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14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614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唐确实还没有进入盛世,可这局势也是开国以来最好的了,陛下还年轻,一时飘了,也正常。等过些时候,他发现朝廷还是那个空壳子,空虚的家底后,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治国哪有这么简单的。

    大唐现在连点积蓄都没有,今年风调雨顺自然是一切都好。可只要一场天灾,或者一次敌人入侵,都可能导致朝廷的困窘。

    不但朝廷国库空虚,现在大部份的百姓,都没有积蓄存粮。尤其是各地边疆上的新移民们,要在那些立足开拓,自给自足,还得有不少时间呢。

    都说三年风调雨顺,才可能有一年之积。九年风调雨顺,才有三年之粮。而一场大灾,可能就要耗费掉好不容易积攒下好几年的积蓄。

    没有个十年的安稳,怎么可能有盛世。

    更别说国富民安了。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朝廷现在推行新政,普通百姓不用交两税,倒不怎么反对了,可那些地主豪强们却是实打实的被触犯了利益的,他们能安安心心的?

    李世民高兴的太早了。

    “老程。”李超叫程咬金,“跟你商量个事,让处默去南诏如何?”

    “去南诏干嘛?”

    “我打算让处默当镇南都护,去南诏历练历练。”李超笑着道。

    朝廷原本是打算让侯君集去的,现在侯君集暴毙了,这个位置还空着呢。

    “你有有什么鬼主意,跟我说明白点,要不我可不放心让处默去那么远的地方。”

    “其实也没什么,一来让处默出去历练历练,他这些年一直跟着我,本事是学了不少,可缺少独当一面的机会,去南诏正好。再则,南诏那地方不错的,四季如春,气候好,虽然天高路远,地处偏僻,但那里很有商机啊。”

    “屁的商机啊,全是些未开化的獠夷。”程咬金不屑的道,要说商机,他现在只对琉求岛有兴趣。上千里的大岛,离中原又近,打下来那就是个聚宝盆啊。

    “你啊,什么都不懂。南诏那边虽然远,虽然偏,但他们资源啊。蛮獠多是没错,不开化也没错,但越是这样,这钱就越好赚。种茶、采药、挖矿,甚至直接挑动那些蛮獠们内斗,我们直接跟他们买奴隶,这不好?”

    “偏远也不怕,修条路去就好了。”

    “你还真打算让我家大郎去南诏啊?真要跟蛮獠们做生意?”

    “你以为我吃撑了跟你开玩笑啊,我跟你讲,处默去了那边,顶多三年,就能打开局面,到时晋封一个县公不成问题。而有处默在那边,我们的生意肯定也能打开局面,绝对能赚大钱。”

    程咬金还有些犹豫不决。

    “老程,云南那边有很多金矿银矿的,随便占一座,到时就能大发啊。”

    “嗯,大郎确实需要出去历练历练了。”程咬金笑着点头。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934章

    武当山。

    王太监充当了回不速之客,“想不到这武当山上,居然如此风光美妙,这些庄园修的更是漂亮啊。怪不得相国在此乐不思蜀呢。”

    李超挥手,“别叫我相国,我早已经不是相国了。”

    “赵公,陛下让我转告,尚书令的位置朝廷一直为赵公留着呢。”

    李超不客气的拆穿他,“这话从何说起啊,我去职之后,陛下不是让江国公接任了尚书令之职吗,当了快三个月吧。然后,宋国公又接任,虽然前后半个时辰都没当足,可也好歹是第三任尚书令啊,怎么能说此位一直留着呢?”

    “还有,陛下本来还让魏国公等接任的,只是没人肯接,这才空着吧?”

    被当面拆穿,王太监也不恼。

    “如今尚书令之职空置,陛下还是希望赵公回去接任,也只有你,才最适合。”

    “我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的。”李超依然拒绝。

    李超招呼着王太监坐下,让下人弄两份拌粉上来。

    “再来两个萝卜排骨汤。”

    拌粉弄起来很简单,配上些酸菜和炸碗豆等,滑嫩爽口。凉凉的拌粉,再来一份用木炭和瓦罐细火慢煨出来的汤,最是合适不过。

    拿起筷子,把一碗粉先搅拌好,等到配料都搅匀了,李超大口的吃了起来。

    王太监看着和杂酱面有点像的拌粉,也不客气的搅拌起来。

    李超吃的很大口,拌粉不烫,也没汤汁,可以大口大口的吃。几大口,一碗拌粉吃完,然后他才慢慢的喝起萝卜排骨汤。

    “王公公啊,你回去后,帮我跟陛下说几句好话,让陛下把半月谈和时报给解封了吧。”

    “这事情我可帮不了忙啊。”

    “没事,我这里有一封奏折,你替我呈给陛下就好。”

    吃完拌粉喝完汤,王太监无功而返。

    鱼梁洲。

    皇宫,听王太监回报完,李世民脸色不太好看。

    这么给他李超面子,居然还是不肯回来。

    “陛下,这是赵国公的折子。”

    李世民接过,折子写的是关于报社被查的事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天下悠悠众口堵不如疏!”

