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230部分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230部分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陆仁家里的事在忙,公事方面却也一样的忙。

    他在回到许昌,休了几天的假之后,曹操终于在上朝的时候把表文递了上去,也就是表奏陆仁为大司农府治粟都尉和守尚书台尚书仆射。本来还一个典农中郎将的,但这个官职本来只不过是曹操想给陆仁多镀点金、多领点俸禄而已。但在有尚书仆射的情况下,这个典农中郎将加不加上去就无所谓了。

    这份表文当然是引发了朝庭官员们的议论。赞成的人固然是有,可反对的人却也不会少。但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个时候,孔融居然表示支持让陆仁去领尚书台的尚书仆射,并且还为陆仁说了一大堆的漂亮话。

    孔融的名望高,而且现在是九卿之一的少府,在朝庭之中说话的份量还是很重的,再者他的嘴巴多厉害?因此他这一站出来为陆仁说好话,竟然使得朝庭之中的一班旧臣无力反驳。而献帝刘协与陆仁之间的关系有点不一般,当然是很愿意让陆仁任此要职……说句难听点的话,献帝刘协和陆仁还能说上几句话,可如果是换了其他的人就很难说了。

    于是乎在建安四年的三月初,陆仁正式任职,成了治粟都尉,守尚书台尚书仆射。在必要的时候,陆仁是可以直接向献帝刘协奏事的。这情况看起来好像是有点多余,因为陆仁本身就有献帝刘协的特许,可以直接进入皇宫。

    当然陆仁可不想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给自己惹上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一任职之后,马上就开始主理屯田农桑方面的事。用自己忙碌的表面现像,去封堵一堆可能会摊到身上的麻烦。而在这段跑农桑的时间里,跟在陆仁身边随侍暖床的不是婉儿,而是貂婵。再暖上一些则加上了个充当小丫头,暂时替代一下陆兰的吕玲绮。

    话说吕玲绮最初来到陆仁身边的时候,对陆仁也是带着些恨意的,毕竟陆仁坑死了她的老子吕布。但很快的,吕玲绮却也放下了这点恨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十五、六岁这个逆返期的心理因素,吕玲绮虽然是吕布的女儿,但是对吕布的所作所为却很不满意。

    确切的说,吕玲绮这小丫头有个那样的爹,自己却有着很重的正义感……其实这种事也不算稀奇,就拿现代社会来说,很有能力很成功的爹,其子女却很可能是个没有上进心的二世祖;但一个平平凡凡的爹,其子女却没准会很有上进心,能混出个名堂来。

    总之,吕玲绮跟着陆仁跑了一段时间的农桑,在见识到了诸多的屯民对陆仁的尊敬之后,自己也就跟着尊敬起了陆仁,很有那么点把陆仁视作了偶像的味道。按吕玲绮与貂婵大被同眠时所说的悄悄话,吕玲绮是希望自己的爹能像陆仁这般受人敬仰,而不希望自己的爹如同吕布那般人见人厌。

    这个话貂婵当然会转告给陆仁,陆仁对此除了哭笑不得之外还是哭笑不得。你说陆仁这样的家伙哪里会有当爹的心理准备?说得不客气点,陆仁这家伙很多时候还是个大孩子。可现在吕玲绮有把陆仁当成爹的意思,陆仁能不哭笑不得吗?

    ————————————————————

    就这样,在四月夏初的时候,呆在徐州的糜贞派人送了信过来,告诉陆仁说第一批的糜氏子弟已经顺利的在夷州北部立了足,三百多号的人建起了一个小村子,位置大概是在后世的基隆那里,暂时还没有碰上原住民什么的,各方面的情况良好。

    另外船队在吴郡陆氏那里补给的时候,收到了陆仁来信的陆逊,也悄悄的派出了一百多陆氏子弟随船队一起前往夷州。没办法,这个时候孙家当权的是孙策,杀人杀得很凶,陆逊不可能会不担心孙策那把杀人的刀,要不然陆逊当初也不会派出一支人丁去许昌投奔陆仁了。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会派族中子弟去看看情况,如果合适那肯定会跟着跑路。

    所以陆、糜两家在夷州新建的小村,留下来的居民将近五百人,就当时的村庄人口规模来说都能算得上是中型村落了。而夷州良好的水热农业条件,使得村庄最初种下的稻谷仅仅两个月左右就有了起色,预计最多四个月就可以收获……这个到和陆仁诂计的在夷州水稻最起码也能一年两熟基本相同。有了这些自给自足的粮食,陆、糜两家下一次的迁移就可以顺利的进行。

    不过移民的村庄毕竟是新建,这次船队回到徐州除了要再迁移一小部份的人丁之外,还需要为村庄补充大量的材料和医药。特别是医药,夷州那边属亚热带的气候,雨林蚊虫什么的要是不考虑进去,传染病一发生那人可就会是成片成片的死。

    好在这个问题陆仁最初的时候就有考虑到,而且他手上有资料的帮助,在第一次的夷州之行的时候,陆仁就准备下了基本足量的医药。之后陆仁领徐州刺史在徐州多呆了一段时间,一直在为第二次的船队作相应的准备,所以这第二次的船队,只要把陆仁准备好的东西搬上船也就可以了。

    只是现在这些事,身在许昌的陆仁也顾不到什么,糜贞的这封来信也只不过是向陆仁报一报平安而已,陆仁并没有抱别的什么想法……

    ————————————————————

    许昌尚书府衙。

    “荀公!多日不见,一向可好?”

