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92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692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超打定主意,回头就让管家拿这八百万金券,却收购朝廷发卖的罪犯家产,商铺、宅第、庄园、地坊,奴隶,有什么买什么,反正这纸钞李超是不太相信的。

    实在是数量太多了,八百万贯啊。

    要说起来,大唐现在的纸钞流通的很繁荣。

    李超开的好头,尤其是严格的控制纸钞的发行量,并保证了李记宝钞的信用后,百姓纷纷接受宝钞,毕竟宝钞使用是那么的方便。

    李记宝钞防伪性能高,而且许用便捷,这就好比后世的手机支付一样,太方便了,谁都愿意用。

    朝廷设立银行,也开始做存贷业务,并发行了纸钞金券之后,一开始远不如李记的宝钞。但毕竟也是纸钞,又是朝廷所发,在纸钞已被大家接受的情况下,金券的推广很快。

    尤其朝廷推行金券比李记更方便,他们印刷了金券之后,直接给官吏们发放俸禄,给将士们发放薪水,甚至官府、宫廷采购的时候,也用金券。虽然发放俸禄、薪水和采购的时候,只是部份用金券替代,但也是相当量大。

    好在李世民还是比较听取李超建议的,没搞只出不进。

    如今新的两税法推行,夏税征钱,百姓既可以交钱,也可以交钞。官府不拒绝以钞纳税,而且没有折扣这些。正因此,百姓们现在对钞很喜欢,买卖交易方便,而且纳税也方便。

    如今中央银行委托李记的印钞厂印刷金券,然后发放俸禄薪水、政府采购用出去,金券在市场流通,最后又以税收的形式收上来。

    这是一个很健康的模式。

    不过李超一直比较担心的是皇帝和朝廷的节操,万一皇帝缺钱,他会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去超发纸币?李超觉得这个很难,也许李世民眼光较远些,不会乱来,但以后的事情谁说的定。

    他们可不比李记,李记不敢乱来,有朝廷监管着,可谁来监管朝廷。

    好在这次朝廷大清洗,发了一笔横财,李世民现在府库充盈,倒暂时不用担心这些了。

    但李超依然不打算留着这些金券,金券本身又不值分文,因此还是购买朝廷的那些实物财产比较划算,哪怕买些矿山,也不怕砸手里。

    承乾却对金券赞叹不已。

    “金券真是好东西,如今朝廷印发金券,铜钱金银存于左藏库中,平时发俸禄薪水也方便的多了,地方上的夏税,直接押钞入京,也大大节省运输上的麻烦。”

    李超笑着点头。

    大唐以前因为缺铜,导致钱荒,一直只能是钱帛兼行,甚至布匹、粮食也充当着实物货币,这对于商品经济来说,当然是极大的阻碍。而如今推行的纸钞,虽然还不是直接的信用货币,但起码在慢慢的改变着钱荒的问题。

    毕竟大唐的实体经济问题还是很高的,以前只不过是缺少足够的货币量来匹配这个经济总量,于是才出现各种钱荒导致的问题。

    钱钞发俸禄薪水、官府采购,同时朝廷征税税赋收钞,这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巨大的提升。

    尤其是百姓纳税用钞,这一条,更是巨大的进步。以前百姓缴纳实物,是非常麻烦的。因为各地的百姓,种植的东西不同,有种粟有种麦有种稻,这就得有不同的征收标准。再一个,各种粮食征收时,也麻烦,百姓得把自家的粮运去官府缴纳,而官府在征粮的时候,不免又会凭白增加许多火耗,最终又增加了百姓负担。

    而现在不同了,百姓直接拿着钞到官府交税就好了,税率明白的公示,粮钞转换也都早公示了,按着那公示的数目交就好,不用再担心衙役以干湿啊斗量的时候多少等问题多收粮食。

    过去,过方上的衙役是没有朝廷的俸禄的,甚至地方官员都没有直接的俸禄可拿,官员们靠职田、公廨田来做俸禄和办公经费,至于吏员衙役,吏员们靠的是公廨田的钱,以及地方上的一些加派、征税火耗。至于衙役,则大多是一种役,他们是服役的,更没钱。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才导致了地方上的腐败,因为他们也要生存,朝廷不管,他们手里又有权,当然就自己动手拿了。

    而现在,朝廷已经把吏员正式纳入了公务员的体系,他们有了薪水。其薪水,由地方官府支付。地方官员俸禄,由朝廷财政直接发给。

    如今朝廷征税,地方税收不再全部押解入京,再由中央调拔地方,而是实行三分之一留州,三分之一缴道,三分之一上供中央的新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的是地方上也有财权,保证地方上能供养官吏,保证地方上不再摊派加收各种费用,减轻百姓负担。

    当然,有些税种,则是完全上缴朝廷的,比如关税、各种专卖税。地方上能分到的税,主要还是两税的地税和户税,以及一些工商税收。

    这一套其实有模仿后世国税地税分家之意,也正是李超最先提出来的。

    “朝廷下一步就是彻底不再征收实物税了。”

    李超说道,现在朝廷是夏税征钱,秋税征物。但征收实物还是比较麻烦的,一来耗费的人力大,二来容易出现扰民以及贪腐的问题。

    “朝廷不征实物,那如何保证糟粮呢?”

