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65部分

天下豪商-第165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提举灯塔司官署的工作,则是守住灯塔市通往大宋的入口,征收官税,以及同灯塔市商会研究讨论市税和博买、和买等事宜。

    换句话说,灯塔市将是一个“包税自治市”。朝廷只管收钱,不参与商市的日常管理。

    而这种“包税自治”的模式,在宋朝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宋朝人称为“扑买”或“买扑”。根据宋朝的规定,凡年税收在1000缗以下的野市、镇市、虚市,一律实行包税制,由大商人出钱承包,官府不差员监管。年入一千缗以下的酒务、道店同样承包给商人。

    这种“包税制”在政治上当然是不正确的,不过的确能收到钱,而且还节省了收税和管理的成本。

    但是灯塔市可不是一般的小集市,而是一座大型商业城市。把这样的城市包给商会恐怕是有点儿出格的事情……好在灯塔市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个中等镇市而已。

    至于将来灯塔市发展起来以后,那应该是徽宗赵佶的时代了……

    想着心事的武好古不知不觉就已经出了开封府内城的梁门,走在梁门大街上忽然听见有人在喊“老师”、“老师”,而且这声音还挺熟悉的,好像是自己好徒弟米友仁。

    他连忙转过头,顺着声音看去,只见一身月白色儒服,耳后插着支蔷薇花的米友仁正骑着匹毛驴,身旁还跟着个背着个书笈的少年书僮。瞧这样子,应该是刚刚从国子监放课出来。

    “是元晖啊。”武好古轻轻一拉缰绳,停住了胯下的马儿,“正有事儿寻你呢,今晚去我家小酌几杯如何?”

    武好古一回家就让张择端去通知米友仁、苏大郎、郭京、刘无忌和高俅了,请他们几人晚上到自己的家中吃饭,顺便也和他们商量点事儿。

    “学生正为这事儿而来,”米友仁笑道,“学生已经见过张师弟了。

    老师,瞧您一身官服,可是刚刚入宫面君了?”

    “是啊,”武好古笑了笑,和米友仁并辔而行,“见过官家、章相公和蔡学士了。”

    在崇政殿觐见之后,武好古还去了趟枢密院见了枢密副使蔡京,交待了一番使辽的任务,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深入。

    米友仁笑问道:“老师此行一定又立下大功了吧?”

    “功劳是有,”武好古苦苦一笑,“但是麻烦也不小。”

    人命都搞出来了,这麻烦还能小吗?

    不过现在还不是说这事儿的时候,武好古一向是先公后私的,眼下要考虑的还是怎么把更高级别的阶官和灯塔市舶司的实权拿到手里面。

    米友仁问:“老师,有甚麻烦?”

    武好古摇摇头:“这里可不是说话的地方,先回我家去吧。”

    ……

    武好古和米友仁一块儿回到武家宅邸的时候,苏大郎、郭京和刘无忌都已经到了,都在客堂里面和武诚之、慕容忘忧一块儿喝茶聊天。郭药师和钟哥儿却不在武家宅邸里面,由张择端陪着去逛开封府了。

    “慕容先生,官家和章相公已经看了您递上的奏章了。”

    寒暄介绍了一番之后,武好古就把今天在崇政殿面圣的事儿告诉了慕容老头。

    “如何?”慕容老头不动声色地问。

    武好古看了他一眼,这老头儿换上了一身道袍,还把自己好好收拾了一番,还真有点儿高深的模样儿。

    “自是龙颜大悦,”武好古笑道,“还叫章相公和您还有郭大哥见面……香山先生,不如我们明日就去相府拜见如何?”

    “拜见?”慕容老头一笑,捋着胡须道,“你叫老夫去拜见章子厚?”

    “是啊。”武好古点点头。

    “不去,不去。”

    不去?武好古一愣,不去能跟着来开封府干什么?

    慕容老头一指客堂里面端坐的另外两个假道士郭京和刘无忌,“老夫明日就搬去画仙观住了,章子厚要见老夫,就叫他去画仙观吧。”

    这话儿一出口,武好古和武诚之父子都笑了起来,这老头儿竟然端起架子来了。

    只是眼下又不是群雄并起的乱世,位极人臣多年的章惇会吃他这一套?

    看见武好古一脸为难,慕容忘忧摇摇头道:“大郎,你只管把老夫的意思转告给章子厚,他不来,老夫过几日便回燕云去也。”

    真的?假的?

    武好古有些发懵,这个慕容老头真以为自己是诸葛亮啊?就算他比诸葛亮还厉害那又如何?他也不是大宋朝的进士,谁会当他真好汉?

    慕容老头捋着胡子笑道:“商市之策能不能成,就看章子厚肯不肯屈尊降贵来画仙观了。

    他若不走这一遭,你也不必多想了,这事儿必不可成。他若真的想用这条计策,莫说一趟,就是三顾之礼又有甚底不可?”

