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第84部分

崛起之第三帝国-第84部分

小说: 崛起之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后来的《凯恩斯计划》虽然试图安抚和挽救德国,但是却给了德国发动另一场世界大战的力量。并且还埋下了一枚必然会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定时炸弹——这枚炸弹就是剥夺德国货币主权的金汇兑制!

    不过金汇兑制同样也是德国迅速摆脱一战后的低迷国运,走向辉煌繁荣的推手。在原本的历史上,德国同样失去了货币主权,所不同的只是选择和美元而非英镑挂钩——所谓的“金本位”实际上是美元本位,因此在短时期内同样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和规模较小的苏德合作一起,促使了德国经济在20年代中期的复苏。

    而现在,不仅“苏德合作”的规模比原来翻了几倍,而且还多出了“实物赔偿制”——这是《凯恩斯计划》的第二个亮点,也被认为是让德国具有发动世界大战实力的重要原因!

    因为,实物赔偿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政府补贴出口的贸易模式!每年有价值20亿到40亿马克的煤炭、钢铁、汽车、飞机(当然是民用飞机)、机械、化工产品和船舶,以“零价格”推向了欧洲市场。

    对于接收它们的战胜国政府而言,是零价格,而对生产制造它们的德国资本家来说则是全价格!为实物赔偿制买单的不是制造商。而是德国政府。因此制造商的利益不会有任何影响,不仅不会蒙受损失,而且还可以通过这20亿到40亿马克的“固定订单”来扩大生产,摊销固定资产投资。以便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

    凡是了解工业生产制造的人都知道,生产规模越大,往往成本也就越低,成本越低,产品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原本相对于英法等国就有一定优势的德国汽车工业、机械工业、民用航空工业、化学工业和采掘业。更是在“赔偿订单”的帮助下横扫欧洲市场。将法国和英国的同行打压得连气儿都喘不过来,只能靠关税壁垒的保护,在本国市场苟延残喘。

    实际上,在制定《凯恩斯计划》的同时,英法卢比意等国已经预料到它们本土的产业有可能遭遇到德国制造的冲击,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保护计划——将产品倾销到美国去的计划只是说说而已,20年代的英法卢比四国都是典型的“小政府”,根本干不了这样的事情,它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

    比如法国政府选择煤炭和粗钢为主要的“赔偿品”,而英国政府则接收了全部“赔偿船舶”(历史上英国就要求德国替其造船作为赔偿)。而卢森堡和比利时政府则不允许德国钢铁入境。但是对德国的汽车、飞机和化工产品则非常欢迎。至于意大利政府,当然选择德国的机器设备为主要赔偿品。

    不过英法两国(它们拿走了赔偿品的大头)还是接收了不少汽车、飞机、化工产品和钢铁产品——因为它们还需要黄金和外汇去偿还欠美国的债务。

    但是这些“赔偿品”大多没有被贩卖去美国,而是在英法意之外的欧洲市场销售了。这主要是因为英法两国政府将从德国得到的飞机和汽车都低价转卖给了本国的相关制造商,规定它们在国外销售。

    而这些英法的飞机和汽车生产商都贪图高额利润,很少愿意将这些产品运去竞争激烈而且路途遥远的美国。而是就近贩卖给了临近的欧洲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赔偿品替代了英法本国的相关产业的生产,减少了这两国的就业机会。

    而英法两国将它们从欧洲市场上收回的黄金、美元去偿还债务,又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黄金和美元紧张,结果反而让英镑在1927年和1928年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这也就决定了《凯恩斯计划》是不可能长久实行的。

    对德国而言,它的产品在1926年后不仅有“赔偿订单”可以摊销成本,而且还得到了海量的苏联订单。由于这个时空的苏德合作规模远比历史上大——赫斯曼这回倒是成功撬掉了美国人的生意。至少在大萧条来临前,美国的机器设备是很难进入苏联市场的——东方的苏联仿佛化身成一头吞噬机器设备的怪兽,永远不知道满足,无论多少德国机器。都能被它一口吞下,然后吐出同样价值的石油、木材、有色金属和粮食。

    在“赔偿订单”和“苏联订单”的双重刺激下,德国工业,特别是德国的重工业从1924年开始,就一改战后的颓势。以最快的速度成长起来。

    而且德国重工业自己从1924年开始,也成了重工业增长的动力。

    因为它们为了完成价值惊人的“赔偿订单”和“苏联订单”。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增加产能!而重工业投资本身,也会消耗大量的重工业产品。

