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385部分

皇宋锦绣-第385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远景的做法,一条跟海上相连,贯通定海军和洪泽湖的水道,对于整个定海军和洪泽湖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商贸往来更好。

    只不过,一条300里的运河,还是那种,可以海路联动的,那不是一般的困难,最少可以保证3000吨以上的船只进出,这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困难度就很高。

    再说了,这么庞大的一条水路,每年注入到大海的水量,这对于淮河也有影响,洪泽湖的水灾没有了,洪泽湖的水量也会减少很多,这不利于农业生产。

    最好的方法是,跟韩琦在西北做的一样,人工修建一个大型的农田水利,然后让水灾遍地的淮河流域,真正的从水患灾难之地,变成一个丰产的膏腴之地。

    不过,这就有一个问题,洪泽湖沿岸的几千平方公里,这对于淮南东路来说,这不是什么问题,在地方官员眼里,那就是一片荒地,甚至还需要每年救济,交给了定海军之后,他们就不用怎么管了,何乐而不为。

    赵信要这些土地,可不是白要的,规矩,是赵信一直都崇尚的,只有讲规矩了,才能够跟任何人进行谈,并且把一切都给固定下来,防止朝令夕改的。

    对于这些土地,赵信付出了每亩1贯的高价,单纯土地购买的价格,就高达600万贯,这对于洪泽湖周围的地方官员来说,却是意外的惊喜,谁也不知道,这些在湖边,经常遭灾的,除了泥泞和杂草之外,什么都不长的土地,能够有这么大的价值。

    洪泽湖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赵信很清楚,那是一个水陆联动的商业地带,一个需要陆地二次周转,跟一个可以直接水陆周转,节约了最少2次转运的时间,甚至,在完善了港口布置和仓位之后,所产生效率会更高。

    大规模的港口跟普通的港口,甚至是小港口,那是完全不同。

    可惜,这个地盘,也只有在定海军,在赵信的眼里,才有作用,在北宋任何的官员眼里,不但不是一个好地方,反而是一个麻烦的地方。

    一些麻烦的地方,一亩一贯的价格,可以说,是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但是当这个价格放在农田上,那就不一样了。

    淮河流域的,还没有发展成后世的粮仓,可是因为气候和靠近淮河的原因,整体算的上是中等,还有大量的水浇地,在这里的基础上面,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甚至比在北方更困难,一亩无用的土地一贯,那么一亩耕地呢,水田呢?

    这些,在铁路的兴建上面,就已经展现了,铁路只有300里不到,再拿出了足够的资金之后,最终还是解决了,农田水利,这个牵扯的重大了,水渠到哪里,不到哪里,影响巨大,复杂的宗族关系和地方官员,这些都需要解决。

    赵信只是定海军的枢密使,而不是淮南东路的转运使,一条铁路,还可以说是联通定海军和洪泽湖,而且占用的土地不多,也影响不到什么,可是一条水利工程,这已经是涉足到了地方官员的治理上面了,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官员,都不会让一个外人插手这个东西。

    赵信深深明白这一点,除非是类似叶清晨那样,体系内高层,要么,就只有自己控制,这都距离他太远了,哪怕他有再多的办法,改变整个淮河流域,甚至是让定海军发展的更好,都只能够压下来,这些是未来的事情。

    不过,赵信绝对控制的领域,还是让他非常满意的,一年时间120万人,在今年过年之后,还会引来更多的人,保守就是50万劳动力,这些人,如果能够留下来,只要几个月之后,当他们的直系亲属全部都过来的时候,可能就会增加到100万到150万人口。

    两三年的时间,一个接近300万人的庞大城市,在11世纪的时间和科技下,能够达成这些,已经非常不错了。

    想到这里,赵信的脸上,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目前的发展速度,比起他之前最高的估计已经高了,或许就是这行飞速发展,让他心中产生了些许的遗憾,对于这些遗憾,他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

    北宋,会在他的影响和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完全是一个快车道,会发展到让他都无法猜度的程度了。

    再怎么的发展,都无法影响到赵信了,定海军才是赵信的真正根基,北宋的发展,可能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少了定海军的变化和支持,北宋的发展,就会成为了无根之水,无法继续下去了。