    陆仁笑容可掬的步入到府厅之中向荀彧拱手施礼,可是手还没放下来,陆仁就发现荀彧望向自己的目光可真的是有些不太友善,人在愕然之下问道:“荀公,你干嘛这样瞪着我?我好像没得罪你……也没做错什么事吧?”

    荀彧又瞪了陆仁一眼,把手上的竹简随意的一合扔到桌上,冲着陆仁闷哼道:“陆义浩,陆大浪子,你还肯来这尚书府任职啊!?大司农府你又去了没有?”

    “呃……还没呢。我这不是巡屯数日才刚回来吗?”

    荀彧伸指指点了陆仁半晌,最后却无可奈何的摇了摇头叹道:“陆义浩啊陆义浩,你要我说你什么才好?你勤于农桑,巡视诸屯固然没错,可你好歹每隔数日也来这尚书台叙一叙职,或亦是去大司农府坐上一坐,别一天到晚的看不到你的人行不行?这知道的,知道你是在勤于农桑,可不知道的,却还以为你终日游荡,有意的在怠慢职守。”

    陆仁一吐舌头:“喂喂喂,荀公你可别冤枉我!”

    荀彧气苦道:“我冤枉你什么?我又有什么可冤枉你的?你怎么就不想想你去巡屯的时候,总是把貂婵带在身边。以前你带着婉儿随行没人会说你,毕竟婉儿是你的侍女,照料着你的饮食起居。可是现在你不带婉儿带貂婵,旁人只会说你在借巡屯之名游山玩水!现在许都城中已经有人在传言说你是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连带着还有人说我出仕至今,得我举荐之人无不忠勤职守、兢兢业业,可唯独只有你与奉孝是懒散终日,不成个体统!真是气煞我也!”

    “……”

    陆仁哑然半晌,又抓了一阵的头皮才呐呐问道:“荀公,你刚才的这些话,究竟是为公而骂我,还是为私而骂我?”

    换到荀彧无语了片刻之后才闷哼道:“公私皆有!”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四十二回 问事论政

    虽然被荀彧骂了几句,但陆仁脸皮厚,无所谓的笑了笑道:“荀公,说真的我觉得你也太看重我了吧?其实我知道我并没有什么才干可言,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只是因为我知道太多乱七八糟你们不知道的事而已。而这府治也可以说多我不多、少我不少,那让我偷偷懒又有什么关系?更何况我也没偷什么懒啊!无非就是每天晚上多个大美女给我暖床侍寝而已嘛!”

    “你……”

    荀彧可真是对陆仁无语到了极点了。摇了好一阵子的头,荀彧才摆摆手道:“罢了罢了,我不与你作这些无用的口舌之争。你现在既然回到许都重任要职就好好干吧。你这小子,虽然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无才无才,但我却想告诉你,只要你能忠勤职守、勤勉而为,那你日后的成就就多半会在我之上。”

    陆仁不置可否的笑了笑,在荀彧的桌前坐下后击了几下掌,马上就有陆氏子弟将两个食盒送到陆仁的身边。陆仁把食盒往桌上一放笑道:“请荀公笑纳!”

    荀彧面色一沉:“你这是何意?是想行贿于我不成?”

    陆仁哂笑道:“切!行贿你荀公?那我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其实这只不过是我那酒窖新出窖的一点好酒,送到我府中之后就让婉儿和小兰顺手做了几个小菜,想和荀公你对饮几杯罢了。”

    荀彧瞪了陆仁一眼,到也没再多说什么。其实荀彧和陆仁相识又不是一天两天,对陆仁的那点毛病早就习惯了,再说只是弄点酒菜来一起吃喝,也真算不得什么事。当下二人就喝酒吃菜,多多少少的也谈了点正事。

    不过陆仁今天来可不仅仅是给荀彧送点酒菜那么简单,他是有别的事要问。又是几杯下肚之后,陆仁就看似漫不经心的问道:“老郭那家伙上哪儿去了?我昨天傍晚回到许都的时候就差人去他府上想请他去我那里喝酒,可门人回报说老郭不在府中。”

    荀彧白了陆仁一眼道:“你还好意思说?你总是在诸屯之间跑来跑去,有时候我想找你去办事连人都找不到,无奈之下只好让奉孝去帮我考较一下各屯的丁亩之数,所以奉孝最近也不在城中。不过算算日子,他诂计也快回来了吧。”

    一听说郭嘉去考较钱粮籍户什么的而不在许昌,陆仁的脸色马上就微微一变,急问道:“那……刘玄德现在何处?”

