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833部分

大唐马王爷-第833部分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王李恪和长孙润同时高任的消息,在早朝之后顷刻间便传遍了整座长安城,更使郭孝恪看到,有多少人都关注着朝堂上的一举一动。

    凉州都督的委任,在赵国公、江夏王这两个重臣之间,很难得的出现了平衡!郭孝恪在听到这个消息时都止不住暗自赞叹。

    对李恪成见最深的是长孙无忌。

    李道宗则无所谓,毕竟他和李恪同属宗室之王。

    恰恰是凉州都督的任命人选,使长孙无忌投鼠忌器,不便立刻出头反对李恪出任襄州都督。李恪就这么着,上来了。

    不得不说皇帝的手法让郭孝恪自叹不如,此时再看,皇帝一直拖着不任长孙润,原来一直在等凉州都督李袭誉的致仕!

    这么个微妙的、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差错的安排能够平稳落地,让郭孝恪事后听说时,也不由不心生佩服。

    凉州拱卫长安的意味,不如它联系中西部丝路的意义更重,因而长孙润即便是赵国公的么子,李道宗也没有反对。

    只是在郭孝恪看来,心中不平的恰是李道宗。

    赵国公和江夏王同时保持着沉默,说明皇帝一向在二人间不偏不倚,彼此间的情谊也在。而有些大事只靠情谊是不成的,两位重臣还要仔细掂量一下金徽皇帝无上的威严。

    事情就是这样的微妙。但不管多么微妙,皇帝的大政都得往前施行,郭孝恪岂会不知皇帝操着多少心?

    皇帝马上又要在夏州置中都督府,这里既不是凉州,也不是襄州,离着关陇及山东两大力量的交汇点越来越近,难道这两方的代表人物就不动动心思?

    换个别人去任夏州都督,可能皇帝不会如意,但至少可以使皇帝避免面临更大的麻烦。

    比如高畅在拉劝崔颖、崔嫣母女俩赌气时刚刚随口说的——她五叔高审行为什么不去夏州?

    郭孝恪同高审行在西州共过事,因而更了解高审行。这个人的优点和毛病都有不少,不结党,无私,但有时候很不检点。

    但郭孝恪认为,就这么个不检点的人也比自己去夏州好,高审行不属于赵国公或江夏王任何一方,又一直在延州筹划组织着开荒,有功劳的苦劳,异议自然会少。

    而且高审行的毛病比自己的问题小多了!

    一旦有人将自己乍死之事抬到朝堂上来说,皇帝的后路也就让人一下子堵死了!连个退身步子都没有。

    原则问题,以往某些人不揪出来,自可说成不知道,但只要摆到桌面上,便是震惊朝野的大事,即便聪明如皇帝陛下,也不好收拾!

    郭孝恪对夫人说,因为国法大若天呀,陛下要赦免郭某,可以。那以后别人再有这样的欺君之事,皇帝赦不赦免?偏偏郭孝恪预感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的。

    崔颖也是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她在皇后等人来访时,早已看到柳玉如脸上那丝失望,但皇后却一直掩饰着。

    而女儿崔嫣扔茶杯的举动,更是毫不遮掩她对永宁坊的不满了。

    崔夫人觉着对不住两位女儿,好像她和郭孝恪两人靠着皇帝这棵大树,拿定了主意要坐享其成似的——两个年纪不算轻的人心中再无国事、只有未出生的郭待聘。

    她对丈夫道,“皇帝知道你的才能品行,才执意使你复出。而你知道皇帝决事之难,才坚决不想给他招麻烦。你们两个呀,若非君臣,必是良友。”

    只是皇帝的美意三番两次被永宁坊回绝,不知他要如何想。而郭孝恪夫妇的一片苦心,已然先被皇帝的女人们深深的误解了……

    郭孝恪道,“尘世中没有假如。我要推荐高审行,代抚侯是可以胜任夏州都督一职的,陛下处置起臣下私生活不端的争议,总比处置我这个欺君的容易些。”

    他苦笑着说,“再说,一个博爱的皇帝,在维护起一个博爱的臣子时,更能游刃有余!”

    崔颖笑道,“还可以放放赖……我知道陛下可拿手这个了。”

    ……

    皇帝可不知道永宁坊的纠结,从赵国公府回来后,他立刻将濮王李泰、晋王李治找来安排。

    明日曹王大婚是件头等大事,皇帝请濮王李泰去江夏王府,晋王李治去赵国公府,替曹王殿下分头作迎亲大使。

    既然是别出心裁的娶两个正妃,曹王就不能分头去迎。

    那样的话,便会不能避免地出现先后,不说赵国公府和江夏王府可能偷偷掂量先后,看热闹的也要掂量了。

    赵国公府是姐姐白雪,那去迎亲的便派个哥哥,江夏王府是妹妹白梅,便是晋王前去。看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皇帝到时哪儿也不去,就在安善坊曹王府坐镇。

