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39部分

天下豪商-第139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趴成薄捌醯げ蚶恰焙汀昂杭椤薄W罱孟衽艿搅舜罅韬右淮月砣送缇拖铝钭逯械淖呈亢兔趴腿プ侥么嗽袅恕

    除了神出鬼没的大宝剑之外,如今在燕山一带落草为寇的赵钟哥也是让马大忠臣有点头疼的反贼。这是个汉人,而且还是燕京赵家的子弟。

    这样的世家子弟照理应该舒舒服服等着做官,可是这位偏偏和家里闹翻了,还拉了些人上了燕山做贼。

    世家大族之中的斗争远比南朝考科举的义门和半义门残酷。因为义门和半义门的基础是科举,考得上才有官儿做,皇帝只看“分数”不大看出身的。

    世家大族是凭本事投胎的,那自然就要分“长幼嫡庶孽”了。比如马人望、马人杰和马人材就是嫡子,而马植是庶子,这位上山打游击的赵钟哥则是孽子,就私生子或是丫鬟生的儿子……他也配姓赵吗?

    总之,各种儿子的待遇都是不一样的!而一碗水端不平,狗咬狗,人打人的事情就少不了啦。

    不过在马人望看来,赵钟哥终究是姓赵的!老祖宗总是大汉奸赵延寿和投降功臣赵赞(开封府的将门)吧?所以他也不忍赶尽杀绝,还是想要招安他的。

    马人望的儿子马英对父亲的想法有些不解:“阿爹,钟哥是个祸害,留他做甚?”

    马人望回头瞪了儿子一眼:“天下要乱了!像钟哥这样的壮士,在燕四家中还能有第二个吗?将来我们燕四家若想有所作为,还用得着他去冲锋陷阵啊……赵家的老太师也糊涂,不就是一个庶子的名分吗?给他不就是了!”

    原来这个赵家孽子还是个能冲锋陷阵的勇士!

    “真的要乱?”马英有些担心地问。

    马人望点点头,“乱是肯定要乱了,就不知道甚时候开始乱。现在阻卜已经乱了,女直正准备作乱,渤海奴又贼心不死!连南朝的汉人也来添乱……”

    ……

    “渤海苦奴,参差百万众,日夜劳作无衣食,望天塌;海东盛国,锦绣三千里,男耕女织家安乐,如梦中……”

    凄苦悠扬的歌声传入了武好古的耳中,他这时候正乘坐在一艘用长桨和硬帆驱动的海船上,逶迤向北而行,在界河通往析津府城的桑干河水道上激起一道道白浪。

    唱歌的正是挥汗如雨在划着船桨的苦力,是用一种武好古听不懂的语言在吟唱。

    桑干河两岸,此时则是绿野如画。

    武好古在清州榷场没有多做停留,第二天一早就上了一艘从辽东开来的辽国海船,就是现在乘坐的这艘大约十余丈长的桨帆海舟。

    海舟上装满了粮食,都是从辽东的苏州运往析津府的。马植告诉武好古,析津府城是辽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二十多万近三十万人,所以粮食供应一直是个问题,从辽圣宗时代开始,就必须依靠辽东粮食补给了。

    而辽东的粮食,则全靠海运输往析津府。不过承担海运任务的船只并不是商船,而是一种繁重的劳役——辽国可没什么《雇役法》,也没什么海商,就是有海商也是燕四家的船,谁敢征用?所以要把辽东的粮食运往析津府的方法就是征用渤海民伕伐木造船,然后驾船运粮。

    淹死、累死的就算命苦,活下来的就是走运啦!

    武好古现在乘坐的这条船,就是东京户部使司的转运判官控制的运粮纲船。这位转运判官自然也姓马,属于人字辈。船上还有几个马家的门客在做押船和船头,都垮着腰刀拎着皮鞭,凶神恶煞一样的督促渤海奴用力划船。

    听到渤海奴凄惨吟唱,立马就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炸了毛。

    “不许唱!”

    “该死的渤海奴,谁敢再唱老子就宰了谁!”

    “啪啪啪……”

    武好古这时就站在船舱顶部的平台上,和换上了契丹女装的西门青一块儿看看风景,谈谈人生理想。

    突然听到下面炸了锅,有些奇怪地问:“怎么回事?那些渤海人在唱甚底?”

    西门青懂一点渤海话,其实她就是不懂,也知道渤海人在唱什么?

    “他们在唱《渤海奴》,这是渤海大宝剑所作的反歌。”

    反歌?是反动歌曲的意思吗?

    武好古皱着眉头问:“辽国这里,汉人和渤海人的关系好不好?”