    荀彧道:“就住在主公府坻左近之处,听说最近因为闲暇无事,在其居住的后院之中开出了一片田地学圃种菜。”

    “种、种菜……”陆仁心中暗道:“那是刘备在养光韬晦,以示胸无大志!不过刘备种菜嘛……如果是我那个时代的xx农场就好了,看我怎么盯紧刘备的农场,然后偷菜偷得他血本无归!”

    想到这里陆仁的脸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几分奸笑,荀彧看在眼里,眼珠转了几转便轻抚其须沉声问道:“义浩,你问刘玄德作甚?你本来问的是奉孝的下落。”

    陆仁回过神来,赶紧解释道:“刘备此人不可不防啊。当初他来许都投奔曹公,曹公与老郭因为怕有碍天下能人的相投之心才没有杀他。只是杀固然不能杀,可也不能……”

    荀彧略一摆手道:“此事主公心中甚明,你我亦无须挂在嘴边。不然若为刘玄德闻知,恐怕会反生祸端。”

    陆仁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心说曹操你明了个屁!要是真的明了,那在历史上又怎么会轻易的就答应了刘备出兵讨伐袁术的事?

    之前陆仁就已经想过让刘备在曹操的掌控之下多呆上一段时间,一方面好分散曹操对自己的注意力,所以陆仁想给刘备下几个绊子;而另一方面,糜贞正在徐州那里主理着陆、糜两家迁居夷州的事,这个时候刘备要是过去把徐州占了,糜贞那头天晓得会多出些什么样的麻烦。

    只是现在听见荀彧这么说,陆仁知道自己在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去乱说话,不然只怕刘备没有绊到,自己却会先栽个大跟头。虽说有个血衣诏的事可以揭发,但一则是陆仁现在还摸不清这件事有没有发生,二则如果是他揭发的话就肯定对他现在的声名有损,搞不好还会因此而影响到自己和糜贞这里陆、糜两氏人丁的立足之事,所以陆仁盘算了半晌,决定还是在这件事上装聋作哑为妙……很多时候做一个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才是自保之道。

    甩甩头不再去想这些,陆仁便向荀彧问起了自己这次来真正想问的事:“荀公,我今天来主要还是有一件事想问一问,就是得我举荐的阿诚和阿信,他们的能力如何?有没有可能当上个一官半职?”

    这件事可是陆仁的“善后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环。陆仁留下来的时间已经不足一年,而只是这不足一年的时间想把现在陆、糜两氏发展成有足够自保实力的大族、豪族无疑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因此在陆仁的“白日飞升”之后,陆、糜两氏中必须得有人出仕为官接下陆仁的班,至少也要稳住许昌陆、糜两氏的阵脚,然后平稳的发展下去。

    听陆仁提起陆诚与陆信,荀彧不由得轻捋清须,轻轻的点起了头道:“义浩,你举荐的这两个人嘛……陆诚今年十八岁,陆信十六岁,以二十而冠而论都还没成年,年纪都还很轻。不过真要是做事,到也够了年纪。而且我看这俩小子可能是跟你跟得久了,耳暄目染之下到也各有其可取之处。

    “陆信谦谨沉稳,处事稳健而不妄动,颇有少年老成之态,兼之勤奋好学,且追随了你数年得你亲自教导,对民事颇有其长,所欠者不过是历练而已。如今先为一小吏增其阅历,至弱冠之年必可成为一方良吏;至于陆诚嘛,他平日里的嬉闹之心到是与你有些相像……”

    说着荀彧便瞪了陆仁一眼,意思是这就是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陆仁都把别人陆诚给带坏了:“不过我观此子平日里虽喜嬉闹,但目光深沉,有坚韧不屈之态。此外还有一点我注意到,就是你随军出征,留陆诚在萌村的时候,他聚乡勇整顿兵甲而巡警乡里,亦或是率乡人修缮水利、护送萌村钱粮赀货到许都等等诸事,无不进退得法。我亦曾有意的试问于他,发觉他胸中颇晓军事,有统御之才……”

    “啥!?”

    陆仁的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惊呀之情溢于言表:“阿诚他有统御之才?没搞错吧?他今年才刚刚十八岁,在跟随于我之前只是甄……啊啊,是个破败人家的遗孤,靠乞讨野盗为生。一直以来我也没听他说过有学习兵书战策什么的,荀公你怎么说他有统御之才呢?”

    荀彧摆了摆手道:“有些人身上的才干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只需稍加点拨指引便可有所成,这陆诚便是如此了。再说十八岁也不小了,孙伯符向袁术借兵;进而席卷江东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