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311部分

皇宋锦绣-第311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未来1000万头牲口,最终的进入到北宋之中,最终会产生怎么样的变化,想想,韩琦都忍不住兴奋无比。

    韩琦并不担心,这些东西卖不出去的,北宋到底有多么缺乏大型牲口,这一点,韩琦非常的明白。

    打个比方吧,作为中央禁军,当时韩琦前来西北的时候,是带着4个军,1万人禁军,这1万人,是绝对的主力,包括了最少500匹马,1000头牛在内辎重部队,同样的,还招募了差不多1万多名的民夫。

    借助着这些的帮助,1万人,用了不足40天的时间,从汴梁赶到了西北,这对于禁军的行军已经相当快了。

    可是普通的军队呢?一般弱一点的禁军,牛马的总数,可能只有精锐的四分之一,至于厢军,或者边军,基本上,只能够依靠两个脚板。

    这也是一些部队,效率慢的原因之一,在运河上面,还能够借助着船运的强大,快速的抵达,可是在西北,明明是几百里的距离,却走了一个月的比比皆是,原因就是运输工具的不行。

    精锐的禁军尚且如此,在关键的战争之中,都无法改变运输能力差这一点,更别说其他的商队。

    类似定海军这样的特例是少之又少的,赵信在抵达苗家庄的时候,曾经俘获了几十匹西北马,再加上资金充足,出了苗家庄,几次投资已经获利超过万贯,100贯买不到,200贯总是可以的,所以从大名到定海军,一直都没有缺马。

    普通的商队,如何能够跟赵信相比,更别说是西北的这些,关中平原的没落,西北的逐步贫困,这是一个根基,连根基都不在了,上层建筑怎么可能很好。

    西北大部分的马,都供给了军方,保证在西北战争压力下,保证足够的机动力,能够留给民间使用的马,就少之又少,据韩琦所知,在整个西北排的上号的10大商队,每年的交易额超过100万贯的,他们拥有马的数字,也是非常少的。

    最大的那个商队,拥有各类型的马102匹,最少的那个,只有27匹,这不是普通的小商小贩,这是规模庞大的商队的,他们不是没钱买马,是有钱买不到。

    当每年可能只有1000匹左右的马投入到了整个西北市场的时候,其中九成,是会被军方给带走,用于补充到军队之中,剩下的,再扣除一些贵族和官员,真正在市场上面流通的马,非常之少,这些马,在无数商家的竞争之中,那就真的是价高者得了。

    在这些大商人第一时间知道了大规模的马的交易,即将在渭州举行,在通过他们的渠道知道,这件事情不是骗人的之后,一股席卷整个西北浪潮开启了。

 第三百七十二章 商品风暴

    商业发展,是有自然的规律的,在经济总量不大的前提下,一股浪潮的,就足以影响某一种产品的走势,更别说,在商业略微比较单薄的西北,最少市面上,所有最主要的商会,同时大规模的收拢资金,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可怕。全本小说网https://。

    以往繁盛的商贸活动,居然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波动,一些商品被抛售,一些本应该在几个月,甚至是大半年之后才销售的商品,提前的出现在了世面上面,开启了不计成本的销售,少部分的产品,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这样的下跌,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老百姓,可以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可是对于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的美好了。

    大商家可以保本经营,甚至有些时候,稍稍的亏本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普通的小商人呢?

    他们没有的大商人那么灵通的消息,一部分水准以下的商人,他们甚至不知道在渭州的这一次大规模的牛马交易的,或者是听说了之后,不敢确定这到底是真的假的。

    甚至一些,有资格知道这个消息的,他们没有大商人那么的果断,他们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参与到这么一次的牛马交易之中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

    没错,当大商人,开始开闸销售海量的商品,以尽可能多收拢资金的时候,这些小商人,就算想要卖,也没有地方卖。

    大商人的家底雄厚,可以不计成本的销售,用于购买大量马,可是小商人,他们更多的是精打细算,在一定程度上面,还需要依靠销售的,满足日常的消费,这种情况之下,不赚到一定的钱,怎么能够过的去。

    大商人此时的销售,根本不讲究惯例和客观规律,为什么,还不简单么?收拢资金。

    谁都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1万匹马啊,还是西夏马,哪怕是驽马,也比北宋原产的良马要强,当年收入百万的商队,获得了1000匹,甚至更多的马的时候,会爆发出怎么样利益。