    他在后世就听说过渤海人的汉化程度比较高,在辽国是“同汉制”的,也就想当然认为渤海汉儿亲如一家了。

    可是现在他却发现,虽然渤海人和汉人的服装接近,区别只是渤海男子都留着一根辫子——和清朝男子的发型有点类似,但也不是完全一样,他们是只留辫子不剃发——但是关系却不像很好的样子。

    顺便提一下,在辽国区别男子民族属性的方法不是看衣着,也不是辩语言,而是看头发。汉人一定是留发髻的。契丹人和奚人则是剃个“地中海”,然后左右各梳一根辫子。渤海人则不剃头,梳一根大辫子。阻卜人的发型和契丹人、奚人比较接近,也会扎两根辫子,头顶剃光,不过他们会在额前留一撮毛,就像中原的小儿一样。而女直人则是剃头辫发,而且就留颅后的两撮,用色丝系之,大概就是两根金钱鼠尾巴吧?

 第237章 燕京欢迎您

    (全本小说网,HTTPS://。)

    “渤海人大致上来说,亲宋而仇汉。(全本小说网,https://。)”

    西门青的回答让武好古有意外。

    宋和汉似乎是一体的,亲宋自应该亲汉,反宋才会仇汉。可是辽国的渤海人却有些矛盾,即亲宋又仇汉。

    西门青斟酌着用词,说道:“渤海人并不仇恨宋人,反而视宋人为救他们出苦海的希望。但是对于辽国汉人,他们是恨之入骨的。”

    “为何如此?”武好古还是一头雾水。

    西门笑道:“因为辽国汉人大族压迫渤海奴更甚于契丹,渤海奴自然深恨汉人。

    但是在他们看来,能够打倒辽国的只有南方的宋朝。而他们要出苦海,再复海东盛国,就必须要灭亡辽国。”

    辽国的北、南二面官素有“北面管军,南面管民”的说法。意思是北面管主要管军事和军民合一的宫帐、部落和头下军州。而南面官则以管理行汉制的民众为主,渤海人正是从汉制的民众,所以主要由南面官管理(头下军州和宫帐系统中也有渤海人)。而南面管主要是汉人,因此直接压迫渤海人的也主要是汉人。

    “渤海人反辽?”

    西门点点头:“渤海奴反辽的决心远远超过辽国的汉人大族。辽国的汉人大族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反,而渤海奴是一有机会就要反的。”

    西门说的是事实!

    在辽国历史上,除开那些叛服不定的边远部族,造反最积极的就是渤海人了。大规模的反辽武装起义就有辽景宗保定七年的黄龙府燕颇起义和辽圣宗太平九年的大延琳起义,在后来女真崛起之时,渤海人更是接连发动起义响应女真人。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是饶州渤海人起义、东京辽阳高永昌起义,沉重打击了契丹人的统治。

    相比之下,辽国境内的汉人在大辽崩溃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多少推动的作用,反而有不少人追随契丹人抵抗女真和宋军,甚至在追随耶律大石西征的人员中,也有不少汉人……

    这辽国的民族问题,还真是挺复杂的。

    武好古摇了摇头,“我看渤海人反汉反辽是无疑的,亲宋则未必啊!”

    历史上给女真人充当先锋的郭药师不就是个渤海人吗?大宋待他不薄吧?让他镇守燕山府,还给了他无数的粮饷兵器,助他大肆扩军,可是他最后又如何报答大宋的?

    武好古斩钉截铁地道:“终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大郎,你这是……”

    西门青对武好古的立场大感惊讶,“渤海人可是和契丹誓不两立的,若是要在大辽国内寻找盟友,大约也只有渤海…女直之族了。”

    “渤海…女直之族?”武好古眉头拧得更紧,“为何将他们并在一起说?”

    “渤海…女直素为一体啊。”

    “为何是一体的?”

    西门青解释说:“渤海人和女直人的祖先都靺鞨,靺鞨有数十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为强大。渤海国的立国之祖大祚荣出自粟末靺鞨。而女直人如今的首领完颜部则是黑水靺鞨的后裔。而在渤海国灭亡之后,渤海遗民大部被辽人内迁,余众和渤海故地现在几乎都归了女直。所以渤海女直非常接近,同为一体。”

    原来渤海人和女直人根本就是一家人!

    历史上渤海国的地盘在大部分渤海人搬家后,也逐渐成为了女直人的地盘。而留在渤海故地的渤海遗民,也纷纷加入了女直。而在渤海人的历次抗辽斗争中,女直人全都毫无保留的参加其中。因此也就有了女直…渤海本一家的说法。

    “这不就是乃我族类,其心必同吗?”武好古一摊手,对西门青说,“渤海、女直本是同族,因而同心!而辽国的汉人和我大宋汉人亦是同族,也肯定比渤海可靠。”

    武好古原本幻想利用渤海人的国家去牵制女真人的金国,现在听说了渤海…女直本一体的说法,差不多已经打消了一半。

    也不是说一定不行,只是得从长计议,小心选择代理人,决不能让自己扶植起来的渤海人最后成了女真人的帮凶。

    如果实在找不到可靠的扶植对象,情愿把资源都投在马植身上。这位仁兄对汉民族的忠诚,那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

    西门青看着表情凝重的武好古,也有点儿发愣。而就在这时,马植突然带着纪忆走上了船舱的顶部。

    “大郎,大姐,燕京城就要到了!”

