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391部分

皇宋锦绣-第391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家作为这个宅院名义上面的主人,却从最开始,就是充满了震惊,这个园林本身已经足够的精致了,可以说步步是景,可是经过了赵信这么一个布置,却有些富贵气息了,无论是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还是巨大的玻璃镜,各种珍贵的工艺品,还有丝绸和刺绣,这些全部都是精品之中的精品。

    对于苗家来说,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对他们的压力也就越大,还有不到两天,贵妃就要归家了,他们必须要打起精神,保证不出现任何的疏漏。

    反倒是赵信和深宫之中的贵妃,并不在意,赵信是因为的明白,贵妃不过是来看他,贵妃也是一样,主要目的抓住了,其他就无所谓了。

    又是一天的忙碌,到下午,这才完成了全部布置,剩下的都是一些细节上面的,这些赵信就可以不介入了,总不能让苗家一点都不做吧,怎么说,贵妃都是老太君的女儿,老太君很清楚他喜欢什么。

    接下来的两天,赵信要养精蓄税,见贵妃,对他而言,是一个节点,他必须要全力以赴。

    同样的,身体之中莫名的感觉,也让他感觉到,是必须要见的。

    本以为,回到定海侯府之后,可以休息下来,谁知道,定海侯府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赵信听到了他的名字,愣了一下,却不敢怠慢,直接把他请入到了客厅之中。

    没错,前来见他的,正是三司使叶清臣。

    在北宋高层的序列之中,三司使是仅次于东府首脑,枢密使的高官,甚至是身为财相的他,在一定的范围之中,比起另外两位,更有发言权。

    赵信的地位很高,丁海军节度使,这是实权,还有丁海军的财力,也让他水涨船高。

    可是除了在码头,枢密院的几个官员迎接他之外,到定海侯府拜访的,几乎一个没有。

    中层次的京官,都没有任何一个,愿意来找赵信,原因就是,这个不确定性,在这个时候,赵信到这里,不是要把继承权这玩意摆上台面,那就是轩然大波。

    就算是宰辅,贸然的进入到继承权的漩涡之中,都是非常危险的,中层官员的嗅觉更加的强烈。

    无论是节度使,还是金钱,这些方面,都暂时没有办法影响到他们,放弃一条路也何尝不可。

    这些对于叶清臣没有用,他这个人,除了精明之外,也不涉足到一些党争之中,之前犹豫,也是看赵信是不是心口如一。

    可是现在,用这么高调的做法,连仁宗都不见,只是见一下苗贵妃,这没关系,这证明了他还没有这个心情,那么之前他想叶清臣提出的那个邀请,叶清臣当然要回应了,他也想知道,赵信的提出的那个机会到底是什么。

    宾主相见,双方不是第一次见面,也非常熟悉,寒暄上茶了之后,叶清臣很是对赵信表达了感谢之意。

    要知道,从苦逼的三司使,变成了香饽饽的三司使,只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从三司干净的可以跑老鼠开始,到现在,可能推动300万贯,甚至是500万贯的项目,三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赵信了。

    如果说,赵信节约的资金,让北宋的财政减少了某些方面的支出,让北宋的财务状况,从之前的赤字的情况下,变成后来的盈利状态,这是间接的支持的话,那么给仁宗的那些分红,则是直接的支持。

    几百万贯,这对于北宋的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提升,没有这笔钱,叶清臣的一些计划都不可能进行。

    当然了,这一次来见赵信,一方面是看看赵信到底有什么新的计划,能让他这么的有信心,甚至是亲自来到汴粱的计划,肯定是不简单的,另外一方面,心中多多少少,是有些想法,能不能获得更多支持,之前在大名府都给了仁宗那么多钱,现在,丁海军发展的更好的前提下,应该会跟多。

    这个见面的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从赵信回来,下午的时候,一直到了深夜的,叶清臣才离开,跨度高达3个多时辰。

    在出来的时候,整个汴粱已经宵禁了,当然了,这个宵禁是针对普通人,一般到了晚上,都会有专门的禁军,在街道之上巡逻,一些坊区还会关闭的。

    这就是北宋的首都,白天,那是人头攒动,一片热闹和祥和的景观,可是到了夜间,却是一个个的小的区域,在强悍的防御之下,独立拥有防御。

    这些,对于的一定层次的官员,都没有多少约束力,一些有特别职权的中层官员,都可以拿着令牌行走在夜间,而叶清臣这样的宰辅,甚至拥有入宫的令牌,行走在夜间的汴粱,那更是不在话下。

