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170部分

天下豪商-第170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宋朝这边的文官在处理“国际事务”的时候都是很讲政策的。无论新党旧党,都不会随随便便和辽国开衅。所以有辽国人参与的话,留给这座界河商市商会的发展空间就很大了。

    界河商市,或者叫灯塔市的商会,根据武好古的设想,应该是一个城邦议会——并不是武好古迷信金权民主,而是他不可能在灯塔市搞独裁,与其让别人来独自己的裁,还不如搞个金权民主吧。

    在他的设想中,有资格参加这个商会的肯定都是大宋的开封府和辽国的析津府中最有钱的豪门巨商。在辽国那边就是燕四家这样的家族,而在大宋这边自然是以一票做生意搞艺术的将门为主了。

    除了背景和后台之外,参加商会还需要掏钱入股,商市的启动资金不是由朝廷拨付的,而是由参加商市商会的豪商投资。

    也就是说,这个“界河商市”实际上也是一个合股商行。只是明面上不存在控股股东,由十五到二十家持股数量相当的股东参与,以保证投票权和投资额相当。如果有新的股东要加入,必须得到商会简单多数或绝大多数股东的同意,同时还要缴纳相应的股本金,而股本金也会随着商市的发展而增加。

    不过商会并不会直接参与商市的日常管理,商会只负责决定重大事项,制定商市内部的法规,同时选出商市的诸长——市长、裁判长、警巡长、海巡长等等。

    而大宋奸相章惇会同意这样的方案吗?武好古忐忑地望着章大丞相。

    章惇思索着问:“和辽人共管的话……将来一旦北朝有事,这个商市还能为我所用?”

    武好古闻言心中一喜,他似乎没有发现界河商市是个资本主义幽灵!

    慕容忘忧捋着胡子笑道:“老夫不是商人,这事儿得问武大郎了。”

    章惇知道武好古是大商人,于是就问:“大郎,你来说吧。”

    武好古笑道:“只要商市的商会听大宋朝廷的,商市自然就在大宋朝廷掌握之中了。”

    “商市的商会?”

    章惇倒没有说什么“商人都是唯利是图”之类的屁话,只是有些皱眉。

    两国共管,商会治市……这个做法听着都有点不靠谱啊!

    武好古道:“相公,朝廷不直管商市,但还是可以指定商人入股商会的。只要相公指派对朝廷忠心的商人参加界河商会,那商市自然听从朝廷的命令。”

    “老夫怎知道商人是否忠于朝廷?”

    武好古笑道:“下官就是商人,开封府各家将门之中,也都有子弟在经营商业。开封府的七十二家正店,界身巷的金银绢帛交引铺的背后,其实都有将门勋贵的股份。相公认为,如下官这样的商人,还有那般与国同休的将门商人,会不会对朝廷忠心耿耿?”

    商人唯利是图,出卖大宋利益的事儿在历史上是有的,比如泉州蒲寿庚!

    同样的,商人散尽家财,招募战士,勤王殉国的例子,在宋朝历史上也是存在的,比如泉州许夫人和许夫人的丈夫许汉青。

    蒲许两家都是福建海商,都住在泉州,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吧?不过在宋末天倾之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

    可见这商人,既有可靠的,也有靠不住的。

    而在章惇看来,如潘家将门、高家将门、曹家将门、王家将门、米家将门等等一大堆将门,还有已经化身为勋贵的大名向家、三槐王家、大名韩家这样的显赫豪门,会因为从事商业,就唯利是图,出卖大宋吗?

    他们好像在大宋都有股份吧?

    至于武好古这样的商人,也不会对大宋不利。

    现在武好古和赵佶是什么关系啊?赵佶未来不是皇帝就皇帝他爹,武家在赵佶的照应下早晚也是与国同休的将门勋贵啊。

    若是将来燕云得复,武好古这个功臣肯定能当上“贵官”的,子孙自然可以荫补到相应的武官官位,说不定还能和赵家联姻。而且武好古未婚妻潘巧莲也出自潘家将门,他和大宋的利益其实也是捆绑在一起的。

    而在章惇看来,这座商市如果被将门勋贵暂时控制,其实和被朝廷直接控制也没多大不同。

    而且只要燕云得复,界河商市就是大宋的一座州城或府城了……所以现在的关键,还是恢复燕云的胜算。

    哪怕多一点都是好的!

    “辽国也有大商人吧?”章惇想了想,又问,“他们会听谁的?”

    “自然是听我们的!”武好古说。

    “为何?”章惇问,“辽国的那些大商人,难道没有燕地豪门的背景吗?那些燕地豪门在辽国都是世选之家,也是与国同休的吧?”