    任何一个商队会长,都很清楚这一点,很多时候,因为运力的关系,他不得不在众多的商品之中进行取舍。

    一些更高价值,附加值高的产品,处于优先的位置,而不是覆盖最广,最容易销售的。

    哪怕拿回来,进行长时间,一两个月,甚至是长达半年的销售,也可以接受,剩下的时间,可以把有限的运力,放在别的方面,去运输别的,这样,既保证了利润率,又保证了效率。

    这样下来,唯一问题就是,需要占用庞大的资金,资金回收率的缓慢,代表着压的资金很高。

    就拿每年销售在100万贯的大商人来说,他们的利润真的不太高,能够有一成就不错了,长期压制的资金,甚至高达300万以上。

    这也是当他们听到了消息之后,第一时间选择抛售商品的根本原因,没错,这么一个手中的货物,值300万贯以上商人,居然连几万贯,都需要抛售商品来筹集。

    困扰这些的,不是眼光和方向的问题,而是运力的问题。

    这就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运输能力差的时候一样,缺的是汽车,而不是开汽车的人,更不是商业。

    保守的估计,当大量的托马出现在了西北这一线的时候,哪怕没有铁路,没有运河,单纯是马车这样的交通工具,就足以让整个运输上面的损耗,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

    比如,之前没有涉足的,或者说,没有大规模的涉足的方面,完全可以大规模的涉足,有什么比粮食,日用品,还有日常消耗品,更大的生意,之所以之前都是零星的进行,就是因为,运费的制约。

    当这个运费太过庞大,超过了所能够承受的幅度的时候,只能够减少这方面的消费,用周边,距离较短的产出来代替。

    现在,他们可以长途的贩运,甚至去定海军或者大名府,购买那些新的产品,相信,一定会有较高的利润的。

    商人,从来都是眼光独到的,没有足够的眼光,他们就无法把生意做的如此之大。

    这一点,是历史所证明的的,在关中平原如此贫瘠的前提下,能够把生意做到这个程度,甚至每年还创造了庞大的利润,他们都是有眼光的,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马车的数量翻倍,甚至是翻上好几倍的前提下,他们的运输速度更快,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更高。

    这些商人,当然不会想到,在大量的交通工具充斥在了市场上之后,伴随着竞争的加剧,他们运输,带来的利润是会持续下降的,这就跟运费一样。

    在汽车少,运货量大的前提下,运输的利润非常的高,可是当双方逐步的改变,甚至拉平富裕的前提下,这个利润总量和比例,是会产生逐步下降的态势的,但是不管哪一个方面,发达的物流,总会带来商业活动的强大支持。

    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对于这些商队是有好处的,更低的运费,看起来是损耗了交通运输业热情,可是对于商业来说,那是极大的利好。

    相对低廉的运费,会促成大型集中性的工业体系的诞生,用更大的规模生产,降低各方面的成本,促成工业化的产生,而直接的利益,就是以定海军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工业的。

    这也是赵信,推动铁路的根本原因,现在,赵信只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连接的这一片水系,把商业的触角,深入到了水系所有能够连接的地方。

    水运,有极大的好处的,可是局限性更强,特别是在北方,在一些比较恶劣的天气之下,比如说冬天,是会结冰,这就直接限制了水运在冬天的运作。

    就算是不结冰,在零度线以南的,到了冬天,由于天气和气温的影响,枯水期的到来,也会让航运的价值大大的降低。

    这在往常的北宋,没有问题,一般到了冬天,不但是商队选择回家的,商业活动也会一定的萎缩,除了汴梁这样的大城市,会有这样的困扰,其他的城市,困扰很少。

    冬季冰封之后的汴梁,往往会因为物资匮乏,或者是运力不足,一些商品大幅度的涨价,或者说,冬季延长或者提前到来,都会出现巨大的波动。

    可是对于定海军来说,别说是3个月的冬天,就算是十几二十天,就会出问题的。

    现代化工业,带来的可怕的生产力,只要东西可以满负荷的生产,每天产出是非常可怕的,是普通个人生产的10倍,100倍,甚至更高。

    这样产能和产量,任何一丁点的销售停滞,都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薄弱的定海军来说,任何的一点的波折都是难以承受的。

    一个新兴的经济体的,需要的是高歌猛进,来不得任何的波折,任何的一点波折,都有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这是赵信绝对不允许。

