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90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990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各地的警察虽然也独立出来,有了专门的部门,人员也大增。但城镇人口大增,人口居住密度更高,也带来许多社会治安问题。

    警力相对来说,还是十分紧张的。

    就是各地法院审理税务案件也是十分占用时间精力的。

    因为这些原因,张超才打算建立一支税警部队,这就是一支特警,专门用以协助税务部门征税的,用来对付那些不肯老实纳税的人,尤其是那些试图暴力抗税之人。

    税警直接隶属于税务部门,张超甚至要给予他们对涉税犯罪的侦察、预审、审判、检查之权。

    以后涉及税务的案子,税警既相当于警察又相当于检察官还相当于法官,他们有权侦察、审判。

    “他们可以冻结存款、查封私宅、收缴财产,直至纳税人缴清税款。他们还将拥有查处权,可调查纳税人账户、存款,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查封纳税人私有财产,有权进行拍卖。”

    说白了,在税务这个领域,税警拥有全部司法权。从调查到审查到判处,张超虽然也决定大理寺和御史台、刑部这三法司对税警的案子有调阅和审核权,但这不过是一个监督程序而已。

    税警的权力依然是巨大的。

    为了保障税警的这个权力得到实行,张超准备给税警配备特种警察部队。这样他们就集情报、侦查以及行动、审判等为一体了。

    “为征税而专门建立一支部队?”房玄龄还是觉得这有些惊人。

    “现如今,税收,尤其是商税这块,偷税漏税越来越多,我们的征税工作越来越难。有的时候,虽然能查到,但要强制执行却难。朕认为很有必要建立一支税务司法队伍,专门负责这块。”

    税警不算军队,算是一支特种警察部队。

    他们专责负责涉税案件的司法,税警署下分侦察、执法、预审、审判、检查五个部门,其中执法部门,就是专门负责执行的。税警与警察一样,装备一些武器,但主要是以刀棒盾为主。

    至少数量,张超认为可与警察部队相当。

    各县州道设立各级税警衙门,配合税务局对涉税案进行处置。

    税务署只负责征税,而税警署是负责对逃税漏税抗税进行处置的。以后有了这个专门的税警部门,那么涉税的案件就专由他们处理,警察署和税务署甚至是地方法院、检察院也能减轻很大负担。

    有了专门的税警之后,张超打算以后把缉私这块也交给税警负责。大华的盐茶糖酒香料等许多商品都是有特税,比如盐这种商品,生产成本很低,朝廷的税很高,如果卖私盐,那么就能把朝廷征税的重税收入自己的腰包成为暴利。

    哪怕朝廷对贩私盐处置极重,可暴利之下,依然有许多人铤而走险。朝廷对走私私盐的侦缉打击一直很严,但这种打击过去还主要是依靠地方官府。

    现在有了税警之后,张超准备把缉私这块也交给税警。打击私盐贩、私茶贩等各种走私贩的责任,主要交经税警,地方衙门也给予配合,民兵、联防队、巡检队、治安队、巡逻队等等这些民间的治安队伍也一样给予配合。

    “按照我们大华如今的盐专卖制度,朝廷每年在盐税上的损失就相当严重。”

    大华如今人口破亿,按照正常情况来算,人均一年消耗盐十斤左右,这个十斤里也还包括了不少工业用盐,商用食品加工等消耗。而大华的盐价是相当稳固的,一斤盐一百一十文,从唐贞观到现在就没变过。

    按一人一年十斤盐算,一亿人口就需要十亿斤盐,一斤一百一十文,除去成本的十文,一斤税百文。十亿斤盐就是一千亿文盐税,折一亿贯。

    而大华如今每年的盐税收入是多少呢?

    大约四千万贯左右,这意味着大华每年损失了六千万贯的盐税收入。哪怕把人均耗盐数量减少一点,实际上盐税损失依然很大。

    这损失的盐税,最大的漏洞就是私盐。

    不但私盐走私厉害,茶酒糖香料等一样走私严重,还有进出口的走私,逃关税,每年给海关的税收也造成了极大损失。

    理论上来说,若大华能够杜绝走私,那么收回的各种专税以及关税,能增加近亿贯。

    当然,想要一点走私都没有,这不可能。

    但加大缉私和查税力度,减少这个税收损失,却还是可以的。

    不说一年增加一亿,哪怕是能追回一半,朝廷也能多增加五千万的税收。

    增加五千万税收,朝廷哪怕养上几十万的税警都划的来。毕竟税警的最大支出是税警的薪水,装备这方面其实开销不大。税警也不比军队,经常打仗等,奖赏抚恤这块也占很大比重的军费。

