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82部分

皇宋锦绣-第82部分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苗远看来,无论是馒头还是包子,都是赵信推动的,没有赵信的发泡剂,没有处理猪肉的方法,苗家庄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收入,他专门的兑换了一定的银子,交给了赵信。

    苗远的态度,让赵信有些不好意思,他总不能说,他已经在发泡剂上面,把钱都抽走了,剩下的,只是小钱,他沉吟了一下,道:“不用,我不缺这么点,既然是我出的点子,我定几个规矩好了!”

    “当然,四少爷请说。”苗远此时,真正把赵信看成是衣食父母,不是所谓的四少爷,四少爷地位很高,不能给他带来财富。

    “这笔生意,是苗家庄的,所以,工钱要高。”

    “工钱高?”苗远有些奇怪的问道。

    “按照壮劳力的工钱,为基本,给予浮动的。”

    壮劳力,苗起略微有些的皱眉,壮劳力的工钱,一天最少70文,多的话,可以达到100文,1200人,就是120贯的支出,这也太庞大了一点。这有些让他肉疼,按他想的,每人每天30文,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一个月900文,对于只能够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女人而言,已经非常多了。

    赵信当然知道,这个支出很庞大,可是从包子上市之后,利润就开始提升了,只要没有发面的限制,基本上可以保证8万的馒头和4万包子,一天的利润就可以超过300贯,只有四成的支出,是可以接受的。

    “怎么不愿意?”

    “当然愿意。”苗远说道:“只是利润不到120贯怎么办?”

    “可以按照比例,你按照利润的4成来算,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赵信道。

    赵信比苗起会算,他当然知道,这几乎是四成的利润了,可是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过分的压榨,只会离心离德,他需要一个稳定苗家庄,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一个通过压榨的方法,挣钱的工具。

    真的赚钱的话,很多东西都可以,只要他把蒸馒头的方法,公开出来,光是卖纯碱,都可以换的万贯家财。

    馒头之所以在饮食结构之中,不如大米,是因为馒头是粗粮,还不好吃的,米是细粮,容易消化,馒头解决了酸的问题,还柔软蓬松的话,口感也不错,这种情况之下,最少在北方,面粉代替的大米将会成为可能,造成粮食结构的改变,减少百姓的生活成本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就拿现在的发泡剂的价格,一个馒头使用的发泡剂是一文钱。按照整个北方5000万人口来说的的,按照一个人一天3个馒头,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无以复加的数字,1。5亿钱,也就是15万贯每天,一年几乎要超过宋朝的岁入了,五六千万。

    当然了,如果真的这样做的话,先不说卡牌系统能不能吃得消,按照10分钟一担来算,一天24小时,最多也就是144担,一天极限也只是1。44万贯,跟15万贯相比,差了十倍,也就是说,在具现纯碱这一块上,一年也就是四五百万贯的利润,差了十倍以上。

    有了后世的眼光,加上卡牌系统的,赵信可以赚钱的地方很多的,不必依靠的在苗家庄,接下来的兵乱,仅仅依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把苗家庄的人都整合起来,否则的话,单凭他,加上孙吉薛玉等人,面对着数千武装到牙齿的军队除了落荒而逃,就没有别的方法。

    一旦苗家庄被包围,哪怕是孙吉是百人敌,千人敌,也不可能在乱军之中,产生多少作用,最多多杀死一部分的兵丁而已,三百五百,甚至是上千,又能够影响多少呢!

    赵新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苗家庄,馒头已经让苗家庄的民众看到了希望,目前赵信走在庄内,不时的有人想他行礼,他需要把他们的忠诚度继续提升,并且让他们拥有恒产,这样才能够在保卫家园的时候,投入更大的力量。

    剩下的六成,也没有全部给苗远,苗远可以在净利润之中,拿到3分,也就是百分之三,这笔钱不少,未来当利润稳定在300贯左右的时候,可能苗远每天可以拿到九贯,一个月下来,270贯,几乎是一个丞相的收入。

    利润的分配比例,也被赵信确定下来,7成拿出来,供给那些正在培训的长弓手,他们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营养,这个训练的过程,会让他们身体亏空。

    每天存下10贯,用于未来的办学,在赵信看来,不掌握知识,哪怕只是掌握了几个字,都足以的让孩子们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的,这一点可以提前做准备,让苗远回头到城内打听一下,有没有人品好,学识好的秀才,请三个到苗家庄,甚至可以专门兴建一个书院,用于苗家庄和周围孩子们开蒙。