    外界的任何的变化,都不如丁海军本身的发展更好,从钢铁入手,再到火药这样的热武器,哪怕只有弹丸之地,只要人口上面不处于弱势,国土面积这些东西,对于定海军的影响就非常小,就如同19世纪英国吊打清朝一样,一个只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挑战国土千万,人口四亿清国,还战而胜之的。

    既然不存在问题,那么加强北宋的现在,也就节约了未来的功夫,赵信的目光,从来都不只是北宋,他的着眼点已经扩张到了整个太平洋和美洲了,在这个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还没有进行的时代,整个外界,将会是一个个美食,等待着北宋来享用。

    在这个前提下,还纠结于小小的淮河入海口,有什么意义,这些跟海军,跟火器,甚至是未来远洋的发展比起来,对于丁海军的影响,已经是微不足道的小了。

    长长笛声传来,大型船队,用汽笛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然的话,一艘船10米左右,中间的距离算50米吧,100艘,就最少是6公里,12里的距离。

    不说看不到前面,可是要想传递信息,就非常的困难的,用喊,用快马,用快船之类的,都容易出现问题,一个经过了简单处理,用蒸汽冲击的汽笛声,足以绵延数十里远,可以通过简单的布置,设定一些简单的命令,比如说停靠。

    因为有辅助的设备,不全是风帆推动船队,走的相对比较快,一个时辰最少18里以上,一天6个时辰,就是差不多百里。

    这样的行船,在白天可以,夜晚就绝对不行,不同于运河上面比较平直通畅的航道,天然航道,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黑夜,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以船队的规模,还有单独每一个船的规模,只有相当的港口,才能够容纳下这些船队,整个淮河流域,这样的港口非常少,甚至从洪泽湖到汴粱,一路上,恐怕也只有应天府和汴粱算是,其他的或许有两三个勉强的,剩下的都不足以容纳这个庞大的船队。

    好在,携带了足够的补给的前提下,速度也相对较快,左右就是10天的时间,他们会选择一些避风的港湾,进行停靠,直接锚泊。

    这样的地方也不是随便可以找的,提前定位下来,每天会走固定的路程,有时候早一点,有时候晚一点,现在,天还没黑,可是已经到了锚泊的地点了,船队必须要停下来,然后聚在一起进行休整。

    对于劳累一天船夫来说,这是解脱,对于赵信而言,这是距离汴粱更进一步,这已经是出发的第三天了的,还有七天的时间,就能够抵达汴粱。

    汴粱,这个北宋的核心和首都,这个11世纪,整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因为他的穿越,已经让出了第一的位置,可是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对于汴粱,赵信心中的想法非常的复杂,这个在他的记忆之中,已经有些模糊的地方,会给他不一样的感觉么。

 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币

    淮河在京杭大运河上面,处于中段,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淮河的干流之后,就逐步的转入到了支流,淮河干流,一直向西南方向,最终到达河南南阳的桐柏山,虽然同属于河南,可是跟汴梁,可是差十万八千里。//全本小说网,HTTPS://。)//

    有运河还有一些支流,在这些支流之中,可以一直行进到应天府,然后转入到其他的河流之中。

    说起来,从宿迁过来,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从淮河直接走京杭大运河,然后转入黄河,不过这一条路,实际上,在这个时代,那是不可能,原因非常的简单,因为黄河,现在不全是在北宋的手中,北宋掌握的只是到河北附近,然后接下来,就属于辽国的地盘了。

    这一条路,实际上是不通的,应天府也就是在跟淮河的这一条支流的联通之中,形成了前往江南的一条路,成为四京之一。

    500多里的距离,以船队超过了100里每天的速度,也就是5天的时间,当然了,因为宿营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实际上,赵信抵达应天府的时间,超过了5天,达到了7天,可是到达了应天府之后,应天府到汴梁的路,就非常的简单了。

    这是整个北宋水域之中,最重要的一条水域了,这是一条联通整个北宋的生命线,每年运送到汴梁和京畿的物资,都是从这里运送过去。

    不过上百艘的超级大船,在这个时候,还是相当的引人注目,大船在这一条航道上面,并不是很少见,可是上百艘聚在一起,还是以这么快的速度行进,就非常少见了。

    在应天府,本身,这一个船队是会遭遇阻拦的,四京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汴梁多一条屏障,防止被人随随便便的进入。

    一条如此庞大的船队,不问问情况,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当他们看到了整个船队的旗号之后,就收起了心思。

