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544部分

大唐马王爷-第544部分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部尚书府的防阁只须看一看对方举着的信幡,便知是个五品。六名护卫中有两人连马也不下,驰过去交涉。

    一人道,“这是新任兵部尚书高大人的车驾,你们才闪开。”

    县令的清道一看,挡住他们的只不过区区六七人,也没什么警示,后边跟着一驾马车,里面似乎是女眷。若放在往日,他们早就一鞭子抽过去了。

    但看上前来交涉的人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与以往遇到的都不同。

    又见里面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着白袍,紫色革带,骑在一匹红马上,目光炯炯,气宇不凡,马鞍边挂着一柄从未见过式样的长刀,又与往日所见大不相同。

    他们虽然有些不信,但头一次就收敛了些,没有立刻挥鞭子过去,而是提醒道,“你们可不要儿戏,班大人在乡下这样的地方行走,除了新娘子的花轿还从未给谁让过路。”

    这边的护卫喝道,“少罗嗦!”说着便将马鞭高高地举起来,看来班县令的清道再敢多说一句,鞭子就先抽下去了。

    高峻抬手制止道,“退下。”

    护卫退下,高峻冲对面的马车**手道,“车中可是班大人,高峻有礼了!”

    班县令早就被车外的动静惊扰了,恰好此时掀开车帘看到高峻,再一听对方报名,匆忙下车与高峻行礼道,“果真是高大人,三年不见,下官几乎就认不出高大人了!”

    崔夫人在车中纳闷高峻的名头会这样响亮,他们从西州到达长安只有不到两天,还没来得及拜会各级官员呢。

    长安县令即便知道高峻的名字、也不一定认得高峻本人。高峻此次前往子午峪,护卫带得不多,又一无幡引、二无告止,对方怎么会一见面就能确认了高峻的身份。

    她从车中望出去,见高峻在马上拱拱手道,“班县令,你我一别三年,总算又见面了。”

    班县令道,“高大人好记性,还清楚记得三年前的事情。下官舅子开了间玉器店,不知轻重地惊到了高府大小姐,但却为下官与高大人结了一缘!欣闻高大人荣任兵部尚书之职,下官未曾先去拜会,却在这里遇见了。”

    说着,便喝令手下给高大人让路。

    高峻呵呵一乐,问道,“不知班大人何往?”

    班县令道,“有砍樵乡民报说……太和谷与子午谷交界处,谷底发现坠崖年轻女子一名,下官这是前去勘验现场。”

    说着点手叫过一人,正是樵夫打扮,二十几岁年纪。班县令对他道,“你速与高大人讲一讲详细。”

    高峻本不想听,但班大人此举便有尊重之意,于是不急着赶路,听他站在那里回禀道,

    “小人在太和谷砍柴,发现谷底乱树丛里跌着一名年轻的女子,裙子都挂破了,露着红肚兜儿白大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小人恰在半山腰也下不去,呼她数声也不答应,想是已经摔死了,便跑去报官。”

    高峻道,“辛苦小哥,那么在下便不妨碍班大人公务,正该是我们给高大人让路,”说着便要命令手下让开。

    但班县令慌忙拦着,坚请高大人与崔夫人一行过去,然后才赶往出事地点。

    高峻边行,边对崔夫人讲过了与班县令相识的经过,说他叫班文志,三年前高畅与班县令的舅子,因为买玉有过纠葛正好让他赶上,这才不打不相识。

    崔氏听了,禁不住暗自慨叹。

    三年前高峻是柳中牧场的副监,是正七品下阶,比长安县令足足矮了八阶。三年后反比对方高出了六阶,这个升迁速度说像飞一样也不况外,难怪班县令对他如此毕恭毕敬了。

    进了村子的时候,崔夫人看到一位倚在院门边看热闹的女子,夫人猛然一惊,认得她正是黔州那个吕姓的寡妇,不知她因何到了这里。

    而此时,院内高审行、青若英、刘青萍三人已得了消息,连忙迎了出来。高峻对高审行、青若英躬身施礼,口称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但崔氏引见刘青萍时,他只“哦”了一声,什么也没说。

    这位刘三夫人的年纪,看起来竟比高峻家中年纪最小的樊莺还小!

    刘青萍又见到了崔夫人,她一向对崔夫人极为尊重,热情地上前拉着说话。崔氏问她的母亲刘夫人现在哪里,刘青萍说仍在黔州。

    崔夫人问道,“留她一个人在黔州,你们都跑到这里来了,怎么让人放心呢。”

    这就有些责怪高审行的意思,刘青萍的母亲年纪与高审行、崔氏相仿,大也大不了两岁,才四十多的年纪,但在辈份上就高过了他们。

    都濡县原县令刘端锐因为冒犯过西州吕氏,被陈赡在出行的半路上击杀,此时高审行和刘青萍都到了终南山,却将刘夫人一人丢在黔州,看来就真的不大妥贴。

    高审行有些尴尬地说,“来前已给刘夫人安排了家丁、仆妇各一人。”

    青若英说,“峻儿,听说你已升任兵部尚书,娘在这里也为你高兴,”

    各人相见已毕,正待往院中走,隔院的吕氏却贴上来也要与高峻见礼,被高峻的护卫拦住。

    高峻对她拱拱手问道,“这位姐姐,不知有何事?”

