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421部分

皇宋锦绣-第421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添加了多少珍贵的成分,完全是不听的尝试和实验之中耗费了太多的关系。

    哪怕定海军降低了这些装备的收益,这些明显远强于以前装备的铠甲,价格也不菲,就步人甲来说,价格大概是之前步人甲的一半左右,大概就是5贯左右,马甲要稍稍贵一点,大概是7贯。

    这样的两件核心装备,比起之前的步人甲来说,便宜很多,可是一个军有四成需要更换,加上价格减少,大概就是2成,可是在全北宋的禁军之中,全部更换的话,这笔钱,还真的不是简单承受下来的。

    就算是之前,贾朝昌动用了所有的渠道,甚至从叶清臣的手中骗到了部分的资金,都投入到了30个军的改装之中,总数也不过是7。5万人,这中间,也不是全面的换装,重甲大概完成了3成,剩下的,还是使用以前的步人甲,重骑稍稍多一点,大概是4成。

    现在,大范围的换装,在整个朝堂的力量之下,这个未来出兵辽国的主力兵种,当然得到了全面的换装,剩下的,还只是以长弓换装为主,最多只是一些主力兵种。

    就算如此,整个换装的过程,还是耗费了接近200万贯资金,北宋的财务状况已经得到了巨大的缓解,在新的年度,资金也已经出来,比起年底要宽裕一些,可是一下子抽调了200万贯,还是有些让叶清臣肉疼。

    后来,赵信知道了大规模换装的消息的,稍稍一想,就知道缘由了,除了收回幽云十六州,就没有别的了。

    大规模的换装,增加北宋实力,这一点,是赵信乐于看到的,他从来就没有想过,用战争的方法,拿下北宋的权利,真的北宋不愿意屈服,有太多的方法能够达成,甚至说,整个世纪的,有多少的土地,只要北宋不闭关锁国,不妨碍他的移民,放任北宋存在又如何。

    就现在进展的速度,热武器的出现,或许不是一两年能够成功的,这里面特指的是步兵武器,火炮这样的武器,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哪怕是钢铁等不怎么达标,单纯铜都可以制作铜炮,只不过耗费大一点而已,更别说定海军所拥有的钢铁的基础。

    在不考虑到的移动性和重量上面问题的时候,差一点的材质,大不了增加炮管的厚度,减少一下使用的寿命,就可以让威力提升到相当的地步,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就能够做出来。

    真正困难的,是步兵武器,在有限的重量和强度面前,要做好威力足够大的武器,并且制作出足够出色的子弹,这个基数含量不低,就算是有卡牌系统,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达成的。

    可是10年20年,也不是不可以的,当成熟的热武器出现的时候,任何的冷兵器,就是一个笑话。

    整个禁军,会阶段化的换装,单纯6成长弓的换装,就换下来差不多3成的步人甲,加上其他调整,大概就是4成左右,也就是20万套左右。

    这些步人甲,数量庞大,要处理,也只有定海军能够处理,赵信不会用废铁的价格接受,虽然说,以定海军的实力和赵信的身份,用废铁的价格拿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赵信还是觉得,这些东西是有些作用的,步人甲虽然比不上定海军的新产品,防护力度不够,也太沉重了点,却正好适合交易使用。

    可是以北宋的技术水准,除了定海军,其他的就是最巅峰的,这个步人甲,又是集中了冷锻和铠甲技术的巅峰,很有交易的价值,或许无法跟辽国进行交易,天下这么大,不说远处的国家,就说近在咫尺的辽国,还有东南亚和中亚诸国,都有巨大的交易价值。

    用高等钢制作的,略显有些肉疼,未来也不好处理,现在这个,是最合适的,不高也不低。

    用一套5贯的价格,收下 20万那套的步人甲,当然了还有杂七杂八的其他的东西的,最终这一场的交易的,总额高达的160多万贯,这倒是让枢密院和叶清臣非常的高兴,本来,用于换装和准备辽国作战,大概要花费200万到300万贯之间,现在,一半的钱用换装来解决了,而且赵信还承诺,不会销售给辽国,这是何等的好事。

    最高兴的,实际上是叶清臣,在叶清臣眼里,赵信就真的是生财有道的,似乎从认识赵信开始,赵信就拥有点石成金的实力,钱似乎从来都没有放在赵信的眼里,或许,有机会的话,去找赵信取取经。