    商业化的活动,需要慢慢的摸索,就算是穿越者赵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要等待出现问题了,再处理问题,但是一些可以预知的问题,必须要避免。

    商业风暴发生的非常突然,甚至引发了京兆府高层的关注,特别是负责商业方面的推官,可惜,该交的税务,谁也没有少,庞大的销售量,带来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的冰点。

    如果换成别人引起的,早就引发了干预了,北宋的高层官员,特别是主抓商业的,在过往的经历之中,是总结出了一些东西,很清楚,这样的断崖式价格下跌,因此而产生销量激增,并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会影响到整个商业活动的进行。

    为此,一些负责商业的官员,还专门的找到了那些大型商会,进行了一番的约谈,可是当知道一切的始作俑者之后,没有人敢说什么了。

    韩琦本身,在京兆府这边,就是如日中天的,就算是京兆府尹,比起韩琦来说,都要差了两三个级别,一个枢密副使的职级,就足以压住他了,更别说现在,一场西北之战,不但一扫韩琦当年的隐忧,灭亡西夏,签订灵州和议,获得海量的收获,这些无论哪一个拿出来,都是泼天大功,在这个时候,跟他怼上,那是真的傻。

    既然没有人干预,这一切也顺利的进行,当韩琦知道了西安发生的一切之后,彻底的放心下来。

    韩琦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这些大商家的,这一次,因为他主导渭州交易,关系到对于三军的犒赏,还有整个灵州的前期开发,这需要的资源和资金是比较大量,如果这一炮没有打响,白白的把马弄过去了,没有卖掉的话,那个笑话就大了。

    就拿10大商会来说,每一个都可以做哎短时间之中,拿出10万贯以上的资金,只要这些人保证了,1万匹马,就有主了,这才是这一次交易的最主体,而且体量最大的,只要他们完成了交易,剩下,剩下的耕牛,就简单的多了。

 第三百七十三章 诉求和扩大

    牛对于北宋而言,也非常重要,但是那是单纯针对农业上面,在在一些商队之中,也是有牛车的存在,可是牛车的效率和使用成本,比起马车要高很多,甚至一旦牛的牛脾气上来,造成的损失可就大了。全本小说网;HTTPS://。m;

    牛车,往往不可以长途跋涉,往往会运送一些比较廉价的物品,稍稍贵重一点的都不行,除非在逼不得已的前提下,商队才会使用牛车作为主要的工具,否则的话,哪怕是驴,也比牛要强点。

    对于牛宣传的重点,就不是这些大商人和大商会了,相对于马车在速度和稳定性上的好处,牛更多的是在一个地方行动。

    比如说耕牛,比如说拉磨,比如说充当一些力量的使用者,特别是最前者,一旦海量的耕牛,进入到了北宋,并且把他们合理的利用起来的时候,牲口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但是之前,对于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和权势的商队来说,他们的作用,只是商品的作用,当然了,还有一个,牛肉很好吃。

    北宋已经多少年,没有了大宗牲口的进入了,1万匹马,可以让很多的从事运输的马队,效率增加,至于牛,需求的就更多了。

    十来贯的牛,在一般人看来,真的有些昂贵,不过用来耕地的话,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是到了乡村,对于一些大地主的家庭,一两头牛的增加,可不是劳力增加那么的简单,耕地,拉磨,拉车,在马昂贵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的,这个牛的出现,很大的补充了一定的程度。

    如果说之前,只是韩琦自己力量,在宣传着这一件的事情的话,当十大商会,参与进来之后,这个宣传的面积也就大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十大商会还觉得,把这个消息尽可能的掩饰下来,他们闷声发大财就可以了,可是看韩琦的声势,并没有单纯的在西安这么一处地方进行宣传,而是逐步的蔓延。

    以韩琦在西北的权势,要做到这一点,一点都不困难,别说是十大商会这样,就算是枢密使,东府首脑这样,也无法阻止,这些人,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韩琦不停的宣传,让这个消息逐步的向外蔓延。

    这种情况下,他们有些看不懂韩琦的意思了,他们已经明确表态要入场了,并且开始大规模的筹集资金,到时候,就会让这些马,都有了归属,这样还不够么?难不成,韩琦想要把这些东西卖上高价?

    这还真的有可能得,寻常西夏马,辽马,因为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