    “相公此言差矣,”慕容忘忧插话道,“燕地豪门是世选之族,也是与国同休之族,是族,不是家。”老头顿了顿,又道,“一族和一家是不同的!在辽国的确没有世选之族被整个儿诛灭,但是一家一门因为朝中争斗而破灭者不知凡几。辽国十一宫一府中皆设有所谓‘瓦里’的官署,就是用来管制皇族、世选之族中破灭的家门中的子弟妇孺的。灭家为奴,在辽国可不算稀罕事儿。如今当权的人,谁都不知道下一个灭家的会不会是自己?谁不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界河商市,不就是大辽权贵之门的后路吗?相公以为这些把界河商市当成后路的辽国权贵豪门,能真的与大辽国同休?”

    和辽国内部激烈的政争相比,宋朝的开封将门勋贵简直生活在保险箱里面,开国至今,也没谁家给灭门查抄的。什么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在开封府是没有的……包黑子那种青天就是在戏文里面牛逼哄哄,现实中在开封府他能灭谁啊?

    可辽国那边就不一样了!那边的政争都是玩腥风血雨,光是昭怀太子一案翻来覆去就不知灭了多少家!眼看着耶律洪基要挂了,等耶律延禧这条翻身咸鱼当了皇帝,还不知道要再灭多少参与陷害昭怀太子的奸臣呢!

    而且如今国势日衰的也是大辽而不是大宋,等到大宋真的要北上燕云的时候,大辽早就变成了一艘正在沉没的破船了,还有谁肯跟着同休?

    章惇轻轻点头,却没有再说商市的事儿。而是对慕容先生一拱手道:“先生果然大才,章某十分佩服,定会将先生荐与天子。”

    他没有直说会给慕容老头什么官,不过想来也不会小了,一个什么大夫总是有的。

    慕容忘忧也还了一礼,笑道:“那便多谢相公了。”

    章惇又看了眼赵钟哥,“好一条汉子,大辽不要,我大宋就要了……入籍赵卫公家谱的事包在老夫身上,一个殿直总能赐下的。”

    一听说可以姓赵了,赵钟哥马上露出了喜色,向章惇施了一礼:“多谢相公。”

    “你也不错啊!”章惇又冲武好古点点头,“若是将来燕云得复,你可是功不可没,一个贵官是少不了的……这一次,总有你一个大使臣的。”

    章惇开了金口,看来大使臣总算可以到手了!

    武好古连忙站起身,恭恭敬敬的向章惇行了一礼:“相公谬赞了,好古只是尽些本分而已。”

    章惇笑了笑:“说到本分,燕京全图你可还没画好呢。”

    武好古北上的目的还是谍画,却不想“机缘巧合”之下立了恁般大功,不过原本的谍画任务完成的并不如意。

    武好古忙又拱手:“下官这次已经画了小半个燕京,剩下的下回抽空再去,一定画得圆满。”

    章惇却摆了摆袖子,笑道:“不必亲自去了,教几个徒弟出来,让他们去吧。你转眼就是大使臣了,从七品的武官,也该给你一个差遣了。哪里能叫你一直画画呢?武大郎,你想做甚底?和老夫说了吧。”

    这可真是天大的面子了!或许也算是给武好古的额外奖励吧?

    武好古也不客气,马上就说:“下官想求个界河市舶司监官或管勾公事之职。”

 第285章 枢密院兵学司

    (全本小说网,HTTPS://。)

    “好好好!好一个慕容先生!哈哈哈……”

    崇政殿中传出了少有的爽朗笑声,这是性格有些严肃的官家赵煦在开怀大笑,很少有的事情,不过殿中奏对的重臣们却丝毫不感到意外,实际上他们也想要大笑。//全本小说网,HTTPS://。)//因为困扰他们的两个难题——练兵和整顿河北东、西两路,都被武好古从辽国请来的“再世张良”慕容忘忧用妙策化解了。

    看来这个辽国大儒和进士是真有学问的!可惜没有投生在大宋,要不然西夏早就灭掉了,燕云大约也已经收复了。

    不过还好,这样的人物在辽国那边居然投闲置散恁多年,否则这辽国可就要兴旺强盛了。

    说起来,还是天佑大宋啊!

    赵煦这时已经收住了笑声,对坐在杌子上的章惇说:“这位慕容先生千里来投,又献了此等妙策,朕决不能亏待与他……章卿,你说该授何官职与他?”

