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431部分

皇宋锦绣-第431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农业科技是基础科技,试验田,各种的实验,这些都需要资金,一个正常的发展,就是依靠着培育出来的种子,持续的获得收益,然后把收益投入到的研究之中。

    作为农业,种子是基础,他甚至在的化肥之上,种子决定了先天的基础的,甚至对于棉花来说,还有一个产量和纤维的质量的问题,这些细分的东西,会让种子成为一个不错方向。

    到了明年,棉花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的,一直以来都在积累技术的纺织业,也可以跟随着开启,棉花跟工业相结合之后,所展现出来的力量,那是可以支撑一个国家快速发展。

    哪怕明年可能有超过一亿斤的产量,那也是明年的事情,现在,在赵信的掌握之中,也只有450万斤。

    450万斤棉花,并不等于450斤棉布,从棉花到棉线,再到棉布,虽然消耗很少,却还是有,制造帆布更是如此,消耗更大。

    制造帆布的损耗下来,可能连400万斤都不到,一艘西班牙帆船这样的超级风帆,主力舰4根桅杆,数以百计的风帆,厚重的船帆,一艘船最少需要帆布数千斤,甚至是上万斤。

    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这些帆布,可能连400艘船的都造不起来,纵横七海需要多少的帆船,一万艘不多的,单纯这个,对于棉花的消耗就非常可怕。

    航海是要慢慢的发展的,万艘只是远景,现在目前动工最大的船,也不过是300吨左右。

    这一艘船,实际上,是寄托了很多期望的船,300吨,换算下来,就是八九千料的样子,对于可以做出南海一号800吨船的北宋来说,并不是一个很高端的。

    可是却是不一样的,他的吨位,来自于整体的利用,不是中国式帆船那样的,用四四方方的船体带来的吨位。

    完全是的远洋海船的模样,降低了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盖伦船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些盖伦船的特点,被完美的应用到了这个船上面。

    跟福船相比,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

    这样的船,只有进入到大洋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这一点,只有赵信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甚至也有一些船舶设计师的,也提出,是不是制造福船,有钢铁厂提供的钢铁龙骨的话,他们可以制作出1。5万,甚至是2万料的船。

    对于造船而言,最困难的,实际上是龙骨,只要龙骨解决了,其他的,就只是一个拼接的问题了,拼上各种木板,让船最终的成型。

    有了第一次的制造经验,他们感觉到,他们可以去尝试一下。

    这个意见,当然是被赵信给镇压了,开什么玩笑,福船有什么好的,哪怕是弄到1000吨,甚至是2000吨的福船,他也就是在近海玩玩的玩意。

    在整个亚洲,那没有问题,从北宋,到东南亚再到印度和阿拉伯,一路上都是商业港口,这才是郑和船队远洋的根本,可是到了非洲之后,在东非还可以,一旦向下,都是原始部落,没有足够的补给的前提下,也就只能够回归了。

    这就是东西方的明显不同,东方是中国一家独大,可是在西方,整个欧洲大陆上面,有众多的强国,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把持着非洲的航道,通过一两百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补给线,后起的英国和荷兰,没办法通过这个补给线,前往黄金之国的,那么就只有向波涛汹涌大西洋来寻找机会的。

    欧洲从这个时刻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跟东方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也是欧洲从文艺复兴开始迅速崛起,而相应的,在东方中国,却逐步的没落。

    或许福船不是这个的罪魁祸首,赵信却不敢去赌,只要把龙骨确定为海船的龙骨,剩下的,就算是有些变化,也不会影响大局。

    一个种子,正在定海军之中慢慢的成型,一个跟传统的中国帆船完全不同,更加适合远洋航行,在不远的将来,数十艘远洋航船组成的舰队,横渡太平洋成功,抵达美洲。

    实际上,从亚洲前往美洲,并没有那么的困难,想不说从日本向北的那一条路,星罗密布的岛屿,可以支撑不停向前的探索,只要建设好补给点,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扩张航道。

    就算是横跨太平洋直穿,也比大西洋容易的多,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不但面积极为庞大,同样的,他也是相对而言比较平稳的。