    赵信的计划很多的,馒头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意,还准备上窑了,不但要烧砖,烧制瓷器,未来烧玻璃,还有水泥,这些是更加来钱的生意,特比是砖和水泥,这两者决定了未来苗家庄的防御强度,一个固定的,拥有完善的城防的堡垒,才能够发挥出长弓手的战斗力。

    苗远对此,没有丝毫反对,无论是办学,还是扩大生产,这都是大事,对于他们非常的好,他本来也没打算全部囤下来,大部分的赚到利润,还是要交到赵信这里,现在可以合理的占据一成,已经超过他的预期了。

    本身,他准备的一个月拿50贯的定数,这也对得起他的付出,谁知道,赵信很大方,一天可能会达到9贯以上,这还是现在的数字,一个月下来270贯,着代表着27亩良田,一年300亩,这个增长速度,他们家过去30年的增长速度,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很快商讨出了一套方案,未来,按照每个人一天500个馒头能够拿到100文的最高收入,馒头的工钱,从之前10个1文钱,变成了5个1文,等于是工钱提升了一倍左右,大部分熟练的人,可以完成350个左右,也就基本保证70文的壮劳力工资。

    这个方案一经说出,顿时引起了苗家庄的轰动,说实话,之前的工钱绝对不低,大部分都可以拿到35文左右,一月下来超过一贯钱了,现在直接翻了一倍,只要稍稍努力一点,就可以拥有2贯的收入,这可比壮劳力都要高的多,一家如果多几口人在这里面干活,可能一个月就能够差不多一亩地。

    没错,目前保州这边的地价,一亩良田的价格在8…9贯左右,4个人一起干活就是一亩地,这对于贫苦百姓而言,简直是巨大的好处。

    赵信的名声,立刻直线上涨,成为了万家生佛的存在,更别说,还有更好的在后面,在馒头畅销之后,一些拿到工钱的村民,都在考虑,是不是把孩子送到私塾之中读书,一月一贯的高昂花费,在以前,不是他们能够消费的起的,可是现在,只要一个家庭,有人在馒头工坊工作,2贯工钱就可以花费的起。

    可是这一个,四少爷也解决了,已经责令苗远兴建书院,然后到保州寻访一些秀才,用于兴建苗家书院,帮助孩子们开蒙。

    真宗的劝学篇,深入人心,北宋的读书人地位也非常之高,他们不奢望孩子能够当官发财,只要是改变命运,学到知识,也就可以了。

    钱果然是最好的鼓舞,在当天,馒头包子的生产再创高峰,下午的时候,完成了4万个包子和1。8万个馒头,显然,更有利润的包子,且使用的发面数量更少,做的多了一点,4万个包子差不多相当于1。4万个馒头使用的发面,总数上面,还是3万个多一点,可是如果全部卖光,利润更高。

    还真的是,包子的市场风潮,远没有结束,4万个包子,比馒头多了一倍,却在晚上,首先卖完,半个下午创造了新高,450贯以上毛收入,超过300贯的净利润,也让这个生意真正的起航了,苗家庄的民众相信,苗家庄未来,一定会过的更好。

 第一百四十六章 节流

    下午这一顿能够取得400多贯的毛收入,出乎了赵信的预料之外,因为他获得的,只是30多贯发泡剂的收入,预计当量能起来,馒头跟包子的数量,达到某种平衡的时候,也就是10万个馒头左右,其中要平衡包子和馒头,他每天都是固定的100贯的收入。(全本小说网,https://。)

    看起来,赵信只是拿了微不足道的小头,只是4万个包子,就有最少300贯的利润,可是这部分的利润,绝大多数,都要交给长弓队的训练。

    在所有利润的分配比例之中,4成左右,归了工人和苗远,剩下的6成之中,七成给了长弓队,本身,需要庞大投入的长弓队,变成了由苗家庄来负担,最起码说,建设长弓队的巨大支出,是节约的。

    这不是一笔小钱,如果未来,整个守卫力量,扩张到700人的话,缺口高达2万贯,实际上,拿现在两个半天的销售额,就按照利润300贯左右,一天就是600贯,可以用于长弓队的支出高达250贯左右,这样下来,最多3个月,长弓队的一切都可以配备完毕,赵信可以专门把心思放在提升的苗家庄的防御力度上面。

    顺便,赵信还提点了苗远,虽然因为人力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暂时没办法提升销售量,目前只能够以保州为一个中心,可是当制造数量暴涨的前提下,节流还是可以做到。

    包子的生产,馒头的生产,看起来很热闹,可是在赵信看来,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馒头不用馅料,包子就必须要用馅料,这就需要大量的肉类,包子的馅,大概是半两左右的肉,一般的精肉和一般的肥肉和肉皮之类,4万个包子,差不多就是200斤猪肉,半天消费大半头猪,小一点的,甚至是一头。

