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灭明 >

第759部分

灭明-第759部分

小说: 灭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说得是,骑兵大约一日路程,步兵急行军一日半,缓行需要两日,”李信用手在行军地图上轻轻一划,“从杜家屯至西宁堡,是一条笔直的官道,通行倒是便利!”

    李自成已经计算好了,在战争的前两日赶到杜家屯,然后用一日的时间赶到西宁堡,甚至是三岔河畔,时间越少,惊动满清游骑的可能性越小,他点点头,道:“满清方面有什么异动?”

    “回皇上,据臣派出的游骑和汉清部传回的讯息,满清方面并没有异动,应该没有发现我们的战略意图!”

    李自成微微皱眉,“锦州附近,驻扎着十万将士,满清岂能没有游骑?”

    李信忙拱手道:“臣从去年冬天开始,便不断调动军队,东进西退,用负重急行军代替日常操训,据游骑传回的讯息,起初的时候,对面的满清骑兵十分紧张,他们的确严阵以待,但时间久了,也就麻痹了,我们毕竟没有从关内调集大量的军队,瞒过满清,完全有可能。”

    李自成笑道:“李爱卿还有哪些瞒天过海的手段?”

    李信也是笑,“臣每隔一段时间,便突然增派游骑,驱逐满清渡过三岔河的游骑,封锁这边的讯息,给满清制造紧张,但并没有军事行动,过段时间再解除封锁,一点点折磨满清骑兵的战斗意志……”

    李自成忽地感觉到,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华夏除了骑兵的数量和战斗力不如满清,拥有的优势实在太多了,人口、战略纵深这些自然条件就不说了,还有科技和讯息上的优势,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造就了像李信这样的将军。

    如果李信一直留在辽东,必会成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将!

    他一直盯着李信在看,发觉李信面红耳赤,方才知道自己走神了,“满清那边的情形如何?”

    “回皇上,我们这次的目标,乃是辽南四卫,然后向北推进,臣已经派人查探过了,海州城是尚可喜部,其余盖州、复州、金州,主要是镶蓝旗的人,而正蓝旗驻扎在辽东至朝#鲜境内。”

    “兵力部署呢?”

    “海州城内,尚可喜的汉兵不足三千,南面的盖州、复州、金州,虽然地域广阔,但真正的满清骑兵,不过千人,多是役使一些未经操训的汉人武装,吓唬吓唬百姓而已。”

    李自成笑道:“李爱卿不可轻敌,满清既然能吞下大明的辽东都司,他们的骑兵,实在不可小嘘!”

    “臣明白,”李信笑道:“满清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我们会突然反击,正如皇上所说,此时满清的牧民开始游牧,一旦战事不利,召集牧民们恐怕都不是易事。”

    李自成冲着李信点点头,他选择在春季发起进攻,不是心中太急,而是要给满清造成最大的伤害,“说说你的想法!”

    李信用手在行军地图上圈出一大片,道:“这儿,臣的意思,先渡过三岔河,攻占海州和盖州这两座大明时代的卫城,留下第三师王光恩部的步兵坚守两城,阻击南面复州、金州之敌,其余主力四个师,以第五师杨坤部的骑兵为先锋,第一师周凤梧部、第二师李牟部随后,第四师白广恩部押运粮草殿后,全营以最快的速度直扑辽阳,无论是否能拿下辽阳,只要能解救沿途的汉人,并能在辽南扎下根子,最基本的目标就达到了……”

    李自成淡淡地道:“然后回师,集中主力拿下南面的复州和金州?”

    “臣……臣是有这个想法,”李信的眸子里精光外泄,“只要我们控制了辽南四卫,就能与现在的辽宁省连成一片,等安置了辽南的百姓,将来再图辽阳,甚至是满清的国都盛京,无论如何,将辽东的边墙以南,控制在我们手中。”

    “如果我们能收复辽东边墙以南的所有土地,包括盛京,满人只能去长白山钻山沟了,”李自成笑道:“战略上不错,但太过凶险,极有可能被满清的骑兵操了后路,满人可是擅用骑兵!”

    李信心中一惊,忙拱手道:“请皇上明示!”

    “其一,东面的三岔河,是辽河、浑河、太子河合流的出海口,水势汹涌,河面宽阔,东岸有满清的士兵把守,你们如何渡河?”

    “回皇上,我们已经建造了不少木筏,如果趁夜渡河,依靠步枪在射程上的优势,也不是没有可能……”

    “的确有可能,朕只是提醒而已,”李自成道:“还有其二,我军长途奔袭,粮草补给线太长,第三师都是步兵,虽然占据海州、盖州,但未必能控制粮道,如果被辽南、辽东的满清骑兵截断粮道,前方七八万将士,不用满清动手,自己就乱了,如果第三营先行征服南面的复州和金州,辽阳城中的孔有德、耿仲明岂能不救?我军还是面对两路,甚至是三路进攻,还是要分兵!”

