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767部分

皇宋锦绣-第767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第一批,前几批生在定海军的孩子们,也差不多有13…4岁了,未来,最多10年的时间,这一批在定海军受益,大量的初生出来的孩子,通过了足够时间的叫,以一个不同于北宋,不同于以前的体系,进入到丁海军体系之中,他们才是定海军的未来和发展的方向。

    北宋有庞大的人口,在这些人口之中,会诞生出多少个牛大力,甚至牛大力这样的天才,也是被耽误的,后天都弥补不了的,毕竟,没有经过体系化的基础教育,没有一个基础知识的广度,只是依靠本身的天赋,走到了今天的这一步,这已经是的非常难得了。

    可是,在未来,定海军走出来几个牛大力一样的任务,还真的不好说,毕竟,人口基数在这里摆着的,只要有一定知识培养,他们都会迸发出光彩。

    更别说,赵信的体系化,远比一步步的探索更高,原因很简单,赵信是非常优秀的博士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步步的走来的,或许,后来通过研究,他应该已经忘却了部分的知识,可是上大学之后,为了勤工俭学,他很是做了好几年家教。

    这样算下来,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反倒是赵信掌握的最为扎实的,在后世,这些知识根本就不起眼,可是在11世纪,在整个科学体系还没有建立,或者是在最初的萌芽的前提下,这些知识可就致命了。

    从最基础的数学,几何,到初步的微积分,物理化学,所有的理科科目,无不是人类探索世界结合,甚至作为教材,这些知识点,无不是千锤百炼,经过证明的东西,这些一个个的知识点,构筑了理工科的基础的,或许在21世纪,只是一个小学,初中,或者是高中的教材。

    可是放在历史上,这是有科学产生开始,2000年,3000年,无数的科学家呕心沥血的,不停的研究,荟萃的结晶,如果,赵信不清晰的记住教材的话,要想重现它,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别想。

    但是现在,赵信清晰的记住了所有的教材,并且在合适的时候,把所有的教材都给编写出来,文科一类的教材,倒也罢了,但是理工科,却是非常的关键。

    本身,因为赵信的这样跨越式的发展,加上又准备了一部分的高等教材,因为进入到大学之后,学的并不是理科,在理科上面的了解,只是大学里面常用的高数,还是简单的那种,顺便的,还有一些零星的知道的知识,赵信把这些知识,汇总到一起,形成了的一个高端的教材,还有的高端科技的发展方向。

    这些方向,需要有人在前沿发展,通过不停的学习,研究,完善这些学科,形成新的前沿的科目,并且辐射到现实生活之中,提升科技水平和生产力。

    对于这些研究,就不是赵信能够涉足,他最多,就是指引一个方向,毕竟,赵信再怎么的强大,也只是某一个方面的专才,而不是全才,他能够把定海军的教育根基打下来,已经不错了,剩下的,就是一个方向的把握,真正的研究,需要人才自己来。

    经过了速成的培养,甚至在技术人员之中,都有速成的培养,可是这些速成的培养,他们或许能够沿着微积分,还有高等学科进行一些枝叶的研究,或者在赵信的提点下,在不同的学科,进行实用性的技术的研究,可是一些关键性的,或者是跨越性的技术,这就不行了。

    实际上,对于科学的发展,众多普通的科学家,他们起到的作用,最多也就是添砖加瓦的作用,他们起不到开拓性的作用。

    世界的发展,也是如此,在一些天赋出众的天才,或者是划时代的科学家的精彩的发现和突破之后,后续的人员跟上来,夯实这个根基,然后逐步的发展。

    定海军在发展的初期,这不是天才和科学家推动的,完全是赵信编制了教材,然后让这些人通过教材进行推导,完善,把初中高中的教材,进一步的推导,形成了大学的教材,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除了最初的5年时间,后续的7年时间,基本上,都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现在,消化吸收的过程基本上完成,定海军也形成了一个,科研的体系,不过,在科技的体系,深入到某种程度之后,就没办法继续了。

    科技,是需要的带头人的,定海军现在缺乏的是这个,虽然说实用的科技上面,还在不断的进行,可是在科技本身的深度上面,已经陷入了瓶颈。

    赵信当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最初的时候,定海军在技术上面的发展,是一马平川的,后世的知识,哪怕这些只是很不起眼,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可是要验证这些定律的,还有基础学科的东西的,就可以推动科技的快速发展。