    税警与警察差不多,要求不高,只要能保证薪水,那么就足够了。按时发薪水,薪水不要太低,也能防止这些税警到时腐败。

    朝廷一年抽出一两千万夺回的税收来养这些税警,都还能有一年两三千万的剩余,可以说,这是相当划算的买卖。

    另一方面来说,有这么一支专业的税警队伍,还能净化社会治安。毕竟走私贩,都是些亡命之徒,唐末元末的那些反王,可个个都是私盐贩子。

    “先在扶桑试个点,弄五千税警,让太子先试试看好用不好用。”

    扶桑刚征服,接下来肯定是要全面征收征服税,到时征税任务很重。征服税后,夏税也差不多要征了,这支税警部队好不好用,就先让太子来试点一下。

    一个税警如果平均费用五十贯,一千万贯就足够招募二十万税警,两千万贯钱,可以维持四十万数量的税警。

    有这么庞大的一支税警部队,大华的税收肯定能够减少很多偷税漏税抗税,甚至缉私方面也能更加有效。

    花掉两千万,但能赚回五千万,张超认为很赚。朝廷一年能多赚三千万的税收同时,还等于拥有了一支四十万的准军事部队。

    “四十万税警?会不会太多了?”郑元璹有些惊讶的问。

    大华现在有七十六万常备国防军,还有一百万民兵,现在再来四十万税警,这确实不少了。要知道,大华全国还有一支同样数量很庞大的警察部队呢。

    “也算不上多,要知道我们大华如今人口总数可是突破了一个亿。”

    正常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很快的,尤其是没有大的战争和灾害的情况下,自然增长率能达到将近百分之二左右。太平年间,人口出生率一般能超过百分之二,而死亡率也就百分之零点五零左右,所以自然增长率正常下一般会超出百分之一。

    突破一亿人口大关的大华帝国,按照现在的这个环境,那么一年增长一百万左右人口,那是极正常的。更别说,大华每年还不断的对外征服开拓,要知道从贞观之初的大唐几千万人口到现在大华的一亿人口,人口翻了一翻,只用了二十年时间。

    一个亿人口,拥有军警民兵两百万左右,也确实不算多了。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516章 奉天承运皇帝

    汉京,则天门。

    京城百官、地方朝集使、四边封臣诸侯,俱身着礼服。

    冠冕堂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秘书省秘书监柳元上前宣读诏令,则天门前百官都惊讶的发现,今天的诏书开头有些不太一样了。

    在最早还是中书门下为中枢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诏令开头都是门下二字。后来以内阁为首,则改称阁下。还有一段时间则是用大华皇帝诏令这样的抬头,而今天,居然用了奉天承运皇帝这么一个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

    有人在想着这六个字的含义,觉得加上奉天承运四个字,立即感觉又上了一个档次。

    而也有一些人心里则在默默的腹诽着皇帝的厚脸皮,还给自己脸上贴金,居然加上这么一个奉天承运的光环。

    众议院院长许敬宗一直想着再进一步,他希望自己任满众议院长五年之后,能够入阁。虽然说众议长和内阁宰相以及翰林院学士都是平级,但大学士和宰相在大家的公认中,还是要更显贵权重的。

    此生若能入内阁为相,那将来就还有机会成为次相甚至是首相。

    首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心里琢磨着,皇帝既然给自己脸上贴金加了奉天承运两个字,那么也许自己可以往这方面运作运作,比如弄点祥瑞,又或者提议为皇帝上个尊号什么的。

    秘书监柳元高声宣唱诏令。

    皇帝的诏令很长,一次册封漠百八百诸侯,光是那份名单就很长了。

    随着柳元的宣读声,百官又发现了一个情况。

    宣读了半天,居然没有听到一个胡虏名字。

    张李王陈,崔卢郑裴······

    全是汉姓汉名。

    “这些名字取的还挺有意境的。”

    “听说是翰林院的学士们帮着取的。”

    既然为汉家封臣,那当然得用汉名。漠北的这些铁勒封臣们,虽然一个个金发碧眼,高鼻梁深眼窝,偶尔夹杂着一些大饼脸小眼睛,但此时全都穿着大华的紫绯官袍,戴着梁冠,围着玉带,倒也似模似样的。

    从今往后,他们就是汉家臣子。

    从今天开始,不论过去他们是索头辫发,还是披头散发,反正以后都得按汉家的衣冠礼仪束发着冠,身着右衽袍服。

    甚至身为大汉的封臣,他们需要学习汉话汉字,在封地内必须推行汉化教育,使用汉字做为官方文字,以汉话做为官话。

    “这种景象,真是从来未有过,盛世景象啊。”

    漠北铁勒九部,五百多个大小封臣,全都跪伏在则天门前,接受大华皇帝的册封诏令。

    这景象,确实让大华的汉臣们一个个深为感慨。

    真正的四方来朝。

    大唐贞观之时,那时大家觉得中原王朝已经达到了历代所未能及的巅峰。但今日一见,其实远不如也。

    大唐贞观之时,能够把新罗百济倭国都征服为新疆土吗,能够吞并漠南,又让漠北诸侯都跪伏在这里,成为大华的新封臣吗?贞观之时,能够将诸侯分封到南洋,分封到信度,分封到西域去吗?

