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65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765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终于回来了。”

    近乡情怯。

    李超也莫名的生起这么一种感觉,好像游子飘泊在外久了,好像灞上真的成了他的家乡。

    上次离开是什么时候,好像是十年前了。

    他为汉京营造使,还是山南道宣抚使、襄、邓刺史。他为朝廷迁都打前锋,也为大唐的大灾荒筹措粮草。

    自那出来后,他就没回去过了。

    自己也都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李超一行一出现在这边,立即有人就来迎接了。

    “老师,终于等到你们了。”

    右军大都督、绛郡王苏定方赶上前来,他的身边是西京留守、巴郡王屈突通,这两位的衙门都在长安,算是文武搭档。

    另外陕西道宣抚使、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京兆府尹等一群陕西道的高官也都来了。

    李超的身份地位,本就足以让他们全力接待的,何况李超这次来还挂了一个巡抚之衔。大唐的巡抚只有两个人当过,一个是太子承乾,当初巡抚岭南。第二个就是赵王了,巡抚关陇河朔青藏西域,这可是巡抚七道啊。

    巡抚虽是临时差使,但却是钦差大臣,有纠察地方官吏大权。要是他们怠慢了,李超到时一句话,说不定他们都要降职免官。

    “大家何必这么客气,我这次来,也就是回家看看,巡抚、钦差这些,大家也不用当真。”李超笑着说道。

    “赵王可不能这样说,你可是财神爷啊,我们陕西听说赵王西巡,第一站就是关中,我们可是非常高兴。还想借借赵王的风,看能不能给我们陕西发展发展地方民生经济。”

    长安的官员,如今是以西京留守为首,苏定方这个大都督管的是军,不是一个系统的。留守之下是宣抚使,然后是本道的三司使,再才是长安所在的京兆府尹。

    当官也是要考核的,所谓一年一小考,两年一中考,三年一大考。考不合格可是很麻烦的,若是小考不过,要在吏部留下坏评。若中考不过,就要降职,若是大考不过,甚至可能被免官。

    而做为地方官,考核都是有硬标准的,如今最重要的几条,还是地方安定和民生经济。这两样是重中之重,这些年,关中虽从国都变成了陪都,但还是很安稳的,现在大家比的还是搞活民生经济的本事。

    自己辖下有多少工坊,一年创工商税收多少,都不容易。想和过去一样,当个糊涂官,几乎不可能。

    李超一入关中,长安的高官们就组团来了,就想着让李超给关中搞点大项目。

    看着他们那副认真的样子,李超不由的哈哈大笑,嗯,如今的大唐地方官还是挺有上进心的嘛。

    “先回灞上再说!”李超心情很好。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90章 这是最好的时代

    十年时间其实不算长,但灞上却真正的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灞上的道路,宽阔平坦,能够并行四车。

    哪怕是在晚春的多雨时节,道路依然没有半点泥泞难行,更没有翻浆。路上铺了沙石,两边都是杨柳树,此时已经满是绿绦。

    李家父子回来。

    白鹿镇上的老乡邻都纷纷赶来,灞上酒坊、纸坊、书坊等这些李家的产业,管事们自然也要赶来见东家。

    白鹿书院的老师们自然也是要来的。

    然后李家窑洞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根本就挤不进人,到处是鼎沸的人声,还有兴奋的人群。

    李家的门也被挤坏了,门槛也被踏坏了,眼看着窑洞里的院子都要发生踩踏事故了,最后李超也只得让官兵开路,全家转到李家宅去。

    然后李超直接带着大家去了镇外的地里头。

    大多数人李超都不认识,县令不再是原来的县令,这乡邻也多变了人。看着那些陌生的面孔,老爹脸上的笑容似乎也有些麻木了。

    他回乡,更想看看这里的旧相识,而不是如今这样,人人都跑过来围观,说着各种奉承话。

    老爹很不喜欢。

    其实李超也不喜欢。

    喧闹了一天,总算是把人都请走了。

    晚上的时候,老爹吃饭也不香了。坐在桌边,叹气连连。

    “爹,明天就闭门谢客,不见那些人了。不过吃了饭,有几个客人你得见下。”

    “谁也不见,累了。”老爹道。

    “老乡邻也不见了?”