    不过马车上面的叶清臣,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此时此刻还在震惊之中。

    从见到赵信开始,这个震惊都没有停过,他已经足够高估了赵信的眼光了,却没有想到,赵信的眼光高到了这个程度。

    在他的手上,有两个厚厚的包袱,里面装着两个工程的资料,正是这两个资料,让叶清臣从赵信哪里离开的时候,却有些魂不守舍,赵信提出了两个庞大的工程。

    这两个工程都是跟交通有关系的,一个是长期的工程,而且只要建成,就会大幅度的改变北宋的交通状况,是以棱堡的重要材料水泥作为基础,修建宽敞的水泥路的,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长达五年,甚至十年,不间断的投入。

    另外一个,以钢铁为核心的铁路,在赵信的说法之中,更倾向于这个,这个只要材料够,就很容易的建成,比起水泥路来说,还要容易一点。

    叶清臣有些明白了,为什么赵信会找来,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辽国跟北宋的这一次交易。

    韩琦在西北弄了那个大规模的牲口大会之后,中枢才算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牲口,已经交付了,那么庞大的牛羊马,中枢当然想拿到手,可是稍稍的了解一下,才知道,一个运输的问题,就足以制约这些东西的变现。

    在经过了短暂的商谈和考虑之后,中枢已经准备修缮的从汴梁到陇西的官道了。

    这些官道,真的是非常的不好走的,西北军情,之所以耗资巨大,原因就在于这些道路上面,如果道路好上一些,可能未来的西北战争,投入就会减少很多。

    不过这个修缮,只不过是简单的修补,在北宋的经济形势向好了之后,整个北宋不存在什么问题,拿出来200万,甚至是300万都没有任何的问题,别说是有这个大宗的牲口的交易,就算是没有,修建这一条路,增加整个北宋经济环境,这也是么有多少的问题

    关键问题在于,需要付出多少的时间,哪怕是调动民力,也是需要,这个路要怎么铺,有说是用水泥,可是水泥产量有限,整个陇西,加上河北这一片的区域,防御工事都需要更换,从原来的城市转变成为棱堡。

    这种情况之下,水泥的消耗激增,从丁海军获得的水泥不算太贵,可是要修路这到底是多少,水泥路的修建,没人会啊。

    本就准备找赵信,赵信却招上门来了的,直接提出了两个方案,其中一个就是终极版本的水泥路,也是他们曾经想过,却没有付诸实现的,但是这个方案,却被赵信定位了备选,赵信本身,更加请先股一个被称之为铁路的道路。

 第四百七十八章 贵妃探家

    北宋的宵禁,可不是说说而已的,每一个坊市都是需要上锁的,不能说完全没有联通,可是从一个坊到另外一个坊,需要打开坊门。(全本小说网,https://。)

    以叶清臣的身份,当然不可能被阻挡,可是必要的停顿还是要的,在这样走走停停之中,叶清臣却陷入到了沉思。

    之所以长达3个多时辰的时间,赵信提出的这个方案,有些石破天惊,解决交通问题,在他看来,如此的麻烦,可是赵信却这么容易提出了两个方案。

    水泥路的方案,叶清臣也算是略微的了解,水泥这一种新兴的材料,除了坐在棱堡之上以外,还作为了地面铺设,这个可以作用到棱堡之上,当然可以作用到路面之上。

    有人曾经提出过,用水泥混合碎石头,然后铺设较为平整的路面,这也算是一个水泥的利用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只是停留在设想上面,原因很简单产量。

    丁海军,原定是准备建设1000万吨的水泥厂的,可是后来,因为污染的问题,这个产量直接降低到了300万左右,只有之前的30%左右,虽然数量也非常庞大,可是却无力支撑大规模的建设了的。

    一半以上用在了丁海军,帮助丁海军建设庞大的城市,另外的,还要利用到其他方面,单纯贾朝昌提出的,300多座棱堡,最少需要数十万吨的水泥。

    水泥路对于水泥的消耗非常的可怕,一般一公里需要消耗2400立方的混凝土,抛开的碎石,沙子,还有水之类的,单纯一方混凝土大概需要250公斤左右的水泥,也就是说,一公里的水泥路,最少需要600吨的水泥。

    一条路,最简单和普通,1000公里的道路,最少需要60万吨的水泥,这还没有算,其中需要的桥梁,陆基,还有其他的方面的水泥的消耗,就算是这样的层面,一年的水泥产量全部投入其中,也不过是500公里。

