难道朕亲自训练这三万北衙禁军,还会不行?”

    李超淡淡的回道。“行还是不行,总是得试过了才知道的!”

    “历朝历代,天下的任何一支强军,没有一支不是从血与火,从战场之是百炼而成的,从没有听说,有哪支军队是整天在校场上练练就成的。陛下当年的玄甲骑,所向披糜,可那也是百战而成吧?”

    李世民不太高兴,可李超说的又句句在理。

    一个是满怀期待,想要李超帮忙的皇帝,一边却偏偏是丝毫不给面子的当红第一宠臣。

    政事堂里,一群宰相们都不禁纷纷向李超投去赞扬的眼神。

    不错,没有因为成了天子亲家翁,就丢了节操。

    原来大家还比较反对李超过早的进入政事堂,都希望李超多在外呆几年呢。现在看来,大家误会了李相国啊。

    李相国虽然年青,但这节操还是满满的。

    能够如此直接的驳回皇帝,了不起。

    心中虽不高兴,李世民还是忍住了。

    “那依李相国之见,要怎么办啊?”李世民都改口喊李相国了,这是真生气了。满殿的亲家翁,就没一个肯支持的,你支持一下朕会死啊。

    “陛下,其实府兵制有府兵制的优势,但也有缺点。兵农合一,军费开支大大节省,但这样的府兵肯定不如常备军训练有素战斗力高。不过建一支常备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常备军要想维持高的战斗力,这可就非常费钱。”

    要战斗力,还是要省钱?

    鱼我欲有,熊掌亦想要,李世民当然希望以府兵为主,但也建一支常备军。

    李世民雄心是很大的,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甚至是西域、漠北、安南,这些地方都在他的小本子上,是他心中的目标。但仅靠府兵,肯定是不够的。于是,他才想要建一支常备军,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对京畿的控制权。

    “陛下要建三万人的常备军,想法是好的,而且其实养三万常备军朝廷也是养的起的。”李超看了眼其它的宰相们,笑道,“就算不动用朝廷未来的那一千万税收,臣也有办法弄到这三万常备军的军费,只是臣以为,钱其实都不是问题,能用钱解决的,都是可以解决的。关键还是在于,花了这些钱,究竟值不值得,有没有用!”

    说到这个问题,李世民就比较上心了。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个祀延伸点说,就是礼教纲常人纶,是国家秩序,王朝的基石。而这戎,当然就是军队,是王朝的防御,是开拓的武力。只要保证疆域安全,国家才能稳定。只要不断开拓进取,王朝才能繁盛。

    “臣以为,之前陛下选派羽林卫军官到边镇学习受训,这个想法就很好。不过不必要那么麻烦的送去边镇,让边帅去教授兵法。完全可以在长安建一所讲武堂,就如国子监一样,成为一所军官学校,让年轻有天赋的低阶武官们入校学习,让京中十二卫的将领们担任教官,传授经验!”

    “武官们可以集诸将之长,学习前辈们的经验,也能学习绘图计算等等知识。一个好苗子学个两三年,然后下放到边关诸镇,交给边镇培养,如此三五年后,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军官,到时再调回北衙,那就是个真正的武官。”

    “北衙的士兵也可如此,由边镇中选拔勇敢精锐之士,然后分批轮调守边。北衙禁军们每年分批,或者一年守边一年在京,如此轮流,可保证北衙禁军战力不减,磨砺的更好。同时,也一样能守卫京畿,又还能加强边镇的防御能力。”

    李超平铺直述,说着自己的方案。

    与其花很多钱,在京里养几万禁军,以及把禁军的低级武官送去各边镇让边帅们亲自教授兵法,不如在京建一个讲武堂,系统的培训军官,这样不单能训禁军军官,也能培训南衙十二卫的军官们。

    而把北衙的禁军轮流守边和戍卫京城,这样可保北衙禁军的战斗力。

    虽然来回折腾,花费也可能大点,但为了不养一群少爷兵出来,这是很有必要的。

    “建讲武堂,以十二卫将领为教官,选南北衙武官为学生。以北衙禁军为常备军,分批调往边疆守边、打磨,一半留守戍卫京师,轮番交替。”

    李世民捏着下巴,总结李超所说的方案。

    越说,李世民眼睛越亮,最后甚至高兴的一拍大腿。

    “这个法子不错!”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528章 文远,你来当讲武堂校长

    “那朕就办一个讲武堂!”

    李世民搓着手掌道,“文远啊,你来当这个讲武堂的祭酒如何?”