    “慕容先生说的对啊,”米友仁官场经验到底比武好古丰富多了,马上就明白慕容老头的用意了,“若是官家和章相公真用得着慕容先生,端一端架子更好,没有一个大夫,老先生怎么能出山?”

    此时宋朝的官制中是没有带“大夫”名号的武官,只有文散官(阶官)中有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奉大夫、通奉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大夫和朝散大夫一共11个“大夫”,其中最小的朝散大夫也是堂堂从五品下的文官。

    在宋朝,从五品的文官可不小了,入政事堂的资格勉强都够了。

    “大夫算甚底?”慕容老夫摸着胡子,“老夫在北朝可是堂堂进士!”

    辽国的进士可以一点不“堂堂”,就是契丹人哄着汉人大族玩儿的工具而已。

    米友仁闻言又连连点头,“对对对,还得赐个进士出身……这样老先生才可以放手为大宋出谋划策啊。”

 第277章 谁做塞外之王?

    (全本小说网,HTTPS://。)

    宋朝的官家是可以给臣下开后门赐进士出身的,而且“赐”的进士也是正奏名进士,不是那种除了身份之外什么用没有的特奏名进士。全本小说网https://。

    慕容老头如果得到了朝散大夫以上的文散官,再有了赐进士出身,那才是真正成为了大宋朝的高级文官。虽然不大可能给他个肥差,但是一个提举宫观总会有的,少不了还有赐宅赐钱。可算是一步登天,过上人人羡慕的大宋高官生活了。

    给出了这样的待遇,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赵煦和章惇都把“平燕九策”当成了奇谋妙计,真的准备施行了。

    而慕容忘忧作为“平燕九策”的提出者,自然也可以推荐武好古去担任提举灯塔市了……

    所以这个高人的架子还真的得端一下!

    宰相章惇这个时候还没有离开政事堂回府,而是在政事堂的都堂内召集执政和枢密开会,讨论“援渤海”、“开商市”和“练新军”三案。

    “……援渤海和开商市都是用谋,练兵才是务本!根本不固,用谋恐怕也难成功。可是要固本也非朝夕之事,所以今日就且议一议用谋的事情吧。”

    章惇捧着杯茶汤,缓缓说着话儿,说到练兵固本,还是忍不住轻轻一皱眉头。这事儿很不容易,不过章惇并没有打算放弃——在大宋官场上要做成任何一件大事儿都不容易,可是章惇这辈子还是做成不少事情的。

    所以做事的韧劲儿,他还是有的!不过今天要讨论的,的确不是练兵,这事儿仿佛还不是很急。

    章惇抿了一口茶汤,接着道:“先说援渤海吧……诸位想必都知道渤海之族和汉人相差无几,着汉服,说汉语,定居农耕,受圣人教化,并非蛮夷禽兽。若契丹失国,代之以渤海要比代之以阻卜、女真更加有利。”

    章惇虽然对辽国的情况所知不详,但也不是一无所知,还是知道渤海人是辽国境内除汉人以外汉化程度最高的民族。而汉化农耕又往往意味着战斗力较弱——在冷兵器时代,野蛮也是战斗力啊!

    而且农耕之民因为生产生活方式远离杀戮,因此在没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的情况下,战斗力是远远比不上游牧和渔猎之民的。

    所以农耕和汉化的渤海人如果能取代契丹成为塞外之王,对大宋而言无异于上天庇佑,因此也是章惇极力想要争取的局面。

    “相公,可是如今并没有一个渤海国啊。”枢密副使蔡京这时提醒道,“这钱该给谁?又该从哪里出账?又要怎么送到渤海人手中?若是被契丹人发现了,又该怎么交待?”

    章惇点点头,蔡京提醒的对,援助渤海人这事儿不能依着寻常的外交路子走。比较渤海人还没有建国,他们还是大辽国的臣民。大宋向辽国反贼提供援助这事儿,怎么看都是违反了澶渊之盟啊!

    莫说辽国朝廷知道了不好交待,便是大宋这边,不少官员大约都会反对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吧?

    “这些事情都可以再议,”章惇斟酌着说,“总是能找到对策的。诸位就说说援渤海之事是否可行?”

    “可行的,”蔡京说,“只要好生谋划,不叫辽人捉住把柄就可。”

    枢密使曾布也道:“渤海人不是蛮夷之民,若是能代契丹而起,天下就能太平了,我朝只要能收复燕云十四州就行了,辽国的其他地盘都可以给渤海人。”

    蔡卞则说:“援渤海和结燕云还需要通盘谋划,渤海人和燕云豪强的关系似乎不大好啊,我看这事儿还是要听听那个甚底慕容先生的意见。”

    章惇点点头,又目光灼灼的扫了都堂中的重臣们一眼,“那么大家对开商市有何看法?”

