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18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918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仗不先撤回本国商民,那一开战,到时他们肯定将会首先遭殃。就算现在这样撤,只怕这些人也要损失很多。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10章 百年禁令

    议会,上院。

    上院经过重新推选,如今三百六十五名参议员,有三分之一换了新人。换上来的人,自然都是摄政张超信的过的人。

    这次连各道上院都已经重新改选过了,公开的理由自然是为了约法和宪政,事实则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起码过去的那些右派,肯定是不可能再站在帝国上院里的。

    帝国上院三百六十五名参议员,同样也是五年一任,可连任两任,但每届要改选三分之一。参议员们需要是实封贵族,且未在进行担任实职,并已经就藩。

    三百多参议员几乎都是伯爵以上的实封功臣,代表的是各大贵族。此时大家脸上还带着进入帝国上院的喜悦,齐聚一堂。

    虽然说现在他们当的还是大唐的参议员,但大家心里都有数,这次改选后,就是新朝的议院了。此时能够进入上院,那也代表着他们成功的迈入了帝国新朝,在新朝抢先占了一个位置。

    魏征做为上院议长,对这些人喧嚣的样子很看不惯。

    拿起槌子敲了几下。

    议会大厅渐渐的安静了下来。

    “诸位参议员们,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共济一堂。你们在站在这里,代表的是帝国五千多实封贵族和三千多虚封贵族,代表着帝国八千多世袭和终身贵族们。”

    “在今后的五年甚至是十年里,我会与你们中绝大多数人一起在这里并肩努力,为帝国为天下社稷为天下苍生百姓而努力。”

    一众参议员们都面带着微笑。

    魏征说的这些不过是些套话而已,今天大家聚在这里为了什么,他们心里非常的清楚。

    “好了,废话就不多说了,以后我们有的是时候叙旧交谈。现在,让我们先来办正事吧,本届议会第一次全体参议员会议正式开始,现在就关于长孙无忌等帝国一千三百余位贵族的封地换封一事,大家进行讨论,稍后我们将就此开始表决。”

    “请诸位参议员们都记住,你们是代表着帝国八千余贵族,同时,你们也是帝国的封臣,你们也要充分的考虑帝国的利益。”

    一共一千三百八十六位贵族,涉及换封。

    这些贵族,都是右派。

    他们过去是保皇党,这次都面临着换封。

    如长孙无忌这样的,要换封到非洲去。也有一些还是转变的较快的,他们也要换封,但不用换到非洲去,只不过要从漠南、西域、信度等较好的地方,换到辽北、西海等地去。

    实际上大家也都明白,长孙无忌等已经向摄政臣服认输,他们已经同意了换封。

    现在拿到上院来,不过是来走个程序而已。

    不过摄政是个很在乎这程序的人。

    经过了上院后,那么这换封也好,收回封地、削爵降爵等,就统统是所有贵州代表们做出的一致决定了。

    “伊丽郡王长孙无忌,原封地天山北伊丽河谷,封地一千二百余里。现议会提请将他换封到非洲新琉求岛,爵位降为新琉求侯,封地一百二十里。可拥领地警卫队两千!”

    一名书记在台上宣读。

    第一个就是长孙无忌。

    曾经的贞观八贵之一的洛阳长孙氏,那位太上皇心腹,如今终也逃不过被流放海外的下场。

    不少参议员对他这个结果,即唏嘘,又觉得他好命。遇到了的是张超这样的仁慈之人,要不然,随便一个其它开国皇帝,都不会对长孙这样的人有好下场的。

    郡王削为县侯,一千二百里的封地,降为一百二十里。

    还是在遥远的非洲,洛阳长孙家难再翻身了。

    至于这个新琉求,据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岛,在非洲东海岸,听说有福建浙江加起来还大。

    “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发言,陈抒已见。”

    没有谁替长孙无忌抱不平,如果是改选前的上院,估计还会有些右派要兔死狐悲的为长孙说几句话,但现在,这上院里都是摄政的坚决支持者,又哪个会替长孙说话。

    有人站起来发言。

    但却不是为他说话,而是认为长孙的待遇太好了些。

    就不该给这种人保留爵位封地,根本不用换封,直接将长孙家族充军到朝廷的岭东道去开荒守边好了,他们的爵位全都收回,封地也都收回。

    持这样态度的人还不少。

    既然撕破脸皮了,自然应当斩草除根。还给长孙无忌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干嘛?哪怕是非洲的荒岛,也不能便宜他,更不能让他带着财产跑路。

    等讨论的越来越过火,魏征不得不几次敲响木槌把参议员们的话题带回。

    要不然,再讨论下去,就得是长孙家哪些人该杀,哪些人该流,哪些人没入掖庭了。

    不管怎么说,这个处置决定是张超做出的。

    魏征本人是比较赞同的,这不是妇人之仁的问题,而是张超这种温和的处置,能够让这场本来不应当出现的改朝换代,能够更平和一些,避免叛乱冲突。

    现在给了长孙等人一条出路,他们才能甘心的离开中原。否则,他们肯定要做鱼死网破的拼命,哪怕他们就算拼命,最后结局肯定也是败,但没有必要伤及无辜。

    每场战争,都会造成很多损失,很坏的影响。

    “现在开始表决!”

