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小山传奇 >

第69部分

抗日小山传奇-第69部分

小说: 抗日小山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手确实非常人所能比拟,看来没有几十年浸淫于刀法,断然不会有此功夫。

    堪堪一路日本刀法使完,在日本人的一片哟西声中,那佐滕已闪至蜡烛的桌前,半马步站立,双手握刀,力惯刀尖,向前平斩而去,但听轻丝一声,蜡烛被从中间斩断,就在上半截蜡烛掉落的刹那,又是一刀挥出,那半截蜡烛又分成了两半,方落到地上,明亮的火苗熄灭了,袅袅升起一缕细细的白烟。

    那佐滕收刀作势,并不下场,却向着霍远所坐的酒桌走来。

    在霍远冷陌的注视中,佐滕竟操着极为熟练的中国话对霍远说道:“在下大日本帝国少将佐滕一雄,据传中国古时有鸿门之宴,上面有两个好汉名叫项庄樊哙,酒宴上舞剑伴酒,留下千古遗风。

    而今中日亲善,素闻霍远霍旅长英雄好武、刀法精熟,今日百闻不如一见,不知霍武术家能否也演练一趟刀法,愿以此刀相赠。”说罢,毕恭毕敬地双手捧刀,行了一个躹躬之礼。

    在场的中方将领马上就对这个佐滕一雄有了另眼相看的感觉,一是惊其刀法精湛,二是竟把中国话说得如此流畅表达如此清晰,显见是一个中国通。

    他肯定是已经听出了李文田改京剧的内在用意,才提示他并不怕所谓鸿门宴。

    中国将领一时也都在想,如果这时面对佐滕一雄的不是霍远,而是自己,该如何作答才能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在那加滕用刀劈蜡烛时,霍远表面略带微醉,心里不由得好笑又带着轻蔑:在我面前耍快刀,简直是班门弄斧。

    别说是自己不惧他这招,就是自己的宝贝儿子霍小山,只怕瞬间能把那蜡烛斩出个十截八截的,肯定能把一个好端端的蜡烛斩成蜡片儿。

    眼见得加滕那挑战的目光,霍远慢慢站起,仿佛醉意朦胧,却突然虎目一睁,那冷锐血性的目光不由得让佐滕毫无无来由地觉得身上一冷。

    紧接着霍远冷笑说道:“倭刀锋利,莫非欺我中华无刀吗?”竟不接刀,而后高喝一声:“刀疤!拿那把大刀来!”

    一会儿功夫,一路小跑的刀疤营长从大厅外将一把大刀片呈到了霍远的手中。

    刀自然就是二十九军寻常所用的大刀片,够长也够厚重,只是竟然在中间处有了豁口。

    日本军官们看了不禁面带嗤笑之色。

    因为翻译已经翻译了刚才霍远的那句话“欺我中华无刀吗”,你支那有刀,难道就用此破刀吗?

    但又看见中方军官们面对这把残缺的刀却都面带尊敬,一副自豪的模样。

    日方军官却不知道,这刀刃上面豁口的来历,也不知道这把刀在霍远的手中足足砍下过二十多大日本帝国精英的人头,更不知道这把刀和他的主人霍远早已在二十九军铸就了一个广为流传的传奇。

    众人目光中,霍远单手提刀,直视着佐滕,说道:“你竟然知道鸿门之宴,不简单哪。不过,你却不知此宴非鸿门,此刀却可断头!”

    说罢,身子一矮一纵,一脚踏着身后的椅子腾起身来另外一只脚的脚尖轻点饭桌桌沿上的一点空档,空中换步,人便已跃到了空场中央,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就如现代奥林匹亚的三级跳一般,整个人气势彪悍而动作偏又轻盈如鹿,不带一丝火气。

    中方军官叫好声方待要起,却听霍远接着大声喝道:“喜峰口,风怒吼,斩却倭头遍地走!”喝声里,人若虎,刀如龙,已在那空场上使将起来。

    此时日倭军官皆已被霍远威势所摄,一个个脸现惊怒之色。

    而中方军官却已气势如虹,霍远一刀出,便有同样受教于霍远的士兵军官们喝出破锋八刀的刀诀,因为霍远使出的正是大长中国人威风的破锋八刀:

    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

    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

    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

    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霍远刀越使越快,众人喝的也越来越快,当众人喝到最后一句“移步换型突刺刀”时,霍远此时正好也将刀使到了那佐滕劈蜡烛的桌旁,不知何时桌上又被士兵点亮了一只蜡烛。

    霍远单臂惯力,一刀剁下。

    这是神奇的一刀!