    “难道……”李信试探着道:“难道皇上用亲兵抵挡一路?不行,不到弹尽粮绝,皇上绝对不能出战……”

    “朕没打算出战,如果能在辽东的战场上观光,朕求之不得!”李自成道:“盛京的骑兵,至少有三万精锐,拼凑一下,五万应该没有问题,最多一两日,就能赶到辽阳,也就是说,辽阳城内的孔有德、耿仲明,只要坚守两三日,我军很可能就要面对满清的五六万骑兵,即便粮道没有被截断,你有把握击败满清的这些主力?”

    “这……”李信觉得,自己原先是太冒险了,战争中冒险是必然的,但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还有其四,”李自成看着李信吃瘪,不禁笑道:“海州、辽阳城中,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都有重炮部队,李爱卿如何攻城,或者说,你打算牺牲多少将士?”

    “皇上,海州、辽阳城中,火炮的数量不会太多……”

    “城中的红衣大炮,的确不会太多,牺牲些兄弟们,海州,甚至辽阳都有可能拿下,”李自成道:“盛京的多尔衮,会留给我们多少时间?如果面对城外的夹击,即便能破城,恐怕也是惨胜吧?”

    “皇上……臣惶恐,求皇上赐教……”

    李自成用手点着李信的脑袋,“李爱卿是天命军的后起之秀,胸怀沟壑,腹藏经书,如今还要求着朕赐教?哈哈哈……”

    “皇上,臣更加惶恐……”

    李自成摆摆手,“李爱卿不必过谦,如果李爱卿不是为将之才,朕也不让第三营驻扎在最为艰险的辽东!”

    李信像李自成拱拱手,道:“求皇上赐臣良策!”

    李自成笑道:“渡河的事,或许你已经解决了,只要满清不是有备而来,或许可以用木筏暗渡三岔河,至于粮道,多尔衮的骑兵,以及海州、辽阳城中的重炮问题……”

    李信幸喜道:“原来皇上已经想到了良策?臣恭喜皇上!求皇上赐教!”

    “朕哪有什么良策?”李自成起身,踱了两步,拍拍李信的膀子,道:“朕无论人在哪儿,心中从来就没有放下满清,所以,朕预先在辽南伏下一支精兵,这次战斗,该让他们建功了,否则,他们应该怪朕不给他们立功的机会。”

 第1121章 一点星火

    李信越发惊疑,皇上何时在辽南伏下一支精兵?辽南的土地上,不是有满清的骑兵吗,难道皇上的精兵,就隐藏在满清的骑兵之中?

    不对呀,满清的骑兵,从来没有归降华夏的。全本小说网;HTTPS://щWW。.COm;

    难道是隐藏在当地的汉人百姓之中?自己为何从来没有听说过?

    “皇上的精兵在哪……”

    “北海舰队!”李自成道:“北海舰队这回或许还在大海上,但他们很快便要在盖州附近登陆,如果第三营渡河受阻,他们会在三岔河以东接应,不过,渡河或许用不上他们了。”

    李信心中一动东,忙道:“臣有些明白了,第三师留驻海州、盖州的时候,不必重点提防南面复州和金州的满清骑兵,北海舰队在牵制他们……”

    “不是牵制,是歼灭,”李自成道:“驻扎在辽南的满清骑兵,不过千人,而北海舰队有一个团完全装备了步枪的陆战军,他们虽然属于北海舰队,却习惯在陆地上攻城守城,只要他们及时赶到,复州与金州的满清骑兵,李爱卿就不用担心了。”

    李信面现喜色,如果说刚才还要一丝疑虑,现在应该完全相信了。

    他一直完全相信皇帝!

    “皇上,臣如何对付海州、辽阳城中的满清重炮部队,难道北海舰队……”

    “李爱卿说得不错,”李自成笑道:“北海舰队会给你们运输一批榴弹炮,射程、威力都会超过满清的红衣大炮。”

    “原来一切都在皇上的掌握之中?”李信道:“难道对付皇太极的骑兵主力,也是依靠北海舰队?”

    “北海舰队不过五千陆战军,如何能对付十倍的骑兵?”李自成笑道:“李爱卿忘了,西面还有虎骑兵和狼骑兵,足足一万骑兵!”

    “虎骑兵和狼骑兵?”李信终于明白了,这次征伐满清,第三营或许是主力,但西有虎骑兵和狼骑兵,东有北海舰队,骑兵、步兵与海军协同作战,“皇上用他们牵制满清的骑兵?”

    李自成觉得,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用担心泄密了,李信部是这次征伐满清的主力,有必要让李信知道具体的作战方略,“虎骑兵和狼骑兵,在征伐科尔沁右翼后旗之后,将渡过辽河,从边墙之外威胁盛京。”

    “盛京?”李信惊道:“皇上是要一战而定盛京?”他心中有些惭愧,刚才还想着以征服辽南四卫为目标,没想到皇上不但盯上了辽阳,连盛京也在算计之内。

    皇上盯上的人物或是土地,有过失手的记录吗?