    大唐吃官家饭的人还是很多的,这部分人朝廷是要发口粮的,包括官、吏、军队士兵以及宫廷人员等,数量还很庞大,哪怕大唐的府兵不需要朝廷发粮饷,但现在禁军常备军已经达到了八万人马。

    光这八万常备军就不少了,何况边疆上现在也常驻军队,是由府兵和禁军轮流戍守,这些守边的士兵也是得由朝廷提供粮饷的。而一旦打仗,需要的粮食更多。

    甚至官吏们除了发粮,还得发丝绸布匹绵等实物。

    过去,这些都是朝廷从地方征收的实物中拿出来的。现在李超说朝廷以后要全面取消征收实物,那这些怎么来。

    “市场经济嘛。”李超笑道,“朝廷征税纳钱,收了钱就可以直接采购。需要什么就买什么,需要粮食就采购粮食,向粮商们发出通知,让他们来竞标。开价最低的商人得标,再由他们自己把粮食运到朝廷指定地点,这不挺好吗?”

    “可,可粮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太子想反驳,又找不到什么好理由。

    李超笑着道,“粮食确实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因此我们要加强监管,比如制订好粮食保护价格,不让粮商们联手打压粮价,伤害农民。同时,朝廷也可以制订一个最高价,防止粮商哄抬物价,以伤害城镇中购买的百姓。”

    “当然,粮食这么重要的物资,朝廷的常平仓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年以平价购入粮食储备起来。朝廷应当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一些交通要地,设立大型粮食仓库,以储备粮食,并制订一整套储备粮战争、灾荒之时的调拔、发放流程,这样,各地平时存储粮食,一旦战争或灾荒出现,地方仓库不须要再层层上报审核,就能直接照预定流程调拔、发放粮食。”

    隋末之时,朝廷各地的粮仓里储存了许多粮食,可却就是不放粮,结果饥民四起,甚至有些仓库的粮食到了大唐贞观之时都还有陈粮。

    这就是粮食制度的不合理。

    隋朝每年征粮,征收的粮食一部份运往京城,剩下的也都集中在了运河两岸的几座大型粮仓中。这种做法,并不算好。

    朝廷手里确实有粮了,可地方上却空虚,百姓手里没粮,地方州县也没粮,百姓的义仓也根本没多久粮。结果就是一旦发现灾害,地方粮食不足,而那些大仓又得层层上报朝廷,最终错过最佳救灾时机。

    李超希望朝廷能够有一套全新的粮食征收和储备机制。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078章 大前门

    汉京。

    前门大街。

    汉京的百姓如今把汉京内城的南门正阳门称为前门,正阳门楼,称为前门楼子。在当初汉京的规划之初,内城南门,就被规划为商业中心。

    正阳门为内城正南门,有城楼、箭楼、瓮城一体,五洞五券,十分高大雄伟。

    正阳门前面的街道,也被称为前门大街,街道两侧是绸缎布匹、珠宝首饰、鞋帽、纸墨书店、酒楼饭店、药铺医馆等一条街。还有各行会商人和各地商人在京修建的许多会馆,因此这里成为汉京最繁华热闹的一条商业街。

    除了要维护皇权尊严,规定了青楼、赌坊等不得开设在内城中,因此前门大街没影子,其它许多行业都在这里落脚。不过能在前门大街开店的,基本上都是些高端店面,比如奢侈品,一些什么杀猪卖菜卖鱼的,却是不能过来。

    这边的店面也贵的惊人。

    但这里的客流量也极大,能在这里开设店铺,都是同行业中的翘楚。甚至在这条大街的左右两侧的后面几条街巷,也都因此变的热闹起来,也遍布商铺。

    “卖报了,卖报了,汉京报今日新闻,皇帝陛下赏赐越王八百万贯!”

    “开业大酬宾,走过路过都进来瞧一瞧啊,今日小号开业,一律九八折优惠大酬宾了!”

    “冰糖葫芦,又甜又脆还酸酸爽口!”