    霍远使刀给人的感觉如气贯山河,偏又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循,又仿佛一束阳光穿过雨后的森林,一刀下去,没有听到任何声响,刀恰好停在了那倒扣的瓷碗的碗底上,两片被剖开的蜡烛分开向两边倒去,只是,两边的蜡烛竟还在燃烧着,原来这一刀竟然从火焰的中央将那做烛捻的细绳从中剖开了,而火竟不熄!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二一章 事变凄凄一小兵(一)

    世界上有无数的小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一生里,作为他们本人也许会觉得自己活得轰轰烈烈,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却连浪花也一朵未曾激起,作为人类的个体绝大多数人都被一句历史的传承或人类的繁衍而概括掉了,最后湮没无闻。

    但也会有极个别的小人物会被后世人记住,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出现在历史的拐点上。

    例如,有个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叫普林西普,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他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财大公夫妇,而这一次被后人命名萨拉热窝事件的事,就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37年7月7日。

    北平芦沟桥。

    又一个小人物站到了历史的拐点上,他叫志村菊次郎,大日本帝国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当日军在宛平县城外演习时,这个叫志村的二等兵“失踪”了,但令人搞笑的是这个叫志村菊次郎的小人物在二十分钟后又回到了自己的部队,他的“失踪”原因是因为他闹肚子了。

    后来他被日军退出现役,遣送回国。

    1944年再次应征入伍的志村菊次郎在缅甸被中华民国新编第一军孙立人部击毙。

    志村菊次郎同样是一个小人物,他之所以被人们记住并不是因为他在失踪的那二十分钟里在并不属于他的土地上因为生理排泄的需要拉了泡稀屎,而是因为在他失踪的二十分钟里,蓄谋以久的日军认为这个失踪的日本兵进了宛平县城,于是中日军队发生了交涉,交涉未果。

    于是,几发日军的迫击炮弹飞进了宛平县城,中国军队开始反击,芦沟桥事变也就是七七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在七七事变的最初几天里,战斗虽然激烈,但规模并不是很大。

    日军不断地与宋哲元谈判签订议又不断地撕毁协议,而宋哲元依然幻想着在自己做出少许让步的情况下,能够象原来那样与日军相安无事。

    正是在他的忽视中,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已经部署到位了,当日军人数达到五万多人的时候,大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7月28日凌晨,南苑二十九军兵营外。

    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兵正趴在战壕里,向前方张望着,单细的身材,下巴上已经长出了淡淡的绒毛,穿着肥大的粗布军服,他叫吴鸿羽,他和身边许许多多打扮身材相近的士兵一些,属于组建没有多久的学生军训团。

    学生永远是中国人中最热血的一种人群,因为他们有热情有冲劲,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吴鸿羽来到学生军训团已经有两个多月了。

    他至今还记得东北流亡学生在他们学校慷慨激昂的演讲,记得那首让他感同身受的《松花江上》,就象同学们所说的那样,都要亡国了,还读什么书,还是先救亡图存吧。

    于是,他就成了一名士兵,尽管是一名没有枪的士兵。

    他低下头来看了看放在自己脚边的四个手榴弹,还有那把沉默的大刀片,手榴弹自己早就学会用了,大刀片自己学会了最基本的几招,只是他很遗憾自己没有一支枪,中正式都不用想,老兵都没有多少,可是他连那种很笨的盖子枪都是没有的。

    他们军训团的枪都掌握在教官和一小部分在打枪上表现突出的学生兵手中。

    尽管他也知道二十九军的枪并不富裕,但他还是忍不住在一位姓霍的旅长视察军训团的时候,当面提出过给他和他的学生战友们发一枝枪。

    当时那位霍旅长当时很爽朗地笑着,回答他说,枪是没有的发的,不过,不要怕,我们有大刀片,我们有手榴弹,在古峰口,在罗家峪,咱二十九军就是用这个砍死了上千个鬼子。

    当时,包括吴宏羽在内,所有人都笑了,对,虽然鬼子有飞机大炮,可是,一命抵一命,咱中国人不当孬种,咱们不怕他!

    东方天际的鱼肚白开始慢慢的扩大消散,在难捱的等待中,天终于亮了。

    “不知道日本鬼子今天来不来?”沈宏听到不远处有一个学生兵小声叨咕道,所有人已经在这里候了一夜了,还好,是夏天,不冷,只是清晨的露水打湿了布鞋,弄得粘乎乎的,不是很舒服。

    就在这时,一阵轰鸣声由远及近,天际出现了十多个小黑点。

    “是鬼子的轰炸机来了,全体卧倒隐蔽!”负责指挥的教官喊道。

    吴鸿羽趴在战壕里,眼睛却始终盯着天空。

    飞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响,战壕的土坎遮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只能看到一长条天空,他在想不知道这回能不能看清小鬼子的飞机。

    就在这时,他记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十多架黑呼呼的飞机如此之近地闯入了他的视线,他都能看清飞机上膏药旗标志了。