    这让这些科研人员产生了某种的错觉,仿佛科学就是这么快速的就能够推动的,可是,伴随着这些知识的消化吸收,并且根据赵信提供的零散的大学理科知识,推算出了更加前沿的科技,但是这已经是极限了。

    定海军的发展,不是顺理成章的,是在赵信拔苗助长之下发展起来的,同时,科研人员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哪怕有一些天才级的任务,他们却没有进行完善的教育,没有形成一整套的体系,就强行的发展起来,有些固化和千篇一律。

    这些人,按照已经有的理论,推算出更深的,或者关联性比较强的,是可以的,但是独创性,就不行了。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赵信才不那么着急,把发展的重点,更多的放在的实用技术上面的,这种涉足的基础理论较少的,容易获得突破。

    而真正定海军在基础理论的提升方面,还需要后续的,真正完整的接受正常的教育城战勾起来的这些人的,这些人之中的佼佼者和天才,才是推动基础科技向前发展的根源。

    现在,第一批已经开始冒头了,在大学之中,提前跳级,已经差不多要完成大学教育,然后接触到的科技的前沿,现在的正在夯实根基,学习那些前沿知识,甚至一部分人,在科研的同时,已经开始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了。

    只不过,这些人太少太少了,对于定海军目前掌握的理工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些微的提升,微不足道。

    当然了,定海军也没有诞生一个,划时代的大科学家,那些大科学家,是可以跨越不同的学科,跨越不同的体系,提出划时代的理论的,比如说,爱因斯坦这样。

    或许,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可怕的学习投入,会让定海军诞生这么一个划时代的大师,可是这个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是三年五年,还是三十年,五十年,那就真的很难说了,最少说,在目前定海军的体系之中,没有这样的天才的出现。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才,也不可能无休无止的跨越的发展,因为最初发展的关系,在定海军刚成立的时候,登上定海军的儿童,数量是相当少的,其中大部分,并没有用传统的培养方法。

    定海军需要人手的,刚刚登上岛的时候,无论是定海军,还是这些民众,他们都不可能接受按部就班的,早一天出来,早天工作,就可以改变自身条件,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只有极少数有远见的,或者说,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天才一面的,才会被特别的培养。

    这样的人不多,加上时间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大规模的出现天才潮,不过,时间是能解决一切的问题的,在定海军成立五年之后,定海军的教育体系开始建立并且完善,定海军的工人体系也进入到了平稳期的,不再大规模的需求工人,而第一批人员也解决了问题,这时候,推行教育就稳定了。

    按照小学到高中10年的标准,加上大学四年,一共是14年,也就是说,要到五六年之后,教育人才才会井喷的出现,一直持续下去,到时候,会冒出一大批的天才的学者,他们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才会进一步的推动定海军科技的深入的,到时候,瓶颈才会被打破,发展也会正常起来。

 第八百七十二章 不同的发展

    定海军在科技的道路上面,奋勇向前的时候,因为科技的提升,定海军的各项产值的,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但本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连攀高峰,就算旁边的邻国,北宋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本小说网,https://www。taiuu。com)同样是几年的发展,北宋也只是在定海军的帮助下,完成了100个工厂的而建立,复制了150家,一共拥有了250个大型工厂。

    只不过,可是基本上,这些工厂都只有定海军的两三成的效果,可是就是这么两三成的效果,依然让北宋获益匪浅。

    同样的,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途径,在目前的状态之下,也被认定为一个合适的发展途径,一定程度上面,改变了北宋的发展方向。

    原来重视的农业和盐铁这样的,在这里被各种的商业和工业取代,或许说,北宋没办法凑集,兴办大型工厂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可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面,把一些手工业者集中起来,然后按照大型工厂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然后形成的工厂,也开始大量的出现。

    这样的工厂,每一个工厂的人员,从20个到100个不等,跟之前的大型工厂相比,只是一些非常小型的工厂,可是这些使用了大型工厂的管理方法之后,立刻展现了不同的,不但供销旺盛,同时也创造了很好的利税。