    “陛下,”章惇回答道,“慕容先生乃是辽国进士,又是故昭怀太子伴读,在辽国是赫赫有名的大儒,如今来投,应该先赐他一个正奏名进士出身。”

    进士什么的,对辽国的权贵而言更多是个荣誉,真的要做大官还得凭本事投胎。不过对宋朝的文人而言,则是梦寐以求的身份。所以赐进士出身(正奏名进士)是一种极大的恩宠——当然了,对于章惇这号考个进士和玩儿似的天才而言,这种恩宠是不需要的。

    案几后的皇帝笑吟吟点头道:“不错,该赐他一个进士。而且他本来就是辽国的进士嘛,若是托生在我朝,肯定也能考上进士的。”

    章惇接着又道:“除了赐进士,臣建议陛下再赐慕容先生中太大夫的文散官。”

    中太大夫是从四品上的文散官,官阶不小了。不过对慕容忘忧而言,就是一个领取俸禄的官衔而已。因为他虽然赐了进士出身,但毕竟是辽人南投,不可能真的给一个大权在握的差遣。

    “可也……”赵煦想了想,“再给封个开国子、食邑四百户,授轻车都尉,赞治功臣。”

    开国子是个爵位,根据《元祐官品令》,属于十等爵位中的第九等,只比开国男大一级。而食邑则是随同爵位一起发放的,以户数多少为等,不过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就是个虚名。只有在“食邑”多少户后加上的“实封”多少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譬如“食邑四百户,实封二百户”中的二百户是有点儿意义的。一户实封,随月俸增给二十五文钱,二百户就是每个月能多领五千个铜钱,一年多拿六万钱,大约八十缗的样子。

    至于“轻车都尉”则是一个从四品的勋名,也是一个虚衔,既无职事,又无俸钱。

    而赞治功臣则是一个功臣号,除了可以载入国史之外,也没啥用处。

    “再赐个宅邸与他吧,”赵煦想了想,“就在城西厢寻个宅子给他。”

    赐宅邸到是个不错的奖赏,一处和中太大夫的文散官位相称的宅邸,哪怕在外城,没有个十万二十万的也拿不下来的!在国初的时候,能够得到赐第的功臣倒是不少,如今却是很难了。

    “至于差遣……章卿,你说要不要给一个?”赵煦又问。

    章惇道:“应该给个差遣,慕容先生是大才,辽国不用,到了我朝岂能投闲置散?”

    赵煦点点头,耶律洪基不用慕容忘忧是因为他昏庸无道,自己是明君啊,怎么能让慕容忘忧吃闲饭呢?这样岂不是显得自己和耶律洪基一样昏庸了吗?

    “该让他去做甚事情?”

    章惇奏道:“臣以为该为慕容先生增设一职。”

    “增设何职?”

    章惇道:“增设判武学事。”

    武学在宋朝是个基本很低的衙门,属于国子监的管辖之下,由武学博士管辖,根本没有“判武学事”或“知武学事”这样的差遣。

    “判武学事?”赵煦一听,就知道章惇想要改革武学了,“章卿是想改革武学吗?”

    “正是,”章惇说,“欲练精兵,必先择良将,而择将不如育将。武学之设,本就是为朝廷选育良将,可是二十余年来未闻有良将出自于武学,因而需大加改进方可成事。”

    赵煦轻轻点头,慕容忘忧献上的练兵之法的核心思路,就是“队长小包干”,而训练队正,同时总结一队一部的组建训练运用之法,又是核心中的核心。而最合适承担训练队正使命的衙署,自然就是武学了。

    不过由国子监管着的武学开张二十多年快三十年了,可是却没有培养出一个有用的武官,完全是个尸位素餐的衙门。

    为此章惇早就想加以改革了,只是不知道该怎么改革,于是就把武学撂一边儿了。

    现在慕容忘忧(其实是武好古)给他出了个“学生教老师”的主意,一下子就解了武学教不出军官的尴尬,武学的改革自然就要提上日程了。

    “章卿想如何改革武学?”赵煦感兴趣地问。

    “陛下,臣以为首先应该由枢密院管辖武学。”章惇说,“否则一般西军的悍将招入武学,国子监可管教不了。”

    武学是军事学院,由相类于教育部的国子监管辖本就不妥当。做国子监祭酒或知国子监事的文官大多是饱学鸿儒,可是对军事往往一窍不通,自然管不好武学。

    相比之下,宋朝担任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的官员,哪怕是文官多少也是知一些兵的。

    此外,枢密院本身是管军的,也只有枢密院有办法凑齐四五百个会打仗的学生来教老师……国子监可没地方去找那么些小武臣来念书。就算由枢密院和兵部找来了,国子监的一帮大儒也管不了啊。

    国子监现在连死读书的太学生都管不大好,要是再来一批杀人放火的武官,那还怎么得了?

    可枢密院就不同了,那些小武官敢不听枢密院的话是可以杀头的!国子监能杀谁的头啊?而也不能给国子监这样的权力啊,要不然武士生可以杀?那太学生呢?国子学生呢?这些都是堂堂士大夫啊!怎么可以杀头?

    所以武学要招收真正的武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