    讲武堂祭酒,那就是大唐皇家军校的校长了。这所军校,以后肯定会成为大唐军官的摇篮的,能当上校长,以后就是门生遍及大唐南北衙诸卫军队之中了。

    嗯,想想很不错。

    不过绝不能答应。

    大唐各卫军中遍及你的门生弟子,这样的人谁能放心?

    “陛下,臣何德何能啊,这讲武堂还得陛下亲领啊。陛下本就马上打的天下,统兵打仗无人可及,由陛下亲自指点,这讲武堂一定会办的很成功。况且,那些能被选出来的将士们,也都是军中的好苗子,假以时日,必定成为我大唐军界栋梁啊。如果陛下亲领讲武堂,那这讲武堂中的学生,岂不就都成了天子门生嘛,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个无尚荣耀啊!”

    讲武堂学生都是天子门生。

    一句话,李世民大为心动。

    对啊,天子门生啊。换句话说,讲武堂的祭酒,那就相当于是所有武官学生们的老师了。

    为了与国子监的祭酒区别,李超提议讲武堂设校长,李世民亲自担任这个校长之职。

    “好,那朕就来当这个校长,不过讲武堂的筹办事宜就交给文远了。”

    政事堂里,皇帝跟李超一唱一和,讲武堂就算定下来了。

    那边萧瑀、陈叔达等人反应过来时,已经晚了一步了。

    刚刚还称赞李超有节操,值得依赖呢,怎么转眼间就跟皇帝站一块去了。办什么讲武堂,搞什么常备军啊,不要钱啊?

    而且办讲武堂还是个很危险的苗子,弄了常备军训练了这些军官,那肯定是为了打仗的。如今新朝就应当偃武修文啊,整天想着打仗做什么?只要守好国门就行了,天天想着打仗,这不成了杨广?

    萧瑀很不客气的站了出来,“陛下,练三万常备军,太仓没钱。办讲武堂,这更加过了,朝廷如今就应当偃武修文。”

    李超也不顾这位首相的面子,当即反驳道,“一味偃武修文,那就是自己砍自己一条腿,一个人,得有两条腿,才能走才能跑。一文一武,才是协调。没听说过,砍掉一条腿,还能跑的动的。我们不讲穷兵黩武,可也不能自废武功。如今天下既有文科举,也当然可以有武科举。”

    “陛下,臣以为,讲武堂选拔学生方式,就可以仿照科举制式,接纳天下有志之士,考核之后选入。不拘是否南北衙诸卫武官,只要是年龄相当,身家清白的大唐子民,都可以报名,这样既有卫府选送,也有青年报名,天下优秀者俱有机会,朝廷也能选到最好的。”

    “李相国,你说的轻巧,可三万常备军,还要加上办一个讲武堂,甚至还要轮调戍边,这些都要钱的,钱从哪来?不要指望那太仓里的一千万。那些钱虽是托你的福,开源所得,但朝廷处处需要用钱,没多余的钱了。”陈叔达站到了萧瑀一边。

    房玄龄这个时候出来。

    “陛下,常备军可以有,讲武堂也可以办,但我觉得还是慢慢来。不要一开始就弄这么大规模嘛,现在有两万羽林了,就再扩编一千骑好了,讲武堂可以办,也不要一下子就招那么多人嘛,选些军官教导就好。”

    这稀泥和的。

    “就是啊,陛下,上次新增一万羽林,这个田地都还没凑齐呢,又要增加一万骑,两百万亩地呢,京畿没这么多地啊。”

    高士廉也说出了实际困难。

    面对宰相们的反对,李世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李超。

    “文远,你刚才说有办法解决北衙军费,你现在不妨说说看。朕知道你开源有本事,不比这诸位相国们整天操心的是国家大事,没空来想这开源节流之事。”李世民话有点重,一脸嘲讽样。

    被宰相们气到了。

    李超开源,朝廷年新增一千万贯税钱,可太仓里这么多钱,宰相们居然连一百万都不肯分给他。

    萧瑀陈叔达等人都一脸尴尬。

    你是皇帝你就能乱说什么大实话了?

    他们承认,自己搞钱方面确实不如李超,但管理朝政也不只是经济啊。各有专长嘛!

    赚钱李超确实内行,一般人比不了,眼光局限不同。

    唐初还是很小农思想的,各种制度都是围绕着土地,不论是租庸调的税制,还是均田制的基本国策,甚至是府兵制的兵制。

    土地制度、军制、税制,这三项都是朝廷的根基,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就基本上决定了大唐的国家制度,以农为本。

    没有半点商品经济的意识。

    开国之初,盐随百姓制取贩卖,不征税。矿产,随人挖采冶炼。关税取消,市税很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