    赵信前往汴梁,是按照规则,提出了申请,并且得到同意的。

    或许,中间晚了半年的时间,可是对于这些枢密使来说,别说半年的时间了,就算是晚上一两年的时间,也算是比较正常的,这些枢密使的事务繁多,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能够前往汴梁,已经不错了。

    在高层之中,赵信的名声不小,甚至在顶尖高层之中,赵信的身份,也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或许,因为赵信的到来,会让一些人警惕,可是这些人注定不包括应天留守。

    北宋的四京之中,最强的当然是东京汴梁,这是一个北宋的首都核心,城市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的四京,几乎是10倍的差距,可是在汴梁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大名府。

    大名府是北方的重镇,是北方抵挡辽国的重镇,一旦双方的关系紧张,北宋必然会派出一个重臣到大名府驻扎,同样的,大名府也是除了汴梁之外,驻扎禁军最多的一个城市。

    相对于汴梁和大名府,其他的两京,就差了很多,在这个相差之中,河南府又在应天府之上。

    河南府,也就是原来的洛阳,虽然经过了时代的变迁,现在的长安和洛阳,已经不是唐朝时候的长安和洛阳了,可是他们的历史和底蕴,让他们的重要程度依然不低,这中间的,完全没有底蕴的应天府,就差了很多。

    跟大名府的留守,兼任枢密副使,河南府留守兼任京西西路的转运使,应天府却不是京东东路的转运使,就这一点,就看出来应天府在四京之中的地位。

    赵信抵达应天的时候,正好时间在中午,他们预定停船时间,在3个多时辰之后,应天府,虽然是四京之一,赵信却没有想要停留,见到了大名府,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大失所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起大名府还差一个档次的应天府,当然引不起他的注意。

    应天留守一门心思过来,却没想到,连赵信的面都见不到,这种感觉分外的不爽,可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办法,整个船队,甚至连应天府都没有停留,直接就出去了,他甚至连拜访的机会都没有。

    赵信当然不会把心思放在这里,他关注的,是接下来的道路。

    从应天府到汴梁,差不多要300里的,这虽然说是一条比较出色的水道,可是这里是隆冬,哪怕他们已经提前预见到了问题,变化依然有。

    在4天之前,因为冷空气的入侵,京畿地区,下了3天的大雪,伴随着冷空气和大雪,气温急剧下降,目前,运河已经有了冻结的迹象了。

    好在,这一场雪不算很大,三天的时间,也积累的不多,天放晴了之后,气温迅速的提高,在这样的气温之下,冰层并没有进一步的加厚,在汴河之上,只是浅浅的薄冰。

    赵信的庞大船队,当然不会是单纯的船队本身,必须要有前导和后卫的,这个前导,主要负责打前站,为他们清理宿营地带的问题,防止有人阻挡,能够容纳100艘1200石大船的宿营地,这不是简单的找的,整个行程之中,才勉强的找到这几个。

    其中,最近的一个只有70里的距离,为了迁就这个宿营,赵信的船队,甚至才开了六七个小时,就停下来了,驻扎下来。

    过了应天府之后,因为这一条航道,是北宋最为重要的航道,类似应天府这样的港口,也很多,到时不用选择,直接找到城市周围进行宿营就好了。

    定海军的旗号,还有东府的同意,这都是较为正常得,再加上定海侯的身份,在每个地方,都可以得到礼遇。

    如果说,在淮河的流域,还有淮河的支流上面,赵信的动作,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伴随着过了应天府之后,这里已经是整个北宋的精华区域,从这里算下来,已经可以被称之为京畿了。

    在任何封建社会,京畿都是最重要的地方,不说京兆,就算是,京城周边普通的县,都是比一般县要高配,最少高出一品或者是半品。

    这些人比较的精明,或许不可能如同应天府留守那样,可以知道赵信的根脚在哪里,可是他们也知道,赵信这么一个定海军的,代表着什么,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只要有稍稍倾向,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笔难以想象的资本。

    这几年之中,定海军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已经占据了整个北宋商业的各个领域,哪怕为了获得一些便宜的物资,他们也想要获得更多的份额,这对于他们当地的发展非常的关键。

    虽然说,这些官员,还没有意识到,商业的发达,对他们的好处,可是直觉告诉他们,不能放过这个机会,难得定海军的老大来到了他们附近,哪怕是按照普通的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他们都应该发出邀请。

    有时候,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