    工业,跟农业相比,创造财富的速度和效率大大的不同,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就展现了工业上面的用途,北宋的工业,可能跟定海军相比,连一个皮毛都算不上,可是他毕竟就是工业,一个可怕,充满财富的工业。

    原因很简单,定海军帮助兴建的,后来通过定海军购置各种的机器设备,复刻出来的,那是真正的工厂,真正的工业,哪怕是复刻出来的,每一个年产值也会超过2000万,可是那些小的作坊,能够有几万的产值,已经算不错了的。

    可是,架不住这些多,定海军跟北宋的关系,从大规模的移民开始,已经出现了部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面,定海军,虽然不会拒绝,北宋的一切要求,可是在机器设备上面,一直都是拖着,不是不办,一个生产上不了,需要排队,就可以打发了的,这也是北宋工厂没有大规模增加的根本原因。

    可是一些集中的手工作坊,他们不需要什么机器设备,甚至原来,北宋的那些设备,就可以,只要加入了大工厂的管理方法,系统和整合起来,就能能发挥作用,减少消耗,增加产出。

    机械设备,限制了北宋工业的扩展个,可是这些手工作坊之类的,就没有这个关系,按照庆历17年底登记的数字的,在庆历17年,北宋一共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7万4000多家,在册的工人数量850万人。

    一个工厂,或许跟真正的工厂,相差很远,可是10个呢,100个呢,1000个呢,这些手工作坊的体量,已经超过了曾经设置的工厂,给北宋增加了许多的财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占据了一定程度北宋的市场。

    并不是机械化,就一定可以彻底的占据市场,一定程度上面,机械化,只是一个方面,越是高精尖,越是价格高昂的东西,他们降低成本之下,所产生的利润就越高,占据的市场就越发的广阔。

    可是最底层,日常生活之中,经常使用的,他们本身的利润就非常的微薄,或许手工作坊,在生产力和成本上面,他们无法跟定海军相比,可是如果说,加上运输成本的话,就可以抹平这一切。

    北宋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砖头,水泥,这一块,伴随着的定海军,把技术交给的北宋之后,实际上,是没办法保存的。

    特别是砖头,本身的技术含量不高,单价又相对的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运输成本,就占据了成本之中非常大量的项目。

    建设在当地的砖窑,或许技术,或许成本,比千里之外的砖窑要高一些,质量也差一点,可是加上运输成本之后,他们的价格反而是更低。

    质量,在某些方面的前提下,非常的有用,可是在不那么严格的前提下,成本就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也是众多北宋的小微企业,能够生存的根源。

    大量的小微企业的出现,庞大的投入和产值之下,也让北宋的财政收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按照现在,即将到了庆历17年的年底,一年的财政收入,已经大部分出现了,北宋的财政收入,达到了惊人的3。8亿贯,已经创造了新的高点。

    这些财政收入,更多的是工业出现的,之前是那些的兴建的100个工厂,之后,是复制,再然后,是众多的商业的出现的,数百万工人辛勤劳动,给北宋提供了庞大的资金支持,如果是定海军的话,这笔钱,要么投入到工业建设之中,给整个京畿总量的夯实基础,要么,就需要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最不济,投入到教育之中也可以啊。

    可是实际上,这笔钱,最终,真正投入到建设,发展上面,很少很少。

    宋仁宗享受了一定的红利,从北宋初期,就开始重视科举,重视文教这一方面,在仁宗朝,经过了接近百年的时间,最终累积出了大量的人才,在仁宗一朝,达到了巅峰,可是一直以来,北宋,对于教育上面的投入,相对比较低。

    在所有的参知政事之中,韩琦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就算是赵信,也非常的看好,如果韩琦愿意投奔的定海军的话,赵信甚至愿意以首相的位置虚位以待的。

    原因就在于,韩琦是北宋少数,跟定海军推动各方面的政令都非常的合拍,并且他在担任北宋首相之后,也推动了大型工程的建设,一下子,让整个北宋在农田水利,还有农业上面积累足够的深厚了。

    可是这样的大型项目,有一个算一个,整个北宋有多少的河流,能够开启多少的农田水利,并且有一些还是无法开启的,这就是巨大的问题了,从这个意义上面说,韩琦到了后期也没有办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