    根据德国政府公布的数据,1924年德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高达2120%(1923年因为超级大通胀,固定资产投资很低),之后的1925年则同比增长了55%,1926年增长了35%,1927年和1928年的增长依然高达30%以上。

    不过这种程度的繁荣因为英法,特别是英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变得难以持久。当然,英国的衰退并不都是《凯恩斯计划》造成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将英镑兑黄金的汇率定得太高(这是丘吉尔干得),同时还坚持实行自由贸易造。结果让英国的制造业在正常销售的德国产品(非赔偿品)和美国产品面前毫无竞争力。

    “这是末日前的繁荣,现在的德国人民都被这种虚假的、暂时的繁荣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他们的国家仍然在遭受屈辱,仍然在被外国残酷剥削……来自英国、法国和美国的资本——其中大部分是犹太资本,已经渗透到了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我们德国人每创造一个马克的财富,他们就要拿走半个马克甚至更多。当然,现在他们的还没有开始把投资在我们这里的钱拿走,所以我们还可以维持表面上的繁荣。要不然,我们经济就会变得和法国、英国一样糟糕!”

    这是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的某个广场集会上的演说,听众并不多,大概只有寥寥的几百人,其中至少还有20人是伪装成听众的米乌塔特种兵——他们是来保护刚刚回到柏林担任军事情报局局长(在不久之前情报升级成了局)的赫斯曼上校以及他的妻子克洛伊的。

    赫斯曼在1926年就去了波罗的共和国担任防卫军副参谋长。这个职位在1925年时就成了坐镇波罗的的史塔西局长(副局长)的公开身份。不过赫斯曼去波罗的防卫军担任副参谋长并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管理史塔西,而是为了熟悉装甲部队和空军的运作。

    哈尔德中校和凯塞林中校都曾经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在回到柏林后,两人都没有再回情报处,而是被派往部队任职。所以接替赫斯曼在柏林情报处坐镇的是卡纳里斯中校。

    不过赫斯曼从波罗的返回后却没有下部队,而是担任了扩大了的军事情报局局长——在1928年初,总参谋部下属的处都纷纷升级为局,各局的局长大都由少将出任。赫斯曼担任了军情局局长,自然意味着他很快也要晋升将级了!

    官场上的顺风顺水还不是赫斯曼在过去几年唯一的收获,克洛伊在1926年又替他生了个女儿,取名玛丽亚。而现在,克洛伊的肚子又一次挺了起来,再过几个月,赫斯曼就要第三次当父亲了。

    “亲爱的,我们去给希特勒先生捐款吧。”克洛伊从前排的椅子上站了起来,对身边的丈夫说,“我觉得希特勒先生讲得很好,他的观点和你完全一样。”

    能不一样吗?在这个时空,希特勒没有收到罗森堡和卡尔。豪斯霍费尔的“地缘z治”学的影响(罗森堡的生存空间理论其实也是一种地缘z治)。而是接受了赫斯曼的“货币战争”理论——希特勒现在认为世界上有一个犹太国际资本集团,正准备用货币战争来摧毁德国。而美国和英国,实际上都已经被这个犹太国际资本集团所控制,这两个国家既是他们用来压迫别国的工具,同时也是他们掠夺财富的地方……

    ——————

    满50票的加更奉上,谢谢大家的支持。罗罗再一次拜求订阅和月票!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56章 货币战争还在继续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虽然现在不大招人喜欢——经济繁荣来临后,纳粹党的行情就比较萧条——但是希特勒还是非常热情地同每一个支持者握了手,才和赫斯曼、克洛伊一起上了一辆崭新的红色奔驰6小汽车。然后沿着柏林宽阔整洁的马路扬长而去。

    在另一个时空的1928年,因为资金从德国大量流向美国,德国已经提前陷入了大萧条,其实就是严重的通货紧缩,是由于德国失去货币主权而引发的。

    不过在眼下这个时空,因为实行了《凯恩斯计划》而不是《道威斯计划》,所以德国的资金还没有开始流向美国,因此繁荣还在继续。

    然而就像希特勒所说的那样,德国现在仍然是外国残酷剥削的对象!繁荣之所以还能维持,是因为国际资本还没有开始“剪羊毛”。一旦他们开始退出,德国经济立即就会崩溃……因为德国虽然拥有非常强大的工业,但是它的货币基础依旧脆弱,是建立在英镑本位制上的。而英镑本身的地位,这几年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英国的金汇兑制就要失败了,现在资金正疯狂地从伦敦流向纽约,英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赫斯曼说着话,将目光投向了车窗外,柏林日益繁华的街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柏林非常漂亮,气派而且整洁,没有英国式的贫民窟,也不像巴黎那样过分华丽。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都是非常努力和能干的,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个繁荣向上的时代。