 第五百一十三章 实验船

    当北宋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的动作,把力量向着一个方向使用的时候,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场针对着辽国的战争,已经是在准备了,可是辽国此时一点都不知道。(全本小说网,https://。)

    在北宋集中全力,准备的一场大战的时候,赵信也在回归定海军的路上,经过了申请,一支最少500人的亲卫队伍,簇拥着赵信,快速的离去。

    在北宋,千里跋涉跋涉,最舒服的就是坐船,特别是800石以上的大船,这样的船,在江面上,比较的舒服。

    或许,在繁忙的时段,这样的船,开行起来,比较的困难,毕竟整个京杭大运河,作为北宋的生命线,一只这么庞大的船队,在这个繁忙的河道上面,几乎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个时代,可没有什么交通管制之类的东西,只要堵路了,那就只能够慢慢的协调,真的到各种船多的时候,这一只船队,也不可能很快进行,可是这个时候,是冬天,汴河甚至还没有开封,只是在破冰船的帮助下,清理出来了航道。

    南方也是如此,整个北宋的主体在北方,少了北方的航运,单纯南方,又没有什么大宗商品。

    按照计划,赵信本身应该会在汴粱到应天的铁路多待一些时间,那一条最长的三孔铁路,算是创造了整个北宋的历史了,无论是规模,还是修建的速度。

    这么一个就算是到了近代,都算的上是非常少见的大型桥梁建设,值得赵信为此耽误行程,赵信在这里,也不是干看着,就统筹和协调,或许培养了一批人才,可是有什么人有赵信了解。

    从知识大爆炸走过来,再加上对于整个定海军的协调和布置,在最初的时候,对于工业体系,甚至是生产和市政体系的协调,几乎都是在赵信的推动之下进行的,他可以说对于这些了如指掌的。

    在第一天的时间之中,赵信只是默默的看,在心中进行协调,看能不能找到效率更高的方法,可是从第二天开始,他就开始了协调的过程。

    统筹和并行,这些对于工业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越是庞大的项目,效果越好,反倒是简单的工作,能够节约的不多。

    比如说,烧水,扫地,擦玻璃这样的简单的工作,可以相互的嵌入,但是只是简单的嵌入,能够节约的时间不算多,可是对于庞大的工程,成千个,上万个子项目,这个效率提升的就多了。

    或许,那些被赵信教出来的人员,他们在专业上面,在基础的计算上面,已经超越了赵信,可是在全局上面,大局观上面,却全然不是赵信的对手。

    实际上,赵信对于小范围的调整很少,可是重要的是次序上面,一些看起来正常的次序,经过了赵信的调整,产生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10来次调整,就让工期提前了17天,这可不是简单的17天,这是把已经压缩到两个月不到的工期,再一次的减少的,可以说,这个减少的时间,会缩小到天,甚至时辰的程度。

    因为这一座桥,是整个工程之中的关键节点,桥的完成的时间,直接关系了整个桥梁完成的时间,这里每节约1天,都有可能让最终完成的时间,无限的接近一天,而陆陆续续的节约,这一个实验性的工程,很有可能提前20天完工。

    如果可能,赵信真的想在这里继续的待下去,接下来,可能对整体的协调继续的提高,如果说这一个桥的工期能够减少到30天的话,那么整个工程,也差不多能够节约到25天,甚至是30天。

    在抵达哪里的第10天,一个消息传来,赵信就不得不出发了,甚至没有慢悠悠的乘坐船只,慢慢的回来,而是快马加鞭。

    这个消息,是一个早已经期待的消息传来,可是却久久都没有传来,就在赵信已经觉得,这个时间会推后两三个月的时间,甚至东南铁路完成,都未必能够下水。

    东南铁路,这是应天到汴粱铁路的心的名称,因为汴粱有东京的称号,而应天,又有南京的称号,所以被称为东南铁路,这还是韩琦主导推动之下命名的。

    在简单的看了整个施工之后,韩琦相信,这个铁路会及时的完工,这个时候给他一个命名,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相对于东南铁路,还是这个消息更重要,因为这个消息,是关系到定海军下一阶段的发展的重要方向。

    铁路很重要,北宋如果遍布铁路的话,可以拥有便捷的交通,一些在北宋各地,闲置,甚至是白白浪费的资源,变成价值,这可是对于整个商业非常强悍的支撑。

    可是有什么能够超越它的,那就只有整个定海军的战略任务了,没错,一直都被赵信关注,并且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支持的造船业,传来好消息,第一艘实验性的海船,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建造工作,成功的下水,正在定海军海域,进行紧张的测试。