    这时,他看到飞机上洒下了大批长圆的黑东西,那东西的形状让他想起小时候他见过的奶奶纺线用的纺锤。

    那些小黑点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甚至能看清那纺锤尾部象螺旋桨一样的东西,就在这时他听到了尖锐的呼啸声,仿佛就要砸到自己的脑袋上。

    巨大的恐惧战胜了震惊,在吴洪羽闭上眼睛埋下头的刹那,四周轰然作响,烟尘腾空。

    一轮轰炸的时间并不长,吴鸿羽动了动,用力晃掉压在头上的泥土,再睁眼时,整个阵地已经变了样子。

    多出了许多两三米的大坑,而士兵的残肢断臂布满了一地,那是有炸弹直接落入战壕里造成的结果,可怜他们这些学生兵,很多人第一次上战场,还没有向鬼子开过第一枪就丢了性命。

    再回头看时,后面不远处的营房也被击中了,红色的火舌伴随着黑色的浓烟,伤员们撕心裂肺地叫喊着,卫生兵,担架队忙成一团糟。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二二章 事变凄凄一小兵(二)

    “别一个个跟木桩似的杵着,鬼子上来了!”一个教官喊道。

    吴鸿羽向前方望去,六百米开外的地方,钻出了密密麻麻的rb兵,前面开路的竟然是四辆铁家伙,那铁家伙轰鸣着,圆圆的铁轮子碾压着履带,上面的炮塔上的重机枪正向着中国一方的阵地喷吐着火焰。

    吴鸿羽也只是听说过坦克,却并不知道,他所面对的其实是鬼子的九四式装甲车。

    坦克和装甲车肯定是有区别的,前者有强大的火力和装甲防护能力但速度较慢,后者一般也只有一挺重机枪装甲防护也弱,但速度却是很快。

    无奈时下的中国太落后了,重量只有2。7吨装甲厚度只有12mm的轻型装甲车就已经让只拥有迫击炮和手榴弹的二十九军将士们束手无策了,更实在不能苛求新兵们区分开二者的区别了。

    不待长官命令,中国士兵们手中有枪的已经向远方的鬼子瞄准射击。

    吴宏羽却什么也不能做,只是一只手抠着身下的泥土,一只手死死攥着一颗手榴弹。

    哒哒哒的机关枪声和砰砰的步枪声不绝于耳,但在吴宏羽的视线里却发现鬼子们却少有中弹倒下的,很显然,要么是子弹没有击中目标,要么就是子弹被前面的坦克挡住了,反观己方,却有人不断地被枪击中,或后仰或仆倒在战壕沿上。

    吴宏羽并不知道,鬼子所用的三八大盖的射程本就比二十九军所使用的汉阳造或者盖子枪要远,并且鬼子兵的步枪射击技术在世界也是一流的,rb士兵在当时曾创造了千米外用三八大盖毙敌的记录。狠地摔向了地面。

    中方阵地上响起一阵欢呼声。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洞,咝,咝——”的声音,那是二十九军为数不多的迫击炮开始射击了,炮弹落入了敌群中,吴鸿羽看到不断有鬼子士兵被气浪掀起,在空中张牙舞爪地象一只只八爪鱼,然后狠

    然而没一会儿,同样的比中方迫击炮声更沉闷些的炮声响起,那是鬼子的大口径炮开始了炮火压制反击,巨大的爆炸烟雾在阵地上升腾而起,很快,中方迫切炮的吼叫声就哑了几门。

    鬼子已经冲到了距离阵地不到二百米的地方,双方的炮火都停止了射击,而枪声却变得比最初密集起来。

    吴宏羽看到一名教官正架着机枪向鬼子扫射着,但他的下颚竟然已经不见了,那是被敌人的弹片崩飞了,滴下来的血染红了他整个的胸膛。

    一些士兵也向日军射击着,只是那打一枪还得再拉一下枪栓再重新瞄准射击的过程在吴鸿羽看来是那么那么的慢,日军在一步一步地逼近,他已经能看清日军士兵的脸了。

    他还看见一些个学生兵,被弹片穿透了肚皮,肠子流了出来,用手按都按不住。

    鬼子更近了。

    “手榴弹!”有老兵高喊着,敌情紧急,就连扔手榴弹的扔字都省略了。

    吴宏羽感觉热血一下子冲到了自己的脑门上,拉下手中攥着的手榴弹的弦儿,右手一用力将手榴弹掷了出去。

    他已经顾不得听自己投出的手榴弹是不是炸响了,不是他不想听,实在是己方同时投出的手榴弹很多,已听不出个数来。

    他也顾不得看自己投出的手榴弹是炸在哪里了,前方爆出一片烟雾,但那烟雾中仍然有日军的刺刀与钢盔在闪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