    有几百亲兵守门,大宅里倒是终于安静了下来。

    花厅,老爹一进门就见到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村正,里正,柯五。”

    老爹激动的喊出他们的名字。

    “洛国公。”

    几人有些拘束的站起身来躬身行礼,老铁枪过去,“你们这是做什么,自家人还拘这个俗礼。”

    见老铁枪如今虽然发达富贵了,可依然如过去那般,大家倒也心里轻松了许多。

    有喊老弟的,有喊老哥的,还有喊叔的。

    大家说笑着重新落座。

    “你们不是去陇右了吗,怎么又回来了?”老爹问。

    当年李超在陇右做都护、刺史的时候,许多关中子弟就转为了府兵,留在那边落户。家眷也迁移了过去,还迁了许多关中百姓过去。移民屯垦,分田置地。

    村里柯老爹和儿子柯五他们也都迁移了过去,在那里分了田地,置办了房屋。后来李超回京,他们也还是留在了那里。

    柯老爹身上穿着丝绸长袍,那打扮也不再是过去那穷苦样了。当年柯老爹一家还都帮着李超做面食盘炕改灶呢。

    “家还是在陇右,家里现在很好。不过我们早好些年前,也就开始做买卖。都是借三郎的光,我们傍着大腿,跟在三郎的商行后面做些生意。这些年下来,生意也还做的行。”

    柯老爹父子在陇右,现在也算是有点名气的,他们做的是毛纺。每年从陇右的蕃汉牧民手里收购羊毛羊绒,然后经过加工,纺成毛线,再卖给李家的商行。有李家的关系,他们的生意做的很好,甚至如今已经做到了苏毗和吐蕃去了。

    如今成了陇右数的上号的羊毛商人,家财万贯是早就不止,十万贯都不止了。柯家在陇右如今也是拥有大量的牧场、农庄,更别说商号都已经开到长安来了,他们还特意在白鹿镇也开了一家。

    还在这里也建了宅子,挺大的一个宅子,离李家的也不算远。

    “每年,我们爷几个都会回来一趟,也祭祀一下先祖,再看看老家。”

    “多亏了你们老哥你俩,我们如今才有这样的好日子啊。”

    柯五现在还是军官,在陇右也是一个折冲都尉,正五品实职。

    “当初迁去陇右的其它乡亲们还好不?”李超问。

    “好咧,哪有不好的道理。当初去,哪家至少也是有好几百亩地,种粮食养牛羊,这日子是一天天比一天红火。十来年了,也没有战乱,我们又靠着西南丝茶商路,随便做点什么,都不错。”

    大家提到从前,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常常是是青黄不接,一遇到天灾兵乱的,更难过了。可这十来年,日子顺风顺水,生活一天比一天的有干劲。

    “朝廷好啊,皇上更是仁善啊。这税也少了,役也没了,大兴工商,我们做些买卖也不怕了。只要按律纳税,没哪个瞧不起的。我现在,都还是洮州商会的会员。就是刺史,也都对我们挺客气的。”柯老爹当年只是个小小的村正,农闲时间,带着儿子徒弟去箍窑,挣点嚼补。

    可再怎么拼再怎么累,年年都是差不多,日子过的紧巴巴,一年到头都做不起一套新衣裳。

    可如今短短十来年时间,他老柯已经成了大财主不说,而且儿子都成了高官,自己一个地主老财,也能经常见到刺史县令,甚至成为刺史宴会上的座上宾呢。

    “三郎,有时想想,都觉得跟做梦一样,生怕一觉醒来,这梦也醒了。”柯老爹叹声道,“我们遇到了好皇帝啊,碰到了好时候。”

    李超在旁边点头。

    “嗯,当今确实贤明仁厚,体恤爱民。推行的新政,更是泽被天下。”

    朝廷开疆拓土,移民实边,过去没有多少田地的穷苦百姓,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也分到了新多田地,一家人只要能种的过来,两三百亩都不是问题。甚至如柯老爹他们,当初却了陇右,哪家没分个三五百亩的。

    这在中原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而后来朝廷废除了租庸调,改为两税,摊丁入亩,以钱代役摊入田亩,这更加是让百姓轻松了许多,尤其是朝廷的固定田赋,永不加赋诏令一下,百姓真的感动的哭。

    因此虽然许多百姓比过去的田地更多,但他们要交的田赋,却反而比过去的少。而没有了繁重的瑶役之后,大家的生活更轻松了许多。

    “以前啊,有力气也没用。家里就那么几亩地,想多佃几亩,还得求地主们开恩。好不容易佃下几亩地,结果租子也重的很。一家老小,累死累活,一年到头,也剩不下几粒粮。均田均田,一家子才均个几十亩地,可也一样得照一丁百亩这个额来纳的。”

    柯五在一边道,“是啊,过去也没有什么其它的挣钱地方,农闲的时候,上山打点猎物,或者去给别人家做点帮工什么的。有手艺的,还能去做个匠活,但工钱也少的可怜。”