    造船业,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项目,却是定海军的生命线,从进入到定海军开始,赵信实际上,已经的失去了伸向大陆的触角,当然了,这也是他不愿意消耗北宋力量的结果。

    为了发展,单纯依靠定海军,那是肯定不行的,几乎必然,要走向海洋。

    赵信对于海洋,到底有多么的看重,从对船厂的投入就可以看出,从定海军成立之后,就开始疯狂的,不遗余力的从各地招募船匠,甚至,因为挖不到足够的人员,把手伸向了官方船厂,大肆的进行招募。

    赵信这个身份,才能够这么的做,这也是定海军成立,甚至是出生到现在,最疯狂的事情就是这样。

    也就是北宋并不看重海洋,这才给赵信机会,这个事情没有引起巨大的反响,特别是一些水面巡逻部队,留下了一些维修力量,并且定海军保证,未来的更换船舶,也可以平价向定海军购买开始,整个北宋的海军,向赵信敞开大门的。

    不过,不得不说,这个时代,最顶尖的船匠,还是在民用的造船厂,这些人,要么是大型造船厂的首席船匠,要么,干脆就是东家,在北宋几乎总览整个世界绝大部分的造船业的时候,要想让他们加入定海军,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一个牛大力,在定海军,一下子拿到了500贯以上的奖金,甚至累计奖金超过2000贯,已经是做梦一样了,可是让一个年利润在3万贯,甚至是10万贯的造船厂的东家,抛开亿万家财,跑到定海军,哪怕一个月争1000贯,他也不会去做。

    或许,在赚钱上面,这边不会比在家的时候少,可是单纯一个荣誉感和领袖的感觉,这就没办法,家里是自己说了算,而这里,却要听命于人。

    钢铁才是基石,造船厂,虽然非常的关键,却也不能够如同牛大力那样。

    赵信始终相信,牛大力这样的天才的研究员,是可遇不可求的,少了他,就算有卡牌系统的帮助,钢铁也不可能这么快的建立。

    舰队更重要,可是一个只能够算是合格的船匠,却要花费牛大力的代价,这不合算,最关键的是,权威的固执。

    赵信要的是听话的,按照他的要求,按部就班进行试验和尝试的,而不是固执己见的。

    北宋的造船业,冠绝世界,整个东亚,甚至更遥远的南亚,阿拉伯地区,都大量的从中国购买海船,可是这个成果,在科技爆炸洗礼之下的赵信看来,根本就不足为持,或许后世的一些设计没办法,那么在海洋最发达时代西班牙大帆船和英国盖伦船,还是可以的。

    这两个,一个造就了可怕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西班牙在当时纵横七海,缔造了海量的功勋,而后者,则是英国崛起的根本,从这个盖伦船为基础,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重新占据了海洋的霸权。

    明知道先进的技术,却被固执的老资格反对,这不是赵信想要看到的东西,所以,稍稍次一点的,也可以接受,只要能够建设任何一个级别的船只,只要不是最小的帆板,只要是在运河上,或者是海上,能够运货的船只就可以。

    这些,在整个北宋军事体系之中,还是有不少的,在经过了一系列运作之后,从第一个不错的船匠开始,一共招募了差不多的船匠200个、

    这些船匠,并没有集中到一起,是分成了的最少20个船坞,进行单独的建造,他们来的次序不一样,所以船坞开建的时间,也不一样。

    这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重复的建造的,要知道,一个船坞,就是一个船舶研究所,他们开始兴建一个实验性的船舶,就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一下子20个,很多是重复劳动。

    可是,在赵信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整个造船的计划,都是在赵信的操纵之下进行的,哪怕是看似是重复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整合所有的力量,把一些学徒,非专业出身的工匠给融合到一起,另外一方面,实验性的船舶,他们的侧重点不一样,每一个都会验证船舶的一个方面。

    中国的工匠,相对比较的古板,他们更加相信眼见为实,而不是理论。

    工匠在中国古代,地位较低,很多东西,都是手把手教,心口相传的,只有一些天赋出色的,才会在多年的工作之中,总结出来一些东西,产生创新。

    这种创新,还很容易流传不下来,因为他们只是在长期的经验之中总结的,只要稍稍留一手,就有可能让这些东西彻底的失传。

    现代的造船业,却是不一样,根据理论,甚至是书本上面的知识学习,最终拥有独立设计能力的,这样的,才是可以传递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就可以继续的发展,而不必重复的进行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