    李信觉得,自己尽快改变原先的作战思想,否则根本无法跟得上皇上的步伐……

    李自成笑道:“李爱卿的意思,至少要将辽东边墙以南,直至鸭绿江畔,都掌控在华夏的手中,朕也有这个意思,只是将两次的战争,合并为一次而已……”

    李信唏嘘不已,周凤梧、王光恩、白广恩、杨坤四人,更是目瞪口呆,连大气也不敢出,明明是晚春,屯子里舒爽宜人,他们却是感觉心中发慌,体内燥热,而后背却是传出丝丝凉气,比冷热上伤寒症还要难受!

    幸好自己是华夏的师长……

    当日下午,全军在杜家屯休息,十九日一早,第五师杨坤部的骑兵,率先向东进发,李信亲率第一师周凤梧部、第三师王光恩部随后,留下第四师白广恩部殿后,兵负责押运粮草。

    李自成在杜家屯多留了一日,预备次日再赶去西宁堡,与第三营汇合。

    杨坤部都是骑兵,速度快,天擦黑的时候,便赶至西宁堡,第二师李牟部的士兵,已经在西宁堡休息了一日,刚刚吃过晚饭,此时正在收拾营帐。

    李牟将西宁堡让出来,杨坤部的士兵,立即接收了,堡内虽然有部分营房,但营房只够数千人,绝大部分士兵还是扎营休息。

    李牟离开西宁堡,行了一个半时辰,亥时中,前部赶到三岔河西岸。

    早有士兵接应他们,来到水势最缓的牛庄渡口。

    牛庄渡口因为对岸早先是大明的牛庄驿站而得名,距离辽东边墙的最南端不到十里,北面五六里的地方,便是大明时代的东昌堡,满清侵占辽东的时候,东昌堡并没有完全废除,而是在此立下了东昌镇。

    东昌镇并没有满清骑兵入驻,除了征税,谁也不会介意这种小镇。

    天命军第三营恢复锦州府之后,将战线逐渐向东推进,与满清隔着三岔河对峙,三岔河东岸的东昌镇,便时常有满清的披甲人巡视。

    刘见义的第三团首批渡河,他亲在来到渡口,一面指挥着让士兵们登上木筏和小船,一面叮嘱士兵,千万别弄出动静,夜深人静,很容易惊动鞑子。

    三岔河西岸,天命军的游骑非常密集,每隔三四里,便有一个十余人的小队,将一直延续至天明,但对岸掌控在鞑子手中,游骑很难渗透过去,在不惊动鞑子游骑的情形下,及时将讯息传出来实在太难,刘见义并不知道鞑子有没有在东岸建立防守阵型。

    士兵们小心翼翼,登上木筏与小船后,岸上的士兵猛地一推,便完成了任务,木筏和小船离开码头后,便由艄公掌控了,后面的士兵继续渡河。

    刘杉是一名小旗官,他这个小旗差不多是最先登上木筏的,幸好木筏足够大,他这个小旗的十一人,恰好在同一个木筏上,大家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人了,登陆时可以协调作战。

    艄公是本地的渔民,这次是主动请缨,协助天命军渡河的,他努力控制着木筏,唯恐被流淌的河水冲向下游。

    月色微明,河面上淡淡的波光,在凉风的吹送下,时隐时现,木筏像是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四面都是无边的黑暗。

    艄公全神贯注,他凭着数十年的经验,牢牢地把控着木筏的方向,如果木筏漂入下游,找不到牛庄码头,那就麻烦了。

    刘杉比艄公还要紧张,他不仅担心三岔河东岸有鞑子的伏兵,更担心木筏被河水冲走,与大部队失去联系。

    他回头看了一眼,月影之下,木筏后面不远处,有一艘装载着七八名士兵的小船,心中顿时稍安。

    凉风贴着水面吹过来,带着丝丝寒意,二月的天气,三岔河刚刚解冻不久,河面比陆地上冷了许多。

    刘杉已经感觉不到寒冷,行了这么久,应该距离东岸不远了吧?他笔挺地站在木筏上,双目盯着对面,可前方只有朦朦胧胧的月影和水面上淡淡的波光,根本看不到对岸的轮廓。

    有好几次,刘杉都忍不住要问艄公,是否木筏偏离了航道,但他还是忍住了,他是小旗官,现在是这个木筏上最高的指挥官,他的情绪必会影响着士兵,如果他担心、焦急,士兵们还能沉默不语?

    他微微转动脑袋,四面打量一番,士兵们都和他一样,傲然挺立,犹如一颗颗长在木筏上的苍松。

    月光似乎比刚才更亮了,刘杉似乎能看得清艄公脸上的皱褶,很安详的样子,这让他稍稍放心,老艄公是本地的渔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