    相对而言,如果是铁轨的话,却大大的减少,绝对不超过十分之一,也就是说50吨是一关,在同样产量差不多的前提下,铁路确实是最佳的选择。

    实际上,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后,铁路比起水泥路,沥青路,更早的出现的。

    对于一个没有听说过,甚至有些不能理解的路,完全是用铁来修建的路,叶清臣是没有底的,他更加倾向于另外一条水泥路,虽然赵信也说过,因为产量等方面的问题,这个水泥路的,一年只能够挤出来2000里的产量,这在他看来,已经不错了。

    从汴粱到灵州,也不过是2000里左右,只要这么一条骨干道路修通了之后,就可以增加中枢对于西北的控制力,同样,会让西北的那些牲口,大量的进入到北宋的复地,这可是的直接的资本。

    可是赵信的支持,却是另外的一个,并且明确表示,如果选择铁路的话,他们不但会保证足够多的物资,也会派遣熟练的工程队,参与到这个建设之中。

    赵信当然明白,要让一个人,相信一个从来都没有见过的东西,当然不现实,可是他会拿出实例,这才是让叶清臣犹豫的根本原因。

    定海军已经有了30公里的铁路,并且运营的相当的好,无论是水泥还是钢铁,都是从厂里通过铁路直接运送到港口。

    实际上,整个丁海军的所有的物资,包括工业产品,基础物资,这些东西,全部都压在这么一个铁路的身上。

    叶清臣不会知道赵信还打了埋伏,可是单纯枢密院跟丁海军之间的交易额,就是数以千万石以上的,这么可怕运力,还在这么短的时间运出来,这个铁路的相当可怕。

    深夜才回到家的叶清臣,整个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的,他就用八百里加急,命令位于海州附近的三司人员,亲自的观看这个而铁路的运行状况,要到真正的见识到了之后,才会决定。

    赵信也不着急,按照他的行程,他会在汴粱超过一个月的时间,从汴粱到丁海军的,快马加鞭之下,可能不会超过3天,来回也不超过10天,加上亲自观察的两三天的时间,也足以在半个月之内解决问题。

    这个方案,暂时而言,赵信只是准备交给的叶清臣,叶清臣是财相,是掌控资金的,一个铁路不可能离开中枢的支持,没有中枢的支持,没有自上而下的东西,他根本无法影响到沿路这么多的州府。

    叶清臣已经有心思建设交通了,无论是水泥路,还是铁路,都是一个解决的方法,只要有心思,资金其实不是什么问题,无论是投资还是合股,都可以。

    只要叶清臣动心了,赵信就没有必要就的推动了,虽然说他还可以说服仁宗,可是这个时间点,他直接跟仁宗接触,真的有些不太合适。

    有些事情,做到就可以了,叶清臣的到来,只是一个意外,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接待贵妃。

    赵信来到了苗家,名义上,赵信是苗家的嗣子,在贵妃抵达的日子之中,赵信回到苗家,等待着苗贵妃的到来。

    作为贵妃,哪怕是宰辅们默认,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在娘家,她获得批准的大概是10天,这已经是一个极限了。

    实际上,只有在京的,才有资格返家,时间都不会太长,有的嫔妃,甚至只有几个时辰,10天已经是20年来,最多的一次了。

    在出宫的第一天,因为有众多仪式,从早晨离开过宫城,然后一路游街,彰显的皇家风范,最终,回到苗家庄的时候,已经是过午了。

    贵妃的仪仗,果然是不凡,赵信不知道,这其中,还有他的功劳,如果不是赵信给了仁宗那么多的钱,这些钱,大部分,都被叶清臣给弄走了,可是也剩下了一些,再加上北宋的财政状况转好,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可能铺张浪费的大兴土木,可是最基本的花费还是可以保证的。

    有了这些基本的花费,皇家的风范还是可以保证,仁宗哪怕一直节俭,对于贵妃,对于赵信,还是有所亏欠的,这一次,除了没有穿着皇后的服饰之外,一些礼仪,已经超过了贵妃。

    对于此,高层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御史们,也有一些的不长眼的提出了弹劾,都被御史大夫给压下去了,开玩笑,这些只是补偿,又不是真正的确立这个位置,甚至不客气的说,以贵妃的地位和仁宗的宠爱程度,真的定为皇后,也不为过。

    最少说,长公主还在,还有赵信这么一个不是儿子的儿子,身份地位都够了。

    苗贵妃当然是归心似箭,毫不客气的说,她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可是按照礼仪,归家还是要跟父母相见,有一整套完善的礼仪,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

    贵妃只能压住心中急切,一一的见礼,按照礼仪,做了一系列的礼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