    书记开始点名。

    点到一个参议员,该参议员站起来,然后表决。

    “赞成!”参议员举起手,大拇指朝上。

    最后三分之二的参议员表示了赞成,但也有三分之一左右表示反对。不过他们反对的理由是不应当给长孙换封,而是直接流放他。

    “将反对参议员们的理由记录在册。”魏征对书记员交待。

    议会表决是超过一半就可以获得通过,现在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通过,对长孙无忌的降爵换封减地当然就此通过。

    接着开始对第二个换封提案进行公示、讨论和表决,第二个是长孙顺德。

    仅仅一个长孙家族,他们拥有实封爵位七十多个,虚封一百多个。这个庞大的洛阳长孙氏家族,拥有不下三百男丁,他们家族拥有一个王爵,三个国公,七八个郡公县公,还有十几个侯伯,一堆的子男爵。

    现在,这些实封爵位都降爵和减封,连虚封爵也都全都降封。

    一个实封男爵只剩下十里封地,一个子爵只有二十里,伯爵三十里。

    长孙家只有长孙无忌保留侯爵,往下就只有三个伯爵,然后其余皆为子男爵。虚封爵也以伯爵为最高。

    长孙家各爵的封地,也多在新琉求岛上和周边的小岛上。

    长孙家、弘农杨家、京兆韦氏、杜氏,河东裴氏、江南萧氏等大小上百个贵族豪门,这次算是被连根拔起。

    除了有些家族有些子弟在张超这边,保留一两支分枝留在中原,他们几乎全都要被迁到海外去。

    如弘农杨氏,关西名门,汉代起的门阀,隋朝皇族。此时,隋朝皇族这支也就保留了杨师道而已,而当年杨素的那支,也就是杨弘礼保存了。

    当然,若要说这次被迁走的家族中,最大的自然还是李唐皇族。

    自上次李世民和李治迁离中原后,这次从皇帝承乾到李道宗等宗室,整个皇族,中原一个不留,大宗小宗上百家被迁走。

    他们的爵位也一样的被削被贬,封地被减。

    皇帝承乾已经被内定为唐国王,这次没在讨论表决之列,但其它的那些已经都被决议削降迁移。

    讨论到了后面,都是干脆整个家族一起打包表决。

    足足一千多封侯,实封的五百多,虚封八百多。

    一个接一个的被表决通过,裁定削爵减封换封。

    帝国八千多贵族,这一下子等于就少了一千三百多。这些人虽然最低也还有个男爵爵位,可实际上他们被取消了三代的议员资格,他们保留着贵族头衔,却无法像其它贵族一样的进入贵族院,既无推选为参议员权,也没有资格推选参议员。

    他们甚至被要求,三代内都不得再踏返中原,甚至都不能派人回中原经商。

    三代,这是近百年的禁令。

    一千三百多位贵族的削爵减封换封,半天时间就决议完了。

    全部都在贵族院通过了。

    魏征看着那一箱的决议记录,怔了一会神。

    “抬上这些,去内阁。”

    内阁,摄政张超看着那些记录。

    有了这些,那么长孙无忌等人就真的彻底的被扫出中原了,他们百年内都不得重返中原。

    这百年时间,他们也许能在那里立足,甚至是闯荡出一番事业,但百年都无法再影响到中原帝国了。

    而且他们的被放逐,并不是张超的命令,不是新帝国的命令,而是唐帝国,是贵族院参议员们的集体决定。

    他桌上还摆着一些奏报。

    那是下面将军们发回的报告,长孙等已经下令封地士兵缴械,全都如约交出了封地。

    长孙无忌、高士廉等这些保皇派,还有他们的家族,已经彻底的妥协了,他们也再对张超和他的新帝国形成不了半点威胁。

    现在,就等他们变卖掉自己在中原的产业,然后举族迁往海外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411章 国相

    七月。

    摄政首相张超颁令,天下七十岁以上老人,皆赐粮一石、布一匹。

    眼看着离八月八这个太史局选定的大吉之日越来越近,最近朝廷也是不断的颁下许多为人称赞的仁善政令。

    比如给老人赐粮食布匹,给养老院、孤儿院、育婴堂、救济院等增拔款项。又免了许多地方的田赋!