    在二战时间,几乎所有的参战国,都有的航母,可是真正航母大战的地方,也唯独是太平洋,也只有平稳的太平洋,可以支撑的起航母为主力的作战,放在大西洋,波涛汹涌,随时会变大西洋,能够让航母释放飞机来作战的时间很少,有时候,飞机飞出去,回归的时候,因为恶劣的天气,没办法回收飞机的,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帆布工厂之中,几乎是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手工,到机械制造,产量越来越大的,450万斤棉花,差不多可以支撑五六个月的时间的,有五六个月的时间,差不多,也可以支撑到下一季的棉花收获,这也是赵信不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

    六个月,将会成为定海军最重要的六个月,远洋的基础将会在这个时间彻底的奠定的,而大量1万料以内的海船的建成,另外一个计划,也可以开启了。

    软帆构筑的帆船,非常适合在远洋航行的,可是对于水手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众多的索具,不同帆的操纵方法,还有众多不同海情和航道的测定这些都需要经验,而且是需要很多经验。

    在远洋开启之前,有一个最重要东西,必须要提前进行。

    大海之所以浩瀚,之所以变幻莫测,复杂的天气和狂风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的定位。

    跟陆地不同,不同的地貌,标志山脉河流,可以确定方向的,多走几次的人,就知道道路要如何走,可是在大海之上,到处都是海水,全部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的指示标志。

    不要说海岛,在大海上面,海岛永远是最少数的,而且茫茫大海之上,就算是有望远镜,也最多看到十几公里之外,对于大海上面,动辄数千里的航程的,任何一个角度偏差,就容易错过海岛。

    迷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大海之中,如果丧失了航道,迷航的话,结果,恐怕就是永远的葬身水底。

    赵信是历史学家,并不懂得天文地理,可是也知道,航海史上的重要发明,六分仪。

    六分仪,说白了,一种用来测量远方两个目标之间夹角的光学仪器。利用六分仪可以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或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

    在没有卫星定位gprs之前,六分仪是最为便捷,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测距的方法。

    赵信不知道六分仪具体的构成,却知道,利用太阳和某一个天体的,照耀到不同位置,形成的一定夹角,然后划分的经纬度,然后确定位置。

    在没有办法制作出六分仪的前提下,只有大量的测量,比如说,不同时刻,同一地点的太阳夹角的,当这个数据足够多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一个不错的海图。

    在大海之上的,这样的测定不容易确定位置,可是在陆地上面,去很容易,用不同地方,大量的测试,形成一大串的数据,然后构成一个的海图和经纬度,当大陆的网足够的细密和准确的时候,海里面,就是一个填充的过程。

    这样的测量,或许还有误差,甚至没有抵达过的地方,他的经纬度的无法确定,却是最适合的方法,赵信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定海军的远洋舰队,就是一个开拓性,不断探索的舰队,而不是守成的,沿着原有的航道和商路行进的舰队。

 第五百二十六章 经纬度线

    六分仪在航海时代,是一个划时代发明,从它被发明之后,大海就从一个变幻莫测,充满了危险死亡之地,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的航海业开始起步,在地中海,已经算是波涛汹涌的了,可是跟浩瀚的大西洋相比,真的是平静了很多的。全本小说网,HTTPS://。.COm;

    大海上,为什么容易迷航,原因非常的简单,没有参照物,茫茫的大海之上,到处都是海水,没有相互对比的,一旦失去了一些基础的数据,比如说,船速和航向,就无法判断出位置。

    在11世纪的海面之上,当然不可能的精确的记录,就算是再怎么勤勉的船长,他们能够做的,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估计出的大体的方向,还有船的速度,这个几乎是凭借着感觉和经验记录,误差非常大,当整个航程,持续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这个误差,会达到无法接受的程度的。

    这也是在航海时代的初期,补给港存在的根本原因,哪怕是再怎么有经验的船长,都不可能在毫无目标的前提下,保持长时间的航行。

    补给港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每隔一段时间,不需要进入补给港,补给港不但可以提供补给,同时也是修正航线,这样等于变相的把远洋航行,变成了一节节的,这样远洋和补给相结合,可以把这些误差降低到最低。