    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耗,甚至会影响到肉类的平衡,慢慢的,当供需关系出现了不均衡之后,肉类的价格必然上涨。

    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成本和供应量的问题,肉类供给在苗家庄本身就是很高的,120名训练的长弓手的,按照要求,一天是肉4两,这就需要30斤肉,几乎七八天就一头大肥猪,只能够去买肉,可是一天8万个馒头,平均2个一两,就是4000两,几乎一天快两头猪。

    直接购买肉,那么的不太划算得,也没有那么大的量直接去养殖户里面买猪,这几乎便宜30%,屠夫也要赚钱,特别是猪大骨,肥肉,还有一些内脏之类的,清理一下,还是可以吃的,味道不错的,完全可以固定一天杀两头,为此,专门在苗家庄请到一个屠夫也未尝不可。

    当然了,有机会的话,可以进行养猪,苗家庄几乎是不错的了,整个庄子最少养了700头猪的,算是有经验的,为了未来的发展,可以扩大一些规模,原来养育一两头的,现在变成四五头,看起来,是远期效应,现在还展现不出来的,可是未来,却很重要,当苗家庄的规模扩大的前提下,肉类供给可以跟得上销量,更加节约成本,也增加家庭收入。

    包子有馅料,馒头没有,馒头和包子的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小麦,小麦是不能够直接吃的,必须要磨成面粉,才能够吃,因为现在,免费使用量增加,原来用石磙磨面的方法跟不上形式了,不得不加派了人手,甚至是制作更多的石磙,这还是大型牲口增加的前提下,否则的话,只是这个磨面的手工劳动,耗费的壮劳力都要多。

    对于此,赵信有解决的方法,靠近苗家庄有一条河,河水的流动速度还不错,他可以一个水车就好了的,水车不但可以帮助灌溉,还可以带起磨坊,为以后积累经验,

    水车这东西,并不是跨越历史的黑科技,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当时因为轴承不过关,多是一些的人力翻车之类的,到了唐宋时期,渐渐的改进,可以用水里推动,因为古代知识的流动性不强,加上地方保护和敝帚自珍的想法,流传的并不广泛,最少说,保州这边没有。

    这可是好东西啊,水车不但可以在水力的推动之下磨面,也可以成为灌溉的主体,小河是海河的支流,水量不小,如果有水车帮助之下,再完善干渠条件,整个苗家庄水浇地的面积,差不多能够增加3倍。

    不要小看这些,水浇地比起普通的旱地,收成上面,多个50%,这是正常,苗家庄数万亩的土地,只有不足4000亩是水浇地,就分布在两条小河的旁边,只要完善沟渠,水车从河水之中打出来的水,就可以充斥在整个苗家庄,到时候,多了几倍就是多了1万亩以上的水浇地,对于粮食整体的提升幅度,相当的可怕。

    肉的问题,可以放一放的,那个暂时影响不大,一个10来万,甚至加上保州,几十万人口的军州,每天一两头猪,造成的影响不大,真的这里少了,完全可以到别处购买啊,保州靠近海河流域,交通便利,就算是从海州乘船到大名府,也不会超过10天的时间,真不行,就到大名府去购买。

    面粉的问题,不得不解决了,之前,赵信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伴随着销量的逐步上升,村民手中累积的面粉,一点点的消耗,甚至连苗远都看出来了,这几天,从工人之中挑选出了三十多个精壮,专门去做面粉,甚至还占用了部分的牲畜。

    这才是每天平均8万馒头的样子,如果未来,进一步扩大,从保州走向其他地方,甚至只是整个保州的城镇乡村,这个需求量就非常的庞大,人力有些杯水车薪了。

    水车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后世风车的样子,那是一个玩具,被风吹着,就可以转动,水推动,同样如此,只是多了一个可以济水的斗就好了。

    稍稍回想了一下,画出了一个图纸,让木匠和铁匠照着造,村里没有合适钢材,在赵信收集的兵器之中,有一些宝物类的兵器,材料极好,可以用作主轴,比木质的,或者是铁质的都经久耐用一点,他直接给了材料,让铁匠帮忙加工成型。

    铁匠看到这个材料,惊呼连连,这可是千炼钢,在武器用钢之中,分为普通的铁,精铁,钢,百炼钢,等简单的几种,大部分的步人甲和禁军用普通装备,都是用铁的,最多是冷锻工艺之下的铁,精钢,钢,百炼钢,按照等级的不同,会制作不同的武器,到了小队长就可以用精铁了,必须要中层军官,才会用得到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