    燕京,不,应该是北京到了!

    武好古的心情顿时有些澎湃,他知道历史上的辽南京城就在北京市的房山区。而北京市,则是武好古的前世上大学的地方。他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这座城市中度过的。

    另外,在北京市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并且拥有户口,也是他曾经的梦想,不可企及啊。哦,他曾经还想要交上一个北京女朋友……

    这些属于前世的梦想,现在看起来是可以轻松实现了。

    他已经向西门青打听过了,现在“北京市房山区”的房价可便宜了,比徐州彭城县还便宜。有个几百缗一千缗就能买个几进几出的大院子……这对武好古来说就是毛毛雨啦。

    至于户口……马植他叔马人望就是管这个的,分分秒秒可以办一个。可能比办武好古现在拥有的“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的户口还要容易。

    交女朋友有点困难,不过马植和武好古说过,现在的燕京城里是有人口买卖的。武大郎完全可以买一个“北京房山区”的女朋友,还是挺漂亮的那一种,而且还花不了多少钱!

    真是多年梦想一夜成真啊,只是实现梦想的方式,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

    当武好古看见魂牵梦绕的“北京市房山区”时,已经将近末时。他看到的是一座洒满了金色阳光的,巨大的城堡。

    城墙是灰色的,高大巍峨,绝不比武好古记忆中的那些被精心保存的北京市内的老城墙低矮。当然了,并没有正阳门箭楼这样的防御工事。辽南京析津府的城门楼看上去都是木制的,但同样非常高大,看着也很结实,显然是不大容易攻占的。

    “世伯,可来得及入城吗?”

    西门青这时问马植道。

    她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析津府的城门会在每天的酉时一刻准时关闭,架在护城河上的吊桥也会收起。到时候,哪怕马植的叔叔是南京警巡使,武好古一行人也入不了城了。

    而在燕京城外过夜,除非能进入世家大族的庄园,否则也是很不安全的。

    附近的燕山上就有不少贼寇,别说北来的宋人,就是南下避寒的契丹部落也经常被他们抢劫。

    在后来的历史上,辽国的汉人强盗甚至还抢劫了辽国皇帝的行宫,劫走了不少宫女和财物!真是很无法无天的。

    “抓紧一点!”马植道,“可不能在城外过夜,要不然保不齐被燕山上下来的强盗劫了。”

    强盗?武好古一愣。

    北京,不,应该是辽南京大门口会有强盗?这个治安也太差了一些吧?马植他叔叔的警巡使是怎么当的?

    “我们带着不少财物,”纪忆这时也道,“得快些进城……要不然就只能在船上过夜。”

    “必须进城!”马植摇摇头,“船上的渤海奴靠不住。”

    纪忆和武好古都带了不少黄金,虽然大部分都已经交给马植了——纪忆给了马植五百两,武好古给了一千两——但是他们身边还是有不少金子,要是叫贼人知道了,麻烦就大了。

    船身抖动了一下,靠上了码头。

    这是一个由南京三司转运判官管理的码头,码头上坐着一群衣衫褴褛,看上去非常邋遢的民伕,旁边还有穿着圆领长袍,戴着交脚幞头,挎着腰刀的吏人,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看守。

    民伕应该是在码头服徭役的汉人,看他们的样子,一个个愁眉苦脸的,都很瘦,真是不能和开封府的百姓相比。看来热爱大辽祖国的汉人仅仅是极少数世家大族,普通劳动人民是不会喜欢辽国的。

    看到有船只靠码头,一个辽国的吏人,应该是汉吏就顺着跳板上了船。马植迎了上去,出示了自己的官告,那吏人连忙行了揖拜之礼,非常恭敬。

    武好古心想:看来辽国境内的等级远比宋朝要森严,在开封府里面,一个吏人见了挂着虚衔的将门子可没恁般恭敬。

    马植大喊了起来:“跟着某家的人等可以下了,带好行礼物品,随某进城,码头这边不会检查。”

    然后又见他低声吩咐那吏人几句,吏人立即一溜烟的跑去,很快就和另外几个吏人牵来了四匹健壮的走马,还招呼了六七个等候在码头上的民伕。

    沉重的行礼——主要是马植携带的黄金,都装在箱子里面,让那些民伕挑着,马植、童贯、纪忆、武好古和西门青则都上了马,其他人则步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