    给京师国子监和京大的学生们钱粮赏赐,给官京畿将士钱粮赏赐,给各地驻军拔赏,给各地官学的老师学生们提前发中秋节礼。

    而这段时间,似乎各种祥瑞也是频出。

    张超最后甚至不得不亲自出面,要求各衙给下面通知,祥瑞不要弄的太过火。只有如王莽、武则天这样的人才会喜欢搞祥瑞,还大肆的搞。

    张超并不需要这种祥瑞来为自己的登基造势。

    相比起造祥瑞,其实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处置。

    商议大宪章的内容,甚至还要调整朝堂的组织架构,甚至是连诸侯国和诸侯领的衙门组织结构,张超也要跟马周等商议。

    张超的意思很直白,诸侯可以自置属吏、得敛赋、拥兵马。但不是没限制的,诸侯是朝廷的封臣,诸侯的封地也是朝廷的自治领。

    他们得实行朝廷的律法税赋,同时要了便于对大唐这几千家诸侯封臣管理,张超提出朝廷对诸侯领地上的组织要实行统一标准。

    比如,王公侯的封地称国,伯子男的封地称领。

    封国内设立国务院、议会、军务院、监察厅、警察厅、法院等机构。领地内设立总管府、议会等。

    各国各领的组织架构得是一样的。

    “我认为诸侯可以自置官吏,但朝廷也不能完全放手不管,国务院的国相、议会的议长、军务院的将军,或领地的总管、校尉这些应当由朝廷替诸侯选派才高且经验丰富、品德优良者充任。”

    这与西汉时分封制度类似,西汉分封,诸侯封国的傅、国相,也都是由朝廷任命调派,其它的官员属吏则是由诸侯自己任命。

    朝廷派出傅和相,当然也是有要对诸侯监管之意。

    现在张超提出这个要求,马周想了想,倒也觉得不是不可行。

    “如果由朝廷派出国相、议长、将军或总管、校尉这些,帮助诸侯处理事务,应当也是可行。”

    这个需要与诸侯们进行沟通,沟通好了就没问题。诸侯就算知道朝廷有意要安插个人手过去,但只要事先说好,诸侯是封地之主,国相等官员派过去后,就不是朝廷官员,而是诸侯领地官,他们拿的是诸侯的俸禄,替诸侯办事,因此当以诸侯为尊。

    “我认为各诸侯国、领,朝廷要派出监察御史和监军御史以及监税御史。”

    之前派的三个,国相、议长、将军,算是封国的三大头,而现在张超又提出派三个,这三个却又完全不同了。前三个,算是朝廷帮诸侯们找的管家、护卫队长这类。而后面的这三位御史,却就完全是朝廷的人了,过去就是实打实的是监察的。

    监察御史是监察诸侯的,监军御史是去监察诸侯军队的,监税御史是去监视诸侯税收的。

    如果说朝廷要派国相、议长、将军给诸侯,诸侯也许还可以拒绝。

    但张超要派这三位御史过去,诸侯却是没理由拒绝的。

    毕竟现在的分封制度与西周与西汉类似,但却并不相同的。诸侯们不是独立出去的,他们是帝国封臣,封地只是个自治领,自治而已,是有限度的。

    他们三分之一的税收还得交给朝廷呢,他们还得实行朝廷的律法税赋呢。

    一个诸侯封地派出六人,或者说派出两个团队。

    大唐好几千实封诸侯呢。

    “这得起码两三万人,会不会太多了?”

    褚遂良提出了另一个方案,就是一个区派出几位御史。本来朝廷也在诸侯的封地区划分了好几个领,比如信度领、河中领、漠南领等。

    “朝廷派出总督、提督,再派出御史,这样能节省许多人手。”

    张超却笑着摇头了。

    派出国相、议长、将军,或者说派出总管、议长、校尉,那是为了对封地增强一些控制权,起码得有知情权。

    一个封地派出三个,几千块大小封地得派出上万,但这些人是由诸侯负责供养,朝廷要做的,不过是选派万把人过去。现在帝国如此之大,读书人也多,选出万把号人来,相信还是比较容易的。

    至于这些人派过去了后,会不会被诸侯架空,到时副相副将实际管事什么的,其实张超也不在意,他只要有这么三个人呆在诸侯封地内,到时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