    李超的奏折一开头就是这两句。

    李超很不客气的指出皇帝封禁报社的行为是错误的,然后提出了一个管理的办法。

    建立新闻出版审查制度,以后凡是办报纸以及印刷书籍,那么都应当先向朝廷登记,由朝廷审核内容,通过之后给予书号版号,然后才能出版印刷。

    报纸书籍的出版印刷,得公正客观。不能攻击朝廷,散布虚假消息,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限制不少,把过去没有直接监管的这块纳入朝廷的监管之中,并且以后出版印刷物,还得纳税,按版的印数交版税,印数越多,税越多。

    看着这洋洋洒洒的建言,李世民倒是有些惊讶。、

    他之前确实不满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报纸,控制在私人之手,尤其是半月谈和时报还是李超家族产业,所以这次他直接查封了。

    但现在李超的这个建议,确实不错。

    不用这么直接的查封,而是管理。一如李超的风格,朝廷在具体事务中是处于管理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参与经营。

    现在的报社也是如此,朝廷不直接去经营,而是监管。

    怎么出版,怎么做大做强做出影响力,那是报纸自己的事情,就算没人看倒闭关门也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朝廷只负责监管。

    对报纸和出版进行审核,保证不会有什么不应当出现的言论出现。

    看着这份如此周全的建议,李世民不由的叹气,李超还是那么的考虑周全,如此的有能力。可惜,这家伙现在彻底的摞挑子了,不肯回朝堂了。

    “陛下,要不老奴再去武当山劝劝赵国公?”

    “算了,李超是真不想回来了,起码这一两年是不会回来了,既然如此,朕也不强求,随他去吧。”他有些落寞的道。

    当天,中书门下宰相们收到了由宫里转发过来的一份关于新闻出版物管理的折子。

    房玄龄等几个宰相看完,都十分惊叹。

    “这个好,如今出版越如越方便,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办报,谁都可以刻印出版书籍,弄的纷纷杂杂的。什么样的大胆言论都有,也确实乱的不像话。有了这个就好了,以后要办报,先得申请报号,要刻书,先得申请书号,通过了才行。而且这具体的内容,也得先由朝廷这边审核通过才行,有不合规之处,就得修改。”

    “省的天下百姓被误导。”

    “这份折子是谁写的,居然如此犀利,一针见血,了得。”杜如晦赞叹道。

    “是赵国公呈给陛下的。”中书侍郎禇遂良道。

    宰相们一阵安静。

    皇帝封了李家的报纸,然后已经辞职赋闲在家的李超给皇帝上了这么一份奏折,皇帝看过之后居然还同意了?

    皇帝现在不是应当跟李超关系不好吗?

    之前皇帝直接越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调兵去封了李家报社,不是搞的很猛的样子吗?不少人还以为皇帝跟李超的关系闹翻了,皇帝要给李超一个教训呢。

    为此,连李靖都气愤的辞职了。

    怎么现在没有半点官职的李超居然还能直接给皇帝递折子,而皇帝在看过之后居然还马上就采用了?

    这李超在武当山,跟在襄阳有什么区别,当不当宰相好像也一样可以上达天听啊。

    良久。

    还是房玄龄很欣慰的道,“善哉,善哉!”

    皇帝授意下,中书门下办理此事很迅速。当天,在尚书省的礼部下,就多了一个衙门,版务署。专门负责管理报刊和书籍的出版发行和审核管理等事务。

    半月谈和时报的两位总编,当天就被这个新衙门约谈。

    两总编直接就在衙门填写了申报材料等,然后特事特办,当天就给他们审核盖章,颁给刊号、经营许可证等等手续。

    手续一批下来,两家报社大门上的封条就被撕下来了,把守的士兵也撤了。

    两家报社总编召集了惶惶不安的手下编辑、记者们重新回来,还弄来了许多烟花爆竹燃放,弄的远近皆知。

    “报社居然解封了!”