    “子厚,”枢密使曾布也看过“平燕九策”了,他摇摇头说,“商人唯利是图,不可太过倚重,若要开办商市,最好还是由河北东路转运使司办理,这才是正道。”

    曾布的眼光自然不会比章惇相差太多,当然也能看出“自治商市”的不妥之处。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蔡卞也道,“此事绝无先例可循,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开此先例,就怕后人援例。只怕数十年后的商市就要遍天下了!”

    蔡卞想得更远,都已经想得有人会援灯塔市的先例再开别的商市,若是开得多了,商市极有可能会成为一股势力!

    蔡京则摇摇头道:“也不能事事都想恁般长远……若契丹真的维持不下去了,收复燕云就势在必行了!若能收复燕云,就是开几个恶例也是值得的。若是燕云十四州入了别的蛮夷之手,我大宋哪里还会有好日子过?”

    章惇点点头道:“还是元长说得有理。子宣,元度,我等为官多年,也做了不少事情,应当知道因循守旧是不能成事的。如果事事循着所谓正道,新法都不能成功……如今已是非常之时,我大宋兴衰,新法的存续,皆在来日平燕之役,是决不能有失的。”

    他顿了顿,又道:“当然了,开商市之事也需要好好谋划一番,不能贸然行事,诸位都替老夫好好想想。

    另外,今日所议之事都是军国要务,不可以泄露给外人知道。”

    ……

    “十八姐,十八姐,姑爷回来了,姑爷活着回来了!”

    小瓶儿的叫嚷声在开封府城西金水河畔的一所庵堂里面响了起来,这所处处都透着精致和掩饰不住的富贵气息的庵堂是属于潘孝庵的。潘孝庵和潘巧莲兄妹的娘亲生前就在这里吃斋念佛了好几年,之后也没空置,就由潘家兄妹娘亲的师傅,一个来自恒山白云庵的老尼姑居住修行。

    不过在一个月前,这座一直都有点清冷的庵堂突然迎来了新人,居然是潘孝庵的妹妹,已经定了婚姻,就等着嫁人的潘巧莲!

    潘巧莲是听说了“武好古失踪”的消息后才跑来这座潘家私庵来念经的——她可是守过一次望门寡的女人啊!之前那个赵家的宗子她也见过,看上去很健康的人,人高马大的一个,年纪也轻,还不到20岁。也不知怎么了,在和潘巧莲定了婚姻后就突然得了急病,没熬到拜堂就一命呜呼,连冲喜都来不及。

    在那个时候,就有人嚼舌根子,说潘巧莲是克夫命,把没拜堂的老公给克死了。

    不过那时潘巧莲是坚决不相信自己克夫的,为了证明自己不克夫,她还花了500缗请来了在嵩山传道修行的大道士王仔昔给自己算命,最后算出了一个大大的旺夫命。

    可是武好古一失踪,潘巧莲马上就心惊肉跳起来了!她当然知道自己的“旺夫命”是怎么算出来的。那个王道士一开始也说是克夫的,后来又收了1000缗才仔细算了算,终于得出了“旺夫”的结论……

    可没想到武好古又一时没了踪影!这下潘巧莲急坏了,生怕自己的情郎就这样给克没了,但是也没办法,只好跑去庵堂里面和观世音菩萨商量。重塑金身的话儿不知说了多少,就差把自己献给菩萨当小尼姑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潘巧莲的许诺打动了菩萨,今天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小瓶儿赶来的时候,潘巧莲正穿了件尼姑衣裳在一尊黄金打造的观世音菩萨(这尊菩萨像是潘巧莲她妈让人打造的)像前敲木鱼,还唠唠叨叨的和菩萨商量金身的大小。说什么只要武大郎能活着回来就给铸个一百斤重的金像,全都用金子打造……

    刚刚许完愿,小瓶儿就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大声嚷嚷着:“十八姐,十八姐,姑爷回来了!”

    “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潘巧莲长长吐了口气,从蒲团上起身,转过身看着肥了不少的金瓶儿,“小瓶儿,姑爷可来了么?”

    “没有……”小瓶儿摇摇头,“姑爷是早上回来的,还带回了几个辽国的朋友和一个黄毛番婆……”

    “黄毛番婆?”潘巧莲马上就紧张起来了,“漂亮吗?多大年纪?”

    她早就发觉武大郎变得越来越好色了!不仅好女色,而且还好男色!

    对于漂亮番婆,武大郎似乎也是很喜欢的,那个墨莉墨娘子就是他从纪忆那里索来的……

    “有,有几分姿色。”小瓶儿想了想,“年纪仿佛也不大,十五六岁吧。”

    潘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