    从1924年开始的繁荣,和德国人民的努力勤奋也是分不开的。德国的生产的确在不断增长。所以眼下的繁荣并不全是“虚假”的,其实连过剩也谈不上——虽然这些年德国工业的“盲目投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工厂都更新了设备,增加了产能。但是煤炭的产量只比1913年稍多一些。粗钢的产量还没超过1913年(比历史上当然好多了)。虽然生产了许多汽车、飞机、摩托车、拖拉机,还有照相机、收音机、洗衣机、电冰箱之类的消费品,但是消费品市场离饱和还远着呢。绝大部分的欧洲家庭,连一样家用电器都没有。

    实际上,历史上二十年代末开始的大萧条就是货币的金本位制无法维持所引发的。这场大萧条的本质就是一场超级大通缩。按照布尔什维克的说法是工人阶级的工资无法购买他们所生产的产品所造成的。但是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几十年都没有被解决,可是如此严重的大萧条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原因就是在2、30年代的大萧条后,各国都放弃了金本位,可以利用印钞机来创造需求了。

    阿道夫。希特勒有些沮丧地说:“法国人在1927年前就垮了,现在又轮到了英国,德国将会是下一个目标,这样下去犹太人要胜利了,雅利安民族的欧洲要完蛋了!”

    他咬咬牙齿,“可是德意志人民现在还沉溺在虚假的繁荣之中,只是在坐等他们的末日!”

    法国人在1923年到1926年间也经历了一场力度相对德国较小的货币崩溃危机。表面上的起因是鲁尔危机——因为德国人的消极抵抗。鲁尔危机对法国经济的打击也很大。罢工造成了法国煤炭供应紧张,莱茵河和通往东方的铁路运输中断。而且法国入侵德国的前景,也造成了国际资金抽离法国。

    国际资金抽离的形式当然不是法郎,因为法郎在世界大战后就失去硬通货地位了。所以法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在鲁尔危机爆发后迅速减少,法国央行很快失去了抵抗能力,只得任由法郎暴跌。

    可是让法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在鲁尔问题解决之后,逃离的资金也没有返回法国,而是去了德国!原因据说是《凯恩斯计划》和苏联订单让国际资本看好德国经济,但是赫斯曼和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

    “货币战争还在继续!”赫斯曼点了点头。“法郎不愿意投降,既不肯投向金汇兑,也不愿意在美国帮助下建立金本位,自然只能选择大幅贬值了。这样至少可以增加法国国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所以目前法国的经济已经有所好转。

    而我们德国目前的繁荣除了苏联订单的贡献,就是因为马克向英镑投降。有了英国的支持,我们的产品才能在欧洲各地顺利销售。作为投降代价,销售所得的黄金、外汇都会流向英国,而我们得到的只是放在帝国银行金库里面的英格兰银行的存单。不过这样的安排,让我们的生产能力在过去几年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但是英镑即使得到了我们的支持。现在看来依旧没有能力战胜美元……因为英国的实力终究比美国差得太远了,而且英国欠美国的债务也太多。他们在世界大战中犯了一个错误,欠下了美元而不是英镑。而且过高的英镑定价也伤害了英国的工业生产,这让英国人哪怕得到了我们的赔偿品,也没有办法取得对美国的顺差。所以在这场货币战争中,英国是不可用和平手段取胜的。”

    德国这几年可以发展得那么好,和英国的庇护自是分不开的。而英国人之所以会包庇德国,对德国和波罗的共和国的许多扩建武备的行为视而不见,对德国和苏联勾肩搭背也一味包容,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向英格兰银行投降了。

    现在德国从欧洲和苏联捞到的好处,一部分作为原材料被秘密储存,大部分则变成了黄金送去了英格兰银行。正是这些来自德国的黄金,才让英镑有了和美元对抗的资本,英镑也得以维持强势。

    但是强势英镑对英国的实体经济却没有一点好处!因为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