    ······

    李超和承乾一人一袭白衫,走在这热闹的前门大街上,感受到的是扑面百来的市场气息。

    前门大街比普通的街道要宽一些,街道两边还有人行道,各家店铺的铺面装修,甚至都是按汉京府统一规划的,保持了整体风格。不过各家的招牌幌子,却是五彩缤纷的。

    酒楼前的杏黄旗,丝绸庄前的彩旗······

    “迁都才一年,汉京就如此繁华了。”承乾大加赞叹。

    “那是因为大家现在手头都有钱了。”

    “为何现在大家手头有钱?”太子问。

    李超笼着袖子,漫步街边,打量着那一家家的招牌幌子,“为何如今大家有钱?这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当然是大唐结束隋末以来的纷乱,终于一统天下,中原结束了战乱,百姓安定,生活自然就好了。”

    “其次,如今大唐威加宇内,北方强敌突厥灭亡,西北的吐谷浑、东北的高句丽纷纷称臣,就是周边的契丹、奚、真腊、南诏、吐蕃等,也无一个敢挑衅骚扰犯边,没有外患,就减少战争,百姓也就负担减轻许多。”

    “刚才说的是大的环境,还有许多更细节的地方。比如说,贞观以来,朝廷推行新政,先是佛道整顿,清理出大量的寺观田产,把他们的那些放贷也清理了。大量原来依附于他们的穷困佃农百姓,也分到了田地,更多的人迁移到边地,分田分地。”

    “后来两税再次改革,罢除了租庸调,免除了百姓们的丁税,丁役,摊丁入亩,百姓们的实际负担是大大减轻的。”

    “再有一个,如今朝廷大力发展工商,各地都热火朝天,百姓们除了死守着几亩地,也终于有更多的赚钱机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纸钞通行,也大大繁荣了商业,你看现在,哪个百姓没有现钱?”

    现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过去,钱荒。乡下百姓,手里基本上没有什么现金。平时货郎下乡,大家也都是拿实物交易,针头线脑的也是拿点粮食或者皮毛换,这其实就大大的妨碍了交易,商业自然不兴旺。

    而如今呢,别说这前门大街了,随便到一个乡下去,都会发现乡下的集市也很热闹了。城里的商铺,甚至是些行商,他们会定期到乡下设集,而乡下的百姓,也会在赶集的日子赶到集市,带着他们自己的手工品,或者是粮食、猎物,甚至是自己养殖的鸡鸭等等。

    正因为大家现在手里有现金了,所有大大促进了这些买卖。

    “钞有这么重要?”

    “应当说是钱重要,钱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等价的筹码,大大方便了交易。而钞,是钱的等价物,有信用。钞使用起来却更方便,自然而然的,商业就更繁华,商业繁荣,必然带动手工业,带动加工业带动矿产业,甚至是运输行业、服务业等都因之而带动起来。”

    “这好比下棋,一个棋子活了,整盘棋也都活了。”

    承乾对于经济这一块学的还不多,他不太理解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但听李超这么讲,似乎也非常有道理。

    “一个普通的农夫家庭,在过去,他们没有自己的田地,他们是寺庙的佃户,每年为寺庙佃田,收获之后,要将一半上交给亩里,但因为有庙里的庇护,因此他们不需要向朝廷纳税,也不用服役,他甚至都不在朝廷的户籍之上。”

    李超慢慢道来,“这一家人辛苦一年,耕种几十亩地赚到的钱,一半给了寺庙。剩下的是自己的,若是丰年,一家人还有盈余,但也盈余不了多少,因为他们只种粮,也种些桑麻,丈夫带着孩子种田,妻子带着女儿养蚕纺织,一家人的吃和穿,都是自给自足,可油盐酱醋,都是得另需钱的。”

    “人情往来,也要钱。此外,虽然他们不需要向朝廷纳税服役,但平时地方上的一些摊派,他们却少不了。因此,就算是丰年,他们其实日子过的也挺紧。”

    “而如果遇到的是灾年,则可能还得向寺庙借贷。借一次债,可能需要好多年才能还清,甚至利滚利再还不起,于是只得变卖儿女,甚至自卖为奴。”

    李超说的是过去许多农民百姓的真实处境,有田地的小地主、自耕农抗灾能力还强些,但普通佃户就差的多了,甚至是家里一头大牲畜的死亡,都能让这个家庭一年辛苦白费。

    他们没有积蓄,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

    沉重的佃租、苛刻的摊派,以及高昂的利息,还有疾病、战争、灾害,这些都是压在他们头上的一座座大山。

    老百姓病不起,娶不起,死不起。

    朝廷的均田制,缓解了点,但实际上中原地区,人口太过密集,田地又大量集中在地主勋戚官僚的手里,再加上要给官僚们职田、公廨田等,因此最后能拿来均田的地不多,朝廷规定均田上限每丁百亩,可实际上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无田可均,能均个二十亩就不错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