    吕氏瞟瞟脸色突变的高审行,笑着回道,“尚书大人,小妇人恰住在刺史大人隔壁,也没有什么,但见到比刺史还大的官员,总该上前见个礼的。”

    高峻见她胆大如此,绝非见个礼那么简单,但在这里又不便细问,便回礼道,“在下也有礼了,不知这位姐姐家中是做什么的?”

    吕氏叹了口气道,“唉,姐姐哪还有家!只是独身一人了!本来有个……”

    崔颖低声对高峻道,“黔州吕氏。”

    高峻愕然,只听高审行厉言厉色对吕氏喝道,“多嘴多舌什么!跑来碍我家事!!站在你面前的是大唐的兵部尚书,你敢是谁姐姐?!”

    吕氏倒不怕,打住不说,扭身回自己院子。

    一家人进去,高审行再问过崔颖去西州后的经过,有些歉意地对她道,“夫人,辛苦你了,这次我们总算一家人团聚,便再也不分开。”

    崔颖却从吕氏刚才的一出中,猜到高审行在子午峪一定又做了亏心事。

    见青若英和刘青萍操办着弄饭,崔氏纳闷有她们两个在,吕氏怎么会从黔州追到这里来、还这么猖狂。如果说青若英年长色衰拢不住他,但刘青萍呢?

    但转而一想,自己当初在黔州时,不也看不住他!

    饭毕,高审行引着一家人前往祖母及阁老陵前祭拜。

    他对高峻说,子午峪家中院小屋少,高峻带来这么多的人无处居住,再者他新任要职,公务一定不少,须要联络的人也一定少不了,让他祭拜后便可回去。

    这又让高峻有些奇怪,没理由正事未做先撵他走。

    在阁老陵前,崔夫人和高峻悲从中来,泪流不止,青若英在旁边劝解半天方罢。临离开时,高峻对其他人道,“你们且回,我要单独陪祖父一会儿。”

    崔夫人也说不走,高峻也不反对,他让随来的护卫一个不留,只留他和崔夫人在这里。

    高峻又焚化了纸钱,回忆高府中先前那个浪荡公子在家中、在扬州惹祸,次次都是阁老出面摆平,其中的怜爱之情仿佛施加在自己身上一般,不由得再一次伤心。

    但他留下来的本意却不全是缅怀,而是想创造个机会、听崔夫人说一说这位吕氏。

    不过他见崔夫人疑虑重重的样子,好像难于启齿。她越不说,高峻越是明白了大概。

    吕氏的有势无恐,高审行的如临大敌,崔氏的欲言又止,都让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沉声喝道,“你来则来了,干嘛遮遮掩掩,出来说话!”

    崔氏这才看到从身旁不远处的树丛后走出来一位女子,正是吕氏。高峻道,“我知道你有话说,现在父亲大人不在,你只管道来。”

    吕氏道,“果然,西州这位高大人就比黔州高大人心思聪敏得多!我们只一面之缘,西州高大人便知我有事。这就比黔州的高大人善解人意多了!”

    高峻不理她,但脸色不善地盯着她,只想听她最关键的几句。

    吕氏见高峻不语,认为他有了顾及,便再大胆道,“我说崔夫人不在黔州,却千里迢迢跑去西州,又随高大人同赴长安,就连上个坟也同行同止!有高大人这般英武人物,放在我也会这么做……”

    崔氏想不到她会这么污蔑,一时气愤难耐、脸色涨红、嘴唇哆嗦着说不出一句话。但高峻却极为稳当,一言不发,脸上反倒有了一丝笑意。

    崔氏羞忿地道,“你还不打她嘴巴,让她胡说什么!”

    而高峻则眯起眼睛,仿佛在对吕氏说,“再说下去,我很感兴趣!”

    吕氏道,“黔州高刺史与都濡县刘县令的夫人几乎同庚,却娶了刘夫人的女儿。而刺史夫人与刺史不和睦,原来看上了刺史的儿子,想不到你们这对夫妻,原来是同好此道!”