    金徽皇帝安排完了,嘿嘿笑了两声,对两位兄弟道,“到时在京官员都会去两府道贺,朕估计有的人也要犯难了,你们给朕留意着点儿。”

    原来明日的迎、送有先后,同僚们到赵国公府和江夏王府登门道贺,亦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先后。

    濮王和晋王心里止不住一动,心说这才是皇帝的另一件大事。

    此事须要他们在热闹中持着冷静,正事中作些捎带,又不能明着去做。

    上阵亲兄弟,两位亲王心里竟是一阵子的感动。又暗自赞叹,金徽皇帝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明中有暗、暗中有明,简直让人防不胜防。

    舅父认的两个女儿,曹王的一件大婚之事,也让他运用到当朝最大的一件事情中来。赵国公府、江夏王府,长安门第最重、势力最盛的两家,原来时时刻刻、一直都在皇帝的视线中。

    晋王李治向皇兄报告了自己到永宁坊两次的请贤结果,语气中有些无可奈何,“皇兄,郭孝恪来个不露面,崔夫人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反正臣弟是不成了,有负皇兄之托!”

    皇帝笑道,“兄弟,此事先放一放,等我们忙妥了曹王的大事再议。”

    ……

    大明宫,皇后等人带着长孙氏、高畅,径直到太液池的西岸的承香殿,皇帝御赐新城公主住处便是这里。

    长孙氏看到,新城长公主正同几个皇子在一起,姑侄几人嘻笑着、不知玩什么游戏。这个场面倒是令长孙氏大为感慨,因为新城公主给她的印象,一向是寡言的。

    皇后、贤妃指使着大郎等人出去玩,有内侍们将他们引出去了。

    然后几个人在一起说些家常,长孙氏感慨公主的美貌,气色。

    皇后笑道,“长孙夫人是来看望未来弟媳妇的,兴许还有传递些长孙诠的悄悄话,我们该避一避。”

    公主赧然,而长孙氏连忙摇着手挽留,又叹口气道,“皇后娘娘,臣妾这里正有件为难事,已经茶饭不思,坐卧不宁,求告无门了!”

    皇后等人连忙问缘故,长孙氏这才原原本本将事情讲了一遍,又叹了口气道,“都怪我家韩侍郎糊涂,贪图了便宜、用了上番军士做自家的工程!”

    樊莺惊道,“这可算是大事了,陛下一向对动用军力极为敏感,但这个柳爽也太胆大了,不知这是掉脑袋的事?”

    崔嫣道,“这是太平日子过惯了,什么都不当个事,也难怪陛下一直不考虑起用这个人了。”

    而长孙氏则道,“我家韩侍郎说,柳大人已用为戴州司马了。”

    崔嫣道,“那一定是陛下还不知道这段情节。”

    新城公主自从长孙氏一来,就觉着一定有事情,此时又惊又怕。

    惊的是自己的夫家亲戚摊上了这么大的事,怕的是皇兄处置起此事来注定棘手,轻了不能,重了倒可能。

    若非事情走到没有一丝招法可想,长孙氏又怎能跑到承香殿来与自己说这件事,而且也不避皇后直接提出?

    新城公主问长孙氏,“姐姐,这是什么时候的事?”皇后也问。

    长孙氏叹着气道,“事倒不远,但陛下是今日早朝之后,才令兵部王侍郎去府上问的。我家老爷哪敢隐瞒欺君?一五一十可都与王侍郎交待了,”

    皇后也意识到事态严峻,她看到公主的脸色一阵白似一阵,可自己在此事上又不能答应半句。

    高畅觉着无趣,跑出去找谢金连。

    长孙氏悲容显现,一副无助的样子,说,“他已知自己之过重在不赦,只是万一陛下龙颜震怒,恐怕臣妾兄弟亦要为他姐夫的轻率而受牵连了!”

    新城公主道,“韩大人是有些马虎,但是我,我何敢为此事去求皇兄?”她转向皇后、樊莺和崔嫣,欲言又止。这口怎么开啊!

    恰好贵妃谢金莲听说大明宫来的客人,慌慌地与高畅赶过来凑热闹。听了此事,贵马贴着柳玉如的耳朵,悄声道,“姐姐,初二的白天……我和峻去挣的六只大钱,你知道是谁家的?”

    柳玉如不说话,侧耳听她讲。谢金莲不讲了,冲长孙夫人眨了下眼。柳玉如就明白了。她对长孙氏道,“偏偏还掺连上了柳爽,枉他还新任了司马……这便真不好办了!”

    新城公主不由自主叫道,“皇嫂……”

 第1344章 糊涂之道

    柳玉如想了,峻既然初二便知道了韩瑗动用上番军士这件大事,他同谢金莲初三一早回宫时没说,初四早朝时居然也没当众讲,而是散了朝才让王仁佑去问,那他是不打算在此事上急眼了。//全本小说网,HTTPS://。)//

    要急眼,还能等到此时,才这么轻描淡写地让王仁佑“问问”?