    “是啊,真想不到。”

    报社的编辑们站在门口,大声的向来围观的群众人宣告,朝廷已经解封,同时他们也正式在朝廷注册了,有经营许可证,也拿到了刊号,嗯,以后不会再封禁停刊了。

    “明天,我们将恢复报刊的发行。”

    报社开始组稿,而这个时候,衙门里来人了。

    来的正是礼部版务署的人。

    “陈总编,我们是奉上司之命,前来进驻。还请你们帮我们准备一间屋子,以后你们报社的样稿,请提前交给我们审核,我们会直接在这里审核,尽量不会耽误你们的时间的。”

    这态度,让总编喜出意外。

    “谢谢几位上官的理解和帮助,这样一来,就太好了,不用担心影响到出版刊印发行了。”

    半月谈和时报的解封,也让朝中的官员们惊讶不已。

    大家纷纷在想,难道李超要回朝堂了。

    朝野上下,都对李超惊叹万分。

    赵国公就是牛逼啊。

    跟皇帝硬顶,然后直接辞职不干,把皇帝惹怒了,名下的两家报社被封了,结果呢,最后皇帝又给解封了。

    这弄来弄去,最后还是皇帝向赵国公让步了啊。

    赵国公太有排面了。

    国子监。

    孔颖达和陆德明两个喝茶聊天。

    “我仔细的看过了朝廷新出台的这个出版审核条例,非常有远见卓识啊。之前陛下封禁两家报纸,让人心痛。这报纸有开启民智,同时还能反映民意,并且能监督朝廷,这是多么好的东西啊,都说是民间御史。陛下一道中旨,就给强行封了,这和堵人嘴有什么区别?”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早有的教训。幸好,陛下能听从谏言,马上出台了这个条例,这下好了。既给了百姓们正常反映民情、监督朝廷的一个诉求渠道,同时也让朝廷能够更好的管理这天下的舆论,一举两得,非常完美啊。”

    陆德明点头,“赵国公大才,陛下从谏如流,知错即改,贤明!”

    “可惜赵国公却还是不肯回朝啊,朝廷一大损失。”

    中书门下。

    右仆射宇文士及和吏部尚书杨恭仁两人在一起。

    “我就纳了闷了,这李超都已经不在朝堂,不在中枢,可却还能随时给陛下递折子。陛下居然还对他的建议,从谏如流。这李超,如此得罪陛下,陛下却还能容他。”

    杨恭仁也是无奈摇头,他们这些官场混了一辈子的人,都看不透李超和皇帝这对君臣之间的特殊情况了。

    “要我说,这半月谈和时报的影响力太大了,能够轻易的操纵舆论导向,可如此大的舆论之源,却都属于李超。这太危险了,朝廷这一次就不应当解封。就算解禁,也不能再交给李超,这样厉害的东西,就算允许存在,也必须掌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行。”

    “杨相说的有道理,我准备给陛下上奏,让朝廷收购这两家报社,由朝廷派官员来负责管理经营,杨相可愿意与我一同署名?”宇文士及问。

    “没问题,算我一个。”杨恭仁点头。

    奏章先呈到了监国太子承乾的面前。

    承乾看过之后,毫不犹豫的驳回。

    奏章的副本呈到了李世民的案前,同时还有太子的处理结果也一同送达。

    “宇文士及、杨恭仁,他们要是有李超一半的能力,朕也能轻松不少了。一把年纪了,整天总想着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堂堂宰相,格局太小。”李世民有些失望的摇头,“还不如太子看的清醒。”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935章

    戴胄最近很烦。

    上任户部尚书已经三个月了,年关将至,朝廷的各项开支不减反增。处处都要花钱,偏偏朝廷还欠了那么多的外债,好些外债眼看着就要到期,朝廷却拿不出钱来。

    而本来早已经完成的明年财政拔款预算案,也到现在还没有完成。

    户部尚书一职,那是朝廷的财政大总管。他的前任是马周,再前任是李超,都是公认的理财好手。戴胄虽然出任了这一要职,但实际上他对于经济方面并不是很擅长。

    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戴胄早年在隋为官,后在隋末时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当今御极之后,他先后任尚书右丞和大理少卿,还代理过吏部尚书,主持过选官。

    在朝堂中,很得皇帝的信任。

    他生性正直,直言进谏。但对于经济财务这一块,确实非所长。

    尤其以前李超和马周担任户部尚书的时候,都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是宰相。以宰相再任户部尚书,自然更加方便。

    而他如今没能加宰相衔,于是在户部便极受制肘,说起话来也没那么硬气。

    做为民部尚书,他最大的职责,还是为皇帝管理好钱袋子。不仅要捂好钱袋子,还得想办法让钱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