    可惜这样的方法,也不是最靠谱,通过经验,把速度和时间,方向等要素记录下来,也可以判断出大体的方向,可是一旦遭遇暴风雨,船整个失控,如何判断速度。

    就算是幸运的在暴风雨之中,活下来,在狂暴的暴风雨之中,没有人能够判定基础的航向还有速度,一场暴风雨之后,天知道能够误差多少。

    没有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测定距离的方法,就无法深入海洋,这也是的六分仪之前,航海的通病,在只有一个指南针的前提下,最多判断出航向的东南西北,然后通过海图进行大略的方向航向。

    这种情况下,就算是有适合远洋的海船,也不敢随便进入到大海的深处,因为很容易迷航。

    在最初的时候,往往出航的10艘船,最终能够回来的,只有四五成,而累积长时间的航海,最终能够获利的也不多,航海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常用,运费最低基础运输项目,而是一个充满了暴利和风险的项目。

    一次成功的航海,一步登天传闻比比皆是,在早期的航海之中,超过100倍的暴利的商品随处可见,最暴利的实际上,是东方的产品,茶叶,瓷器,丝绸,这些东方的特产,在东方的成交价,不过是的一两贯铜钱,可是只要运送到欧洲,那是价比黄金,甚至是超越黄金的存在。

    类似的,香料,玻璃球,武器等等,也是在远洋航行之中的,最重要的产品,为什么在十五六世纪,欧洲人热衷于寻找黄金之国,原因就是巨额财富的吸引。

    哪怕一艘普通的八九十吨的船,只要能够到达东方,装满了来自东方的商品,并且成功回到欧洲,它获得的利润,足以让一个人从普通变成巨富。

    这也是最初,欧洲航海前赴后继的原因。

    六分仪的出现,实际上,是有发展的历程的,在船本身的数据,不能够帮助船只确定比较的精确航道的时候,就只能够另辟蹊径。

    大海之上,一片茫茫,到处都是分不清楚的海水,根本就没有一个参照物,那么在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水面和本身没办法欧威参照物的前提下,天空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在天体物理等学科,进入到相当的程度,地心说,日心说,甚至地球圆形等基础的理论,得到完善之后,太阳和天空中的星体,就成为辨别方向的一个固定点,或许这些天星和太阳,在一天之中,有一定的位置,可是在天体物理达到一定程度,对于这些星球的研究也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移动所产生的误差,可以通过计算来规避掉。

    这就形成了相对比较准确判断方法,这实际上,也是六分仪基础理论应用的关键。以太阳或者某一个星星的位置,作为一个固定的点,然后,在地球上面,划分出经纬度,以这个经纬度来判定所在的位置,再辅助一部分的海图,成为了可以不断的向深海之中的探测的武器。

    赵信是历史学家,他或许不知道的,六分仪的确切的理论和制造方法,却知道这个基础原理,更知道这种测量方法,在整个航海时代的意义,所以,早在磨制水晶望远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类似的研究,并且做了一些准备。

    可惜,之前,定海军的影响力,只是在大名府和定海军,也就是到了去年,伴随着定海军的工业和商业活动,在整个北宋铺开,类似测量,才开始进行。

    不过,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培养问题。

    测量这些经纬度,最好的当然是对于地球天体物理非常了解,并且清楚经纬度的一个宏观数据,这样的人,别说是在北宋,就算是在现在这个世界的,广阔的地球之上,也只有赵信这么一个,就算是向后再推500年,到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能够跟赵信比肩的,也不算多。

    这就是咨询时代的优越性,在咨询时代,知识大爆炸,随便一个能够操作互联网的,都可以在短时间,主动和被动的接受大量的咨询,在几百年前,是秘术,是一些贵族和学者们敝帚自珍的东西,可是在21世纪,却成为常识。

    在21世纪,经纬度,几乎是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北纬和东经这两个基础名词,每天都可以在新闻背后的天气预报之中出现,不是针对城市,而是海上的预报的,多是针对相对海域的最高风力,这个也会成渔民们出海打渔的基本指向标。

    知道这里有较大的风浪,或者是热带风暴,提前避开,或者是入港不出,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哪怕是在21世纪,面对着海上的风暴,也不是可以无所畏惧的。

    赵信穿越的时代,维度不说,那是从赤道作为一个中心的点位,把整个南北半球,都划分为90度,一次来判定维度,可是经度就不一样了,地球是一个圆形,到底从哪一个点位开始,这点非常重要。

    实际上,六分仪从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