    这时候她们替新城公主去问一问皇帝,看来他也不大可能会急眼吧?再说她又不答应长孙氏什么。

    柳皇后对公主道,“妹妹莫急,我们谁也是不能干扰朝政的,但其间牵扯到新城公主家事的部分,我们做皇嫂的总能添上句话,管不管用也要说几句。”

    新城公主听出话音来,皇后虽然未满应满许,毕竟同意替韩府说话了。

    又听皇后对长孙氏道,“陛下晚上自会回来,韩夫人你先回去,明天一早你再来大明宫听信儿,成与不成,我们总能替你探探陛下的口风。”

    长孙氏得了这话,心中大安,也就不便再留了,连忙告辞出宫。

    公主暗道,皇兄晚上回宫,皇嫂们必定会问,那我也要去顺便听一听。

    于是,当皇后等人起身离开承香殿,邀请新城公主去她们处坐坐时,公主便同她们一起出来。

    今日皇帝回后宫比往日早,濮王李泰和濮王妃阎氏、晋王和王妃王氏居然也到了。

    皇帝吩咐摆宴,一家人聚聚,宫内众人这才得知了明日初五,长安还有这么件天大的喜事。

    赵国公府和江夏王府同时嫁女入曹王府一门,而且是皇帝的大媒。

    新城公主在座,今天是她三位兄长同时到场的一次,皇嫂们和两位王嫂也都到了,没有外人,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高兴之余,公主数次瞟向皇后,不知她如何将话题引向韩瑗这件事上。

    酒至半巡,柳玉如果然忍不住了,问道,“陛下,曹王大婚是不是排场过大了,两位亲王和王妃亲自去两府相迎,我有些担心将来妹妹出嫁了,规模可不能逊于这一次。”

    皇帝看了看皇后,再看看脸上有些红晕的新城公主,答非所问地说了声,“哼哼,明日他们得给朕作篇大文章!朕若不满意,绝不轻饶!”

    新城公主心中一惊,却发现她的皇兄却未见什么怒气,说过之后,竟然举杯去敬阎婉,调侃道,

    “二王嫂,你真是越来越貌美了,就像阎大将笔下描绘的一般,明日随二王兄去江夏王府迎亲,王嫂你千万留意一下,莫将扶凤县主比下来。”

    皇帝又不正经了!

    大明宫几位皇妃眉头微蹙地看着他。

    李泰嘿嘿直乐,阎婉不敢像皇妃们那样拿白眼瞧皇帝,却对晋王妃说道,

    “陛下不好意思说你这位弟媳,拿着我来提醒,你才应该注意,不要让赵国公府的客人们认错了新娘子。”

    ……

    初五,长安轰动。

    天未亮,城中斗了半宿的鞭炮声刚刚停歇了两个来时辰,长安难得的一片寂静猛然被曹王府、赵国公府、江夏王府几乎同时爆起的烟花爆竹声打破了。

    有人懵懵懂懂地爬起来,站在院子里望着夜空里三个方向的霞彩惊叹道,“娘咧!这又是什么大喜事?”

    天微亮,丹凤门开启,金徽皇帝在一队金甲卫士的引导下,带着谢贵妃和徐贵妃出宫,前往安善坊曹王府。

    皇后说,别的姐妹们就不去了凑热闹了,那样会太招摇,她们要在大明宫坐等曹王二妃过门后来拜见。

    皇后的未明之意,其实在昨晚兄弟们的小聚时便讲过了。

    今日是皇帝和亲王们的戏台,她们要在新城公主出嫁时,才会给这个全体出动的场面。

    曹王府迎娶的是一对姐妹,那么谢金莲和徐惠的出动才更贴切了。

    皇帝也不能太招摇,说谁敢抢了新郎官的风头,那是要遭雷劈的。因而太过于正式的冠冕也就省了。

    他今日的行头,是一身赤黄袍衫的常服,九环带,六合靴,头上选了一顶先皇贞观皇帝命制的翼善冠。

    此冠前面包额后边是隆起的髻海,整顶冠帽均由细如蛛丝的纯金丝织成。

    髻海前上方,左右各腾着一条赤金的蟠龙,须、鳞灿然,红宝石的龙睛,龙须微微乱颤。

    翼善冠后边还竖着两只纯金织成的兔子耳朵,一起动起来也颤,够低调。

    皇帝的耳朵里还特意找了两只棉团塞住,谁都知道他那是防近处的鞭炮声震耳,偏偏他说这是有讲究的——王道非霸道,世间人三六九等,每一等都是朕的子民。

    王道嘛,也就是糊涂之道,有时需要耳不聪、目不明才行。

    半路上,天子一行先遇到的是濮王、濮王妃的迎亲队伍,他们这是去江夏王府。

    两下里刚刚错过去,皇帝的金甲卫队停住了。

    被烟花闪映得忽明忽暗的大街上,有一位官员诚惶诚恐地候在那里。

    皇帝问道,“黑影里那是哪位爱卿?街上不明,朕一时认不清楚。”

    卫士道,“陛下,这是黄门韩侍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