    没有。

    但大华做到了。

    短短三年,却已经超过了大唐的二十余年天下。

    这份气度,这份包容,这份开放,才成就了今天的这份伟大与荣耀。

    一个又一个被念到名字的漠北诸侯,激动的起身上则天门,从皇帝的手里接过分封的诏书、印章,还有领主的徽章以及皇帝的赐剑。

    天子赐给他们旌旗,赐给他们剑与盾,象征着他们为帝国守卫疆土。

    “臣李不屈拜见皇帝陛下!”

    坚昆侯李不屈登台,跪伏皇帝面前。

    张超手握天子剑,来到李不屈的面前。

    长剑搭到李不屈的肩膀之上。

    “朕,汉家天子、大华帝国皇帝,在此正式册封你为大华坚昆开国侯,苍天为鉴,从此以后,牢记你的职责,守护你的荣耀,为大华屏藩!”

    李不屈跪在张超面前,他激动的抱住皇帝的腿,亲吻皇帝的靴子。

    “臣李不屈对天起誓,永远忠于大华帝国,永远忠于大华皇帝陛下,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为大华屏藩,永固边疆!”

    大华帝国的首相马周在一边颁给李不屈分封诏令,帝国翰林院大学士房玄龄颁给李不屈坚昆侯金印,帝国贵族院长魏征颁给李不屈旌旗徽章。

    最后,张超赐给李不屈三样物品,领主铠甲、盾牌、长剑。

    捧着这些御赐之物,李不屈激动的面色通红。

    八百诸侯。

    从国公到国侯,再到伯子男爵。

    一个接一个的上前。

    仪式有些冗长,但大家都很认真的观礼。

    连张超,今天都没有觉得不耐烦。虽然给八百个封臣一次性授封,确实很耗费时间,但这一切来之不易,也非常珍贵。

    好在公侯伯的赐封仪式花的时间长点,张超还会跟他们说几句话,但到了数量众多的子男爵时,则要简单的多,皇帝剑尖一点,然后颁给赏赐,爵士们就迅速退下。

    就在此时,汉京往东五千里外的东海之上。

    扶桑。

    皇太子张璟正在难波品尝自己胜利的美酒。

    难波距离京都很近,这里是倭国的新都,也就是后世的大阪,因为是临海港口,所以被苏我氏主张迁都至此。

    但迁都不过一年,倭国就亡国了。

    难波已经被改名华津,原来的倭国王宫,已经成了张璟的太子行宫。

    议事殿,文武齐聚。

    既有东征的将军们,也有皇帝选派来的扶桑道文官们。

    “诸位,倭国已经被我们攻灭,如今战事平定,恢复倭国的秩序,恢复生产是重中之中。地方民政这一块,孤相信陛下选派来的诸位大臣们。”

    倭国原有五畿七道,而现在大华将倭国设为扶桑道,原五畿七道,加上虾夷人的地盘,被统改设为九个州。

    六十余个令制国,则改为六十余个县。

    扶桑道九州六十余县,由扶桑道宣抚使为首的地方官们治理,宣抚使之下有左右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还有各州刺史、各县县令等。

    这一个个的衙门,正在陆续建成,人员也都是中原朝廷任命来的。

    扶桑道做为太子采邑,与朝廷其它直辖道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其它道的宣抚使是地方道最高长官,但在扶桑,宣抚使上面还有扶桑国相,还有议长,再上面还有太子殿下。

    扶桑道宣抚使衙门既受中央朝廷直接管辖,同时又还得接受太子府的节制,受到双重管辖。

    新任的扶桑道宣抚使是太子的老熟人,皇帝张超的亲传弟子李感。

    也是李绩的兄弟,不过如今他叫徐感。

    这位本来是武将,不过这次被皇帝选为扶桑道宣抚使,改任文职。

    徐感也是堂堂实封国公,拥有百里封地,深得皇帝信任,这次选他来扶桑,自然也是为太子保驾护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