    崔氏气得跳起来要扑上去打,但被高峻拉住。

    他再问吕氏,“是什么事让你如此有恃无恐?就算我父亲大人有人命案子攥在你手里,那也是他的事情,与我无关。但你诋毁当朝三品大员,我就算现在打杀了你,官府也不会为你申冤的。”

    吕氏一惊,但转而不屑地道,“不要吓我,就算死,我一个卑贱女子能换黔州刺史高大人一命也算不亏!反正我是不怎么怕的。”

    她说,“你不要想着杀我灭口,我不留个知情人,怎敢一个人跑过来。”

    高峻笑道,“放心,我怎么会这么小看你,说说你的仗势,再说说你的要求。我想要求才是你的重点吧?”

    吕氏道,“果然聪明!”

    “说你要求。”

    “嘻嘻……小女子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总得替自己找个靠山,好使后半世吃穿不愁。但我好不容易找到了高刺史却是个靠不住的……本想求求你,提携一下另一个人,但这么一来我就亏透了,我只好也看上了前程无量的兵部高大人,倒比高刺史更好!”

    崔氏气她如此厚颜无耻,眼前一阵阵发黑。

    但高峻笑道,“不是不可以,我家中八个九个,但仍不嫌多。但不知你的筹码是什么、值与不值。值的话我便让你做个大夫人也未尝不可,都是一句话的事!”

    高审行回到家中,心神不宁,越发看见高峻和崔颖回来、还带回来洋洋得意的吕氏,便猜吕氏大概已经将自己的事全都卖给高峻了。

    随后的事更印证了他的这个判断。因为高峻两句话后就起身,而崔颖也不顾另两位夫人的挽留,执意要走。

 第1024章 能屈能伸

    高审行干笑着说道,“我们总算碰到了一处,怎么能轻易地分开呢!”

    崔氏气得一言不发,已经起身随高峻去上车了。//全本小说网,HTTPS://。)//

    ……

    两人走后,高审行有些心神不定,青若英和刘青萍两个好像都看出了他的反常,但他什么也不能说。

    吕氏的丫环坠崖一事被高峻、崔颖这两个人知道,不晓得自己在他们心幕中的形象,会被他们贬损到怎么不堪的地步。

    最让他担心的其实还不是他们,而是吕氏。

    吕氏直到现在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也不提个条件,仿佛独守着一眼清冽幽深的甜水井,反倒不急于打上一桶来尝尝了。

    而他除了等待对方提条件,好像没什么好办法。他曾闪过一念,若是当时在捂吕氏的嘴时,顺便把她往崖下……算了,他只能想想,也自认为姓高的绝不是那样的人。更何况失足与谋害那是两种性质。

    目前看,高峻和崔氏出于亲情的原因,大概此时还处于惊愕混沌之中没有清醒过来,他们匆匆地离去只不过是下意识的反应。

    再说,即便他们清醒过来,事情要怎么处置?他们站在亲情、和高府至高无上的利益角度也要好好掂量掂量。

    那么自己在他们面前,难堪必会大于风险。

    高审行对于此事只能尽可能捂着、拖延些日子,祈求不被更多的人察知,二是稳住吕氏,不让她乍了毛,然后自己徐图后策。

    因为他看出,吕氏掌握着令自己身败名裂命门。

    对于丫环的跳崖,吕氏身为见证者,可以说成是“失足”,但也可以把丫环“失足”前的事情讲出来。

    不过以吕氏的市侩与精明,她不会轻易讲出来的,这对她也没什么好处。

    吕氏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高峻和崔颖,估计也是认定高审行的两位亲属不会讲出去,但无形中却给她自己的安全加了一道拦索。真是小人之心,难道她认为自己有可能杀人灭口吗?!

    高审行懊恼自己当时头脑发热,做了件蠢事。但这件事有些人是不能理解的。

    他们不会知道,在这个关头见陛下一面,对于高审行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这一面,可能决定着他是否继续三年如一日的、没有护卫骏马、没有官袍印信、没有前呼后拥、没有众人瞩目、没有一呼百应、没有丝竹管乐、没有高堂明镜的日子。

    还是只有麻衣布鞋、草屋小院,像个农夫那样默默地种菜、钓鱼,在碌碌无为里被别人遗忘、而后泯然常人。

    还是在众人的瞠目结舌、懵懵懂懂之中就展现一个华丽的腾跃,沐浴着令人羡慕而且惊讶的眼神重回高位。

    在皇帝翊卫追逐着惊慌失措的小鹿朝他跑来时,高审行甚至想到了:如果他比褚遂良还提前一步脱离苦海,将会给他、给他的高府带来多大的优越感,给朝堂上昔日的同僚们带来多么大的震撼!?

    父亲不在了,身为高府上屈指可数的一位职位不低的刺史,能够代替家中另五位兄弟卸职丁忧,这件事的本身便是顾全大局、担当大事的写照。

    但这一切被吕氏和她的丫环提着一篮子鱼,一下子撞破了!

    皇帝和他的卫队本来兴致勃勃,玩兴正浓,因为吕氏和丫环的突然出现而毫无理由地突然离去了。

    她们简直就是预谋好了,成心让一位可以担当大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