    许多人有时都想不明白,才短短十来年时间,怎么日子翻天覆地了呢。过去大家也这么勤快干活,可却为何饭都吃不饱。如今,却日子越过越好。

    税赋减轻了,挣钱的机会也增多了。

    甚至大家的田地,是想种什么就种什么,也没有限制了。棉花价格高,就种棉花,药材收益好,就种药材,反正到了交两税的时候,都是直接折钱上缴。

    大家也不用每年去服劳役了,可以在农闲时做工。特别是不少家庭,现在一些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都开始进入工坊做工。工钱说是不高,但算下来,比种地强多了。甚至一人在工坊做工,都能抵的上过去一家人种地的。

    过过年难过,过年拉饥荒。

    现在则是年年有余,除非说家里遇到三灾两病,红白喜事这些,哪家一年下来不能存些钱。

    如柯老爹这样胆大的,更是早借了关系做起买卖,短短十来年时间,也已经成为一州排的上号的富豪了。

    “感觉现在真的是遍地都是黄金,伸手捡就有。”柯老爹叹道。

    老铁枪也是深有感慨,隋末之时,刀头舔血,吃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断头饭,今天过了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活下来。

    而现在,他却已经是国公了,有了自己的封地,甚至有自己的城堡。

    几个老哥们说到后面,都说是遇到了明君,碰到了贤主。

    大唐好朝廷,今上是好皇帝。

    连李超都能感受到,大唐和李世民在如今百姓们心中是多么的受拥护爱戴。

    “希望陛下长命百岁,这样咱们的好日子也能一直过下去。”

    “皇上是万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对,万岁万岁。”

    大唐现在的百姓生活普遍提高了许多,当然也还远没达到人人过上小康生活的那种神话。柯老爹一家算是比较特殊的,但确实绝大多数的百姓,受惠于贞观新政,因为分到田地,尤其是移民分到了许多田地,兼之两税法减轻了负担,而工商兴盛,又给了百姓除种田收入外的其它大笔收入渠道。

    现在绝大多数的百姓都已经能吃饱饭,吃不饱饭的,只是极少数人,多是因为因病返贫这一类的。再有,就是还有不少比较偏僻的地方,虽然手里的田地比过去多了,但光种田,其实收入还是很低的,如果遇到点什么事情,可能就入不敷支要借债欠钱了。

    现在生活比较差的,是那些奴隶。

    大唐的奴隶群体还是很庞大的,大唐的百姓生活水平节节升高的同时,这不断扩大的奴隶阶层,却连自由都还没有。而如今大唐的奴隶数量相当庞大,多达千万人,他们生活工作在大唐的一座座农庄一座座矿山一种种工坊,甚至是在一个个的豪门大户之中。

    不过如今大唐百姓的这些好日子,也算是比较特殊,算是大唐强盛扩张下的享受到的红利。如果过上几十年百年,百姓手里之前免费分到手的这些土地,可能就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流转兼并到极少数的人手里。

    大多数人,依然会成为失地农民,或者只保有少量土地,他们可能就成为大唐的工人阶层,再没有土地这种生存的根本。

    而过了初唐时的吏治清明时期,到了后来,吏治也肯定会越来越坏,百姓的负担肯定越来越重。

    如今社会资源是一个分配的过程,慢慢的,则会变成财富的再集中过程。

    当大唐有一天停止对外扩张,甚至开始丢失边疆领土,向内收缩,当大唐的人口数量再暴增许多,肯定又会有许许多多的新问题。

    不过现在,这确实是千百年来最好的时代。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191章 李世民

    夜。

    已深。

    承乾放下手里的笔,伸了个懒腰,总算是忙完了。一转身,却发现在一边陪伴着她的太子皇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

    她蜷缩在软椅里,抱着膝,肩膀枕在自己的手臂上。

    乌黑的头发散落下来几绺,长而浓密的睫毛如同为眼睛拉上了窗。

    她睡的很安宁,如同一只小猫。

    承乾取下自己身上的大衣,为她盖上。

    当初那个跟着自己身后的小丫头,转眼间已经成了大姑娘,还成了自己的妻子。

    承乾微微一笑,忍不住低头吻了下去。

    嗯。

    两唇相触,他能感受到她的吐息,还有少女美妙的气味。

    他忍不住伸出舌头舔了舔,然后去撬开她的贝齿。

    他的手也忍不住伸了进去。

    “啪!”

    脸上火辣辣的疼。

    然后他被推开了。

    太子妃如同被惊醒的猫,充满戒备,甚至带着些愤怒。

    承乾摸着脸,十分无奈,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